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技术管理培训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695.50 KB
- 文档页数:108
目录第1章生产现场诊断与评价 (3)1.1.2 现场诊断报告 (3)1.2.2 现场评价方案 (7)第2章生产现场环境管理 (13)2.1.2 生产作业环境管理制度 (13)2.2.2 生产作业环境检测制度 (15)2.3.2 噪音作业环境改善办法 (17)第3章生产现场标准化管理 (19)3.1.2 现场作业标准管理制度 (19)3.2.1 标准化作业考核流程 (22)第4章生产现场物料管理 (23)4.1.2 现场物料领用制度 (23)4.2.1 现场物料存储规定 (25)4.3.3 物料搬运作业实施办法 (26)4.4.4 物料退库实施细则 (28)第5章生产现场设备管理 (30)5.1.1 设备点检管理流程 (30)5.1.4 设备保养管理规定 (31)5.2.1 设备操作管理办法 (34)5.3.2 设备故障处理办法 (35)5.4.2 模具与治具管理制度 (38)5.5.2 计量器具使用规定 (41)第6章生产现场质量管理 (47)6.1.4 生产现场质量管理责任制 (47)6.2.3 质量改善教育培训规定 (50)6.2.5 不合格现象纠正方案 (52)6.3.2 现场不良品管制办法 (57)6.3.3 不良品退回实施方案 (60)第7章生产现场成本控制 (62)7.1.1 限额领料管理规定 (62)7.1.5 材料使用成本控制方案 (63)7.2.3 质量成本控制方案 (66)7.3.1 制造成本控制制度 (70)5.3.5 直接人工成本控制方案 (74)5.4.1 工时定额管理流程 (79)5.4.4 材料消耗定额管理制度 (79)第8章生产现场安全管理 (81)8.1.2 生产现场工艺纪律 (81)8.2.1 安全预防管理制度 (86)8.3.4 安全生产奖惩办法 (88)第9章生产现场信息管理 (90)9.1.2 现场信息收集与分析制度 (90)9.2.2 现场信息传递应用办法 (93)9.3.2 生产异常信息处理办法 (95)第10章生产现场9 S管理 (98)10.1.2 非必需品处理制度 (98)10.2.2 材料整顿管理制度 (102)10.3.2 清扫作业管理办法 (104)10.4.2 现场清洁管理制度 (110)10.5.1 现场浪费查找指引 (115)10.6.1 安全作业管理制度 (118)10.6.2 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度 (123)10.7.2 部客户投诉处理办法 (128)10.8.1 满意活动执行流程 (131)10.9.2 现场员工礼仪守则 (132)第11章生产现场改善管理 (136)11.1.7 生产流程分析与改善流程 (136)11.2.2 现场看板管理推行方案 (137)11.3.2 现场改善提案管理制度 (141)第12章生产现场员工管理 (149)12.1.2 生产定员编制制度 (149)12.2.1 车间组织结构设计方案 (151)12.2.2 现场员工岗位职责设计 (154)12.2.3 车间员工加班管理细则 (163)12.3.2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 (165)第1章生产现场诊断与评价1.1.2 现场诊断报告1.2.2 现场评价方案第2章生产现场环境管理2.1.2 生产作业环境管理制度2.2.2 生产作业环境检测制度2.3.2 噪音作业环境改善办法第3章生产现场标准化管理3.1.2 现场作业标准管理制度3.2.1 标准化作业考核流程总经理生产副总考核小组各生产车间第4章生产现场物料管理4.1.2 现场物料领用制度4.2.1 现场物料存储规定4.3.3 物料搬运作业实施办法4.4.4 物料退库实施细则第5章 生产现场设备管理5.1.1 设备点检管理流程生产总监动力设备部 点检员5.1.4 设备保养管理规定5.2.1 设备操作管理办法5.3.2 设备故障处理办法5.4.2 模具与治具管理制度5.5.2 计量器具使用规定第6章生产现场质量管理6.1.4 生产现场质量管理责任制6.2.3 质量改善教育培训规定。
优秀安全生产培训教材推荐在当前社会中,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议题。
为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选择一本适宜的安全生产培训教材非常重要。
本文将推荐几本优秀的安全生产培训教材,旨在帮助企事业单位进行有效的安全培训。
一、《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法规与标准解读》该教材对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
按照章节内容的划分,该教材分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标准体系》三个部分。
