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前沿丨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最新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605.85 KB
- 文档页数:7
脑胶质瘤的临床研究进展1. 引言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所有脑肿瘤的40-5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级系统,脑胶质瘤分为四个等级,其中一级和二级为低级别胶质瘤,三级和四级为高级别胶质瘤。
脑胶质瘤的治疗和预后取决于肿瘤的级别、位置、患者的年龄和总体健康状况。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对脑胶质瘤的认识不断深入,临床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对脑胶质瘤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 脑胶质瘤的诊断脑胶质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功能性影像学检查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通常需要进行手术切除肿瘤后进行。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脑胶质瘤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
例如,通过基因测序可以确定肿瘤的分子亚型,有助于预测患者的预后和选择治疗方案。
3. 脑胶质瘤的治疗脑胶质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
手术是治疗脑胶质瘤的首选方法,目的是尽可能切除肿瘤并保存患者的神经功能。
放疗通常用于辅助治疗,以减少肿瘤复发的风险。
化疗和靶向治疗主要用于高级别胶质瘤,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近年来,靶向治疗成为脑胶质瘤治疗的研究热点。
靶向治疗药物针对肿瘤特定的分子靶点,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等,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4. 脑胶质瘤的预后脑胶质瘤的预后因肿瘤的级别、位置、患者的年龄和总体健康状况而异。
一级和二级胶质瘤的预后相对较好,患者的生存率较高。
三级和四级胶质瘤的预后较差,患者的生存率较低。
近年来,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脑胶质瘤的预后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研究发现,某些分子标志物如IDH1和IDH2突变、1p19q缺失和TERT启动子突变等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这些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预测患者的预后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5. 结论脑胶质瘤是一种复杂的脑肿瘤,其诊断和治疗具有较大挑战性。
人脑胶质瘤综合治疗新进展人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大多数属恶性,预后差,胶质瘤组织大多数呈浸润性生长,与其周围正常脑组织边界不清,手术很难全切,极易复发,术中使用神经导航、B超、功能磁共振及荧光显色技术,大大提高了肿瘤切除的彻底程度;术后联合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多方法联合治疗,取得长足进步,本文就人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人脑胶质瘤;综合治疗;新进展人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大多数属恶性,预后差,5年生存率约25%,其中多形胶质瘤母细胞瘤(GBM)仅有3%左右,且中位生存时间仅12~18个月,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更短[1]。
可见其危害性之大,目前脑胶质瘤的治疗仍是世界公认的难题。
本文就人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 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地位早已肯定,手术切除彻底程度与患者的生存时间呈正相关,是预后的独立因素。
其基本原则: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
即在最大程度保存正常神经功能的前提下,最大范围手术切除肿瘤病灶。
脑胶质瘤大多数呈浸润性生长,与其周围正常脑组织边界不清,手术很难全切。
传统手术以影像学(头颅CT、头颅MRI等)资料为依据,肉眼下判断肿瘤边界并切除肿瘤,其缺点显而易见。
微创意识的提高,术中手术显微镜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肿瘤病灶的切除率,降低了手术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
但是显微镜的主要缺点是视角小,放大倍数增加后光度不足,然而神经内窥镜的研发及临床应用,弥补了手术显微镜的不足,虽然较之传统手术精准、微创,但仍难以达到肿瘤全切的治疗目的。
随着神经导航系统的研发和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在术中可对肿瘤病灶进行实时定位,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2]。
手术切除肿瘤的彻底程度关键在于导航的精度,而影响导航精度的因素主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移位,尤其是肿瘤在大脑半球浅表位置的术中移位较为明显[3],许多学者在术中使用B超[4],解决了术中脑移位的问题,但其缺点是其断面影像和真实解剖有一定差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肿瘤早期诊断方面新进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在肿瘤早期诊断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这些技术在肿瘤的早期发现、鉴定和个性化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肿瘤早期诊断方面的新进展,以及它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循环肿瘤DNA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指的是肿瘤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到的肿瘤源性DNA片段。
