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2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1、阳水辨证属风水相搏者,其最佳选方是A.麻黄汤B.五苓散C.五皮饮D.越婢加术汤E.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答案】D2、血淋和尿血的共有症状为A.小便出血B.小便淋沥,疼痛难忍C.尿色红赤D.尿量不正常E.小便混浊【答案】A C3、下列各项,对于鉴别水肿与鼓胀无意义的是A.有无腹壁青筋暴露B.有无皮色苍黄C.水肿与腹水出现的先后D.有无胁下癥积坚硬E.有无头面浮肿【答案】E4、首先明确区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的医著是A.《卫生宝鉴》B.《景岳全书》C.《儒门事亲》D.《医学入门》E.《医门法律》【答案】D5、下列对哮病发作期与缓解期鉴别有意义的是A.声音B.呼吸C.面色D.舌苔E.脉象【答案】A B E6、胃热壅盛型吐血的主证有A.吐血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B.口臭便秘C.心烦易怒D.大便色黑E.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答案】A B D E7、以下属于肥胖病因病机的是A.年老体弱B.饮食不节C.劳逸失调D.先天禀赋E.情志所伤【答案】A B C D E8、聚证的基本治则是A.疏肝理气,行气消聚B.活血化瘀,软坚散结C.行气导滞,通腑泻实D.理气活血,祛痰消积E.攻补兼施,补虚消积【答案】A9、下列属于汗证的鉴别要点的是A.辨自汗.盜汗B.辨伴随症状C.辨标本D.辨病情轻重E.辨汗出部位【答案】A B E10、某男,28岁。
1个月前出差后出现呛咳气急,吐稠黄痰,量多,时时咯血,血色鲜红,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性情急躁易怒,或胸胁掣痛,偶有遗精,形体日渐消瘦,舌红而干,苔薄黄或剥,脉细数。
宜选用A.百合固金汤B.月华丸C.保真汤D.补天大造丸E.秦艽鳖甲散【答案】A E11、吞咽受阻,饮食不下,泛吐涎沫,嗳气.呕吐不止,面浮足肿,面色㿠白,形寒气短,精神疲惫,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宜选用A.补气运脾汤加旋覆花.代赭石B.补气运脾加吴茱萸.丁香C.沙参麦冬汤加旋覆花.代赭石D.沙参麦冬汤加吴茱萸.丁香E.启膈散加旋覆花.代赭石【答案】A12、患者,女,42岁。
59BIOTECHWORLD 生物技术世界1 风能升阳风者,春也、木也、生发之气也。
春天具有生发之气,风药就好比是春风,把他这个生发调动起来,让脏器充满活力。
“春升之气”是肝胆功能的体现。
论治“风盛则动”诸证,如定泻下不止,重以祛风病可万全。
《脾胃论》:“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化安。
故胆气春升,余脏从之。
胆气不升,刚则飨泄、肠僻不一而起矣”。
这里突显了五行木的特性,经曰“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之意。
适合临证诸阳不升之病证。
病证在上中下三焦均可运用。
如东垣治崩漏下血不止,认为是阳陷于阴,阳气不生,无春升之气,仅秋冬之寒塞,只降不升。
以风药升阳气,助肝胆行春升之气,再辨证论治,崩漏可痊。
调经升阳除湿汤中有防风、柴胡、羌活、独活、蔓荆子、升麻、藁本诸风药,升阳救崩,是治暴崩良方。
2 风能胜湿风药祛湿邪的运用,源于“风能胜湿””。
湿邪之为患,常见泄泻、腹胀、痞满。
如果单纯湿邪为患,则以风胜湿也,药用独活、羌活、藿香之属;或见有肝郁者,则必加入防风、柴胡、芍药共同取效。
此风药之应用,又有差异。
李东垣创升阳除湿汤治疗泄泻,以升举脾胃之阳气。
风药升腾阳气能祛湿邪,对《内经》“风能胜湿”的治则,又从临床实践上有了新的补充。
临床多用升阳除湿汤、羌活苍术汤、升阳除湿防风汤、升阳汤、升阳益胃汤等,治疗慢性结肠炎、溃汤性结肠炎、肠结核等见腹痛、腹泻,糊状粪便,并伴有脾胃气虚,气陷症状者,临床疗效明显。
再如孙曼之治湿热下注之阴囊潮湿,风药胜湿,风性疏泄,以分泌为主的病证,主以风药,主方以“二妙散”为主,加上风药独活、羌活、柴胡,用黄芪升举虚陷之气,则病证愈速。
3 疏肝健脾风者,虽然有内风与外风之不同。
然而总属肝木之所主。
同气相求,内外相感,此邪气致病之共性也。
故,风药者,多可以疏肝,疏肝即可健脾,脾健则湿去矣。
叶天士说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其中调动气机的是风药。
李东垣《脾胃论》:“肝胆属木,其性条达而主疏泄,人身气血全赖肝气疏泄,方能和调舒畅。
