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湖南省六校联考高三原创精准押题考试(七)历史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21
湖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原创精准预测试卷历史试题★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把答案填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春秋时期,南方的吴楚称王,而北方的齐晋仅称霸。
周朝衰弱,自古相沿称王,北方诸侯既不反对,也未取而代之;齐桓、晋文等称霸,倒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
这种现象说明A.分封制在南方率先被根除 B.宗法制在北方根深蒂固C.春秋时称霸均借天子名义 D.传统礼乐制度逐步瓦解2.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
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B.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C.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 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3. 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A. 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B. 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 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 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4. 贞观之治时期,《起居注》中描写的唐太宗完全是一代明君的形象,而对玄武门之变的情况则轻描淡写、模糊不法。
2019年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及答案(共五套)2019年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及答案(一)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佛山市顺德区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
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量的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直接派人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
”中国古代出现类似现象的时候,政治上主要表现为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宗法分封秩序被严重破坏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答案】C2、(安徽省“江淮十校”协作体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明朝帝王废除宰相后又不得不寻求体制外的力量,于是造成了监阁之争以及宦官专权的制度化。
这些体制外的力量又加紧搜刮社会,从而使得本来就脆弱的小农经济和工商业又备受摧残。
·······康乾盛世充其量是一种发达的农业文明,但当遭遇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冲击时,显然是不堪一击的。
”材料说明明清君主专制强化①导致了政治腐败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③促进了经济发展④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 (2016年山东济南市高三部分学校调研考试)按照历史学家安古斯·麦迪森测算,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32.4%,而同期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仅从23.3 01提高到26.6%,令人疑惑的是中国却没有实现工业化。
导致当时这种结果的原因是①中国落后的小农意识非常浓厚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③西方列强入侵阻碍中国工业化发展④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经济发展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4.(2016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五次月考文综)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工业,向分京苏两邦,各有成规,不相搀越。
2019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原创精准模拟试卷(七)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共24页,47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1.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
其中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的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
”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A. 形式僵化限制严格B. 考核内容注重“经世致用”之学C. 不再重视儒家经典D. 要求考生所学的知识全面务实【答案】D【解析】由材料“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
”可以得出,明代的科举考试内容比较全面务实,在传统内容之外,加了一些实用之学,D符合题意;AB说法均比较片面;C与材料“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不符。
点睛:本题考查了明代科举制的相关知识,解体的关键在于对材料“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的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
”的理解,结合科举制的发展演变的相关知识作答即可。
2.雅典民主制度的发生、发展取决于公民集体的状况:在公元前6世纪形成的公民集体中,与农业有关的公民占有主要地位;工商业者身份的公民则是推动公民取得反对贵族专权的主要力量。
2019届湖南省六校联考高三原创精准押题考试(十)历史试卷本试题卷共24页,47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1.雅言是周代的王畿之言,随封邦建国传播到诸侯之地,并成为先秦的通用语言,以致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
先秦时期雅言的使用A. 强化了中央集权B. 促进了文化认同C. 实现了文字统一D. 消除了语言隔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一致的语言有助于共同文化的形成,促进文化认同,故选B。
语言的大体一致,不能得出文字统一的结论,故排除C。
中央集权是在秦开始的,故排除A。
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
2.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
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A. 封邦建国,众星拱月B. 王室衰微,诸侯兼并C. 礼崩乐坏,等级不存D. 宗法破坏,贵族内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郑伯弟段作乱”、“卫弑其君桓公”、“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这四段史料都表明贵族集团中的以下犯上,表明此时宗法制的破坏,贵族内讧,D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且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未体现王室衰微,诸侯兼并,B项排除;C项等级不存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湖南省湘东六校2018年下期高三联考历史试卷总分100分时量:9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2分,24题,共48分)1.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