由于肿瘤细胞的死亡和分解,这些DNA片段会释放入血液中。
通过检测和分析ctDNA,可以实现对肿瘤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
近期研究发现,ctDNA在肿瘤早期诊断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提供关于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和耐药机制的重要信息。
二、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脱落和进入体液的恶性肿瘤细胞,在血液或体液中具有极低的浓度。
目前,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从血液或体液中检测到极低数量的CTCs,并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分析。
CTCs的检测可以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并可作为监测治疗效果和药物耐药性的指标。
三、微小RNA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18-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分子,可以通过抑制特定基因的翻译和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来影响细胞的功能。
研究发现,肿瘤细胞中的miRNA与正常组织相比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从血液、尿液等体液中检测和分析miRNA的表达水平,为肿瘤的早期筛查和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四、基因组学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结构、组成、功能和调控等方面的学科,通过分析肿瘤细胞基因组的变化,可以揭示肿瘤的发生机制和演化过程。
目前,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研究肿瘤的基因组学特征。
通过分析肿瘤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拷贝数变异和染色体重排等,可以实现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的精准定位。
脑胶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测序的应用价值引言脑胶质瘤是一种恶性肿瘤,源自于胶质细胞,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
脑胶质瘤的病理特征和分子测序的应用价值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介绍脑胶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分子测序在脑胶质瘤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脑胶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脑胶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细胞增生、异形性以及侵袭性生长等。
根据病理类型的不同,脑胶质瘤可分为多种亚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胶质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
胶质细胞瘤胶质细胞瘤是最常见的脑胶质瘤类型之一,占脑胶质瘤的比例较大。
胶质细胞瘤细胞具有较高的胶质成分和一定程度的细胞异型性。
组织学上,胶质细胞瘤的细胞由胶质细胞构成,多呈星形或梭形,有不同程度的异形性。
此外,细胞增生活跃,细胞核分裂活动增强,细胞间质减少,有丰富的细胞间质和微血管。
星形细胞瘤星形细胞瘤也是常见的脑胶质瘤类型之一,占胶质瘤的一部分。
星形细胞瘤具有胶质细胞的特点,细胞形态呈星状,胶质纤维丰富,胞浆外观呈玻璃状。
组织学上,星形细胞瘤胞核较小,呈椭圆或圆形,有时呈卵圆形。
细胞异形性轻,细胞核分裂较少,细胞间质较多。
分子测序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测序在肿瘤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脑胶质瘤的分子测序包括基因测序、表达谱测序和突变谱测序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脑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更加精准和个体化。
分子测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分子测序可以揭示脑胶质瘤的分子特征,为脑胶质瘤的诊断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基因测序可以检测脑胶质瘤中的突变基因,例如TP53、PTEN等。
表达谱测序可以分析脑胶质瘤中的基因表达情况,帮助鉴定病变的类型和分子亚型。
突变谱测序可以发现脑胶质瘤中的突变情况,例如IDH1、IDH2等基因的突变。
这些分子特征的检测有助于脑胶质瘤的分类和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指导。
分子测序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分子测序能够为脑胶质瘤的治疗提供指导。
通过检测脑胶质瘤中的特定基因突变,可以确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新进展摘要胶质瘤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s,CNS)肿瘤的 5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分类标准,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可分为I-IV 级;从组织形态学角度胶质瘤可分为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等。