在每一个章节中,教材详细解释了相关法规与标准,并提供了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指导。
这本教材适用于工业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能够有效帮助他们了解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
二、《安全生产技术基础与操作规程》该教材主要介绍了安全生产的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规程。
内容包括工业安全、火灾与爆炸防护、电气安全、机械与设备安全、化学品安全、劳动防护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以清晰的语言和丰富的图表呈现,易于理解和掌握。
此外,该教材还提供了许多操作规程,帮助读者掌握实际应用技能。
该教材适用于安全生产培训的初学者和从业人员,有助于他们建立起全面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三、《企业安全文化与管理模式》该教材重点介绍了企业安全文化的构建与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实施。
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践案例,教材剖析了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并探讨了安全管理模式的具体运用。
该教材不仅覆盖了管理层面的内容,还包括员工参与和安全沟通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企业管理者和安全生产主管人员来说,这本教材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可以帮助他们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四、《员工安全意识教育与心理健康》该教材侧重于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讲解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心理健康的维护方法,该教材旨在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和积极的心态。
教材中的案例和实践活动有助于读者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该教材适用于企事业单位的全体员工,旨在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
培训教材质量控制及生产管理技术引言培训教材是培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培训的有效性和质量。
为了提高培训教材的质量和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进行合理的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
本文将介绍培训教材质量控制及生产管理技术,帮助培训机构和培训师提升培训教材的质量和管理效率。
确定培训教材质量标准确定培训教材质量标准是培训教材质量控制的第一步。
培训教材质量标准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完整性:培训教材是否包含了培训内容的全部要点,是否能够完整地传达知识和技能。
2.准确性:培训教材的内容是否准确、可靠,是否符合事实和真实情况。
3.清晰度:培训教材的语言是否简明清晰,是否易于理解和掌握。
4.实用性:培训教材是否能够实际应用,是否能够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并能够帮助学员提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确定了培训教材质量标准后,需要建立相应的质量检查机制,确保培训教材的质量符合标准。
培训教材生产管理技术培训教材生产管理技术包括了培训教材的编写、制作、审查和发布等各个环节。
编写阶段培训教材的编写是培训教材生产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培训教材的质量和实用性。
在编写培训教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结构合理:培训教材的结构应合理,要求符合培训目标和学员的学习习惯,内容之间应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语言简洁明了:培训教材的语言应简洁明了,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专业术语和长句子,方便学员的理解和掌握。
