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42.02 KB
- 文档页数:13
【趣味链接】一、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一个足球多少元?【知识梳理】2 8 + 3=□想法一:28+2=□想法二:8+3=□□+1=□ 20+□=□因为28+()=30,先算个位的8+3=(),所以把3分成()和(),再算20+()=()。
28+()=3030+()=()。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得出的结果再跟整十数相加。
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聪聪只有7元钱,想买一个玩具枪,还差多少钱?41—7=□想法一: 41—1=□,□—6=□。
想法二:30+□=41,□—7=□,30+□=□。
想法三:10+□=41,10—7=□,□+□=□。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十位借一作十来减,所得的差再与十位剩下的数合起来。
计算下列各题:(1) 2 5+ 4 2 (2) 4 6+ 3 4(3) 6 8+ 2 3(4) 5 4+ 3 5(5) 2 0+ 6 6 (6) 2 4+ 6 9(7) 6 4+ 2 4(8) 5 7+ 2 8(1) 3 5+ 2 2 (2) 3 6+ 1 4(3) 2 8+ 1 3(4) 1 4+ 3 5(5) 2 0 + 1 6(6) 2 4 + 1 9(7) 2 4 + 2 5(8) 1 7 + 2 8【经典例题】1.算一下吧.58+7= 6+57= 36+20= 7+40= 68+9= 49+6= 9+62= 5+38= 4+56=2、照样子填数.3、游戏——夺红旗.4、对比练习:先计算,再说说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 42+3= 5+23= 71+6= 2+63=42+8= 5+29= 71+9= 8+63=5、玩具熊小汽车皮球9元 25元 4元玩具飞机小飞象30元 16元(1)买和一共需要多少钱?(2)如果给你50元钱让你买玩具,你会怎样买,并说说理由。
你会买需要多少钱?算一算:6.请你算一算。
余庆小学集体备课记录
学、情境的认识,可参见“教育新视野・教学即研究”。
)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建议学习课时数为10课时。
知识技能评价要点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参见样题1,2)。
2.能根据情境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能根据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参见样题3,4)。
说明:评价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掌握情况,初学时,主要观察学生是否能正确利用直观模型探索计算方法。
在学完本单元内容时,要求学生每分钟能正确计算3~4题。
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评价,要求学生能根据情境提出一个或两个有意义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
小学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优秀教案小学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优秀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69页例1及相关练习题。
教材简析:本节课内容是在上册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和在本单元中学习了两位数与一位数、整十数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同时又为今后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奠定基础。
本课在整个100以内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中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很多学生对这类计算有过尝试,但对于算理的理解比较模糊。
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借助学具,直观操作,建立对减法过程中算理的表象感悟,能清楚用语言表征出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数学问题,为学习下一课时退位减法最好准备。
教学目标:1、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之上,熟练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算理。
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算理,能区分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两位数减整十数算法的不同。
教学准备: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一)拨一拨。
(在计数器上拨数,比较每组数表示的意义。
)1、7和702、45和403、82和2(二)口算。
“开火车”形式进行练习。
