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第及其歌剧创作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1
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与其歌剧的关系研究——以奥菲欧为主要分析对象————————————————————————————————作者: ————————————————————————————————日期:ﻩ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与其歌剧的关系研究——以奥菲欧为主要分析对象选题意义蒙特威尔第是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两个时代的伟大作家,集杰苏阿尔多的牧歌风格与威尼斯乐派的音乐风格于一身,他以这些传统为出发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用以创作的每一种体裁都进行了革新,发展出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个性鲜明的新风格,是欧洲歌剧的奠定人。
他的歌剧创作不仅带来新的变革与风格特征,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
他的牧歌情意盎然,技巧纷陈,自成一完美的音乐世界,因此许多人以"具有表达力的不和谐音"相称。
蒙特威尔第的歌剧更符合现代人对歌剧的概念。
就我们的观点来说,出现于蒙特威尔第之前的音乐,甚少具有斐然的个人风味,唯独蒙特威尔第在这方面显得出类拔萃。
他那强而有力、风味盎然,又能将心境表达淋漓的声音,藉着清晰直接的方式,赞颂著人生的喜怒哀乐。
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歌剧分析,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以音乐学分析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探索蒙特威尔第歌剧的创作背景,创作观念以及创作手法,试图探究欧洲早期歌剧体裁发展和变化之内在联系与演变轨迹。
追寻在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交替之时,作曲家创作这部歌剧所运用音乐手法的深层次社会原因、文化原因及客观原因,以及对后世歌剧的影响。
了解蒙特威尔第牧歌音乐中的多样性,对我们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文化的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综述对于蒙特威尔第的研究,国内的资料不少。
但是已出版的著作,包括翻译的著作在内,大多是对蒙特威尔第做大概的介绍,国内对于蒙特维尔第牧歌的研究,就目前所知,除了王次炤等翻译的约翰·阿诺德的《蒙特维尔第牧歌》外,几乎没有一本有关蒙特威尔第本人及其牧歌研究的专著,其他对其牧歌的研究也只是散见于各类相关论文中或有关蒙特威尔第的传记、作曲技法研究中的简略介绍,多数是普及型读物;与之相关的音像作品的匮乏,也让研究陷于停滞,因此还留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论威尔第的四部经典歌剧及其创作特点作者:马瑶来源:《大观》2014年第06期朱塞佩·福图尼诺·弗朗切斯科·威尔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1813-1901)是西方音乐史上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他一生专注于歌剧,共写作了26部歌剧。
其中《弄臣》、《茶花女》、《阿伊达》、《奥赛罗》四部歌剧堪称其经典之作,在世界范围内不断上演,传唱极广,可以说是威尔第将意大利歌剧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
本文将从他的四部经典之作入手,简单分析介绍威尔第及其创作特点。
一、创作分期威尔第一生共创作有26部歌剧作品,在这26部歌剧中除了《一日之王》和《法尔斯塔夫》两部喜剧外,其余均为严肃的正歌剧。
他钟爱这些名著所具有的强烈戏剧性和冲突对比,其中的人物和他们的命运在威尔第的构思中化成音乐展现出来。
威尔第的整个创作生涯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创作早期、成熟时期和创作晚期。
创作初期是在19世纪30代末到40年代末。
以《纳布科》、《伦巴第人》、《埃尔南尼》和《麦克白》为代表。
他的早期作品民族色彩浓厚,作品中饱含雄伟悲壮的气势、情感和振奋人心的精神,鲜明地反映出意大利民族要求独立自由的强烈愿望。
成熟时期是在19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
以《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阿依达》为代表。
这时威尔第的创作达到了高峰,作品题材由早偏重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转向现实生活和普通人的思想感情。
