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跌倒坠床的风险评估及干预
- 格式:pptx
- 大小:4.31 MB
- 文档页数:50
防范患者跌倒、坠床的相关制度、风险评估、相关处置方法一、引言医院是患者治疗和康复的重要场所,然而,在医院环境中,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时有发生,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身体和心理负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医院需要建立健全防范患者跌倒、坠床的相关制度,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处置方法。
二、相关制度1. 防范意识教育医院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防范患者跌倒、坠床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教育内容包括跌倒、坠床的原因、风险因素、预防措施等。
2. 风险评估医院应制定风险评估表,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识别跌倒、坠床的高危患者。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疾病状况、药物使用情况、活动能力等。
3. 防护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高危患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例如,使用床栏、约束带保护,加强夜间巡视,提供防滑鞋等。
4. 沟通与协作加强医患沟通,告知患者及家属跌倒、坠床的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同时,加强各科室之间的协作,共同防范患者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
5. 定期检查与改进医院应定期对防范患者跌倒、坠床的相关制度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同时,收集患者跌倒、坠床事件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三、风险评估1. 评估工具医院应使用专业的评估工具,如Morse跌倒风险评估表,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疾病状况、药物使用情况、活动能力等。
2. 评估时机对新入院的患者进行首次评估,对病情发生变化的患者进行定期评估,对发生过跌倒、坠床的患者进行再次评估。
3. 评估内容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状况、药物使用情况、活动能力、认知状况等。
重点关注跌倒、坠床的高危因素,如老年患者、使用镇静剂的患者、活动受限的患者等。
四、相关处置方法1. 发生跌倒、坠床事件的处置一旦发生患者跌倒、坠床事件,立即进行现场处置,包括检查患者的伤情、提供必要的急救措施,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跌倒、坠床的风险评估制度及报告程序一、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跌倒、坠床事件在医院中的发生率逐渐升高。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医院应建立健全跌倒、坠床的风险评估制度及报告程序。
本文将就跌倒、坠床的风险评估制度及报告程序进行详细阐述。
二、风险评估制度1. 评估对象新入院患者、转科患者、手术后患者、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精神异常、肢体活动受限、视觉障碍的患者;体质虚弱、需搀扶行走或坐轮椅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且无专人看护患者;年老和婴幼儿无约束或无效约束患者;服用特殊药物、近期有跌倒史(1周内)、以晕厥、黑蒙为主要症状者、经常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者。
2. 评估内容(1)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疾病诊断、住院时间等。
(2)患者病情:包括意识状态、活动能力、视力、听力、睡眠质量、饮食状况等。
(3)药物使用:包括抗精神病药物、安眠药、降糖药、降压药等。
(4)病室环境:包括地面状况、床栏使用、防滑措施、照明情况等。
3. 评估方法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跌倒、坠床风险评估。
根据《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表》进行评分,总分越高,跌倒、坠床风险越大。
4. 评估频率新入院患者在24小时内进行首次评估,之后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措施调整进行动态评估。
对于高风险患者,应增加评估频率,确保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报告程序1. 发现跌倒、坠床事件后,当事人应立即向护士长汇报,并将发生经过、患者状况及后果及时上报科护士长、护理部。
2. 护士长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开展调查,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3. 护理部接到报告后,应组织相关部门对事件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并向全院通报。
4. 医院应定期对跌倒、坠床事件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风险评估制度及报告程序。
四、防范措施1.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医护人员对跌倒、坠床风险的认识,确保每位医护人员都能熟练掌握防范措施。