•知识点突出:培训教材应突出核心知识点,重点阐述学员需要掌握的关键知识和技能。
制作阶段培训教材的制作包括了文字排版、插图制作和页面设计等工作。
在制作培训教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规范统一:培训教材的排版、插图和页面设计应统一规范,保持整体的风格统一性,便于学员的阅读和理解。
•注重排版细节:培训教材的文字排版应合理,注意段落分隔、字体大小和行间距等细节,提高可读性。
•图表清晰:插图和图表的制作应清晰明了,能够直观地表达所要传达的信息,便于学员理解。
安全生产技术培训教材目录一、安全生产法规与政策1. 安全生产法2. 安全生产管理条例3. 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4. 安全生产相关政策解读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1. 安全文化建设2. 安全责任制度3. 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4. 安全生产组织架构三、职业病防护与管理1. 职业病危害辨识与评价2. 职业病防护用品的使用和保养3. 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4. 心理健康与职业病防护四、危险源识别与控制1. 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方法2. 物理因素的危害与防护3. 化学因素的危害与防护4. 生物因素的危害与防护五、事故与应急管理1. 安全事故预防方法与原则2. 事故应急预案编制3. 事故调查与报告4. 事故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六、安全生产技术与措施1. 安全防护设备的选用与维护2. 安全操作规程与程序3. 安全生产技术控制手段4. 安全生产技术指导书七、职业卫生管理与防护1. 工作场所环境监测2. 职业卫生防护设备的使用和管理3. 职业病防治技术规范4.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与标准八、安全生产责任与考核1.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建立和实施2. 安全生产责任考核方法与指标3. 安全生产责任追究与问责4. 安全生产责任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九、安全宣传与教育1. 安全教育的目的与意义2. 安全宣传与教育的形式和方法3. 安全培训的内容与形式4. 安全教育的评估与改进十、安全生产实践与案例分析1. 安全生产实践方法与步骤2. 安全生产优秀案例分享3. 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4. 安全生产管理的持续改进。
猪场生产管理手册(规模化猪场生产管理培训教材)/article_56465.html目前,我国养猪业正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为了满足规模化养猪场的实际需求,提高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中国农产品加工网特约湖南广田生物科技集团根据国内外集约化、规模化猪场的管理特点和要求,在总结了近几年养猪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辑了《规模化猪场生产管理手册》,供广大养猪户参考。
(中国农产品加工网)猪场生产管理手册(规模化猪场生产管理培训教材)目录(点击打开相应内容)第一章规模化猪场设计与管理第一节猪场建设第二节猪舍常用设施及维修第三节猪场生产指标、生产计划与生产流程第四节猪场组织架构、岗位定编及责任分工第五节猪场生产例会与技术培训制度第六节猪场物资与报表管理第七节猪场各项规章制度第八节每周工作流程第九节猪场存栏猪结构第十节各类猪喂料标准第十一节种猪淘汰原则与更新计划第二章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第一节隔离舍(后备猪)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第二节配种妊娠舍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附人工授精技术操作规程第三节分娩舍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第四节保育舍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第五节生长育肥舍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第六节种猪代售栏的管理第三章猪病防制第一节总论及摘要第二节兽医临床技术操作规程第三节猪场卫生防疫制度第四节猪场免疫程序第五节猪场驱虫程序第六节猪场消毒制度第七节猪场预防用药及保健第八节猪场常见病防治第九节常见传染病诊断与防制第一章规模化猪场设计与管理第一节猪场建设1.猪场选址原则猪场建设地应远离村镇、交通要道、其它畜牧场3公里以上,远离屠宰场、化工厂及其它污染源。