手术切除是胶质瘤治疗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也是胶质瘤明确诊断、改善症状以及延长胶质瘤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脑胶质瘤;转录因子;免疫治疗截至目前,研究已经证明长链非编码RNA的表达失调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其中一些被认为可能是胶质瘤的重要的潜在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的潜在靶点。
例如,Chen等通过对公共数据集的分析,发现N6-甲基腺苷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可以作为低级别胶质瘤患者预后评估的生物标记物,长链非编码RNA MAGI2-AS3(MAGI2 antisense RNA 3)在胶质瘤组织中低表达,且与胶质瘤的病理分级以及卡诺夫斯基量表(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评分之间存在直接相关性,且MAGI2-AS3表达水平低的胶质瘤患者的总生存率低于MAGI2-AS3表达水平高的患者[1];Ghasemi等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相比,胶质瘤患者来源的血清中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HOX transcript antisense RNA)表达升高且具有诊断特异性,可作为胶质瘤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2]。
MiRNAs是一类长度为17-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分子,通过抑制信使RNA翻译或者切割信使RNA来调控转录后基因的表达过程[3]。
Chen等用RNase A酶消化处理miRNAs后发现超过一半的miRNAs在RNase A酶消化处理三小时后仍能保持结构完整[3]。
循环miRNAs在煮沸、低或高pH值和延长储存时间等恶劣条件下仍保持结构稳定。
脑胶质瘤的综合临床治疗进展分析胶质瘤作为颅内常见肿瘤之一,其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包括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及免疫治疗等。
脑胶质瘤呈浸润性无限制生长,血供较丰富,这给治疗增加了较大的难度,特别是复发性脑胶质瘤的治疗。
本文主要对脑胶质瘤的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标签:脑胶质瘤;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引言脑胶质瘤作为神经外胚层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颅内所有肿瘤中占的比例高达35%以上[1]。
因为脑胶质瘤呈侵袭性无限制生长,血供丰富,和周围正常组织也无明显的界限,故目前仍无根治方法,且复发率较高、治愈率较低。
因此,目前治疗该症的方法主要有外科手术、放疗、化疗等,但基本只能起到延缓肿瘤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期的作用。
以下主要就脑胶质瘤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1.手术治疗在治疗胶质瘤的多种方法中,手术切除是使用频率最高及最有效的一种,但难点是不但要尽量完全切除肿瘤,还要尽可能保留神经功能。
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神经功能缺失。
通过神经导航系统,术者可透视脑内结构,然后在开颅前模拟定位,选择最合适的手术入路。
术中实时定位,尽量减少或避免正常组织结构损伤,降低致死率与致残率。
由于胶质瘤的生长具有浸润性与侵袭性,术者很难通过肉眼判断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间的界限,而影像医学技术的发展,为胶质瘤定性、定位诊断提供了便利,包括MRI、MRA等影像技术。
除此之外,术中超声也能为手术治疗胶质瘤提供很大帮助,大大提升了肿瘤切除的准确性与成功率。
2.放射治疗放射治疗主要有常规放疗、立体定向放疗及适形放疗等。
常规放疗只能针对肿瘤周边的脑组织,如果放射范围外存在肿瘤细胞,复发率则会较高。
立体定向放疗定位较准确,但因为高分级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其亚临床病变区域往往会超出影像所见病变范围许多。
至于适形放疗,可通过增加肿瘤放射剂量的方式,实现对肿瘤的局部控制,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影像对肿瘤侵袭范围的识别,这是其最大缺陷。
现阶段,术后进行放射治疗已成为一种常规,且早期放疗提高生存率的机率较大,但在放疗时机与剂量等问题,仍存在一些争议[2]。
胶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升,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胶质瘤是指发生在胶质细胞中的恶性肿瘤,是目前最常见的脑部肿瘤之一。
病人一般都是在出现类似头痛、恶心、呕吐等头脑症状时才去医院就诊,这时候肿瘤往往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晚的阶段。
因此,对于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下面就是胶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的讨论。
一、胶质瘤的诊断1、影像学检查常见的诊断手段是影像学检查,包括电脑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
MRI在胶质瘤诊断中优于CT,主要是因为MRI能够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确定手术范围。
此外,MRI的多图像平面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更好地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是目前胶质瘤诊断的主要手段。
2、分子诊断分子诊断是指通过分析肿瘤细胞的分子特征来确定病理类型和预后情况。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特异性标记物被发现并应用于胶质瘤的分子诊断中。