音乐技巧娴熟,刻画内在人物性格细致入微,丰富并保持了意大利歌剧在音乐表演上的优势,以及歌剧音乐中传统的分曲体结构,还注重发挥乐队的作用、声乐的写作和器乐的平衡。
创作晚期是在19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威尔第在晚年创作了两部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改编的歌剧作品:悲剧性的《奥赛罗》和喜剧性的《法尔斯塔夫》。
管弦乐队在这两部歌剧作品中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
二、四部经典之作及其创作特点《弄臣》《弄臣》是一部作于1856-1857年的三幕歌剧,由皮阿维根据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国王取乐》撰写脚本。
浅析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是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他的创作是意大利19世纪下半叶歌剧发展的重要代表。
他一生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创作(1839--1850)、中期创作(1851—1871)和后期创作(1871—1893)。
他的早期创作大多是对罗西尼和贝里尼的模仿,但在题材上大都反映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内容。
其重要作品有《纳布克》《伦巴弟人》《欧那尼》《阿蒂拉》等。
中期创作,在内容上大大加强了现实主义因素,人物性格也有深入的刻画,以《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阿伊达》为代表,标志着他的歌剧走向成熟。
后期创作只有两部歌剧《奥赛罗》《法尔斯塔夫》,此外重要的作品还有《安魂弥撒曲》等。
下面主要来介绍他的歌剧《茶花女》。
《茶花女》(la traviata)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一部作品,全歌剧有三幕,剧本是由皮亚维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的戏剧《茶花女》改编而成的,由威尔第作曲。
歌剧于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的“费尼切”剧院首演。
音乐体现着威尔第的中晚期创作风格,以充分地描写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为重,最终以悲剧而告终。
但由于歌剧的主角是一位“堕落的女人”等原因,演出反响不佳,随即威尔第对歌剧的第二幕作了修改,于1854年5月再次上演,并一举获得成功,得到了很高的赞誉,并与《弄臣》《游吟诗人》被誉为威尔第50年代的“三大杰作”。
这部歌剧主要描述的是位于19世纪巴黎,上流社会中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微奥列塔”,因她喜欢茶花而被称为“茶花女”,她整天沉迷在花天酒地、骄奢淫逸的荒谬生活之中。
虽然显得高贵,但患了重病,在一次酒会上,他无意中认识了英俊潇洒的阿尔弗雷德,凑巧此时微奥列塔突发重病,倒在沙发上,阿尔弗雷德见状立马上前深切的照顾她,同时,也向微奥列塔倾诉了自己对她的爱慕之心,微奥列塔很是感动,便接受了他的请求。
微奥列塔为了阿尔弗雷德,改掉了所有的不良陋习,同时也摆脱了之前花天酒地、奢华荒谬的环境,带着所有积蓄和阿尔弗雷德回到了乡下,过着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生活,可是好景不长,这个消息不知如何传到阿尔弗雷德父亲的耳朵里,父亲顿时勃然大怒,赶来乡间兴师请罪,父亲严厉的面孔使他们感到恐慌,两人的分离已在预料之中。
对威尔第作品《火焰在燃烧》的分析1.对作品的词作者,曲作者的生平介绍朱赛培·威尔第(1813—1901),是19实世纪意大利歌剧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作家。
他于1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帕尔马附近的一个小村庄,父亲卡罗·威尔第是当地的一位旅馆老板和杂货商,母亲路易吉娅·乌蒂尼是一位细纱女工,这是一个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的农民家庭。
威尔第七岁时跟随当地教堂里的一位管风琴师斯特罗基学习音乐三年,在这三年里,他不仅学习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还练习作曲,为他未来的音乐之梦奠定了基础。
十二岁时父亲将他送到布赛托一位鞋匠朋友家去上小学,接受基础教育,他在那里继续学习管风琴,同时师从费尔第囊多·普尔维西学习作曲。
后者是当地的音乐学校校长,并且负责公众管弦乐团,普尔维西非常赏识威尔第的音乐才能,因此聘请威尔第在他的管弦乐团工作,帮助指挥乐团的演出。
从这时起,威尔第开始了他的逐步创作,创作了许多进行曲、二重唱、以及供乐队演出的乐曲等,而此时的威尔第年仅十八岁,在当地已是负有盛名的音乐家。