患者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制度一、加强安全意识,及时发现存在导致患者跌倒、坠床的高危因素,其中包括:1、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精神异常、肢体活动受限、视觉障碍的患者;2、体质虚弱、需搀扶行走或坐轮椅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且无专人看护患者;年老和婴幼儿无约束或无效约束患者;3、服用特殊药物、近期有跌倒史(1周内)、以晕厥、黑蒙为主要症状者、经常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者。
4、病室地面潮湿或有积水未设防滑标志等;5、患者穿的鞋底易滑跌等;二、对具有跌倒、坠床危险因素的患者,护士应对病人或家属进行安全教育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三、对有跌倒、坠床的危险因素的患者,需实施逐级上报和监控。
四、加强病情观察,及预防跌倒、坠床措施的落实,并加以记录。
各护理单元对已发生“患者坠床、跌倒”事件的,立即通知值班医生、科护士长,并向护理部汇报备案。
xx县人民医院护理部2012年9月制定患者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工作流程二、预案1.按护理部标准,新病人入院时,对存在发生跌倒、坠床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根据《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表》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2.护士在护理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癫痫发作、老年痴呆、精神异常的患者,及无陪伴的3岁以下婴幼儿时必须用床栏或约束带保护,床尾挂标识,并做好交班。
3.做好安全宣教工作,对长期卧床的体质虚弱者、近期有跌倒史(1周内);以晕厥、黑蒙为主要症状者、经常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者、肢体活动受限、视觉障碍及年老体弱等患者,护士应告知其起床或行走时应由家属或护士(按铃呼叫护士)陪伴,如需沐浴必须在家属陪伴下进行。
4.给婴儿测体重和沐浴时,护士必须守护在旁,不得擅自离开。
5.必要时开启陪护证,先告知家属留院陪护。
6.做好入院宣教,告知病人住院期间、起床活动时穿防滑鞋。
外出检查有专人陪同,检查前更换外出鞋,行动不便者准备轮椅。
7.夜间应开启地灯,保持病室、走廊和地面清洁、干燥、平整、完好、通道内不随便堆放物品,以免影响人、车通行。
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评分标准跌倒和坠床是老年人住院期间常见的意外事件,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伤害,还可能导致心理上的恐惧和焦虑。
因此,对于住院患者的跌倒坠床风险进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跌倒坠床风险评估的评分标准,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预防和管理这一风险。
1. 走动能力。
评估患者的走动能力是跌倒坠床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患者的走动能力,可以分为独立行走、需辅助行走和卧床状态三个等级。
独立行走的患者风险较低,而需要辅助行走或卧床的患者则存在较高的跌倒坠床风险。
2. 年龄和认知能力。
年龄和认知能力是影响跌倒坠床风险的重要因素。
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和认知能力减退,更容易出现跌倒坠床的情况。
因此,评估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状况,对于认知功能受损的患者需要加强监护和预防措施。
3. 使用辅助器具。
患者是否使用辅助器具也是评估跌倒坠床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
使用助行器具的患者相对于不使用助行器具的患者来说,跌倒坠床的风险会降低一定程度。
因此,需要评估患者是否需要使用助行器具,并对其正确使用进行指导和监督。
4. 药物治疗。
部分药物会影响患者的平衡能力和意识状态,增加跌倒坠床的风险。
因此,评估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是十分重要的。
特别是存在镇静剂、抗抑郁药等药物治疗的患者,需要加强监测和干预,以减少跌倒坠床的风险。
5. 环境因素。
评估患者的住院环境对于跌倒坠床风险同样至关重要。
住院病房的光线、地面的平整程度、家具的摆放等因素都会影响患者的行走安全。
因此,需要对住院环境进行全面评估,及时消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6. 个人生活习惯。
患者的个人生活习惯也会对跌倒坠床风险产生影响。
如饮食习惯、睡眠习惯、洗澡习惯等。
需要评估患者的个人生活习惯,对于存在风险因素的患者需要进行个性化的干预措施。
综上所述,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评分标准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患者的走动能力、年龄和认知能力、使用辅助器具、药物治疗、环境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等。
病人跌倒、坠床风险评估、防范制度及伤情程度认定(一)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制度1、建立病人防跌倒/坠床意外伤害事件危险因素评估表。
2、责任护士对所有入院患者进行跌倒/坠床风险评估,需评估患者容易跌倒的高危因素(年龄≥65岁,残疾、行动不便、神志不清、躁动不安、意识模糊、癫痫发生、精神异常;病情发生变化或使用了会导致跌倒的药物。
转科;跌倒后等)。
3、对住院患者根据病情进行动态评估,普通病区每周评估两次,监护室每日评估,病情变化随时记录,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二)跌倒/坠床风险防范报告制度1、对于跌倒/坠床风险评估≥45分的患者,护理人员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使其充分了解预防患者坠床/跌倒的重要意义,签预防跌倒告知书,床尾或床头有警示标识。
2、加强巡视,随时了解患者情况,做好护理记录。
对病房高危患者,做好动态评估,可根据情况安排家属陪伴。
病房危重患者当家属临时需离开患者身边时,应与病房护士及时交接,保障患者安全。
3、护士要熟练掌握患者跌倒/坠床的紧急处理预案,当发生患者坠床/跌倒时,根据预案采取措施,同时通知值班医生。