目前使用的常见标记物有IDH突变、MGMT甲基化、1p/19q联合缺失等,在临床上已经被广泛应用。
二、胶质瘤的治疗1、手术治疗手术是胶质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尽可能切除肿瘤,并保持周围组织的完整。
手术范围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病人的预后,因此,在手术中需要尽可能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同时切除肿瘤。
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被采用,如经口腔路肿瘤切除、脑区导航手术等,这些技术能够减少手术的创伤和副作用,提高手术效果。
2、放疗和化疗放疗和化疗是胶质瘤治疗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对于复发和转移的病人,都能够有效地控制肿瘤的进展。
放疗常采用局灶放射(CNC)或全脑放射(WBRT),化疗则采用现代化疗药物如依托泊苷、贝伐珠单抗等,这些药物能够阻止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同时减轻病人的疼痛和不适。
3、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治疗手段,其主要作用是利用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通过固有免疫、自然免疫、细胞介导的抗瘤免疫和抗体介导的抗瘤免疫等方式,增强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胶质瘤基因治疗的进展胶质瘤简介胶质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持性细胞——胶质细胞中。
该疾病占所有原发性脑肿瘤的70%以上。
现在人们认为,胶质瘤的发病原因可能与某些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这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基因治疗的定义及形式基因治疗是利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患者的细胞和基因进行修复和改造的一种治疗方法。
根据其作用方式,基因治疗可分为基因替换疗法、基因缺陷修复疗法、抑制性基因干涉疗法和增强性基因干预疗法等。
基因治疗在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基因替换疗法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在胶质瘤中出现的某种致瘤基因缺失,这个基因缺失会导致这些肿瘤细胞比正常细胞更加容易发生分裂。
因此,科学家已经想到使用基因替代来治疗胶质瘤。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选择了一种叫做PTEN的基因来进行替代。
替代后,发现来自小鼠的肿瘤细胞中的PTEN变得非常活跃,并且细胞的增殖速度明显下降。
这项研究为胶质瘤基因替换治疗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方向。
基因缺陷修复疗法基因缺陷修复疗法的目标是恢复肿瘤细胞失去的或失活的基因功能。
在胶质瘤中,常常发现某些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有关。
因此,通过对这些基因进行修复,不仅可以抑制细胞的生长,还可以减少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
近年来,科学家们已经针对胶质瘤中的多种基因进行了基因缺陷修复疗法的研究,如P53、Rb、NF1等。
抑制性基因干涉疗法抑制性基因干涉疗法是利用RNA干扰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抑制肿瘤细胞中产生的一些激活基因。
科学家通过手术或介入治疗将这些 RNA 或编辑工具引入肿瘤细胞,以减少某些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研究发现,抑制性基因干涉治疗可以更为直观地展现出治疗对胶质瘤的效果。
增强性基因干涉疗法增强性基因干涉疗法是通过治疗使肿瘤细胞产生大量细胞增殖相关基因中的某个基因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增殖。
经过治疗后,体内的免疫系统可以自然地攻击这些肿瘤细胞。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在胶质瘤基因治疗中,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胶质瘤是一种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脑胶质瘤的分子诊疗领域取得了巨大突破。
为了规范中国脑胶质瘤的分子诊疗工作,制定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势在必行。
一、前言脑胶质瘤的分子诊疗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
准确的分子诊疗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二、分子诊疗的重要性脑胶质瘤的分子诊疗有助于明确肿瘤的分子亚型、突变情况和表达谱,从而为患者提供更精确的治疗方案。
此外,分子诊疗还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预后和监测疗效,为临床转化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三、分子诊疗指南的内容1.脑胶质瘤的分类和亚型根据分子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将脑胶质瘤分为多种亚型,如IDH突变型、TP53突变型、EGFR增强型等。
指南需要详细介绍每种亚型的分子标志物和临床特征。
2.常见突变基因的检测方法和结果解读包括IDH1、IDH2、TP53、EGFR等突变基因的检测方法和结果解读,指南需要详细介绍这些突变基因的检测原理、常见突变位点和检测敏感性。
3.分子标志物在临床中的应用指南需要详细介绍分子标志物在脑胶质瘤的诊断、预后评估、治疗选择和疗效监测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此外,还需要介绍分子标志物与其他临床指标(如临床病理特征、影像学表现等)的联合应用。