这些成就促使威尔第向往意大利北部的音乐中心——米兰继续深造,希望能进音乐学院学习,但当他被镇民送往米兰音乐学院学习时由于年龄原因遭到拒绝,回到布赛托跟随拉维尼亚学习音乐,在其悉心指导下,威尔第掌握了作曲技巧和配器技能,从此走上了其歌剧创作之路。
1836年创作的第一部歌剧是《罗彻斯特》,后被斯卡拉歌剧院老板梅雷利赏识,于1839年在斯卡拉剧院上演。
1842年,因歌剧《那不科》的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
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等以及革命歌曲等歌舞人民起来斗争,有“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
论威尔第的歌剧及其对意大利歌剧的贡献作者:郑莉萍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3期【摘要】歌剧是意大利艺术史上的辉煌瑰宝。
在意大利歌剧史中,威尔第是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
通过对意大利歌剧的继承和突破,威尔第创作出了具有鲜明特色、饱含艺术魅力的诸多作品,使得意大利歌剧重放光芒。
本文通过剖析威尔第歌剧的艺术成就来论述其对意大利歌剧的突出贡献。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继承;突破;贡献一、威尔第及其在歌剧上的突出成就意大利歌剧起源于十六世纪末,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是一种用音乐来表现戏剧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世界歌剧艺术中最具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西方古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
19世纪初,在复兴运动的背景下,意大利的艺术领域中开始渗透强烈的民族意识与复兴运动的内容,特别是在歌剧领域,使意大利歌剧重获新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就是威尔第。
威尔第(1813-1901)在意大利歌剧复兴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被誉为19世纪意大利乃至欧洲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他一生创作了26部歌剧,在继承意大利传统歌剧的基础上进行了推动和革新,使意大利歌剧有了更新的诠释。
并且由于他艺术创作的早期正是意大利复兴运动高涨的时期,他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革命激情,从题材到形式都在呼吁民族独立和爱国主义,也被称为“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
威尔第的歌剧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840年他创作的第一部歌剧《奥贝托》上演并大获成功,确立了他在意大利传统歌剧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时期:19世纪50年代左右,他进入了歌剧创作的高峰期,《弄臣》、《茶花女》等作品都成为了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第三时期: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至逝世,继续创作了《阿依达》、以莎士比亚戏剧为主题的抒情悲剧《奥赛罗》和喜歌剧《福斯塔夫》等一系列精品之作。
如上所述是威爾第在歌剧领域取得的耀眼成绩,但放眼歌剧音乐史,他的影响不仅仅对于个人,而且对整个意大利歌剧产生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浅析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及其代表歌剧作品摘要:蒙特威尔第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中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的音乐扎根于过去的传统,并不断自我更新,把歌剧音乐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本文简单介绍了作曲家蒙特威尔第的生平,对他的第一部喜歌剧《于利斯重返故园》和最后一部喜歌剧《波佩阿的加冕》进行分析。
关键词:蒙特威尔第;《于利斯重返故园》;《波佩阿的加冕》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8-0000-01蒙特威尔第,意大利作曲家,欧洲近代歌剧奠基人之一。
他将神话、童话故事的戏剧改成音乐剧。
在他的歌剧里,我们首次遇见主导动机—歌剧中戏剧性结构的原则;第一个确立三部曲式的歌剧咏叹调。
他的声乐风格特点是把美丽悠扬的旋律和富于表现力的朗诵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新的表现手段。
