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体系
- 格式:ppt
- 大小:704.50 KB
- 文档页数:76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计量经济学?由哪三组组成?答: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分支学科。
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三者结合起来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
2、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体系,重点是理论计量和应用计量和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方面的特征答:1)广义计量经济学和狭义计量经济学 2)初、中、高级计量经济学3)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理论计量经济学是以介绍、研究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为主要内容,侧重于理论与方法的数学证明与推导,与数理统计联系极为密切。
除了介绍计量经济模型的数学理论基础、普遍应用的计量经济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与检验方法外,还研究特殊模型的估计方法与检验方法,应用了广泛的数学知识。
应用计量经济学则以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为主要内容,强调应用模型的经济学和经济统计学基础,侧重于建立与应用模型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处理。
本课程是二者的结合。
4)、经典计量经济学和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经典计量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etrics)一般指20世纪70年代以前发展并广泛应用的计量经济学。
经典计量经济学在理论方法方面特征是:⑴模型类型—随机模型;⑵模型导向—理论导向;⑶模型结构—线性或者可以化为线性,因果分析,解释变量具有同等地位,模型具有明确的形式和参数;⑷数据类型—以时间序列数据或者截面数据为样本,被解释变量为服从正态分布的连续随机变量;⑸估计方法—仅利用样本信息,采用最小二乘方法或者最大似然方法估计模型。
经典计量经济学在应用方面的特征是:⑴应用模型方法论基础—实证分析、经验分析、归纳;⑵应用模型的功能—结构分析、政策评价、经济预测、理论检验与发展;⑶应用模型的领域—传统的应用领域,例如生产、需求、消费、投资、货币需求,以及宏观经济等。
5)、微观计量经济学和宏观计量经济学3、为什么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4点和综述)答:(1)、从计量经济学的定义看(2)、从计量经济学在西方国家经济学科中的地位看(3)、从计量经济学与数理统计学的区别看(4)、从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全过程看综上所述,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而不是应用数学或其他。
计量经济学的体系框架一、引言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运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
它旨在通过建立经济模型、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经济理论以及对经济政策的评估和预测。
本文将介绍计量经济学的体系框架,包括经济模型的构建、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估计和推断、以及结果的解释和政策分析。
二、经济模型的构建经济模型是计量经济学分析的基础,它是对经济现象或经济行为的简化描述。
构建经济模型需要明确的理论基础,并根据研究问题选择适当的变量和关系形式。
模型的构建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模型、微观经济模型和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进行。
三、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收集是计量经济学的重要一环。
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问题明确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并选择适当的数据来源和采样方法。
同时,数据的处理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研究者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和整理,以保证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四、估计和推断估计和推断是计量经济学的核心任务。
研究者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和利用收集到的数据,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并进行推断。
常用的估计方法包括最小二乘法、极大似然估计和仪器变量法等。
推断则通过假设检验和置信区间等方法对参数进行分析和解释。
五、结果的解释和政策分析结果的解释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一步。
研究者需要对估计结果进行解读和分析,以及对模型的合理性进行评估。
同时,研究者还需要将研究结果与经济理论相结合,进行经济政策的分析和评估。
通过研究结果的解释和政策分析,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建议和参考。
六、结论计量经济学的体系框架包括经济模型的构建、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估计和推断,以及结果的解释和政策分析等步骤。
它通过运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并提供科学的经济政策建议。
在实际应用中,研究者需要结合具体问题和研究目标来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模型,并进行合理的数据收集和处理,以获得可靠的研究结果。