《脾胃论》益气升阳方剂治法研究杨天仁;刘云平;耿爱春【摘要】通过分析和研究近20年李东垣《脾胃论》益气升阳方剂的资料,总结出李东垣《脾胃论》益气升阳方剂的治法:1)治湿二法,包括益气升阳燥湿、益气升阳除湿;2)治火三法,包括益气升阳散火、益气升阳泻火、益气升阳,甘温除热;3)治胃三法,包括益气升阳益胃、益气升阳强胃、益气升阳温胃;4)治中三法,包括益气升阳补中、益气升阳和中、益气升阳调中;5)其他治法,包括益气升阳、温经散寒;益气升阳、泻风热.【期刊名称】《中医药信息》【年(卷),期】2012(029)006【总页数】3页(P104-106)【关键词】《脾胃论》;益气升阳;方剂;治法【作者】杨天仁;刘云平;耿爱春【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脾胃论》从内伤立论,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思想,病机关键在“脾胃气虚、阳气不升”,故确立了“益气升阳”的治疗大法。
所谓“方从法出”,《脾胃论》一书,立方61首,具有益气升阳作用的方剂20余首,皆随证立法,按法拟方,配伍严谨。
此篇文章通过对李东垣《脾胃论》益气升阳方剂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李东垣《脾胃论》益气升阳方剂的治法,综述如下。
1 治湿二法1.1 益气升阳燥湿卫向龙[1]认为,清暑益气汤中作者简介:杨天仁(1954-),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方剂学文献与中医药传承规律研究;中医教育史与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思想研究;高等教育评估的理论与实践。
收稿日期:2012-03-21修回日期:2012-04-17黄芪、人参、甘草甘温益气,配伍升麻,即治少阳清升之气不足,又治脾胃的谷气下流;苍术、白术、泽泻健脾燥湿,橘皮健胃调中,更加黄柏,味苦燥湿,达益气升阳燥湿之效,使清升浊降而诸症可解。
五脏之二脾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人身气血生化之源,故被称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脾气主升,具有运化水谷、水湿之功,并能统摄血液,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腑之一。
其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其经脉与胃相连,形成表里关系。
(1)脾的生理特性脾的生理特性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喜燥而恶湿。
脾之所以喜燥恶湿,是与其主运化水湿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
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但按阴阳来分类,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脾的阳气易衰,阴气易盛,脾又主运化水液,然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阳。
脾阳虚衰,不仅可引起湿浊内困,还易引起外湿侵袭。
故《临证指南医案》说:“湿喜归脾者,与其同气相感故也。
”脾喜燥恶湿的理论,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即在治疗脾虚湿滞的病证时,宜用燥湿化湿之品。
2、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位于人体中焦,心肺居其上,肝肾居其下。
所以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皆以脾为其枢纽。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心阳下降,肾阴升腾,也以脾为升降之枢。
五脏之精,悉运于脾,脾旺才能清气上升布散。
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肺气通调水道,肾之气化蒸腾,无不以脾为枢纽。
故脾胃互相配合,升降协调,则使气血水津布散通利,气机升降得宜,生发之机旺盛。
若脾虚气弱,枢机不利,则种种病变莫不由之而生。
对此种病变,总以调整脾胃,转动枢机为要。
3、脾与长夏相应。
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而长夏季节居于夏秋之交,为阴之始。
长夏季节,湿气当令,而脾为至阴之脏,故脾气旺于长夏,脾病则在长夏季节可以好转,但长夏湿气过盛,又容易损伤脾脏。
(2)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一)主运化运,有运输、布散之意,例如体内各种精微物质的运输布散等;化,有变化、消化、化生之意,主要指饮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等。
脾主运化就是将水谷消化成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运输、布散到全身。
这些功能需胃和小肠等的配合,但主要以脾为主。
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
1、补脾胃泄阴火升阳汤
补脾泻火升阳汤,升柴参芪苍术羌; 黄芩黄连石膏草,脾胃阳升阴火降!