向阳避风、地势高燥、通风良好、水电充足(万头猪场日用水量约100-150吨)、水质好、排水方便、交通较方便。
最好配套有渔塘、果林或耕地。
2.猪场布局猪场布局应设置四区,即生活管理区、生产配套区(饲料车间、仓库、兽医室、更衣室等)、生产区和种猪运动区;生产区应包含繁殖、保育、育肥区,每区应相距10米以上;配种舍、怀孕舍、保育舍、生长舍、育肥(或育成)舍、装猪台建设,应按从上风向下风方向排列。
生产工艺技术培训教材一、介绍本教材是为了帮助学员全面了解生产工艺技术而编写的培训教材。
我们将介绍生产工艺技术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涉及的关键技术和流程。
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学员将对生产工艺技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能够应用相关技术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二、生产工艺技术概述生产工艺技术是指将原材料或半成品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或机械加工过程,转变为最终产品的一种技术。
生产工艺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产品的品质、成本和效率。
因此,掌握适用的生产工艺技术并合理应用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三、生产工艺技术的重要性良好的生产工艺技术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以下目标:1.提高产品质量:通过精细的工艺控制和优化,可以降低产品的次品率,提高产品的品质。
2.提高生产效率:合理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设备的选择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保证产品交付周期:通过合理的生产工艺安排和资源调配,可以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产品交付的及时性。
4.支持产品创新:通过引入新的生产工艺技术,可以支持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和技术改进,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四、生产工艺技术的关键技术以下是几个关键的生产工艺技术:1.设备选择与优化:选择适合产品要求的生产设备,并进行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2.工艺流程设计:根据产品要求和生产设备的特点,设计合理的工艺流程,确保生产过程顺利进行。
3.工艺参数控制:根据产品的特性,合理控制各个环节的工艺参数,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4.效能改进:通过改进工艺流程和技术手段,降低能耗和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五、生产工艺技术的流程生产工艺技术的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前期准备:确定产品要求,明确生产目标,并进行相关工艺分析。
2.设备选择与配置:根据产品要求,选择适合的生产设备,并进行配置调整。
3.工艺流程设计:根据产品要求和设备特点,设计合理的工艺流程,并进行验证。
4.工艺参数控制:根据产品特性,控制各个环节的工艺参数,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生产技术管理第一节线、桥、路基设备管理办法一、设备的装备标准(一)轨道:1、正线:U75V60kg/m钢轨的区间线路、Ⅲ型枕1680根/km,Ⅱ型弹条扣件、混凝土枕单开道岔。
2、站线:U71Mn50kg/m钢轨的线路、新Ⅱ型枕1520根/km、Ⅰ型弹条扣件、混凝土枕单开道岔。
3、环线及整备线:U71Mn50kg/m钢轨的普通线路、Ⅱ型枕1427根/kmⅠ型弹条扣件。
(二)桥梁、涵洞:1、设计活载均为标准“中-活载”。
2、孔兑沟特大桥是T型混凝土简支梁,桥梁为橡胶支座。
3、涵洞类型盖板涵、框架涵、肋板涵(孔径为1-12m)。
(三)路基:1、不连沟—何家塔区间为重型路基。
2、站线、环线、整备线为次重型路基。
二、设备的状态控制目标和保养质量指标(一)轨道:1、静态:超临时补修处所补修不过夜,综合维修地段不允许有超保养标准的处所。
2、动态:消灭严重晃车、Ⅲ级超限处所不过夜,轨检车检查合格率100%、优良率≥95%、失格率0%。