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为我们深入理解经济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可以分为:理论经济计量学和应用经济计量学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步骤:建立模型,估计参数,验证模型,使用模型模型方式的总类:随机模型和非随机模型模型变量的总类: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经济变量内生变量前定变量滞后变量外生变量外生经济变量政策变量虚拟变量模型进行验证的原则:经济理论准则,统计准则,经济计量准则使用模型的用途:结构分析,预测未来,规划政策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区别:相关分析主要是测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联度,相关系数就是用来测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联程度的。
X和Y处于平等地位,不存在谁是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两者都为随机变量回归分析主要目的在于根据其他变量的给定值来估计某一变量的平均值。
在回归分析中,被解释变量Y被当作是随机变量,X被当作非随机变量随机误差U的意义:1理论的欠缺2 数据的欠缺3核心变量和非随机变量4 人类行为的内在随机性5 节省原则,我们想保持一个尽可能简单的回归模型T检测的决策规则1 设定假设原假设H0 择备假设H12 制定原假设H1=0 的条件下T统计量等于参数估计值除以估计值的标准误3 在给定显著性水平的条件下,查T分布表的临界值T4 判断回归分析结果的评价1 经济理论的评价2 统计上的显著3 回归分析模型的拟合优度4 检验回归分析模型是否满足经典假设对数线性模型的优点1 对数线性模型中斜率系数度量了一个变量Y对另外一个变量X的弹性2 斜率系数与变量X,Y的测量单位无关,其结果值与X,Y的测量单位无关3 当Y大于0时,使用对数形式LnY比使用水平值Y作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更接近经济线性模型4 取对数后会缩小变量的取值范围对数线性模型的经验法则1 对于大于0的数量变量,通常可以用对数2 以年度的变量3 以比例或百分比度量的变量4 使用对数时,变量不能取0或负值回归模型中遗落重要解释变量的后果课本130页多元回归模型的设定偏误主要包括1 回归模型中包含的无关解释变量2 回归模型中遗落了重要解释变量3 回归模型中的函数形式设定偏误异方差产生的后果1 参数估计量是无偏的,但不是最小方差线性无偏估计2 参数的显著性检验失效3 回归方程的应用效果极不理想,或者说模型大的预测失效异方差的检验:残差图分析法,等级相关系数法,戈德菲尔德----匡特检验(样本分段比检验),戈里瑟检验,怀特检验序列相关产生的背景和原因1 遗落了重要的解释变量2 经济变量的滞后性3 回归函数形式的设定错误也可能引起序列相关4 实际问题研究中出现的蛛网现象(受前期的影响)5 对原始数据加工整理序列相关带来的后果1 参数估计量是无偏的,但不是有效的2 可能严重低估误差项的方差3 常用的F检验和T检验失效4 如果不加处理的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的置信空间和利用回归模型进行预测的结果会存在较大的误差多重共线性的检验:方差扩大因子法,直观判定法模型中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情形的后果1多重共线性不改变参数估计量的无偏性2 多重共线性是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的方差很大3 各个回归系数的值很难精确估计,甚至可能出项符号错误的现象4 回归系数对样本系数的微小变化可能变得非常敏感有限分布滞后模型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后果1 产生多重共线问题2 损失自由度问题3 对于有限分布滞后模型,最大滞后模型K较难确定4 分布滞后模型中的随机误差项往往是严重自相关的多重贡线性问题的补救措施1 使用非样本先验信息2 横截面与时间序列数据并用3 剔除一些不重要的共线性解释变量4 增大样本容量5 使用有偏估计产生滞后的原因:心理上的原因,技术上的原因,制度上的原因阿尔蒙估计法的优点1克服自由度不服的问题2 阿尔蒙变量具有充分的柔顺性3 可以克服多种共线性问题下面是赠送的励志的100句经典话,需要的朋友可以学习下,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励志的话】平凡却无私的人啊千万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
课程简介课程的定位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学科,运用数理统计和统计推断工具对经济理论所假设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计量经济学可定义为实际经济现象的数量分析,它把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推断视为工具,应用于经济现象的分析。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希望能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建立和应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经济预测、结构分析和政策模拟评价。
具体,一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功底,为经济学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二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提高学生经济计量分析能力和水平.课程内容设置该门课程对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假设、估计、检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并涉及到非线性模型设定、估计及检验方法,同时对多重共线性、自相关、异方差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
此外,分别对联立方程组模型、分布滞后模型、虚拟变量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地讲授。
授课中还配有实验教学环节,学习应用相关统计应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建模方法对实际的经济数据进行加工、分析,找出现象间的联系,进而分析、认识、解决实际问题.课时安排,无论双语课程还是普通计量课程,一般一学期安排62个课时,包括16周每周3节的授课课时,和7周每周2节的实验课时.课时具体安排如下:《计量经济学》学时分配表实验课学时分配表按照当前每学期14—16个计算机实验课时的计划,对实验内容与课时做如下安排:计量经济学双语课程课时分配表: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理论讲授介绍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案例分析。