4.脑胶质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根据脑胶质瘤的分子亚型,指南需要介绍相应的分子靶向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
此外,还需要介绍分子靶向治疗的疗效评估和不良事件监测等内容。
5.分子诊疗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指南需要介绍分子诊疗在脑胶质瘤临床试验中的应用情况,包括分子标志物的筛选、治疗效果评估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等。
结语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的制定将为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这一指南的建立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共同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确保指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我国脑胶质瘤的分子诊疗工作贡献力量。
胶质细胞瘤最新报告1. 背景介绍胶质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脑部肿瘤,起源于胶质细胞,它们是脑部中起支持和保护神经细胞作用的细胞类型。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于胶质细胞瘤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胶质细胞瘤最新的研究报告。
2. 病因和流行病学胶质细胞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一些研究表明,基因突变和环境因素可能与其发病有关。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胶质细胞瘤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年龄段存在差异,其中年轻人更容易患上这种疾病。
3. 分类和病理特征根据细胞学特征和分子遗传学,胶质细胞瘤可以分为多个亚型,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间变性胶质细胞瘤等。
不同亚型的胶质细胞瘤在细胞形态、分子标志物和临床表现上存在差异。
4. 诊断和鉴别诊断胶质细胞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
通过观察肿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等特征,结合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检测结果,可以确定是否是胶质细胞瘤。
鉴别诊断方面,需要与其他脑部肿瘤进行区分,如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和神经胶质瘤等。
5. 治疗方法对于胶质细胞瘤的治疗,通常采用综合治疗策略,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
手术切除是常见的治疗方法,可以尽可能去除肿瘤组织。
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控制和减小肿瘤的体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6. 预后和生存率胶质细胞瘤的预后和生存率与多种因素相关,如患者年龄、肿瘤的亚型和分级等。
一些研究表明,年轻患者和低分级的胶质细胞瘤患者有更好的预后和生存率。
但总体而言,胶质细胞瘤的预后相对较差,复发率较高。
7. 基因研究和个体化治疗近年来,针对胶质细胞瘤的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科学家们发现,不同亚型的胶质细胞瘤存在不同的基因突变,这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通过对特定基因的干预,可能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8. 新药和新疗法随着对胶质细胞瘤认识的不断深入,新药和新疗法的研发也在不断进行。
例如,免疫疗法、靶向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新技术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为胶质细胞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脑胶质瘤近期治疗进展摘要】脑胶质瘤是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脑原发性恶性肿瘤,其高侵袭、高浸润性、高复发率等特点,治疗后其预后差。
临床工作中脑胶质瘤的医治仍较困难,如何在术中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脑功能,防止术后相应的神经功能缺失,提高患者手术后生存质量,同时术后给予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肿瘤复发,提升患者生存率是胶质瘤治疗的目标。
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当前神经胶质瘤的基因治疗已经是一项热点研究课题。
本文就胶质瘤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以加深对胶质瘤综合治疗的认识!【关键词】脑胶质瘤;手术治疗;放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基因治疗【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0-0005-03The recent treatment progress of brain gliomaZhou Wei, Li Yuming.