2、升阳益胃汤
内伤升阳益胃汤,湿多热少抑清阳; 倦怠懒食身重痛,口苦口干便不常; 淅淅恶寒属肺病,惨惨不乐乃阳伤; 六君白芍连泽泻,羌独黄芪柴与防!
3、通气防风汤
通气防风疗肩背,升柴参芪藁羌防; 白寇甘草青陈柏,肺气郁闭此方瘥!
4、羌活胜湿汤
羌活胜湿草独芎,蔓荆藁本加防风; 湿邪在表头腰痛,发汗除湿功效宏!
5、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善,气虚发热亦堪珍!
6、黄芪人参汤
黄芪人参汤橘皮,二术当归味神曲; 升麻黄柏麦冬草,湿去津回清阳升!
7、除风湿羌活汤
除风羌独与防风,升柴芪苍并川芎;
连柏陈皮藁本草,二苓泽泻渗湿好!
主治:主治痿,湿气胜,风证不退,眩晕麻木不已者。
”。
脾胃论⽩话解脾胃论(5)导读:泻真阴,竟绝肾⽔,先损其两⽬也,复⽴变证加减法于后。
⼼⽕乘脾,乃⾎受⽕邪,⽽导读:不能升发,阳⽓伏于地中;地者,⼈之脾也。
必⽤当归和⾎,少⽤黄柏以益真阴。
脾胃不⾜之证,须少⽤升⿇,乃⾜阳明、太阴引经之药也。
使⾏阳道,⾃脾胃中右迁,少阳⾏春令,⽣万化之根蒂也。
更少加柴胡,使诸经右迁,⽣发阴阳之⽓,以滋春之和⽓也。
脾虚,缘⼼⽕亢甚⽽乘其⼟也;其次肺⽓受邪,为热所伤,必泻真阴,竟绝肾⽔,先损其两⽬也,复⽴变证加减法于后。
⼼⽕乘脾,乃⾎受⽕邪,⽽不能升发,阳⽓伏于地中;地者,⼈之脾也。
必⽤当归和⾎,少⽤黄柏以益真阴。
脾胃不⾜之证,须少⽤升⿇,乃⾜阳明、太阴引经之药也。
使⾏阳道,⾃脾胃中右迁,少阳⾏春令,⽣万化之根蒂也。
更少加柴胡,使诸经右迁,⽣发阴阳之⽓,以滋春之和⽓也。
脾虚,缘⼼⽕亢甚⽽乘其⼟也;其次肺⽓受邪,为热所伤,必须⽤黄最多,⽢草次之,⼈参⼜次之,三者皆⽢温之阳药也。
脾始虚,肺⽓先绝,故⽤黄之⽢温,以益⽪⽑之⽓,⽽闭腠理,不令⾃汗⽽损其元⽓也。
上喘⽓短懒语,须⽤⼈参以补之。
⼼⽕乘脾,须⽤炙⽢草以泻⽕热,⽽补脾胃中元⽓;⽢草最少,恐资满也。
若脾胃之急痛,并脾胃⼤虚,腹中急缩,腹⽪急缩者,却宜多⽤之。
经云∶急者缓之。
若从权,必加升⿇以引之,恐左迁之邪坚盛,卒不肯退,反致项上及肾尻⾁消⽽反⾏阴道,故使引之以⾏阳道,使清⽓之出地,上迁⽽上⾏,以和阴阳之⽓也。
若中满者,去⽢草;咳甚者,去⼈参。
如⼝⼲嗌⼲者,加⼲葛。
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伤其⽣发之⽓,营⾎⼤亏,营⽓伏于地中,阴⽕炽盛,⽇渐煎熬,⾎⽓亏少;且⼼包与⼼主⾎,⾎减则⼼⽆所养,致使⼼乱⽽烦,病名⽈;者,⼼惑⽽烦闷不安也。
是清⽓不升,浊⽓不降,清浊相⼲,乱于胸中,使周⾝⾎逆⾏⽽乱。
《内经》云∶从下上者,引⽽去之。
故当加⾟温、⽢温之剂⽣阳,阳⽣则阴长。
已有⽢温三味之论。
或⽈∶⽢温何能⽣⾎,⼜⾮⾎药也?仲景之法,⾎虚以⼈参补之,阳旺则能⽣阴⾎也。
脾胃论心得体会(精选5篇)脾胃论心得体会篇1脾胃论心得体会脾胃论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主要涉及到人体脾胃系统的健康和调节。
这篇论文旨在探讨脾胃论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
一、基本概念脾胃是指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胃和脾。
脾胃论认为,脾胃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身体内部的失衡,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维护脾胃的健康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二、理论体系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为气血之源”。
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即脾胃能够生成气血,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此外,脾胃还与脏腑功能有关,如脾胃虚弱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衡,从而引发疾病。
