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声喧哗
- 格式:docx
- 大小:40.14 KB
- 文档页数:13
《众声喧哗》读书笔记李苑华网新2015051061当全世界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举杯欢腾时,其背后引发的一系列危机仍未获得足够的注意力。
网络直播、自行车共享、分答收费……互联网的共享精神,从不缺席这一时代。
属于私人的内容被纳入公共领域,而公共的空间又逐渐为个人所占据。
公共空间日渐私人化、私人空间日渐公共化。
公与私的界线日益模糊,与每个人切身相关。
互联网时代下,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眼光看待公域与私域之间产生的变化,互联网又对公共领域的建设有着怎样的影响呢?胡泳教授在《众声喧哗》分享了他的收获和看法。
本书概述《众声喧哗》围绕着网络政治学中的重大问题——网络空间中的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来讨论。
首先,前人对公域与私域的讨论为接下来的讨论奠定了基础。
从阿伦特、黑格尔、哈贝马斯等前贤的声音中,公与私应如何划分的意见无法统一,胡泳教授总结为,公共生活是差异化、公共事务、责任性、尊重和协商的领域,私人生活是亲密关系、自发性、相似性及忠诚的领域。
然而在基于数字技术而生的共有媒体作用之下,公域和私域的界线日益模糊。
胡泳教授继续讨论了共有媒体的特性,对大众的影响等。
在共有媒体的个人表达中,胡泳教授首先肯定了网络能实现更完善的自我,接着讨论了个人愿意暴露的原因以及涉及的隐私问题。
在讨论共有媒体对公私边界的重构中,作者着力分析了公共空间私人化和私人空间公共化这两个平衡的过程,表达了实现公共领域的理想的困境以及实现的可能。
结合中国语境,作者多以中美两方对比,认为互联网是公民通过共有媒体影响政治的重要形式。
本书涉及范围广阔,值得论述的点亦不在少数。
几经思考,在此选择个人暴露以及由此带来的隐私问题、网络舆论能否代表普通民众的意见以及中国公共领域的建设进行讨论,期望能对胡泳教授的思想进行一些总结和拓展。
本书框架(一)暴露和隐私1、个人暴露的深层原因网络为何能成为人们分享甚至暴露自己的平台?因为它能实现随时随地连接的便捷性、实现发声的成本降低…….这些答案仅能回答网络成为对话平台的可能性,但不能直指驱动人们分享的动机。
守正创新:在众声喧哗中唱响主旋律【摘要】在当今社会,众声喧哗的情况愈发严重,主旋律文化在这种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藏,主旋律文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可以使主旋律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而我们也需要探索创新的方式来守正创新。
主旋律文化的创新方式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守正创新的实践也至关重要。
只有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主旋律文化才能在众声喧哗中唱响。
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要注入现代元素,让主旋律文化更具时代感和包容性。
守正创新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是我们对主旋律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主旋律文化在众声喧哗中的价值无法估量,守正创新将为主旋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守正创新、众声喧哗、传统文化、主旋律文化、传统与现代融合、创新方式、实践、传承、发展、重要性、价值。
1. 引言1.1 定义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指的是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保持文化的原汁原味,同时使其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守正意味着坚守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髓,不忘初心;创新则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更新和改进,使其与时俱进,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守正创新的核心理念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将其发展为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绽放出新的光彩。
