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第六章 土壤卫生
- 格式:ppt
- 大小:3.35 MB
- 文档页数:193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重点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的发生、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环境的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的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二、环境卫生的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三、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包括从各种排放源排放出的气体、蒸汽和颗粒物,如SO2CO2NO 颗粒物,碳氢化合物等;二次污染物是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如光化学污染物、硫酸四、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因素,也存在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次生环境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五、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生物多样性锐减六、hormesis的概念: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典型的环境污染物如镉、铅、汞、二噁英等都具有相似的的生物学效应模式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一、环境分类:1、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及特征: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 2、这三类还可以依其构成要素的属性或特征进一步分类:自然环境按构成要素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按生态特征可分为陆生环境、水生环境等 3、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原生环境、次生环境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服务:指对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有贡献的所有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包括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如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服务以及支持服务。
生态服务系统: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和生态过程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成为生态服务系统三、生态系统健康:健康的生态系统:具有活力(指生态系统的功能性,包括维持系统本身复杂特性的功能和为人类的服务功能)、结构稳定(指具有平衡、完整的生物群落,多样的生物种群)和自调节能力(自调节功能主要靠其反馈作用,通过正、负反馈相互作用和转化,在受胁迫时能维护系统正常结构结构和功能,有抵御“疾病”的能力,维持系统稳态)的生态系统四、暴露途径:暴露途径与效应产生的关系密切,通过下列方式影响有害效应的产生1、影响总暴露量:暴露的途径越多,总暴露量可能越大,产生的效应也越明显2、影响吸收率:不同暴露途径吸收率不同,当吸收率高、吸收量大时,产生的效应就强、危害也大3、改变作用靶:进入体内的途径不同,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不同,作用机制也不同五、剂量-反应关系:1、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变化,产生反应的数量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2、剂量-效应关系: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其在机体内产生的有害生物学效应增加3、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类型:(1)阈值(2)有阈值(单阈值—S形或抛物线形;两个阈值—U形,主要有必需微量元素或必需营养素)六、联合作用的类型1、相加作用2、独立作用3、协同作用4、增强作用5、拮抗作用七、人群健康效应谱1、环境有害因素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健康效应,分五级(1)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2)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生理代偿性(3)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具有病理学意义,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准病态(亚临床状态)(4)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5)导致严重中毒,出现死亡2、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由于个体暴露剂量水平、暴露时间存在着差异,在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以及对该有害因素的遗传易感性不同,会出现不同级别的效应,这种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称之为健康效应谱八、冰山效应: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每一种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出现的比例不同,最严重的效应是死亡,所占比例很少;而最弱的的效应所占比例最大,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类似于金字塔,临床所见的疾患和死亡者只是“冰山之巅”而不是冰山之全貌,这种现象称为冰山现象九、易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十、环境污染: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进入环境的污染物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称为环境污染十一、急性危害:指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第六章土壤卫生第一节土壤的卫生学意义及特征一、土壤的卫生学意义土壤和空气、水一样,是人类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
