《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学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6.19 MB
- 文档页数:29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赵伟秀【教材简析】《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是《动物的一生》单元的起始课。
本课以观察蚕卵为例,让学生对生命的开始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知识的迁移,为下一课《认识其他动物的卵》做铺垫。
同时本课也是本单元整个养蚕活动的开始,为迎接蚕宝宝的到来做好长期观察活动的必要准备。
本课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聚焦环节通过问题“你养过蚕吗?说说你知道的蚕的情况”了解学生已有的对蚕生长的前概念以及对动物出生、成长、繁殖、死亡过程等生命活动的认知。
“蚕卵是怎么样的?”揭示本课主题是通过观察蚕卵了解一个生命的开始,同时通过“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变化?”激发学生对观察活动的兴趣与热情,引发学生思考观察记录蚕生命活动的方法与形式,并产生可通过观察动物的生命活动来认识动物一生的意识。
探索环节主要分为三个主要活动,一是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认识蚕卵;二是为蚕宝宝建一个“家”,为蚕卵孵化出小蚕及小蚕的健康成长做好准备;三是制定观察计划,指导后续的观察记录活动有效进行。
后两个活动是本单元后续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
研讨环节“蚕卵是怎么样的?”贯穿整个蚕卵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建构对蚕卵的认识。
问题“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指向的是生命与环境的关系,是让学生思考蚕卵孵化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最后通过“研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做?”问题的研讨,基于对前两个活动的认识,促进学生对蚕一生生长变化后续研究进行观察与记录。
拓展环节主要强调学生需每天坚持观察蚕卵的变化,并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下来。
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观察记录表。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对蜗牛、金鱼等动物有了初步的观察和了解,平时也在饲养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他们对动物的饲养和观察兴趣是非常浓厚的。
但这种饲养和观察是无目的性、无计划性的。
部分学生对蚕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具体蚕的一生是如何变化的,如何饲养蚕,他们也是不清楚的。
小学科学第1课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案)教案:小学科学第1课迎接蚕宝宝的到来一、教学目标1. 了解蚕宝宝的生命周期和特点。
2. 掌握如何正确照料蚕宝宝并观察蚕宝宝的生长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4. 增强学生的动植物保护意识。
二、教学准备1. 图片和视频素材:蚕宝宝的生命周期和特点的图片和视频。
2. 小黑板或白板、彩色粉笔或白板笔。
3. 蚕宝宝的蚕豆、叶子和容器。
4. 学生的观察记录本和铅笔。
5. 包装纸和束口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图片或播放视频,让学生观察并谈论,引出问题:“你们知道蚕宝宝是怎样来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提到“蚕宝宝来自于蚕豆,然后通过长时间吃叶子生长变成一只蚕宝宝。
”2. 学习(15分钟)(1)展示蚕豆和叶子,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教师解释蚕豆是一种能孵化出蚕宝宝的种子,叶子是蚕宝宝的食物。
(2)教师向学生展示如何将蚕豆放置在叶子上,并放入容器进行培育。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提醒他们在培育期间要注意保持叶子的新鲜。
(3)让学生观察蚕豆在叶子上变成蚕宝宝的过程,并引导他们记录观察结果。
提醒学生要耐心观察,观察过程中可以进行简单的观察记录和绘图。
3. 拓展(10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蚕宝宝的变化,了解蚕宝宝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
(2)让学生了解蚕宝宝每天都是如何吃叶子长大的。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新鲜叶子供学生喂养,让学生亲身体验蚕宝宝的日常生活。
(3)指导学生观察和记录蚕宝宝的特点和变化。
4. 结束(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蚕宝宝的生命周期和特点,巩固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2)教师提醒学生将观察记录本带回家,和家人分享这个经验。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蚕宝宝的生命周期和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小学科学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案)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案)引言:《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堂课,本教案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观察能力为目标,通过简单的实践活动和生动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教学目标:1.了解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和特点;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兴趣;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和发现。
教学准备:1.幼蚕、蚕茧、桑叶、玻璃瓶、桑叶、放大镜等实物;2.课件或图片资料;3.课堂实验所需材料。
教学内容与步骤:步骤一:引入(15分钟)1.教师与学生互动,谈论蚕宝宝有关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出示蚕宝宝的图片或幼蚕,让学生观察外观特点并互相交流;3.提问学生,你曾经见过蚕宝宝吗?你知道它怎么生长的吗?步骤二:讲解蚕宝宝的生长过程(20分钟)1.使用课件或图片资料,讲解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包括孵化、蜕皮、吃桑叶、结茧等内容;2.引导学生观察蚕宝宝的外表特点,如身体颜色、形状等,并解释它们与生长过程的关系;3.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插图,让学生对蚕宝宝的生长过程有更直观的理解和记忆。
步骤三:实践活动(30分钟)1.将蚕宝宝、桑叶和玻璃瓶等实物摆放在课桌上,供学生亲自观察;2.分组让学生自由观察实物,并利用放大镜观察蚕宝宝的细节;3.引导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特点,如颜色、外形、行动等,并与前面讲解的内容进行对比;4.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观察结果和发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
步骤四:总结与展示(15分钟)1.让几个小组的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发现;2.鼓励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总结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和特点;3.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蚕宝宝的重要性,并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在家中自行观察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并记录下来;2.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如了解蚕宝宝的交配和繁殖过程;3.邀请农户或蚕丝制品生产厂家的工作人员来学校,与学生分享关于蚕宝宝的经验和知识。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1课,也是对蚕的一生有整体认识的一节课。
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是贯穿整个单元的养蚕活动的开始,需要为蚕宝宝的到来和后续的长期观察活动做好必要的准备。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蚕卵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认识到静态的蚕卵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
结合“幼虫和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的资料提示,提出“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呢?”的问题,教师通过开展观察记录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启发学生回忆并交流自己对蚕的一生的相关认识。
第二部分——探索,通过观察蚕卵、为蚕宝宝建造“家”、制定蚕的一生的观察计划、设计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等准备活动,学生能够对蚕的生命过程有整体认识。
第三部分——研讨,“蚕卵是什么样的?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这些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整理在探索部分的所得,引导学生正确表述科学词汇“卵”“孵化”“观察计划”,提醒学生课后重点关注蚕卵的孵化,并督促学生做好饲养和观察工作。
“研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帮助学生梳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内容是知道蚕的一生的变化过程大致是怎样的,第二个内容是指导饲养小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是养蚕活动中很关键的问题。
第四部分——拓展,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记录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
这部分是课堂学习的延续部分,需要课后完成,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学生分析】学生平时见过不少动物,有些学生还养过蜗牛、金鱼等,他们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
但养过蚕的学生较少,所以学生通常对蚕宝宝充满兴趣,不过有些学生对经历饲养蚕宝宝的一生的过程还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持之以恒记录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颜色、大小、形状等。
2. 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里孕育着新生命。
3. 蚁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
4. 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