守正创新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也是对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的尊重和发扬。
通过守正创新,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发扬光大,同时也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的创造和创新。
在众声喧哗的时代背景下,守正创新显得格外珍贵和重要,它是我们唱响主旋律的重要策略和手段。
1.2 众声喧哗背景在当今社会,信息传播日益便捷,人们接触到的声音也变得多样而纷杂。
众声喧哗背景下,各种声音相互交织,有时让人眩晕不知所措。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每个人都有了发声的平台,言论的自由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随之而来的是许多不良信息、低俗内容的泛滥,主流价值观被冲击和侵蚀,社会风气也逐渐变得混乱不堪。
众声喧哗,网络大V更应承担责任优秀作文导读:互联网是虚拟空间,但责任不能虚拟,每一名网民都应葆有责任意识,比如发言应有边界,“你的权利止于我的鼻尖”。
每个人都有话语权,但网络大V因其粉丝众多,且知名度较高而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有学者认为,当名人遇上微博, 他们的舆论能量激增至“满格”,微博时代就是意见领袖的时代。
不管此论是否夸张,大V的影响力都不容小觑。
网友曾有这种说法,“当你的粉丝超过100,你就好像是一本内刊;超过1 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像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 000万,你就是一家电视台。
”有些网络大V的粉丝量高达一千多万,甚至两三千万,他们在微博上挥斥方遒,呼风唤雨,更应该谨言慎行。
比如,一个未经证实的假消息,一旦经过大V转发,瞬间便可能传诸微博各个角落,天下人皆知。
其负面影响不容低估,即便最终被证伪,造成的影响也难以短期内消除。
面对一条可疑的信息,大V在转发前应多问几个为什么,少一些架秧子起哄的心态。
正如新浪网总编辑陈彤所称,随意转发新闻造成网络轰动效应确实不太妥当,“转发之前最起码应该首先上网搜索一下,查查到底有没有这回事。
”历史学者纪连海披露,他曾给一个转发过虚假新闻的资深媒体人发过私信,指责他没有经过核实就发布假新闻欠缺专业精神,甚至怀疑他是否另有目的。
不知道这个资深媒体人到底是哪位,但不少大V都曾转发过虚假新闻。
要求所有的大V都是福尔摩斯并不现实,但大V管住自己的鼠标并不难,遇到一些所谓的爆炸性新闻,不妨缓一缓再转。
大V承担社会责任具有丰富内涵,不随意转发未经证实的新闻只是一个层面。
一个负责任的大V还体现在凝聚正能量、传播正能量,需要理清的是,并非只有唱赞歌才是正能量,“带头维护公民个人合法权益,自觉抵制一切有损他人名誉和利益的行为”“带头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努力成为法治和道德的倡导者”“网络名人应积极倡导社会诚信,为社会诚信建设做出贡献”等都属于正能量。
众声喧哗——是催生民主文化还是带来了网络暴力读完胡泳先生著作的《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和公共讨论》这本书之后,深深觉得互联网真的是一把双刃剑,全看我们使用者如何去使用互联网。
作者胡泳是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是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的人士之一,发表论文数篇,有多种著作及译作,其中《数字化生存》是中国迈入网络时代之际影响最大的启蒙读物。
胡泳先生在《众声喧哗》这本书中主要讲了一个问题,一个关于在网络媒体中公共领域和私有领域的边界模糊的问题。
全书分为六个大的章节,全书的逻辑顺序合理,有条不紊,层层递进,先是引用了大量的文献分析对公与私做出了解释,因为我的阅历有限,对这一部分的理解实在有限。
作者在本书重点强调在共有媒体中公共领域和私有领域的界限以及作者在最后一章提到了在中国国情下,我们的网络空间中的公共领域。
