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的发展49页
- 格式:ppt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45
中国史学的发展★史学的概念与由来(1)概念:史学是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的科学(2)由来:口耳相传→史官的产生→史学的萌芽★上古英雄史观★西方史学的源头:希罗多德《历史》(叙事体)一、司马迁(西汉史学家)与《史记》1、司马迁撰写《史记》的主客观因素(1)客观条件Ⅰ时代背景:汉武帝当政,政治、经济高度发展Ⅱ家庭熏陶:祖父曾是西周史官,父亲任太史令Ⅲ师从名儒:师从董仲舒,博古通今(2)主观因素Ⅰ二十壮游:周游南北各地,充实社会阅历和积累丰富素材(实地探访)Ⅱ触怒武帝:遭受腐刑,出狱后发愤著述2、《史记》(1)体裁:纪传体通史,即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体裁(2)内容:全书130篇,50多万字,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叙述我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约三千多年的历史(3)编纂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4)特点Ⅰ取材宏富,内容广博,据事直书、像今略古,尤其关注当代Ⅱ叙事生动,言语简练(5)贡献Ⅰ开创了“纪传体”体例Ⅱ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Ⅲ秉笔直书,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司马迁对此做出表率Ⅳ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传记(6)地位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Ⅱ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司马光(北宋史学家)与《资治通鉴》1、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1)治史目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2)设置史局:撰成《通志》8卷,送呈宋英宗,英宗赞赏并命其继续编述,历时19年(3)皇帝赐名:宋神宗“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2、《资治通鉴》(1)内容结构Ⅰ体裁:编年体通史,即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Ⅱ内容:全书290余卷,300多万字,按年月顺序,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讫五代共1300多年的史事,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2)特点:史料征引广博,史事取舍谨慎、考辨精细(3)地位:后人将司马光与司马迁并称为古代史学界的“两司马”(4)评价Ⅰ《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士,现代政治、思想家争读不止并点评批注Ⅱ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外无与伦比1、刘知幾(唐代史学理论家)(1)刘知幾写《史通》Ⅰ缘由:与监修官意见不和,闭门治学,潜心著述Ⅱ内容:全书20卷,分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着重阐述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达要求和撰史原则;外篇论述史官制度、正史源流、史家杂评、史著得失,并简略表述作者对历史的见解Ⅲ地位: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2)刘知幾的史学观点Ⅰ提倡“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Ⅱ提出了史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即史家“三长”,且最重史识2、章学诚(清乾隆、嘉庆年间史学理论家)(1)章学诚撰写《文史通义》Ⅰ目的:不满考据学风,倾心文史评议,主张经世致用Ⅱ内容:全书共8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5卷,外篇3卷Ⅲ特点:注重“史德”Ⅳ地位:是一部纵论文史研究,品评古今学术的名著,与《史通》齐名的第二部史学理论著作(2)章学诚的史学观点Ⅰ“六经皆史”论,反对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Ⅱ有关历史编纂学问题:第一,史家治史要尊重历史真实的基本态度,在“三长”的基础上提出“史德”,要求史家不以主观的偏见代替客观的史实;第二,严格区别史学著作与史料纂辑;第三,在体例方面,推崇通史Ⅲ把方志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四、史学的转型——梁启超与“新史学”1、背景(1)政治:八国联军与《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两半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思想:戊戌变法的实践使进化论思想得到更广泛传播历史学也经历一场全面改革,实现由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2、“新史学”的倡导者:梁启超3、“新史学”的定义:主要指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具有爱国主义史学思想,批判“君史”,提倡“民史”的资产阶级史学4、“新史学的宣言书”(标志):《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5、新史学的宗旨: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1)梁启超《新史学》是近代史学家批判传统史学,试图建立新的史学观的重要标志(2)新史学的主张在史学界获得广泛影响,促成了新史学的思潮;一批反映“新史学”思想和宗旨的史学著作相继问世★新材料与新方法甲骨文与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史学与史观例题曹墓之争(2010年上海卷33题)2009年12月,河南安阳发现一座东汉大墓,一些学者依据该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文献记载等,认定这是曹操墓,由此引发了各界热议。
中国史学的发展第20课古代的史家与史籍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1、文字产生以前(殷商以前)(1)记事方式:口耳相传——结绳记事——符号图画(2)特点:将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混淆在一起2、商周时期——史学萌芽和产生(1)条件:文字的产生;历法的制定使用;专职记事的官员的设置(2)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分期:古代传统史学——近代新史学——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①古代传统史学的代表人物:司马迁(西汉)、班固(东汉)、刘知幾(ji)(唐)、司马光(宋)、章学诚(清)等②近代新史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夏曾佑、吕思勉、钱穆、悬鹘、王国维、顾颉刚、陈垣(yuan)、陈寅恪等③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3)古代传统史学的主要体例及其代表人物①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司马迁《史记》和班固的《汉书》②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孔子的《春秋》;司马光《资治通鉴》③叙事体(叙述体)(以事件为中心:希罗多德的《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二、中国古代传统史学1、司马迁与《史记》(1)成书条件:①师从名师,学问精湛;②阅历丰富,博览群书;③意志坚定(2)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体例:纪传体史书(4)内容:①五个部分:本纪:记载帝王的事迹、世家: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重要人物的传记、表:采用表格形式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志):专记典章制度以及天文地理、社会经济等附:“陈涉世家”:他只是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但司马迁将其列在“世家”中的原因:A、赞扬他反对秦的暴政,司马迁认为汉替秦是必然趋势B、给统治者提供警示,要放松统治,不要实行暴政②时间:黄帝——汉武帝,共3000多年历史,属于通史(5)特点:《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取材宏富,内容广博,据事直书,详今略古,尤其关注当代,且叙事生动,言语简练。
(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地位:司马迁被誉为“中国史学之父”,开创了纪传体的史书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