(二)桥梁、涵洞:1、综合维修作业质量评定合格率100%、优良率≥95%。
2、保养质量评定合格率100%。
(三)路基:1、维修作业质量评定合格率100%、优良率≥95%。
2、保养质量评定合格率100%。
三、修程设置及修理周期(一)轨道:正、到发线及道岔实行周期性综合维修1年一遍;其他站线及道岔实行定期保养修1年一遍。
(二)桥梁、涵洞:1、桥梁:圬工桥5年一遍;经常保养6个月一遍。
2、涵洞:综合修5年一遍;经常保养1年一遍。
(三)路基:路基实行状态修。
四、维修标准(一)维修基本内容1、轨道:⑴综合维修:⒈根据线路、道岔状态起道、拨道和改道,全面捣固。
混凝土枕地段,捣固前撤除调高垫板;混凝土宽枕地段,垫碴与垫板相结合。
⒉调整线路、道岔各部尺寸,拨正曲线。
⒊清筛枕盒不洁道床和边坡,整治道床翻浆冒泥,补充道碴,整理道床。
⒋更换、方正和修理轨枕。
⒌调整轨缝,整修、更换和补充轨道加强设备,整治线路爬行,锁定线路、道岔。
⒍矫直、焊补、打磨钢轨,综合整治接头病害。
⒎有计划地采用打磨列车对钢轨、道岔进行预防性或修理性打磨。
⒏整修、更换和补充联结零件,并有计划地涂油。
⒐整修路肩,疏通排水设备,清除道床杂草和路肩大。
⒑修理、补充和刷新标志,整修道口及其排水设备,收集旧料。
⒒其他病害的预防和整治。
⑵保养修:⒈根据轨道几何尺寸超过保养容许偏差管理值的状态,成段地整修线路。
⒉整治道床翻浆冒泥,均匀道碴,整理道床。
⒊更换和修理轨枕。
⒋调整轨缝,锁定线路。
⒌焊补、打磨钢轨,整治接头病害。
⒍有计划地成段整修扣件,螺栓涂油。
7.更换伤损钢轨。
8.整修防沙、防雪设备,整治冻害。
9.整修道口,疏通排水设备,清除道床杂草和路肩大草。
10.季节性工作、周期短于综合维修的单项工作和其他工作。
⑶临时补修:⒈整修轨道几何尺寸超过临时补修容许偏差管理值的处所。
⒉更换(或处理)折断、重伤钢轨及桥上、隧道内轻伤钢轨。
⒊更换达到更换标准的伤损夹板,更换折断的接头螺栓、道岔护轨螺栓、可动心轨凸缘与接头铁联结螺栓、可动心轨咽喉和叉后间隔螺栓、长心轨与短心轨联结螺栓、钢枕立柱螺栓等。
⒋调整严重不良轨缝。
⒌疏通严重淤塞的排水设备,处理严重冲刷的路肩和道床。
⒍整修严重不良的道口设备。
⒎其他需要临时补修的工作。
2、桥梁、涵洞:⑴综合维修:⒈明桥面上线路整平,增设或更换防磨胶垫,冻结钢轨接头。
⒉单根抽换桥枕及桥涵其他木质部分的防腐、修理和个别更换。
⒊桥梁各种螺栓、联结铁件的涂油、修理、补充和更换。
⒋钢结构维护性涂装,少量螺栓或联结系杆件的更换,杆件裂纹、伤损和弯曲等就地修理,结构不良的小型改善,增设防爬角钢。
⒌圬工梁拱裂纹整治、圬工勾缝、抹面、小量喷浆和压浆,局部翻修和加固修理及局部增设防水层,排水设备的修理和部分增设。
⒍支座整平、修正、涂油和捣垫砂浆,支座更换和增设座板,更换和补充锚螺栓。
支座防尘罩以及各种标志的修理、更换和零小增设。
⒎涵洞局部改善,管节修理和个别更换。
⒏桥涵的调节河流建筑物和防护设备的局部修理。
9.桥涵上下游30米范围内河床的小量清理。
10.护轨、防火设备、安全检查设备、抗震设施、水标尺、支座防尘罩以及各种标志的修理、更换和零小增设。
11.其他不属于大修范围的小量工作。
⑵保养修:⒈明桥面整平。
⒉更换连二及钢轨接头四根中的腐朽桥枕和桥涵其他木质部分的防腐、修理。
⒊各种连接铁件的涂油或更换。
⒋护轨整修。
⒌钢梁清扫和补充拧紧少量高强度螺栓,小量油漆涂装。
⒍支座清扫、涂油,整修排水坡,整平支座。
7涵洞少量清淤,修补管节勾缝。
8添补防火设备内的水、砂。
9各种标志的刷新和补充。
10补充人行道、吊篮等步行板,整修危及人身安全的安全检查设备。
11修补圬工梁及墩台勾缝,清除梁端石碴,疏通排水管。
12清除桥下小量淤积,修理砌体圬工。
13及时消除可能危及行车安全的病害。
⑶路基:⒈整修各种排水设备。
⒉修补边坡草皮。
⒊整修各种护坡、护墙、挡墙、支顶墙等防护、加固设备。
⒋修理路基范围内的河岸防护、河流调节等建筑物。
⒌整修路基安全设备。
⒍清除或固定危石。
⒎修补坡面岩石裂缝。
(二)、设备的标准与养护、维修要求、综合维修质量评定标准、保养质量的评定标准1、轨道设备的标准与养护,维修作业、综合维修质量评定标准、保养质量的评定标准以《铁路线路修理规则》、《大型养路机械使用管理规则》为标准。
2、桥梁、涵洞设备的标准与养护、维修作业、综合维修质量评定标准、保养质量的评定标准以《铁路桥涵建筑物大修维修规则》为标准。
3、路基的标准与养护、维修作业、综合维修质量评定标准、保养质量的评定标准以《铁路路基大修维修规则》为标准。
五、设备台帐1、线路平面图2、线路平、纵断面缩图3、钢轨、枕木台帐4、站场平面示意图5、车站表、曲线表、道口表、桥梁表、隧道表、涵洞表6、路基病害台帐第二节线、桥、路基设备养护维修管理实施办法线、桥、路基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预防与整治相结合,修养并重”的原则,有效的预防和整治线、桥、路基病害,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畅通,适应铁路运输发展需要。
一、设备养护维修的组织管理1、设备养护维修的组织管理形式,实行“工务科、站区、线桥工区”的三级管理形式。
2、工务科一级设备维修组织管理职责⑴由技术室负责全部线、桥设备的综合维修计划安排、保养修的技术标准、技术统计与分析及技术指导和协调工作。