全书通看下来,我对最后一章的兴趣比较大,并且做出这样一个思考,在互联网发展到了今天,众声喧哗的时代,到底催生的是民主文化,还是网络暴力呢?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思考,是因为以前上课时,舆论学老师讲到的舆论该不该被引导,可能这两个问题看起来没有什么联系,但是我觉得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网民意见表达的合理性和掌权者对言论的引导方向。
这本书指出,公共领域和私有领域不能被看作是结构性的东西,而是要将它视为一种流和一种过程,在网络时代,尤其在中国的国情下,互联网的普及率还不是很高,互联网似乎成为我们这些普通百姓发出声音最快捷的方式。
因此中国的互联网环境就显得格外混杂。
而且不同于国外的网络环境,国外发布消息的都是传统媒体,消息就比较正规,但是在我国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看法的机会,于是人人都去讲话,没有人倾听,这样长期发展,不利于营造我国良好的互联网环境。
而且这些新媒体比如微博是只要有钱就可以买热点甚至是爆点,就能决定是让自己的消息在网上是被宣传还是被屏蔽。
长期如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微博上的头条几乎都是影视明星,微博将娱乐化的功能放大,减少了普通民众的政治话语。
众声喧哗背景下,媒体如何做好把关人作者:李向丹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24期摘要:这是"人人皆记者"的时代,人们的言论自由度进一步增大,各大媒体,尤其是网络中各种信息铺天盖向人们涌来,使阅读变得碎片化,这个过程中,一些不正确的言论意见也掺杂其中,扰乱受众的认知及价值判断,正因如此,"把关人"这一角色在当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分析"把关人"理论在新闻领域的具体体现及缺失,研究在当下这样一个众声喧哗的背景下,媒体该如何做好把关人?关键词:把关人理论原因措施2014年一条关于“95后萌妹用身体换旅行”的新闻刷爆网络,占据传统媒体头条,新闻中说一名95后的女孩非常喜欢旅行,但是因为自己囊中羞涩,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自己旅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于是她就在全国各地广招男朋友,提出来的条件是:她每到一个地方,只要有人承担她的吃住费用,她可以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回报。
在没有经过核实,同时也没有对该事件中的女主角进行详细采访的前提下,某都市报就用整版篇幅来报道此事件,并导致很多家媒体的疯狂转载,让很多受众信以为真,事后经过调查证实此报道为假新闻,但其已经在社会上引起了严重不良后果。
在此新闻报道中,首家转载的新闻媒体没有对最基本的新闻事实进行核实就轻易报道,使其进入大众视野,体现了新闻媒体“把关人”的基本素质的缺失。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过分注重抢时效、重新奇等,使得新闻的真实性及其他基本要素严重受损,尤其是在网络中,假新闻、内容低俗、色情、耸人听闻的劣质新闻层出不穷,不仅让人觉得担忧。
深刻反思,这些新闻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的是新闻工作者的“把关人”媒介素养的缺失,新闻工作者的“把关人”职责没有尽到,也使新闻报道“二次伤害”、新闻侵权事件频发。
一、“把关人”理论与新闻报道“把关人”又称“守门人”,传播学家怀特于1950年将“把关人”的概念引入新闻传播领域。
“众声喧哗”走向统一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从不同的叙事视角交代出同一件事情,试图以多个主人公为主题的限制性叙事视角糅合中多个人的声音,所谓的“众声喧哗”的合唱终于走向作者的独唱。
本文重点探讨《檀香刑》中众多声音是如何不断在加强主题的过程中走向统一,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标签:《檀香刑》叙事策略审美价值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采用中国古典小说“凤头——猪肚——豹尾”的审美叙事模式,在“凤头”和“豹尾”部分让主人公们各自用自己的声音叙述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就是从不同的叙事视角交代出同一件事情,试图呈现出故事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衍生出解读的不确定性和多种可能性,试图以多个主人公为主题的限制性叙事视角糅合中多个人的声音,根据人物角色适时变换,调整语音语调,希望形成所谓的“众声喧哗、众音齐鸣”的“复调式”小说的效果。