90-70=80-40=70+5=34+4=5+32=4+()=6660+()=68【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本课相关的已有知识,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年级数学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重点及难点,带练习!重点及难点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3)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口算题练习36+35+25= 98-58+23= 45-26+64=78-49+61= 89-64+28= 56+26-35=73-35+13= 82-45+27= 23+58-56=38+45-67= 78-69+56= 25+56-67=89-34+17= 86-69+49= 97-59+38=29+54-66= 71-62+45= 66-58+78=96-77+52= 86-67+31= 76-68+39=23+58-66= 28+65-67= 94-75+22= 85-26+35= 45-26+49= 78-69+63= 89-64+28= 100-66-33= 36+24-15= 96-67+32= 77-46+28= 96-87+22= 88-35-13= 99-45-27= 100-68-32= 99-65+32= 77-29+32= 28+66-77= 87-34-27= 46+34+25= 98-59+23= 35-27+54= 87-62+45= 79-65+18= 59+24-25= 78-75+13= 99-45+17= 43+38-66= 38+25-47= 78-69+66= 45+36-67= 79-34+37= 78-54+63= 69-44+28= 43+29-60= 69-62+45= 79-65+38= 97-59+21= 45-27+54= 77-69+56= 76-48+28= 96-87+22= 79-65+32= 76-29+12= 33+56-60= 65-34+22= 76-29+45= 68-35+13= 89-45-17= 76-58+39= 77-69+56= 28+66-77= 87-34-27= 100-64-32= 33+56-60= 87-62+45= 79-65+18= 45-23+49= 93-67+22= 76-58+39= 43+38-66= 38+25-47= 54+34-25= 45-26+49= 45-23+49= 78-54+63=69-44+28= 56+32-44= 54+24-35= 78-56+34= 54+36-67= 67-34+37= 78-69+63= 98-64+28= 65+29-60= 65-62+45= 76-65+38= 77-46+28= 96-87+22= 76-69+49= 45+43-56= 32+45-67= 99-65+32= 77-29-32= 54-29+36= 78-49+61= 67-34+28= 98-57+24= 35+27-50= 98-67+31= 79-46+38= 87-69+52= 96-67+32= 46+34+25= 100-34-33= 99-75-22= 67-26+25= 78-75+13= 99-45+17= 36+35+25= 98-58+23= 45-26+64= 45+36-67= 79-34+37= 56+24-35= 78-35+13= 89-45+27= 59+24-25= 86-69+49= 78-69+66= 43+29-60= 69-62+45= 79-65+38= 45-29+48= 78-69+56= 25+56-67= 89-34+27= 23+58-56= 38+45-67= 23+54-60= 89-62+45= 89-65+78= 78-49+61= 89-64+28= 76-68+39= 23+58-66= 28+65-67= 99-75-22= 67-26+25= 86-67+31= 97-46+38= 96-77+52=79-46+38= 87-69+5= 100-66-33= 97-75+22= 87-62+35= 78-49+61= 67-34+28= 36+24-15= 88-35-12= 99-45-27= 100-34-33= 98-67+31= 93-67+22= 76-48+28= 96-87+22= 45+43-56= 32+45-67= 100-64-32= 79-65+32= 76-29+12= 45-32+25= 76-55+32= 54+34-25= 97-59+21= 45-27+54= 54+36-67= 67-34+37= 56+32-44= 65-34+22= 76-29+45= 54-29+36= 76-69+49= 54+24-35= 68-35+13= 89-45-17= 65+29-60= 78-56+34=。
1、掌握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2、初步发展估算意识。
3、抄录:4、一、进位加法5、1、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如:9+5=,“凑十法”是分小数凑大数,5分成1和4,9加1是10,10加4是14,9+5=14。
我的方法是:看到“9”想到“1”,即5去1余4,再用4加10,9+5=14。
如果是8+3=,看到“8”想到“2”,即3去2余1,再用1加10,8+3=11。
从而知道7、6加某个数,7与3,6与4。
我上面所说的方法就是把凑十法当成了口诀想,使孩子看到就能想到,方法掌握好了很快就能写出得数,并且正确率高。
6、2、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如:46+8=,这个也必须看大数,即看46,因为6加8大于10,所以可把十位上的4加1是5直接写到等号后面46+8=5,然后看到“6”想到“4”,把8去4余4,余数4直接写到等号后5的后面46+8=54。