是他为力求创造鲜明的音乐性格与印象,追求真实地表达戏剧情节和情景而创造产生的。
蒙特威尔第童年时在教堂唱诗班唱赞美圣咏,兼学管风琴与小提琴。
15岁即发表作品《宗教牧歌集》,16岁发表作品《三声部小坎佐纳》,早期表现出特有的年轻魅力,风格摇摆于他的老师和他自己更加现代化的倾向之间。
1659年开始供职于贡扎加家族的曼图亚宫廷,先后担任小提琴手和唱诗班指挥,长达二十余年。
1590蒙特威尔第出版了《牧歌集第二集》,1592年出版了《第三集》,突破了前辈的早期形式,创作出属于他本人的成熟的新风格,1603和1605年又出版了《第四集》和《第五集》。
1607年写出第一部歌剧《奥菲欧》,另一部巨作《波佩阿的加冕》完成于1642年。
他最后30年一直担任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乐长。
从1608年的《阿丽安娜》中可以看出蒙特威尔第从16世纪的复调牧歌,逐渐走向新的牧歌风格—附伴奏的独唱牧歌。
该剧成为哀诉咏叹调的最早典范,使17世纪下半叶和18世纪意大利歌剧中哀婉泣诉的咏叹调成了一种典型的传统体裁。
一、《于利斯重返故园》三幕歌剧《于利斯重返故园》,巴杜阿洛根据荷马的同名史诗《奥德赛》改编,1641年2月首演于威尼斯。
探讨瓦格纳歌剧与威尔第歌剧创作一、瓦格纳歌剧创作及特点19世纪初期,在西方诞生了两个伟大的人物,他们在音乐方面有着前所未有的影响,并且对自己生活时代的歌剧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人在19世纪歌剧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813年5月,瓦格纳出生在德国莱比锡的有一个爱好艺术的警官家里。
出生不到半年父亲就去世。
第二年母亲就改嫁给一位多才多艺的戏剧演员,全家迁往德累斯顿,他的继父在德累斯顿的一家剧院工作在继父的熏陶下,对戏剧和音乐十分感兴趣。
瓦格纳在歌剧方面有着显著的贡献,其中创作自撰脚本的乐剧有十四部:代表作有《尼伯龙根的指环》、《漂泊的荷兰人》、《纽约堡名歌手》、《罗恩格林》等。
1842年《黎恩济》在德累斯顿宫廷剧院上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843年宫廷剧场又公演了《漂泊的荷兰人》再度成功。
瓦格纳在早期创作歌剧中延续了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有着明显的大歌剧风格。
中期创作的的歌剧是收到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影响。
晚期他发表关于乐剧的理论:未来的艺术应以古希腊悲剧为榜样,成为理想的整体艺术,这种新型的歌剧可称之为“乐剧”。
他对于乐剧的改革主要是对于歌剧的体裁,歌剧的体裁应选择神话为主。
他认为将音乐与戏剧相结合才会更好的展现出音乐的连贯。
同时他也更加注重在前奏或序曲中出现管弦乐队,大量的运用管弦乐队进行展开与演化。
这样的音乐风格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西方音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着巨大的作用。
同时也使瓦格纳成为了历史上重要的人物。
瓦格纳歌剧创作有以下特征:第一,剧本与音乐的紧密结合,众所周知,瓦格纳的乐句是诗歌,音乐和戏剧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的综合艺术。
为了结合得更好,他不因循大多数歌剧作曲家用别人写的剧本进行谱曲的老传统,而是自己动手编剧本,写曲子。
这样,就使剧本与音乐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
这是绝大多数作曲家办不到的突出特征。
第二,充分运用“主导动机”。
瓦格纳不仅是指导动机贯穿整部歌剧,而且用多种“动机”刻画人物,物件与自然景象,甚至把主导动机当标签与符号使用。
Northern Music 85
Appreciation and appreciation 品鉴与欣赏
威尔第及其歌剧创作研究
刘 韵
(哈尔滨剑桥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威尔第一生共创作26部歌剧作品,大都是经典传世之作,在其歌剧创作的内容中始终贯穿“人性化”的价值理念。
本文对威尔第及其歌剧创作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创作;作品
【中图分类号】J633 【文献标识码】A
注:黑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三五”规划课题“幼儿音乐教育促进情感发展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XQYJHY135-154);黑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三五”规划课题“幼儿园音乐活动对幼儿智力发展的影响”(课题编号:XQYJHY135-155)。
提到浪漫主义时期的意大利歌剧,人们想到最多的可能就是威尔第的作品了。
威尔第一生共创作26部歌剧作品,大都是经典传世之作,被大家所热爱。
他在19世纪上半期创作了一系列为人们所熟悉、至今仍不断上演的歌剧。