三、实践应用1.饮食调理:脾胃论强调饮食对脾胃的影响。
因此,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油腻、辛辣等食物,有助于维护脾胃的健康。
2.药物治疗:中医常采用中药治疗脾胃疾病。
如党参、白术、茯苓等中药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腹泻等症状。
3.按摩治疗:按摩腹部、脾胃经穴等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脾胃疾病的症状。
4.情绪调节:情绪波动对脾胃健康有一定影响。
保持情绪稳定、乐观,有助于维护脾胃的健康。
四、总结脾胃论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强调了脾胃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提供了维护脾胃健康的方法和措施。
通过饮食调理、药物治疗、按摩治疗和情绪调节等综合手段,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脾胃的健康,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最后,我建议读者在学习脾胃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调理和保健方法,从而更好地保护脾胃的健康,实现身体的健康与和谐。
脾胃论心得体会篇2脾胃论心得体会一直以来,我对中医有着深厚的兴趣。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其中脾胃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脾胃论,我对其理论体系、基本概念、病因病机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脾胃论强调了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主司运化,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维护脾胃的健康对于保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李东垣《脾胃论》第一方,调理一切虚劳的基本方金元时期,中医的学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百家争鸣时期,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四位名医并称“金元四大家”,其中尤以李东垣的《脾胃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其深远。
李东垣宗法《黄帝内经》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学术思想,提出了“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著名脾胃学说论断,并由此创立了“脾胃学派”(又称补土派),并创立了诸多奇效良方,其中“补中益气汤”还被列为“中医十大名方”之一。
如果没有仔细阅读《脾胃论》,还以为“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的第一个方子,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脾胃论》中,第一个方子名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简称升阳汤。
这个方子由“柴胡一两五钱,炙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各一两,升麻八钱,人参、黄芩各七钱,黄连(去须,酒炒)五钱,石膏少许”组成,煎服方法是水煎,“早饭后、午饭前,间日服”。