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这表明A. 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B. 嫡长子继承制受到严重挑战C. 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D.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可知,战国时期与西周相比,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嫡长子继承制逐渐瓦解,“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说明等级森严的分封制逐渐瓦解。
故选C。
材料主要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没有涉及经济领域,故A与材料无关,排除A。
材料“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中用“渐渐摆脱”来形容宗法制的逐渐瓦解,而选项用“受到严重挑战”,没有能准确理解题意,故排除B。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西汉,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
2.关于道教有一种传说,道家创始人李耳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印度,创立了佛教,成了佛,还对当地人民进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道教徒欣然接受这一传说。
这个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说明A. 早期中外交流以宗教为主要内容B. 佛教道教逐渐渗透融合为一体C. 外来文化借助本土文化扩大影响D. 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材料认为佛教是道教创始人创建的,这种认识与史实不符,但却被道教徒接受,从侧面说明外来文化借助本土传统扩大影响,故C项正确。
传说虽然有夸大的色彩,但是不能反映出“早期中外交流以宗教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故A项错误。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李耳创建了佛教,没有体现佛教道教的融合,故B项错误。
题干材料只是一种传说,不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故D项错误.3.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A.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B. 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C. 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 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庶人“听卖永业田”,“寺观广占田地”,王公百官“比置庄田”,说明土地自由买卖现象较多出现,可见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选A。
湖南省岳阳县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高考冲刺适应性考试1.《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
这反映出,<韩非子》A. 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B. 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C.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 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吸收了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 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对于君主,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材料中他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最终目的是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故D 选项正确;韩非子深受并吸收了荀子人性论的观点,但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故A 选项错误;材料中“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不是要统治阶级实施“仁政”,故B 选项与史实不符;材料内容体现了韩非子的主张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的问题,无法得出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 选项错误。
2.《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
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 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 坊市制度已经崩溃C. 都城人口急剧增长D. 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答案】B【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主要讲述坊市制度的变化,与社会治安好转无关,故A 项错误;材料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以及“京都街鼓今尚废”说明政府对商业的管理放松,坊市制度已经崩溃已经崩溃,故B 项正确;“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的原因是因为宋朝时由于坊市制度崩溃而废除了街鼓,而不是因为读书人埋首功名利禄,故C 项错误;宋代比唐代城市的管理相对宽松,故D项错误。
2019届全国新高三原创模拟试卷(七)历史本试题卷共4页,15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命题范围:高考考查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完整的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主观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考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本科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1. 《新全球史》中说:(商鞅)由于给个体耕种者以土地的所有权,世袭的贵族阶层在经济中的地位被大大削弱,这一措施使秦国的统治者在国内能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作者阐述的是A. 秦国能统一的根本原因B. 土地私有制的重要作用C. 自耕农取代了贵族阶层D. 官僚政治优于贵族政治【答案】B【解析】从材料“由于给个体耕种者以土地的所有权,世袭的贵族阶层……的地位被大大削弱,……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中可以分析出,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促使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故B项正确;A项错误,秦国统一的根本原因是小农经济;C项错误,官僚阶层取代了贵族阶层;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官僚政治和贵族政治对比,故D项排除。
2. 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这是A. 平定七国之乱的需要B. 削弱丞相权力的需要C. 加强专制集权的需要D. 先秦儒学的发展完善【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推恩令”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大一统”思想,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平定七国之乱是汉景帝时,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排除;D项是符合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