但是,由于莫言一贯民间立场的坚守,在这部作品中,所谓的“众声喧哗”的合唱终于走向作者的独唱。
本文重点要论述的就是在《檀香刑》中,众多声音是如何不断在加强主题的过程中走向统一,以及其中的原因。
小说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山东省高密县,时值1900年,德国人建胶济铁路、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袁世凯率兵镇压。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以孙媚娘为起点,在孙丙、钱丁、赵甲、小甲等人物之间展开了一系列恩恩怨怨的事情。
故事的开头和末尾都采用的是不同声音来叙述自己的故事,意图成为复调式的叙事,在话语特征上可以分成三个方面:孙眉娘、孙丙所代表的民间话语,县官钱丁所代表的知识分子话语,刽子手赵甲所代表的庙堂(政权意识形态)话语,这三种不同的话语特征有各自的叙事形态,表达的审美价值取向也不同。
但是通过作者的演绎,这三种话语形态最终指向单一的价值体系,即作者的民间立场。
媚娘原本是一个类似潘金莲的浪荡女人,可是在营救其父亲孙丙的过程中却是深明大义,她和钱丁的私情也更加因为其丈夫和公公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而显得可歌可泣。
在第一章“媚娘浪语”中,她这样“责骂”孙丙:“你不忍气吞声,做一个本分百姓,吃亏是福,能忍则安。
众声喧哗:新生活运动的目标和运作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正式宣布发起新生活运动,在南昌成立新生活运动促进会,自任会长,制定各项章程,制度。
在以蒋介石为首的政治干预和推动下,运动迅速向全国推广声势浩大,引起国内各界和国际的普遍关注。
揣摩这场运动的性质、目标,和可能达到的效果,“新生活”给并不平静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更添新的争论话题,掀起论证的涟漪。
结合30年代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将新生活运动置于众声喧哗的场景中考虑,回溯蒋介石高调推行新生活的初衷,目标及对“新生活”的使用策略,各界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新生活运动做出相应的回应,或关心其成效,具体实施方式,或将新生活运动看成是复古运动,法西斯运动,蒋介石的独裁伎俩,或是对日本的潜在威胁,在这种背景下,“新生活”被赋予更为广泛深刻的内涵,超脱其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成为一种符号,蒋介石可以用“新生活”来攻击民众堕落的生活,党政军各界腐化的风气,党内的离心势力和共产党的活动,通过“国族”的宏大宣扬,将历史和现代相连,实现心目中“现代国家”的构建;党内反对派和共产党以“新生活”作为蒋介石独裁的另一依据,强调新生活对军事化纪律领袖的强调;而自由派学人更多的关注新生活运动现实基础的脆弱和实际成效。
这种层次不一的争论,使我们得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新生活运动复杂的发生发展背景,了解30年代有关“现代国家”建设的主题。
一、蒋介石对“新生活”的设定日本步步紧逼的侵华形式,共产党和国民党内部分离势力对资源和合法性的争夺,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成效甚微,其他国家冷眼旁观中国的政局变动……这是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面对的国内国际环境。
在这种背景下发动的新生活运动,无论是为了促进中国的独立发展还是为了巩固国民政府自身的统治,都必须抓住社会最普遍的情感心态,把握国家社会的发展需求,以获取更多的认同和支持。
基于这种考虑,蒋介石将新生活运动的基调定于国族建构的宏大目标中,以民族情感的激发来推动运动的发展,将新生活运动定性为一场复兴民族国家,建设“现代中国”必不可少的运动。
1、“现代国民”——“现代国家”梦想在蒋介石关于新运目标的论述中,充斥着强烈的“现代”梦想,秉承着“欲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①的思路,蒋介石将中国落后受侵凌的原因,归结为民众国民意识国家观念淡薄,民众生活方式的非现代化。
建设现代国家,需要现代国民,塑造现代国民,需要社会风气生活方式的改善,社会风气生活方式的改善需要将中国传统道德“礼义廉耻”贯穿于民众衣食住行之中,以求得民众由外而内的现代化,以现代化的国民建设现代化的国家。