这个方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李东垣认为,“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这种情况下,使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就比较合适。
李东垣强调,“人之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所以这个方子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四味中药补脾胃;李东垣认为,“脾胃一伤,阳气日损”,所以用羌活、升麻、柴胡三味中药升阳气;李东垣指出,“脾胃之清气下陷,浊阴之火得以上乘”,所以用石膏、黄芩、黄连三味中药泻阴火。
表面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则暗藏玄机。
全方十味药,实则是一个圆运动周流图。
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四味补益脾胃的中药居于中土;而左边以羌活、升麻、柴胡升腾阳气的中药形成左旋之势;而右边以石膏、黄连、黄芩三味清泻阴火的中药形成右降之态,正如李东垣所说“调理脾胃治验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而这个方子,却能很好的进行升降浮沉,使得“阴不病阳气伸”,则诸证可愈。
脾胃虚弱,劳倦内伤,其实就是一切虚劳的根源,而这个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可以说是调理一切虚劳的基础方。
为什么这么说呢?李东垣认为,“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在调理虚劳的时候,首先要用温法,在李东垣的眼中,“人参、黄芪、炙甘草之甘温,益元气而泻阴火”,再加白术健脾益气,四味药起到了“甘温除热”和“甘温补虚”的妙用。
脾胃论2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肺喜清肃,肝喜条达,脾喜温和,心喜舒伸,肾喜润下。
【1相生】木生火,肝不及可是心受病;火生土,心不及可是脾受病;土生金,脾不及可是肺受病;金生水,肺不及可是肾受病;水生木肾不及可使肝受病。
【相克】木克土,肝不及;可是脾土妄行。
土克水,脾不及;可是肾水妄行。
水克火,肾不及;可是心火妄行。
火克金,心不及;可是肺金妄行。
【3至而不至】【原文】至而不至者,谓从后来者为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胃也。
语译;假如冬寒气候当至而不至,认为肾水不及,心与小肠的火妄行,不但反侮所胜的肾水,而且侵害其所生的脾胃受病。
【4所胜妄行】【原文】言心火旺,能令母实。
母者,肝木也。
肝木旺,则挟火势,无所畏惧而妄行也,故脾先受之。
语译;肾水不及,不能制约心火,因而心火偏旺,势必助长肝木,而是肝木郁实。
肝气郁实,随挟心火之亢无所畏惧而妄行。
木火横郁,首先脾胃受病。
【5所生受病】【原文】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肃之气伤,肺主诸气,五脏之气皆不足,而阳道不行也。
语译;所生受病者,就是脾胃虚弱,累及其子肺亦受病。
肺受病,是肝木妄行反侮其所胜的肺金,心火又侵侮其所不胜的肺金,这就是肺受脾土,肝木,心火三方面病邪的伤害。
【6所不胜乘之】【原文】所不胜乘之者,水乘木之妄行,而反来侮土。
语译;所不胜的侵侮,如脾土不足,不能制约肾水的妄行,而妄行的肾水反挟所生的肝木上升之势侵侮脾土。
肝之脾胃病【原文】肝木妄行,胸胁痛,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吐,多怒,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腹中急痛,此所不胜乘之也。
肝木为脾土的所不胜,如果肝木妄行,横制脾胃,是脾所不胜而肝木妄行的病理表现。
【选方1】调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甘草,苍术,陈皮,柴胡,升麻,木香。