2019-2020年高三第七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含解析13.“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答案】C【考点】本题旨在考查郡县制【解析】AD属于“史实”;B属于“史论”;C属于“史识”。
14.“那种对德意志政治制度的民主成分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
帝国国会不是一个‘假国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国会享有立法权”。
作者对近代德国政体的看法是()A.近代德国政体富有专制色彩B.德国国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C.国会支持德国皇帝与政府的工作D.德国政体不乏民主成分【答案】D【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德国政治制度【解析】从材料信息“对德意志政治制度的民主成分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他们没有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来判断,故D项正确。
【易错警示】德意志帝国宪法可归纳为“一、二、三”15.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下列关于以上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戊戌变法是第一次反思后的行动B.第二次反思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C.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渐进变革皆是反思的成果D.追求独立、民主富强是促进反思的原动力【答案】A【考点】本题旨在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从材料信息“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判断应该是林则徐等人、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戊戌变法是第二次反思后的行动,故选A。
2019届湖南省四大名校联考新高考原创考前提分密卷(七)历史试卷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4页,47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7、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1.中国商周时期便有男子休妻“七出”之说,后又增加“三不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
这些规定A. 保护了女性基本权益B. 维护了宗法伦理秩序C. 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D. 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材料中的“七出”、“三不去”,反映的是商周时期对婚姻的解除所作的习惯性规定,反映了男子不可以随意休妻,体现了家庭利益为核心(强调父权族权)、男尊女卑、以礼入法(体现儒家伦理)的特点,是维护宗法伦理秩序的体现,B项正确;A、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C项表述有一定道理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019届湖南省六校联考高三原创精准押题考试(七)历史试卷本试题卷共24页,47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西周时期,很少有个体脱离宗族的现象,宗族内部一定程度上实行“异居而同财”。
春秋时期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
由此可知A. 宗法制的瓦解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B. 生产力进步为新的经营方式提供了条件C.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宗族实体的解体D. 统治者为增加收入而强制要求民间分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可以分析出宗法制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生产力有了提高,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小农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故BC项错误;根据材料“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可知,统治者这些政策不是为了增加收入而是强制要求民间分家,故D项排除。
【点睛】关键信息“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
2.郡守与县令都只是朝廷派遣下来的“命官”,这些官僚们在指定的辖区内只能行使“有限委托”的行政管理权,同时,所有的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
由此可见,郡县制的实行A. 激发了官员们的积极性B. 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C. 完善了秦朝的官僚体系D. 适应了集权政治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指定的辖区内只能行使‘有限委托’的行政管理权”“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并所学可知,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故D项正确;郡县制之下,郡县长官都必须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有利于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员的控制,与激发官员们的积极性无关,故排除A项;郡县制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国家是否长治久安与地方行政制度无关,也和秦朝的官僚体系是否完善无关,故排除B、C项。
3.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
这说明他A. 注重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B. 主张治国应外儒内法C. 继承了儒家重教化的传统D.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设痒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体现了董仲舒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的教化作用,没有体现出儒学对秦亡教训的吸收,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汉代儒学的外儒内法的特点,故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到人的社会责任感,故D项排除。
【点睛】“设痒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4.汉代田庄在地方拥有相当大的社会势力,出现了“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局面,时人有“宁负两千石,无负豪大家”之说。
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政治实力与经济实力开始重合C. 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D. 抑制豪强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田庄在地方拥有相当大的社会势力,甚至豪强家族比郡守还可怕,这反映出当时豪强威胁了中央集权,所以抑制豪强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须,故D项正确。
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B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5.据记载,科举制在唐初有进士(诗赋)明经(儒家经典)明算(数学)明法(法令)等科并行同考,而到后来,仅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
此变化A. 反映了儒学统治地位确立B. 说明科举较注重行政能力C. 不利于实用性科技的发展D. 体现了科举制的日益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科举制。