蒋介石心中的现代国民需要具备道德智识,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国民意识,国家意识。
而这些归根结底需要秉承传统美德“礼义廉耻”,贯穿于衣食住行之中。
蒋介石反复表述对“礼义廉耻”中国传统道德的信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既张,国乃复兴”,“礼义廉耻”是中国的的立国精神,也是新生活运动的原则,不能做到“礼义廉耻”我们的民族就要“被人家视为劣等的野蛮的民族,看作比狗还不如”②“以礼义廉耻之素行,习之于日常生活——食衣住行四事之中,故礼义廉耻者,乃发明德以成民事,为待人,处事,持躬,接物之中心规律,违反此规律者,无论其个人,国家与民族,未有不为之败亡者。
”③将传统道德“礼义廉耻”运用于现代国民,现代国家的建设中,需要重新定义“礼义廉耻”的时代内涵,“礼是规规矩矩的态度,义是正正当当的行为,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别,耻是切切实实的觉悟。
”④在现代国民——现代国家的构想中,新生活运动被看成是一场复兴民族,建设现代国家的运动。
“新生活运动的意义,就是要使我们全国同胞,都能恢复我们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精神礼义廉耻,而能首先实现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习惯之中,使我们的国民个个人随时随地都能明礼义知廉耻,不再做一件悖礼违义寡廉鲜耻的事情,而以礼义廉耻来树立我们自己和整个国家民族的人格,洗刷我们各个人和整个国家民族过去一切的耻辱。
”⑤在四周年纪念会上他再次重申了这一观点,“新生活运动是一个以道德复活的,来求民族复兴的运动,他的主要目的在革心……今天的时代,正是要求我们国民为国家尽忠对民①梁启超:《本报告白》,《新民丛报》,第一期。
②《教养卫》(民国二十三年二月十二日出席南昌行营扩大纪念周训词),《蒋委员长言论类编:新生活运动言论集》,中央宣传部编,正中书局印行,1938年9月。
③《新生活运动纲要》,萧继宗主编:《新生活运动史料》,《革命文献》,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5年版,第5页。
④《新生活运动纲要》,萧继宗主编:《新生活运动史料》,《革命文献》,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5年版,第6页。
⑤《国民自救救国之要道》(二十五年元旦广播讲演),《蒋委员长新生活运动讲演集》,新生活运动促进会族祖先敬孝的时候,正是我们国民发挥爱国爱民博爱的精神,来实现我们民族固有的道德,以抵抗强暴消灭侵略的时候”,他认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深厚的道德基础,“决不是任何暴力所能灭亡的”,①我们需要用我们的精神力量来战胜武力。
为了使新生活运动能够更好的和抗战建国相配合,蒋介石将礼义廉耻做了新的界定,分别上升为:严严整整的纪律;慷慷慨慨的牺牲;实实在在的节约;轰轰烈烈的奋斗。
“礼义廉耻”的立国精神只有贯彻于民众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中,才能实现社会风气民众生活方式的改善,塑造现代国民,于“菽米布帛”、“家常便饭”之中,挽救国家,复兴民族。
②新生活运动,是全体国民的生活革命,“以最简易而最急切之方法,涤除我国民不合时代不适环境之习性,使趋向于适合时代与环境之生活。
”③他认为当前社会风气苟且萎靡,民众不分善恶,不辨公私,不分本末,导致是非混淆,取予不当,先后倒置,“其结果遂使国家纪纲废弛,社会秩序破坏”,“若长此不变,则虽欲苟延其鄙野的非人的生活亦不可得”。
④为了扫除这种病态风气必须推行新生活运动。
个人生活方式,社会风俗的好坏被提高到国计民生的高度,这也是新生活运动欲将礼义廉耻灌输于衣食住行等等细致入微的小事中去的出发点,通过对不合理生活方式的改善,达到生活的军事化、生产化和艺术化即生活的合理化,并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为基本原则。
⑤在此思路下,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制定96项具体规则来规范民众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阐明规矩清洁和三化运动的推行目的方式的监督手段,⑥蒋介石在多种场合也反复强调纽扣扣好,穿戴整齐……,希望通过事无巨细的劝导,合理化现代化民众的日常生活,为国民担负起沉重的民族国家责任而作准备。