【选方2】清神益气汤;茯苓,泽泻,升麻,防风,生姜,人参,白术,甘草,白芍,青皮,陈皮,麦冬,五味子,苍术。
肺之脾胃病【原文】肺金是脾土所生,脾胃虚弱,不能散精归肺而肺亦虚,加上心火灼肺,肺受火邪的侵袭,所生受病。
【选方1;】黄耆人参汤;黄芪,人参,升麻,炙草,白术,苍术,陈皮,神曲,麦冬,五味子,当归,黄柏。
【选方2】升阳益胃汤;柴胡,防风,羌活,独活,茯苓,半夏,人参,白术,黄芪,炙草,陈皮,泽泻,白芍,黄连。
方中用柴,防,羌,独升阳,苓,术,夏,陈益胃的基础上,佐以参,芪,炙草之甘温补肺,白芍和营,黄连清滞留的余热,泽泻引导湿热下行而解。
肺之脾胃病,主要是秋燥接替了夏热和长夏湿的节气,秋气当令,湿热余气未清,脾胃虚弱,所生受病。
脾胃阳气不伸,不能顾护肺卫。
用升阳益胃汤,以升阳为主,其实益脾。
脾胃虚,肺易受病,所以在秋旺时补肺更易生效。
何故秋旺用人参,白芍,白术之类反补肺,为脾胃虚,则肺最受病,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也。
总的治则是;肝得制,脾得和而肺气复,脾得健而肺气生。
肾之脾胃病【原文】肾水反来侮土,所胜者,妄行也脾土是肾水所胜,如果脾土虚弱,肾水反侮所胜的脾土,必然肾水妄行而泛溢。
侵于脾,有口涎流出,侵于肺,有清鼻涕,自入于肾,为唾液多,为多尿,而且怕冷,是肾水妄行,真阳衰微的病理表现。
常用方;桂附理中丸;干姜,白术,人参,炙草,附子,肉桂。
心之脾胃病【原文】心火亢盛,乘于脾胃之位,亦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
火本生土,然心火亢盛,反足以焦土,也是脾胃湿盛之气当至而不至是为不及的病理反应。
心主血,脾生血,脾气足则血有生化之源,而心所主之血自然充盈。
血液运行于经脉之中,因赖心气为之推动,然亦必需脾气为之统摄,以维持他们的正常运行。
因此,二者在生理上互相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常用方剂,归脾汤为主加减。
【以上为重点部分】【参考部分】【参考部分】肝与肾;【原文】夫痿者,湿热乘肝肾也,当急去之。
不然,则下焦元气竭尽而成软瘫,必腰以下不能动,心烦冤而不止也。
除风湿羌活汤。
【组方】羌活,防风,苍术,独活,藁本,升麻,柴胡,黄芪,炙草,茯苓,泽泻,猪苓,黄连,黄柏,川芎,陈皮。
【方解】方中羌活为主药,入膀胱及肝肾二经,风以胜湿,防,独,柴,升,川,藁本助羌活从升的方面以胜湿,茯苓,猪苓,泽泻,苍术,都是渗药,助羌活从降的方面以除湿,芪,草以助气,陈皮以理气,气行则湿邪不留,少用连,柏以清湿中余热,则痿废自兴。
读到此处,感受东垣寒热并用,以升为主,苦降为辅,阴阳并用防离决的治病思路脾胃论中的阴阳互根【原文】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诸阳气根于阴血之中,阴血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也。
夫阳气走空窍者也,阴气附形质者也。
如阴气附于上,阳气升于天,则各安其分也。
语译;大凡脾胃不足,都是阴血受病。
因为中焦之所出,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比糟粕,蒸精液,化精微,上出于肺脉,乃化而为血,脾胃是阴血的源泉。
如果脾胃阳气不足而下陷,阴火便有余而上侵,所以九窍不得通利,这是阴血失营的缘故。
因为,阳气附于阴血之中,阴火旺,不但灼伤阴血,而且阳气失去阴血的依存。
元气不足,谷气下流,阴火更伤脾胃,上焦心肺的阳道不行,脾精不能充分输布,四肢百脉得不到营养,缺乏生发升腾的活力。
脾胃阳气输布与心肺,能是五色分明,声音洪亮,是清阳出走空窍的表现。
阴气是附于形体的,形体的实质是精血。
阴精上奉,随着阳气上行资生于上焦心肺,各行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脾胃病的得气与失气【原文】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
语译;凡病在脾日久,病愈多在秋天,因秋气燥而制湿,子来助母,所以预侧至秋可愈。
假若秋季不愈,病必加重与春季,因肝木当旺而克伐脾土;春季没有死,生命持续到夏季,火能生土,脾胃得少火之助,可能起于长夏。