再如:83+9=9,看到“3”想到“7”,9去7余2,83+9=92。
7、二、退位减法8、1、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如13-8=,减法用的是“破十法”,把13分成3和10,10减8是2,3加2是5,13-8=5。
我的方法是:减法看减号后面的数,看到“8”想到“2”,2再与前面的数上的个位数3相加得5,即:9、13-8=5。
再如:16-7=,看到“7”想到“3”,3加6是9,即16-7=9。
10、2、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如:84-9=,因为个位上的数4减9不够减,所以必须借位,把十位上的8直接去1,即84-9=7看到“9”想到“1”,1加4是5,84-9=75。
又如:56-7=4,看到“7”想到“3”,3加6是9,56-7=49。
二年级:一、【数与代数】1、数的运算。
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书P2—P6)(1) 运算:连加、连减、混合(含加减)的三种运算,计算过程中建议分两次计算:先计算出前两个数的结果,再将这个结果与第三个数进行运算。
二年级数学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重点及难点,提升计算能力重难点汇总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3)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练习题36+35+25= 98-58+23= 45-26+64= 78-49+61= 89-64+28= 56+26-35= 73-35+13= 82-45+27= 23+58-56= 38+45-67= 78-69+56= 25+56-67= 89-34+17= 86-69+49= 97-59+38= 29+54-66= 71-62+45= 66-58+78= 96-77+52= 86-67+31= 76-68+39= 23+58-66= 28+65-67= 94-75+22= 85-26+35= 45-26+49= 78-69+63= 89-64+28= 100-66-33= 36+24-15= 96-67+32= 77-46+28= 96-87+22= 88-35-13= 99-45-27= 100-68-32= 99-65+32= 77-29+32= 28+66-77= 87-34-27= 46+34+25= 98-59+23= 35-27+54= 87-62+45= 79-65+18= 59+24-25= 78-75+13= 99-45+17= 43+38-66= 38+25-47= 78-69+66= 45+36-67= 79-34+37= 78-54+63= 69-44+28= 43+29-60= 69-62+45= 79-65+38= 97-59+21= 45-27+54= 77-69+56= 76-48+28= 96-87+22= 79-65+32= 76-29+12= 33+56-60=65-34+22= 76-29+45= 68-35+13=89-45-17= 76-58+39= 77-69+56= 28+66-77= 87-34-27= 100-64-32= 33+56-60= 87-62+45= 79-65+18=45-23+49= 93-67+22= 76-58+39=43+38-66= 38+25-47= 54+34-25=45-26+49= 45-23+49= 78-54+63=69-44+28= 56+32-44= 54+24-35=78-56+34= 54+36-67= 67-34+37=78-69+63= 98-64+28= 65+29-60=65-62+45= 76-65+38= 77-46+28=96-87+22= 76-69+49= 45+43-56=32+45-67= 99-65+32= 77-29-32=54-29+36= 78-49+61= 67-34+28=98-57+24= 35+27-50= 98-67+31=79-46+38= 87-69+52= 96-67+32=46+34+25= 100-34-33= 99-75-22= 67-26+25= 78-75+13= 99-45+17=36+35+25= 98-58+23= 45-26+64=45+36-67= 79-34+37= 56+24-35=78-35+13= 89-45+27= 59+24-25=86-69+49= 78-69+66= 43+29-60=69-62+45= 79-65+38= 45-29+48=78-69+56= 25+56-67= 89-34+27=23+58-56= 38+45-67= 23+54-60= 89-62+45= 89-65+78= 78-49+61= 89-64+28= 76-68+39= 23+58-66= 28+65-67= 99-75-22= 67-26+25= 86-67+31= 97-46+38= 96-77+52= 79-46+38= 87-69+5= 100-66-33= 97-75+22= 87-62+35= 78-49+61= 67-34+28= 36+24-15= 88-35-12= 99-45-27= 100-34-33= 98-67+31= 93-67+22= 76-48+28= 96-87+22= 45+43-56= 32+45-67= 100-64-32= 79-65+32= 76-29+12= 45-32+25= 76-55+32= 54+34-25= 97-59+21= 45-27+54= 54+36-67= 67-34+37= 56+32-44= 65-34+22= 76-29+45= 54-29+36= 76-69+49= 54+24-35= 68-35+13= 89-45-17= 65+29-60=。
一年级数学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讲解+加减法口诀表!