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zhou MedicalUniversity,Neurosurgery,Guizhou,550004,China【Abstract】Brain glioma is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and is a high malignancy with invasive fast-growing,high recurrence rate and fatality.The treatment of glioma is a difficult problem of neurosurgery clinical work.The purpose of the treatment for glioma is reducing cancer recurrence,improving patient’s survival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patients by maximizing resection the tumor,at the same time try best to protect the normal brain function to avoid postoperative nerve function loss,then use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to patients such as:radiotherapy,chemotherapy,targeted drugs.In current years,gene therapy has been developed continually following the life science In this up-to-date review,focus is on the progress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brain glioma treatment.【Key words】Brain glioma;Neurosurgery;Radiotherapy;Chemotherapy;Targeted drugs;Gene therapy颅脑胶质瘤是来源于神经上皮组织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一半[1],而胶质母细胞瘤(GBM)及其他星形细胞肿瘤约占全部胶质细胞瘤的3/4。
脑瘤研究与治疗的新进展脑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是由于细胞的异常增生导致的,影响了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虽然现在已经有了治疗脑瘤的方法,但是对于诊断和治疗脑瘤的新技术和新进展仍然备受瞩目。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和新进展的不断涌现,脑瘤治疗方案不断升级,疗效和临床预测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分别介绍这些新方法:一、干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是一种治疗脑瘤的新方法,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能力,可以转化为各种细胞类型,包括神经元和胶质元。
干细胞可以通过刺激生长和增殖诱导性增殖和凋亡以提高其治疗作用。
而且干细胞也可通过多种方式如引导其自生重建、细胞自杀等来使其对治疗起作用。
因此,干细胞治疗也成为了治疗脑瘤的新热点,但是该方法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二、靶向药物:靶向药物是一种治疗脑瘤的新型药物,它能够通过作用于靶点来抑制或干扰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现今有多种靶点药物,其中kinase 抑制剂是一类重要的靶向药物,它们能够干扰调节信号传导功能,显著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能力。
比如,最近研究发现了一个针对一种链式收缩胶束动力特定结构的微型抑制剂,有效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这是一个希望能够用作治疗脑瘤的新型抑制剂。
三、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一种新兴的治疗脑瘤的方法,它通过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来攻击肿瘤细胞。
其中一种理念是采用 T 细胞治疗,其使用 T 细胞治疗癌症的原理是,将患者的 T 细胞从体内取出,再以益生菌的形式重新注射到体内,使其能够识别、攻击和消除肿瘤细胞。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治疗效果。
四、微创手术: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对于脑瘤的微创手术治疗也日益成为了热点,比如脑内电切术,它是通过电流治疗肿瘤,消融癌细胞的过程。
这种方法利用微波治疗可以高效地杀死癌细胞的能力来消除肿瘤。
而且,由于这种方法不是传统的手术方式,因此相对来说可以尽量避免大量的创口与切口造成的外伤。
以上介绍了几种治疗脑瘤的新方法,不可否认,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治疗脑瘤具有重要的作用,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但这仍然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脑胶质瘤诊疗进展
张宇;何堃宇;冯世宇
【期刊名称】《肿瘤防治研究》
【年(卷),期】2022(49)6
【摘要】尽管目前脑胶质瘤的诊断随着WHO诊断指南的更新在不断改变,但是目前的治疗方法依然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疗和化疗。
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治疗效果仍不如人意,如何改善患者预后是目前医学探索脑胶质瘤领域的重点问题。
目前脑胶质瘤的诊疗研究涌现出许多新思路、新方法,其中以电场治疗为代表的一部分临床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免疫治疗领域和靶向治疗领域也有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旨在分享、探讨这些新方法,总结脑胶质瘤诊疗进展。
【总页数】7页(P528-534)
【作者】张宇;何堃宇;冯世宇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
【相关文献】
1.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在脑胶质瘤精准诊疗中的作用及进展:3例报道
2.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诊疗的应用进展
3.功能化纳米探针用于脑胶质瘤精准诊疗研究进展