4、当事人要立即向护士长汇报,24小时内报科护士长、护理部,对造成病人II级及以上伤害的,护理部、科护士长应在科室上报后48小时内到科室进行追踪调查、制定改进措施。
5、科室如实填写跌倒/坠床不良事件上报表,当事人将发生经过、患者状况及后果做好详细登记。
护士长组织科内人员认真讨论,提高认识,不断改进工作。
6、发生患者跌倒/坠床的科室或个人,如有意隐瞒不报,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7、护理部每月汇总跌倒/坠床发生率和伤害严重程度发生率,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持续改进防范措施,跟踪监测效果。
(三)跌倒/坠床伤情程度认定0级:无伤害I级:只需观察的伤害如擦伤、挫伤等。
II级:需冰敷、包扎、缝合或夹板等治疗和护理的伤害如扭伤、大或深的撕裂伤等。
III级:严重影响患者疗程及造成住院天数延长的跌倒伤害如骨折、意识丧失、颅内出血等。
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评分标准跌倒坠床是指老年人或患有特定疾病的患者在站立、行走或上下床时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跌倒或坠床事件,是医院和养老院中常见的意外事件。
为了有效评估和预防跌倒坠床风险,制定一套科学的评分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跌倒坠床风险评估的相关内容,并提出一套评分标准,以帮助医护人员和护理人员更好地进行风险评估和干预措施。
1. 跌倒坠床风险因素。
跌倒坠床风险的因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和行为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身体状况、认知功能、视觉和听觉功能等;环境因素包括住院环境、家庭环境、床铺和地面的情况等;行为因素包括站立、行走、上下床的行为习惯、使用辅助器具等。
评估跌倒坠床风险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
2. 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工具。
目前,常用的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工具包括Morse评分、STRATIFY评分、Hendrich II评分等。
这些评分工具通过对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和行为因素的评估,给出相应的评分,帮助医护人员和护理人员判断患者的跌倒坠床风险程度,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3. 跌倒坠床风险评分标准。
基于以上因素,我们提出一套跌倒坠床风险评分标准,分为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和行为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评分。
具体标准如下:个体因素评分标准:年龄,60岁以下(0分)、60-75岁(1分)、75岁以上(2分)。
性别,女性(1分)、男性(0分)。
身体状况,患有慢性疾病(1分)、健康(0分)。
认知功能,认知障碍(2分)、正常(0分)。
视觉和听觉功能,视力或听力受损(1分)、正常(0分)。
环境因素评分标准:住院环境,混乱或拥挤(1分)、整洁有序(0分)。
家庭环境,存在危险因素(1分)、安全无隐患(0分)。
床铺和地面情况,不平整或滑溜(1分)、平整无隐患(0分)。
行为因素评分标准:站立、行走、上下床的行为习惯,不稳定(1分)、稳定(0分)。
使用辅助器具,不使用或使用不当(1分)、正确使用(0分)。
防范患者跌倒坠床的相关制度风险评估相关处置措施及报告程序一、相关制度:1.患者跌倒、坠床预防制度:通过制定和实施患者跌倒、坠床预防制度,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力,确保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遵守相关规定和操作要求。
2.护理文书要求:确保完整、准确记录患者跌倒、坠床相关情况,包括跌倒前的护理措施、跌倒的具体时间、地点、原因等。
二、风险评估:1.建立患者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工具:制定适合本机构的患者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工具,包括评估指标、评分标准等。
2.评估对象: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跌倒、坠床风险的评估,尤其是高龄、多病种、运动或认知功能受损的患者。
三、相关处置措施:1.患者跌倒的处置措施:a.如发现患者跌倒,首先进行紧急救治,做好相应的急救措施。
b.及时评估患者伤情,若发现严重伤害,立即安排相应医疗干预。
c.处理好患者的心理情绪,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解释所发生的事情,并提供必要的安慰和支持。
2.患者坠床的处置措施:a.如果发现患者要坠床的迹象,护理人员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提高床头栏杆、安装床边垫、加强监护等,防止患者坠床。
b.当发生患者坠床事件时,护理人员要迅速发现、发出警报,并进行相关的急救处理。
四、报告程序:1.单人护理报告:护理人员在工作交接时,应将患者的跌倒、坠床风险情况报告给接班人员。
2.事件报告:当出现患者跌倒或坠床事件时,护理人员应立即向上级报告,相关情况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跌倒、坠床的具体情况、紧急处理措施、患者当前状态等。
3.事故报告:若患者的跌倒、坠床事件导致严重伤害,护理人员需要向医疗机构管理层或相关部门提供事故报告,并按照机构规定的程序进行后续处理。
总结:防范患者跌倒、坠床是医疗机构保障患者安全护理的重要环节之一、相关制度的建立、风险评估的进行、处置措施的采取以及报告程序的规范,能有效预防和处理患者跌倒、坠床事件,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护理质量。
护理人员要认真贯彻执行相关制度和要求,提高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采取措施,确保患者得到安全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