一年级是孩子们开始接触数学的阶段,对数学的基础概念和方法进行学习和掌握。
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知识点。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讲解一年级数学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并附上实用的加减法口诀表。
一、进位加法讲解
1.概念:当两个数相加的结果大于9时,就需要进位。
例如:5 + 6 = 11,这里5和6相加的结果是11,满10要进1。
2.进位方法:
a.将两个数的个位数相加,如果结果小于10,直接写下结果;
b.如果个位数相加的结果大于等于10,则将十位上的1加到百位上,个位上的数保留,即为最终结果。
3.例题:35 + 47 = ?
解答:个位数5和7相加等于12,满10进1,将2写在个位上,1加到十位上,即3+4+1=8,所以35 + 47 = 82。
二、退位减法讲解
1.概念:当两个数相减的结果小于0时,就需要退位。
例如:45 - 56 = -11,这里45不够减56,需要从十位退1当10,加上个位5再减6。
2.退位方法:
a.从个位开始相减,如果被减数大于减数,直接写下结果;
b.如果被减数小于减数,则需要向十位借1,被减数的十位减1,个位加10,再进行相减。
3.例题:82 - 47 = ?
解答:个位数2小于7,需要向十位借1,8-4-1=3,个位2+10-7=5,所以82 - 47 = 35。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1、掌握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初步发展估算意识。
抄录:一、进位加法1、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如:9+5=,“凑十法”是分小数凑大数,5分成1和4,9加1是10,10加4是14,9+5=14。
我的方法是:看到“9”想到“1”,即5去1余4,再用4加10,9+5=14。
如果是8+3=,看到“8”想到“2”,即3去2余1,再用1加10,8+3=11。
从而知道7、6加某个数,7与3,6与4。
我上面所说的方法就是把凑十法当成了口诀想,使孩子看到就能想到,方法掌握好了很快就能写出得数,并且正确率高。
2、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如:46+8=,这个也必须看大数,即看46,因为6加8大于10,所以可把十位上的4加1是5直接写到等号后面46+8=5?,然后看到“6”想到“4”,把8去4余4,余数4直接写到等号后5的后面46+8=54。
再如:83+9=9?,看到“3”想到“7”,9去7余2,83+9=92。
二、退位减法1、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如13-8=,减法用的是“破十法”,把13分成3和10,10减8是2,3加2是5,13-8=5。
我的方法是:减法看减号后面的数,看到“8”想到“2”,2再与前面的数上的个位数3相加得5,即:13-8=5。
再如:16-7=,看到“7”想到“3”,3加6是9,即16-7=9。
2、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如:84-9=,因为个位上的数4减9不够减,所以必须借位,把十位上的8直接去1,即84-9=7?看到“9”想到“1”,1加4是5,84-9=75。
又如:56-7=4?,看到“7”想到“3”,3加6是9,56-7=49。
二年级:一、【数与代数】1、数的运算。
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书P2—P6)(1) 运算:连加、连减、混合(含加减)的三种运算,计算过程中建议分两次计算:先计算出前两个数的结果,再将这个结果与第三个数进行运算。
为避免出错,在用竖式计算的过程中也建议用两个竖式计算。
计算过程中: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错误典型:被减数是100,在连续退位的时候学生容易出错;和是100,在连续进位的时候学生容易出错。
(2) 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A、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借助用笔标注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分析,准确判断是用加法算式还是减法算式来解决问题;B、正确计算并且带上正确的单位,最后写出答。
错误典型:a、题意理解不清:如“书第9页第5题的第(2)小题”b、表格分析不够仔细:如“书第5页第3题”2、认识和乘法口诀(1) 认识乘法算式并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数╳乘数=积意义: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
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如3╳4=12写成加法算式是:3+3+3+3=12或4+4+4=12; 3+3+3+3=12写成乘法算式是:3╳4=12或4╳3=12。
(2) 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并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3) 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4) 熟记表内乘法口诀: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会根据一个乘法口诀推出另外的乘法口诀,如根据“三七二十一”可以推出“五七三十五”(5个7比3个7多2个7,也就是在21上再加14,即21+14=35。
)错误典型:a、“口诀”与“读作”混淆:如:3×7=21,读作:3乘7等于21。
口诀:三七二十一(其中的“十”字容易漏掉)b、算式与图形结合:3、法的认识和用口诀求商(1) 除法的意义能够结合算是说出除法的意义,如算式21÷3=7可以表示:a、把21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7;b、把21拿来分,每份是3,可以分成7份;c、 21是3的7倍。
d、21里面有()个3.体会除法与乘法的“互逆”。
(2) 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了解: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3) 会用乘法口口诀求出除法的商:同样一句乘法口诀一般可以写出四个算式,两个乘法算式,两个除法算式,如:三九二十七:3╳9=27 9╳3=27 27÷3=9 27÷9=3(4) 理解“倍”和“倍数”的意义:倍: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学生的话来理解——“大数里边有几个小数那么多”。
倍数:学生的话——“一个数的倍数就是这个数一个那么多、两个那么多、三个那么多……的数”,比如3的倍数是3、6、9、12、15……(5) 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认真读题,仔细分析。
错误典型:a、求“每份有多少”和“有多少份”的单位容易混淆:纽扣题:求的是有多少份;苹果题:求得是每份有多少个。
b、和“倍”相关的问题:学生容易在选择用“乘法”还是“除法”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混淆。
c、提一个生活中有关除法的问题。
二【图形与几何】1、测量。
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厘米、米的认识。
(1) 厘米的认识;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a、会从尺子上找到1厘米的长度,通过估计用手比划出1厘米、10厘米的长度b、厘米也可以用字母“cm”表示,读作“厘米”。