2、形象对比:外国人——中国人从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开始,在中国精英分子中间就存在一种普遍情结,即①《新生活运动四周年纪念训词》(二十七年二月十九日晚八时在汉口中央电台广播),萧继宗主编:《新生活运动史料》,《革命文献》,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5年版,第62页。
②《新生活运动之要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在南昌行营扩大纪念周讲演),萧继宗主编:《新生活运动史料》,《革命文献》,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5年版,第22页。
③《新生活运动纲要》,萧继宗主编:《新生活运动史料》,《革命文献》,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5年版,第1页。
④《新生活运动纲要》,萧继宗主编:《新生活运动史料》,《革命文献》,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5年版,第3-4页。
⑤关于“礼义廉耻”和“三化”关系的表述具体见《新生活运动纲要》,萧继宗主编:《新生活运动史料》,《革命文献》,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5年版,第12页。
⑥具体内容见萧继宗主编:《新生活运动史料》,《革命文献》,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5年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
他们一方面不满于外国人对中国人形象的贬低,“华人和狗不得入内”是对他们的深深刺痛,但他们又不得不接受外国人眼中不注修身的中国人形象,以此为镜像对中国国民性进行批判,进行“唤醒”国民的工作,论述新民和新国的关系。
蒋介石对“礼义廉耻”的强调,对民众“衣食住行”的关注显然承接了这一思路。
蒋介石对建设现代国家的认识,源于两种形象的对比——现代的外国人和非现代的中国人。
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成功的经验足以为我们所借鉴,中国落后在于不具备现代的生活方式和智识,蒋介石心中的形象对比一方面是外国人和中国人的对比,一方面是理想的中国人形象和反省中的中国人形象。
在这中间,蒋介石表现出很复杂的矛盾情感,既要承认外国人的“现代”,又需要表明中国人也能够做到“现代”,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差。
蒋介石毫不避讳他对一般国民生活方式、精神智识的不满,甚至不惜用“丑怪化”①论述策略来表达他对一般民众生活习惯的厌恶和鄙视。
国民生活状况在蒋介石笔下被描述成一种“鬼生活”:污秽,浪漫,懒惰,颓唐……。
“现在一般中国人的生活,一言以蔽之,就是野蛮的不合理的生活。
你看吃饭的时候,不要说一切食物食具凌乱污秽,而且吃的时候,有的将身体靠着墙壁或门板上来吃,有的坐着有的蹲着有的坐在地下,有的站在门外。
吃完以后,菜汤饭屑,弄的狼籍满地,甚至使人家不敢进身。
试问这种吃饭,那里是人吃饭的样子,这不是野蛮生活吗?吃饭如此的凌乱污秽,这和牛马猪羊等动物吃东西又什么区别?你看人家的猪槽,猫碗,马厩,狗窝也没有如此污秽!假使我们人类的生活,如果和这种牛马猪狗禽兽一样,那还不是野蛮的生活吗?”②蒋介石进而刻画了一般国民穿衣、住房、行动等方面的“非人”、“走尸”、“活死人”③状态。
所以必须通过新生活运动来铲除一切“污秽、浪漫、懒惰、颓唐的鬼生活。
来过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实在、守时间、守秩序的文明生活”,过现代生活,做现代国民,才能够担负起救济国家的责任。
①“丑怪化”一次引用自黄金鳞:《丑怪的装扮:新生活运动的政略分析》,载《台湾社会研究》,第30期,1998年6月。
黄金鳞对这个概念的运用,转借自巴赫汀,但作了一定的修正和补充。
按照巴赫汀的说法,丑怪是一种相对于官方(国家或教会)文化而存在的原始情欲状态。
与官方文化所强调的严肃、完整、永恒、一致和循规蹈矩的生活状态相对,丑怪则可以解除这些规约,使身体和生活能在大吃大喝、大笑和大闹中获得纾解与再创造的过程。
黄金鳞希望以丑怪的概念来徵显国族建构工程中,俗民生活所遭遇到的污名化和符号化对待。
②《新生活运动的意义和目的》(二十三年三月十九日在南昌行营扩大纪念周演讲),萧继宗主编:《新生活运动史料》,《革命文献》,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5年版,第30页。
③见《新生活运动的意义和目的》(二十三年三月十九日在南昌行营扩大纪念周演讲),萧继宗主编:《新生与不注修身颓废暮气沉沉的中国人相对,外国人身上显示出了积极向上的奋斗气息。
蒋介石习惯拿德国和日本作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