土壤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过渡地带,是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的重要环节;是结合环境各要素的枢纽;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及其食物链的首端;又是许多有害废弃物的处理和容纳的场所。
由于土壤与空气、水和农作物息息相关,所以,没有符合卫生要求的土壤,就不可能有符合卫生要求的空气、水和食物。
土壤是由于岩石风化和生物的作用而发展形成的。
由于各地的成土母岩性质、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土壤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各种化学成分的蓄积、迁移和转化规律不同,从而使各地土壤化学成分有很大差异。
土壤中与人类生命和健康关系密切的各种化学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居民健康上的不良反应,甚至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土壤的结构特征和物理性状,对人类居住生活条件有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土壤受污染的程度和土壤的自净能力,也有很大的卫生学意义。
二、土壤的特征从卫生学角度研究土壤的各种特征,是研究土壤对健康的影响、土壤卫生标准和土壤卫生防护的基础。
土壤是由固相(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等固体物质)、液相(土壤水分)和气相(土壤空气)物质组成。
土壤中矿物质约占固相物质总重量的90%。
土壤有机质中,绝大部分是腐殖质。
三相物质所占土壤容积比例因土壤类型不同而异。
因此,土壤是由多相组成的能够容纳各种污染物质的多孔疏松系统,是一个具有吸附和交换作用的胶体系统,是一个有络合作用、螯合作用和氧化还原作用的化学反应系统,还是一个充满各种微生物活动的陆地生态系统。
所以,从卫生学角度研究土壤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壤的物理学特征1.土壤颗粒土壤的颗粒(soil particle)是组成土壤的基础物质。
土壤颗粒的大小和排列状态决定着土壤的孔隙率、透气性、渗水性、容水性和土壤的毛细管现象等许多物理特性,影响土壤的卫生状态。
第六节土壤卫生一、土壤的污染与自净土壤污染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超过一定限量,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
土壤承载一定的污染负荷,具有一定的环境容纳量。
污染物一旦超过土壤的最大容量将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土壤污染,进而影响土壤中生存的动植物,最后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危害牲畜乃至人类健康。
土壤背景值是指该地区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
土壤中各种元素的背景值是评价化学污染物对土壤污染程度的参照值;是确定土壤环境容量,制定土壤中有害化学物质卫生标准的重要依据;是评价土壤化学环境对居民健康影响的重要依据。
土壤环境容量是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在不使环境系统污染的前提下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某地土壤中砷的自然本底值为9mg/kg,土壤砷的卫生标准为15mg/kg,则该土壤对砷的环境容量为6mg/kg。
(一)土壤污染来源和特点1.土壤污染的基本特点:土壤环境具有多介质、多界面、多组分以及非均一性和复杂多变的特点。
(1)隐蔽性(2)累积性(3)不可逆转性(4)长期性2.土壤污染源(1)农业污染(2)工业污染(3)生活污染(4)交通污染(5)灾害污染(6)电子垃圾污染电子垃圾污染电子垃圾含有铅、镉、汞、六价铬、聚氯乙烯塑料、溴化阻燃剂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
与传统垃圾相比电子垃圾具有以下两个特征:①污染物成分复杂、危害严重②增长速度快、拆解处理方式落后3.土壤污染的方式(1)气型污染:由大气中污染物沉降至地面对土壤造成的污染,主要有铅、镉、砷、氟、酸雨等。
(2)水型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灌田对土壤的污染。
(3)固体废弃物型污染:是工业废渣、生活垃圾粪便、农药和化肥等对土壤的污染。
其特点是污染范围比较局限和固定,也可通过风吹雨淋而污染较大范围的土壤和水体。
(二)土壤的自净作用是指受污染的土壤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作用,使病原体死灭,各种有害物质达到无害的程度,土壤可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土壤自净。
环境卫生学――第六章土壤卫生基本概念土壤卫生的基本任务:研究土壤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制订土壤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进行土壤各种物质或元素背景值研究和土壤卫生监督与监测;制订保护土壤自净能力和清洁状态的措施以及有效地处理各种废弃物的措施等。
土壤中元素的背景值,亦称本底值,是指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土壤的污染与自净一、土壤的污染土壤污染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有:(1)生活污染:包括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2)工业和交通污染:主要是工业废水、废气、废渣以及机动车废气污染;(3)农业污染:主要是农药和化肥污染。
土壤污染物种类繁多,主要有三大类:化学污染物(主要是一些重金属和农药)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和农业污染;生物性污染物(如病原体等)主要来自粪便、垃圾和污水;放射性污染物来自核试验、核电站和科研机构排出的废水、废气和废渣。
土壤污染物污染土壤的方式有3种:(1)气型污染,是由大气中污染物沉降至地面而污染土壤。
(2)水型污染,主要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灌田而污染土壤。
(3)固体废弃物型污染,是工业废渣、生活垃圾粪便、农药和化肥等对土壤的污染。
二、土壤污染的自净土壤污染自净是指受污染的土壤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作用,使病原体死灭,各种有害物质转化到无害的程度,土壤可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
(一)病原体的死灭病原微生物进入土壤后,受日光的照射,土壤中不适宜病原微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噬菌体作用,以及植物根系分泌的杀菌素等许多不利因素的作用下而死亡。
(二)有机物的净化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便有机物逐步无机化或腐殖质化。
1.有机物的无机化含氮有机物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氨或氨盐,称为氨化阶段。
在充足氧气和亚硝酸菌的作用下,氨被氧化成亚硝酸盐,进一步在硝酸菌的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称为硝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