(2) 米的认识;掌握米与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1米=100厘米。
(3) 简单的估测和测量。
a、能够估计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单位,以及在测量的时候能够选择正确的单位。
错误典型:体育老师的身高是1米8,也就是身高1米8厘米。
(正确的意思是1米80厘米)三年级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3、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个位、十位上的数。
哪一位上乘得的数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4、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5、乘数中间有0,积的中间不一定有0。
6、乘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不少于几个0。
7、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1、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
千克又叫作公斤。
2、2包盐重1千克。
4本数学书约重1千克。
书包约重2千克。
3、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电子秤、体重秤、大型台秤、小型电子秤、天平、盘秤、杆秤、小型台秤。
4、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5、1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
6、1千克=1000克1000克=1千克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1、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2、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作长,短边的长叫作宽;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作边长。
4、正方形是长宽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
5、剪(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原来长方形的宽。
6、一周边线的长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7、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8、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篱笆最长=长×2+宽篱笆最短=宽×2+长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1、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整十、整百数看作几个十和几个百,再除以一位数,商是几,就是几十和几百。
2、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不看被除数末尾的0,口算被除数的前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再在商的后面添上0。
3、除法竖式用“商(求商与写商)——乘(计算并写出商乘除数的积)——减(被减数减商与乘数的积)”的过程来写。
4、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一位不够看两位。
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当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时,用0占位。
除的过程中,每次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
5、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6、被除数的中间有0,商的中间不一定有0。
7、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二)1.两种物品间隔排列,两端是同一种物品,中间物品少1,两端物品多1;两端是不同的物品,两种物品数量相等。
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1、物体或图形在直线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就可以看成是平移。
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看成是旋转。
2.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第七单元分数的认识(一)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是几分之一,这样的几份是几分之几。
2.分数大小比较: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大,分数大,分子小,分数小;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小,分数大,分母大,分数小。
3.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四年级1、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运算顺序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算式中带有括号的,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4、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
5、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6、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7、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8、(0)不能做除数。
9、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我们就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如6÷2=3,就是6能被2整除,或者说2能整除6。
注意:整除要求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没有余数,任意一个为小数或分数都不是整除。
在用整除描述6÷2=3时,是被除数6能被除数2整除,或除数2能整除被除数6。
10、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字母表示:a×b =b×a11、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乘积不变。
字母表示:(a×b)×c=a×(b×c)12、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字母表达是:(a+b) ×c =a×c+b×c13、积变化的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