⑵以工务科组成的设备验收小组,每季对技术室下达的维修任务进行考核验收。
3、线路设备为修养合一的组织形式,线桥工区全面负责线路维修工作;桥涵建筑物维修实行综合修和经常保养相结合方式,由线桥工区全面进行养护维修工作;路基实行状态修,临小补修由线桥工区进行,其他列入专项资金进行维修。
4、站区主管全面负责管内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
站区主管必须熟悉和掌握管内设备的技术状态,严格把好管内各工区的“检查、计划、作业、验收”四大关;督促和协调各工区按计划进行设备的维修工作;经常检查和指导各工区的维修养护工作;积极完成工务科交办的各项任务。
5、线桥工区由工长全面负责管内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负责调查与编制每月的作业计划,对管内设备日常养护维修的组织和具体实施。
二、设备的维修与养护工作程序(一)线路设备的维修工作程序1、工区根据上年秋检及轨道动态检查资料,合理安排当年年度维修计划。
2、正线、到发线及其道岔的综合维修,在技术上要做到全面改善轨道弹性、调整轨道几何尺寸和更换、整修失效零部件为重点,以恢复线路完好技术状态。
⑴维修前,由工区工长进行细致的工作量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编制维修作业计划。
⑵维修中,工区应严格执行作业程序,作业标准化是提高线路质量的重要手段。
要坚持“严、全、细”要求,即严格按线路维修单项作业技术标准,项目全、作业细,做到一人作业标准化,一项作业标准化,一日作业标准化。
严禁起高道、以垫代捣、光膀子、作业不回检等,提倡捣垫结合的维修方法,确保作业质量符合标准。
⑶维修后,工区工长应对维修情况进行自检,合格后向站管部门申请验收。
3、线路设备的保养修,根据线路变化情况,进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养护,保持线路质量经常处于均衡状态。
每半年进行一次线路、道岔保养质量综合评价,抽取1公里线路、道岔和曲线数量的三分之一,每年进行一次线路外观评价。
4、线路设备的临时补修,根据静态、动态检查结果,及时消灭超限处所,确保行车安全。
(二)桥梁、涵洞的维修工作程序1、技术室根据上年秋检资料,合理安排当年年度维修计划。
2、桥梁、涵洞的综合维修,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有病治病,治病除根”的原则,做到全面整修,项目齐全。
通过对桥涵设备适时预防性的修理和病害整治,恢复各部件的功能,保持设备质量均衡完好。
⑴维修前,由工区工长进行细致的工作量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编制维修作业计划。
⑵维修中,工区应严格执行作业程序,按单项作业标准进行养护维修,以确保作业质量。
⑶维修后,工区工长应对维修情况进行自检;合格后上报站管部门进行验收。
3、桥梁、涵洞的保养修,及时发现和消灭超限处所和临近超限处所,保持桥涵设备状态经常均衡完好,确保行车安全平稳。
每年对设备进行一次评定。
(三)路基维修工作程序1、工务科根据上年秋检资料,合理安排当年维修计划。
2、路基计划维修,经常保持路基及其排水、防护、加固设备的完好状态,充分发挥其作用,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及时整治路基病害,预防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路基维修工作要贯彻“预防为主,修养并重,综合整治,排水第一”的原则,做到维修、小型病害整治与经常保养相结合,对路基病害治早、治小,防患于未然。
3、路基经常保养各线桥工区完成,范围包括清除零星坍体及设备上的土石堆积;清除坡面上的零星活石、松动孤石,护坡坡面、泄水孔的杂草及堵塞物;夯填土质坡面裂缝;清除路堤肩缘下的弃碴弃土,处理路肩低洼处的积水;清除排水设备内的淤积物及杂草,修补沟内及沟帮外缘的漏水部位,保持水沟出入口的畅通;做好其他路基设备的经常保养,临时修补工作。
三、建立完善的作业验收制度,做到作业验收有据可查1、维修验收单工区、站区、工务科各存一份。
2、工务科根据设备检查的检查情况和机车添乘资料,进行设备质量检查分析。
3、设备检查验收小组在每月设备验收时,可根据上月检查情况,对上个月检查的工区进行整改情况复查,并进行考核。
4、钢轨探伤应有检测报告。
第三节计量管理办法一、组织机构段成立计量领导小组,负责计量器具的检定修理和计量制度的制定、实施、监督等日常工作。
组长:段长副组长:副段长组员:安监室主任技术室主任技术室副主任设备技术员线路维修技术员检定员:设备技术员线路维修技术员各工区(班组)工长负责本单位计量器具的管理、保养,宣传正确使用计量器具,执行周期检定制度,及时送检,保证计量器具的受检率达到百分之百。
二、计量管理制度(一)计量器具购置1、因发展生产、工艺改进、报废更新等需添置计量器具,由业务室用书面形式提出,经段领导批准后,由经营室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