4.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在脑胶质瘤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5.脑胶质瘤临床诊疗新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献综述文章编号:1006-6233(2013)06-0929-04脑胶质细胞瘤治疗新进展李利伟(综述), 龙 江(审校)(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云南 昆明 650032)关键词院 脑胶质细胞瘤; 外科手术; 神经系统文献标识码: B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3.06.051 按照2000年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胶质瘤共分为十类,严格意义上讲,胶质瘤只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肿瘤,混合起源及不明起源的神经胶质肿瘤,共四类[1],由于恶性胶质瘤在采用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方法,患者术后生命仍然不超过1年[2]因此在研究包括传统治疗方式的同时也在积极研究其他治疗方式。
1 外科手术治疗胶质细胞瘤外科手术治疗,是治疗胶质细胞瘤最根本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前微创、微侵袭是新一代手术的重要标志,手术的热点主要是在外科手术中应用各种影像新技术为引导的导航技术,损伤越来越小,手术安全程度越来越高。
1.1 功能导航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与手术实时影像神经导航:应用多模式影像融合技术,实现脑结构影像与功能影像的融合,引导脑胶质瘤手术,称为功能神经导航。
李严等[3]对26例中央沟附近的胶质瘤患者在神经导航指导下行手术治疗,肿瘤全切l8例,近全切除8例。
术后出现偏瘫5例,3例出院前恢复;单侧肢体肌力减退7例,术后1月左右均逐步恢复正常。
证实神经导航定位下切除中央沟附近的胶质瘤,不仅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而且可降低术后致残率。
超声引导可明显提高手术全切除率,降低术后功能区并发症的发生率。
Letteboer等[4]报道应用术中超声能更好地显示术中的实时解剖结构.灵活的调整手术入路,解决了脑组织的漂移问题。
1.2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和术中功能导航及术中实时影像导航与术中唤醒的联合应用:YORDANKA N.YORDANOVA等[5]应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和术中功能导航及术中实时影像导航治疗胶质细胞瘤WHO分级Ⅱ级17例患者,其中15例为颞顶部(语言区)胶质细胞瘤为最大程度的保留功能区而采用该治疗方法,具体做法是,术前行MRI确定手术范围和功能区手术方案。
医学前沿丨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最新进展
脑胶质瘤(Glioma)是一类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占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81%。
恶性胶质瘤的发病率约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位居第三位。
传统上主要根据组织形态和肿瘤生长方式对脑胶质瘤进行分级,胶质瘤可分为WHO I~IV级,其中I级为局限性胶质瘤,主要发生在儿童中;II、III、IV级为弥漫性胶质瘤,WHO II级的弥漫性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和少突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glioma)肿瘤生长较慢,但多数最终还是会发展到恶性程度更高的高级胶质瘤;WHO III级的胶质瘤主要为间变性肿瘤(Anaplastic tumors);原发和继发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属于恶性程度最高的WHO IV级的胶质瘤,占所有胶质瘤的一半以上。
GBM的患者即使采用了最为积极的治疗手段,中位生存期仍然只有15个月。
研究报道,WHO II级和III级胶质瘤发展为继发性GBM的平均时间分别为5年和2年。
目前对于胶质瘤的治疗推荐采用手术和/或放疗和/或化疗的综合治疗方式。
手术推荐最大程度安全切除肿瘤,特别对于高级别胶质瘤,
最大程度安全切除可降低复发风险;放疗推荐分次外照射;而化疗推荐替莫唑胺(TMZ)化疗。
替莫唑胺属于口服烷化剂,其优点为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肿瘤部位,在细胞内转化为高效烷化剂后,可使基因组DNA中鸟嘌呤烷基化而损伤DNA,从而使肿瘤细胞死亡。
同时替莫唑胺代谢物通过肾脏排泄,患者耐受相对良好。
此外,胶质瘤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在化疗前建议检测MGMT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对于年龄>70岁的老年患者,如果有MGMT启动子甲基化,放疗联合辅助化疗或单纯化疗可延长生存期,但MGMT启动子非甲基化的患者可能不能从替莫唑胺化疗中获益,因此不建议进行辅助化疗。
肿瘤相关信号通路
研究发现了脑胶质瘤多个高频突变基因,位于多个细胞信号转导相关通路上。
其中,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TCGA)对大样本量GBM 的全外显子测序发现,GBM的高频突变基因主要位于RTK/RAS/PIK、TP53以及细胞周期相关通路,参与肿瘤的发生。
在RTK/RAS/PIK信号通路中,总共约有67.3%的突变发生于受体酪氨酸激酶(RTK)基因上,EGFR(57.3%)、PDGFRA(13.1%)、FGFR2/3(3.2%)和MET(1.6%)为主要的突变基因,其中约一半的FGFR2/3同时又伴随着EGFR突变。
目前靶向RTK/RAS/PIK信号通路的抑制剂是脑胶质瘤靶向药物开发的热点,其中,已有多个靶向EGFR vIII和PDGFRA的药物进入了临床试验。
同时,TP53信号通路基因在约85.3%的肿瘤中发生了异常,其中突变比例最高的为CDKN2A/2B缺失(61%)和TP53突变/突变(28%)。
此外,IDH1/2突变更容易与TP53突变同时出现,且在RTKs非突变肿瘤中富集。
分子分型
对胶质瘤的多种分子标志物的研究发现,IDH1/2突变和1p/19q 联合杂合性缺失是比较重要的两种预后分型的分子标志物,其能较好地鉴别如混合型胶质瘤等组织学无法区分的肿瘤;同时,与组织形态学分型结合,分子分型能更好地反映不同肿瘤分型之间的预后情况。