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威尔第又写下了《命运的力量》《堂卡洛斯》《阿依达》《奥赛罗》等优秀的作品。
其歌剧《茶花女》《阿依达》《命运之力》等名剧至今仍活跃在国际歌剧舞台上,已成为世界歌剧艺术中的珍宝。
威尔第在其歌剧创作的内容中始终贯穿“人性化”的价值理念。
在歌剧题材方面,威尔第更是苦心钻研于人性的写实。
他认为莎翁的作品富有人文主义精神,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并且善于在戏剧情节中塑造鲜明人物形象,真实地反映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揭示“以情动人”的重要性,这与他所追求的创作的真实性和情感的深刻性这一戏剧美学理想不谋而合。
因此,威尔第的创作题材总能显得富有浓厚的人情意味,散发着人性的诗意,所反映的都是与现实生活休戚相关的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充分体现人类的生与死、爱与恨、自由与宿命、忠诚与背弃等触及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某些永恒的根本命题。
《威尔第歌剧风格的特征分析与作品详解》一书,从创作内容来分析威尔第的歌剧追求——是对人性的生命感悟和主观的生活体验,推崇个人内心情感表达和现实生活的写实。
从创作形式上分析,威尔第在汲取前辈丰富营养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以声乐为主、以歌唱旋律见长的意大利歌剧传统,并始终贯穿于其一生的歌剧创作中。
威尔第歌剧一生追求的都是歌剧的“歌唱本位”。
而《威尔第在歌剧发展史上的地位与贡献》是发表在《艺术探索》上的一篇论文。
文中对威尔第的歌剧创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针对《茶花女》《弄臣》等标志性歌剧进行了分析,着重讲述了创作过程及威尔第在歌剧世上的地位。
《从歌剧<阿依达>看威尔第在创作中的创新》(作者:党江涛)一文中,作者从威尔第借用法国大歌剧的创作手法将意大利的传统歌剧发扬光大,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创作风格这一点着手,把威尔第代表作《阿依达 》做为切入口,分析威尔第在歌剧创作中的创新。
并在《阿依达》这部作品中证明古典主义时期歌剧中以分曲式结构为主的创作特点被减少,宣叙调与咏叹调的界限亦被淡化。
从而论述威尔第在歌剧中的创新表现。
《大师威尔第与中国歌剧纪念威尔第逝世一百周年》则是从威尔第如何对诗歌剧的音乐性与戏剧性?威尔第如何对诗意大利歌剧传统?威尔第如何对诗瓦格纳的歌剧革新?中国歌剧家应当如何学习威尔第?四个方面来分析威尔第及其作品。
文中对中国歌剧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深刻的看法,我认为这对于中国歌剧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世界著名艺术家的命运》一书,讲述是包括了电影、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各个领域的卓有成就的艺术家的命运,威尔第就是其中之一,阅读之后这本书所写的角度与内容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书中威尔第这一章的题目,是他最后一部歌剧《法尔斯塔夫》最后一幕中的一句台词:“整个生命就是一个大笑话”。
全文用:“初次挥起指挥棒”“不幸,频频来袭”“农庄经理各剧作家”“我们活着,我们受苦”四个标题来分段讲述了威尔第的成功、失败、挫折以及辉煌。
与其他传记不同,文中更多的是引用了威尔第的言语、威尔第与朋友的书信及威尔第妻子在书信中对威尔第的评价等等,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来了解这位音乐大师,来了解他的生活经历。
文中有一句威尔第说过的话让我感受颇深“生活的故事原来是多种破灭的希望组成的暗淡无光的史诗,让我们把史诗谱成音乐,以千百种不同的变调重复着同样的主题:我们活着,我们受苦,我们抗争……”我想这句话可能这就是威尔第用一生的创作来诠释的生命的旋律。
如果把《世界著名艺术家的命运》看成是横向来了解威尔第,那李秀军老师的《西方浪漫主义分析与鉴赏》就是从纵向来分析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
书中分为两部分: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生、发展及其艺术特征。
浪漫主义音乐作品分析与鉴赏。
在书中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创作——意大利歌剧中,详细介绍了威尔第的歌剧创作经历。
更让人受益匪浅的是第二部分对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和《阿依达》做的分析与鉴赏。
书中对歌剧创作背景、剧情和人物关系及唱段的曲式结构做了详细的分析,更对威尔第在剧中的创作手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为广大学者在歌剧分析方面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