结合具体案例讨论计量经济方法的实际运用,对计量模型中可能存在问题的检验方法和补救措施,如何在计算软件上实现各种计量经济的基本运算上机实验、学生课外自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为解决有限课时与拓展学生知识面的矛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本课程部分内容采用学生课外自学、教师答疑的教学方式;课外研究则是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的拓展训练,主要培养学生利用计量经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能力与研究能力。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计量经济学的涵义和性质计量经济学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实际统计资料为依据,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和计算机技师,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随机因果关系。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的理论与方法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
第二节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学科间的关系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的综合。
经济学着重经济现象的定性研究,而计量经济学着重于定量方面的研究。
统计学是关于如何惧、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而计量经济学则利用经济统计所提供的数据来估计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验证。
数量统计各种数据的惧、整理与分析提供切实可靠的数学方法,是计量经济学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主要工具,但它与经济理论、经济统计学结合而形成的计量经济学则仅限于经济领域。
计量经济模型建立的过程,是综合应用理论、统计和数学方法的过程。
因此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三者的统一。
二、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体系1、按范围分为广义计量经济学和狭义计量经济学。
2、按研究内容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
理论计量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参数估计和模型检验。
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模型设定和模型应用。
第三节基本概念(4、5、7、8了解即可)1.经济变量:经济变量是用来描述经济因素数量水平的指标。
2.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也称自变量,是用来解释作为研究对象的变量(即因变量)为什么变动、如何变动的变量。
它对因变量的变动作出解释,表现为议程所描述的因果关系中的“因”。
3.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也称因变量或应变量,是作为研究对象的变量。
它的变动是由解释变量作出解释的,表现为议程所描述的因果关系的果。
4.内生变量:内生变量是由模型系统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表现为具有一定概率颁的随机变量,其数值受模型中其他变量的影响,是模型求解的结果。
计量经济学的体系框架引言: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运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理论的实证分析。
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家庭、企业、市场等经济主体,旨在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和运用经济数据的分析,揭示经济规律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一、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1 经济理论与计量模型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的。
经济理论提供了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框架和理论基础,而计量模型则是根据经济理论构建的具体数学模型,用来解释经济现象和预测经济变量。
1.2 经济数据的获取与处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需要大量的经济数据支持,而经济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是计量经济学的基础。
经济数据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例如统计局、调查问卷、实地调研等。
在处理经济数据时,需要进行数据清洗、变换和分析,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与技术2.1 单变量分析单变量分析是计量经济学中最基础的分析方法,主要研究一个变量的变化规律。
常用的单变量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概率分布、假设检验等。
2.2 多变量分析多变量分析是计量经济学中较为复杂的分析方法,主要研究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常用的多变量分析方法包括回归分析、面板数据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
2.3 计量经济模型计量经济模型是计量经济学中的重要工具,用来描述经济现象和预测经济变量。
常用的计量经济模型包括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
三、计量经济学的应用领域3.1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等宏观变量的影响。
通过建立宏观经济模型和运用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可以预测经济走势和评估政策效果。
3.2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研究个体、家庭、企业、市场等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
通过建立微观经济模型和运用微观经济数据的分析,可以揭示个体行为和市场交互的规律,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