IDH1/2突变和1p/19q联合杂合性缺失与传统的少突胶质细胞瘤重合度较高,而星形细胞瘤出现1p/19q缺失的比例较低,据此可鉴别肿瘤倾向于少突还是星形;IDH1/2突变、MGMT甲基化能鉴别原发和继发性GBM,其中原发性GBM更多地出现了MGMT甲基化,而继发性GBM往往是IDH1/2突变型。
同时,IDH1/2突变、1p/19q联
合性杂合性缺失和MGMT甲基化往往是预后良好的标志,TERT是预后较差的标志,分子标志物的检测也可较好地进行肿瘤预后评估。
此外,H3-K27M突变则是弥漫中线胶质瘤的标志物;ATRX、CIC、FUBP1、TP53、等分子标志物也在胶质瘤的分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因此,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系统采用了组织学方法加分子标志物对胶质瘤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进行胶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预后评估和临床治疗。
另外,有研究从基因表达水平对GBM进行分子分型,发现PDGFRA、EGFR、IDH1和NF1的表达可将GBM分为经典型(classic)、间质型(mesenchymal)、神经元型(neural)和原神经细胞型(proneural)四种类型。
莲和医疗产品介绍
结合目前脑胶质瘤最新的临床诊疗指南和最新的临床研究,莲和医疗精选出脑胶质瘤主要的分子标志物,从染色体缺失、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水平上对肿瘤进行精确检测,能帮助临床医生进行精确的肿瘤分子分型及评估预后,并从化疗用药和靶向用药的角度给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信息。
脑胶质瘤分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分子分型:
分子标志物检测可结合组织学水平的检测,对脑胶质瘤进行分子分型;同时,可帮助对组织学水平模糊的肿瘤类型进行鉴别诊断。
•预后评估:
世界卫生组织(WHO)2016年版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采用了组织学方法加分子标志物对胶质瘤进行分类,可更好地进行胶质瘤的预后评估,其中IDH1/2突变、1p/19q联合性杂合性缺失和TERT 可联合对WHO II级、WHO III级胶质瘤和胶质母细胞瘤进行预后评估。
•用药指导:
MGMT甲基化是评估患者对替莫唑胺等烷化剂化疗敏感性的重要的分子标志物。
高级别胶质瘤中MGMT甲基化的患者对替莫唑胺化疗敏感,而非甲基化的患者往往难以从替莫唑胺化疗中获益。
BRAF V600E突变常见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WHO I级)和多形性黄色瘤性星形细胞瘤(WHO II级)等低级别胶质瘤中,也见于小部分胶质母细胞瘤中,其携带者使用威罗非尼的疗效较好。
同时,最新的NCCN指南推荐进行分子标志物检测,以便有更多机会入组靶向用药等临床试验。
- 参考文献
[1].Louis DN, Perry A, et al. The 201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 summary. Acta Neuropathol. 2016;131(6):803-20.
[2].Brennan CW, Verhaak RG, et al. The somatic genomic landscape of glioblastoma. Cell. 2013;155(2):462-77.
[3].Cancer Genome Atlas Research Network, Brat DJ, Verhaak RG, et al. Comprehensive, Integrative Genomic Analysis of Diffuse Lower-Grade Gliomas. N Engl J Med. 2015;372(26):2481-98.
[4].Ceccarelli M, Barthel FP, et al. Molecular Profiling Reveals Biologically Discrete Subsets and Pathways of Progression in Diffuse Glioma. Cell. 2016;164(3):550-63.
[5].Verhaak RG, Hoadley KA, et al. Integrated genomic analysis identifies clinically relevant subtypes of glioblastoma characterized by abnormalities in PDGFRA, IDH1, EGFR, and NF1. Cancer Cell. 2010;17(1):98-110.
[6].NCCN Guidelines for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ancers. Version 1.2018.
莲和医疗健康集团有限公司
Life Healthcare Group Limited
莲和医疗健康集团有限公司(股份代码:HKEX 00928)是一家在香港上市、专注于肿瘤精准医疗领域的生物技术公司,致力于肿瘤基因检测在临床医学与健康服务中的推广和应用。
为临床医生、癌症患者、医院体检、高危人群以及癌症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科学专业的分子诊疗解决方案以及学术研究服务。
自主研发的基因检测产品涵盖呼吸道肿瘤、消化道肿瘤、乳腺及妇科肿瘤、泌尿肿瘤、头颈部肿瘤乃至泛肿瘤等,贯穿肿瘤诊疗中的早期筛查、辅助诊断、用药指导、预后评估、动态监测等全病程管理环节。
莲和医疗在北京、杭州、广州、天津、香港、上海已设立医学检验实验室及业务分部,业务网络遍布全国22个省市地区。
检验实验室严格按照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和ISO 15189-2012标准建立完
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全部满分成绩通过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NCCL)2017年两次高通量测序室间质评,并在欧洲分子基因诊断质量联盟(EMQN)组织的多项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
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技术优势,莲和医疗与全国近300家三级甲等医院及肿瘤专科医院机构建立了精准医疗业务合作;支持、参与国内各大型医疗科研30余项。
2017年11月,莲和医疗启动全国首个前列腺癌BRCA1/2、ATM胚系基因突变筛查项目,受到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