【原文】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脯静。
语译;脾病的人,大抵在午后日头偏西,土气正旺时清醒,早晨日出时木旺病重,日落时金旺,病人安静。
这也是脾胃病得气与失气的病变。
【原文】经曰;土平曰备化,不及曰阜监。
又曰;土太过曰敦阜。
其味甘,咸,酸,其象长夏。
语译;内经上说,土能生万物,土气平,就能广被生化。
就人体来说,胃常输精气于脾以养全身。
如果土气不及,阜湿临下,好比体内湿邪渍滞,脾失运化作用。
当岁土太过的敦阜之纪,脾胃气盛,所谓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经曰,阴阳之胜,治以酸温,太阴之胜,治以咸热。
脾胃之气,大旺于四时的长夏。
脾胃论中的补与泻【原文】水,肾,精;金,肺,气。
皆虚衰不足,先补则;黄柏之苦寒,除湿热为痿,乘与肾,救足膝无力,亦除阴汗,阴痿而溢精。
注解;肾为寒水之脏而藏精,肺为燥金之脏而主气。
如果肺,肾阴不足,先补的治则是;黄柏苦寒,除下焦湿热,治下肢瘫痪不用的痿症。
湿热蕴结肾脏,消灼肾精,故用黄柏泻火补阴,救治足膝无力,且苦寒燥湿,能治阴部出汗,除湿热以兴阳,所以说益肾精而治阴痿。
东垣所说的补,不是一般的人参,熟地的补。
所论的泻,不是一般大黄,芒硝的泻。
而是从气运衰旺的理论分析补,泻。
如;肝火上逆,干心侮脾,而症状却表现在肺,胸中烦热,丄气喘急。
因为脾病不能资肺,心火又来刑肺,用黄芩以泻肺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泻则肺受益,不用不药而补在其中。
这就说明黄芩在一定条件下,既有泻的作用,同时又有补得作用。
又如;湿热成痿,热舍于肾,阳气内伐,足膝无力,用黄柏清除肾中湿热,湿热去则肾精填,阳道兴。
这就说明黄柏既有泻湿热的作用,同时又起到了补肾精的作用。
又如人参甘温,能补肺中的元气;一说,味甘微寒,能泻肺中的火邪。
两中说法,都是在实践中得出的结论。
所为火,是虚火,虚火可以补,参,芪之属。
火与元气不两立,元气充则火降,补了肺中元气,就泄了肺中火邪。
从补肺中元气的观点出发,人参是甘温;从肺中火邪来认识,人参则是甘寒。
二者没有什么矛盾。
署与湿,湿与燥,阴火与元气矛盾的治法【原文1】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知,多四肢困倦,胸满气短,身热烦渴,自汗体重,不思饮食,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脉象洪缓等。
【原文2】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故也,灵则气泻,今署邪干卫,故身热自汗,治宜黄芪甘温补之为君,人参,陈皮,当归,甘草,甘微温,补中益气为臣,苍术,白术,泽泻,渗利而除湿,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
湿盛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炒神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黄柏苦心寒,借甘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化其源,以人参,五味子,麦冬,酸甘微寒,救天署之伤。
【清署益气汤加减法】1心火乘脾,火邪阻遏阳气的升发,加黄柏,当归用量,泻火益阴以助春生的阳气;2脾胃自身不足,阳气不生,谷气下流,重用升麻,是阳气上升于阳道,加柴胡助升麻升发诸经的阳气;3心火亢盛,侵侮脾胃,以至肺绝生化的源泉,增加人参,黄芪,炙草用量,泻火而补脾肺之间的元气;4脾胃已虚,阴火又伤害了脾胃的生发的元气,导致营血大亏,心失所养,烦闷不安,加参,芪,炙草升阳,当归活血之外,稍加黄连助黄柏泻心火,补肾水,借以维持下陷的阳气;5除气浮心乱而用朱砂安神丸镇固外,发现清浊相干,气乱于胸的症候,加重陈皮用量,助参,芪,炙草升发阳气,并宣理滞气;6长夏湿旺,湿热阻滞脾胃的气机,运化失职,增加二术,泽泻,神曲,以分销湿邪,助益运化,复重用生脉饮之时令药,泻火滋津,先助秋损的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