儒学的统治地位确立于汉代,故排除A项。
科举考试的内容变化为以诗赋和儒家经典为主,不能说明科举注重行政能力,故排除B项。
题意主要反映了科举内容的变化,不能体现科举制的日益完善,故排除D项。
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删除了数学和法令,这个变化不利于实用性科技的发展,故选C。
6.古代中国皇帝“惧宰官之不修,立监牧以董之;畏监督之容曲,设司查以纠之”。
为此建立一套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官僚系统,以下符合此体系的是A. 秦朝御史大夫、宋朝通判B. 唐朝御史台、明朝内阁C. 宋朝参知政事、清朝军机大臣D. 秦朝御史大夫、唐朝中书省【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这套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官僚系统是指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系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宋朝的通判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故A项正确;唐朝中书省负责决策;明朝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宋朝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清朝军机大臣负责跪受笔录皇帝意旨拟写诏令,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 项。
7.王守仁认为士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
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
”他的观点A. 体现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B. 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C. 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D. 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四民异业而同道”即古代的士农工商只是从事职业不同,他们道是相同的,结合所学可知,王守仁是明朝的心学代表,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故B项正确;王守仁是明朝的心学代表,仍然属于传统儒家思想,不属于近代民主思想,故A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错在“彻底”;D项材料无法体现,也没有史实证明王守仁的观点“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四民异业而同道”,联系所学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解答即可。
8.有学者认为:清军入关后,新的专制主义集权重新建立,它打破了正在起步的中国近代化进程,使中国重新回到传统统治体系中,失去了蜕变的机会。
其中“正在起步的中国近代化”指A.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B. 经济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 欧洲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D. 郑和船队开启世界远航之旅【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正在起步的中国近代化”指的是经济领域中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即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B项正确;ACD三项分别发生于思想、科技、外交领域,均不是“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因素,故排除。
9.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
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
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A. 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B. 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C. 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D. 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昆曲不适应人们的文化需求,所以清中叶以后日趋衰落,故A项正确;BD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0.“鸦片战争前,在广州附近和在从广东通到内地去的粤湘大道上,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
后来,“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而不得不走进流浪者的队伍中去”。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B. 广东人共同抵制洋货C. “十三行”辞退员工D. 清政府严禁对外贸易【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广州不再是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由此导致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生计维艰。
与广东人是否抵制洋货、“十三行”是否辞退员工没有关系,故排除B、C项。
清政府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严禁对外贸易,故排除D项。
故选A。
11.1890年,与西方相比,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男女工人收入较低,平均工资是银元5元左右(月薪)。
而农业相对发达的直隶(京津地区),普通农民的总收入,即使在年成好的年头,每人也只有18元。
这说明当时A. 直隶地区经济发展优于上海B. 上海地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 新生产方式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D. 男女工人收入差距日益缩小【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男女工人收入较低,平均工资是银元5元左右(月薪)”可知其年收入大概是5*12=60元,而“农业相对发达的直隶(京津地区),普通农民的总收入,即使在年成好的年头,每人也只有18元”,说明工人的年收入要高于农民,故C正确;由两地工人和农民年收入的比较可知是上海优于直隶,故A错误;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就开始解体,故B项“开始”错误;材料未体现男女工人收入差距,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注意材料给的工人工资是月薪,而农民是年收入,不能直接进行比较。
12.《申报》1894年8月4日报道:“中国之地虽十倍于日本,中国之人虽数十倍于日本,而中国不见甚强,日本不见甚弱,何也?以日本之能专心西法,一切政教号令皆一遵夫泰西之所为,自维新以来,寝寝乎称雄于东海,而泰西诸国亦皆喜其能拜下风也。
”这种观点A. 为清廷妥协派提供依据B. 揭示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C. 主张学习日本变法维新D. 反映了国人示弱怯战心理【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自维新以来,寝寝乎称雄于东海,而泰西诸国亦皆喜其能拜下风也”中可以看出,《申报》对日本采取的是膜拜态度,这为清政府中妥协派提供了一个理由,故A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申报》对日本的膜拜,没有反映出向日本学习,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国人示弱的心态,故D项排除。
【点睛】“自维新以来,寝寝乎称雄于东海,而泰西诸国亦皆喜其能拜下风也”是关键信息。
13.1908年初,英美烟草公司借口广东南洋烟草公司生产的“白鹤”商标的颜色与其生产的”玫瑰”商标颜色相近,向香港当局诬陷“南洋”侵权。
香港当局强行将南洋价值巨大的“白鹤”牌香烟焚毁,使其被迫放弃“白鹤”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