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环境监测规划
- 格式:docx
- 大小:35.70 KB
- 文档页数:8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0.08.25•【文号】环办函[2010]909号•【施行日期】2010.08.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测正文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环办函[2010]909号)机关各有关部门,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关于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全面提升全国环保系统环境监管能力,保障“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顺利实施,我部将组织编制《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
现将《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此开展相关工作。
请各有关司(局)报送规划编制工作协调组成员名单及具体工作联络人名单,各直属单位报送具体工作联络人名单。
于2010年9月10日前将报名情况予以反馈。
联系人: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杜会杰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逯元堂联系电话:(010)66556142,84947728传真:(010)66556127,84947765电子邮件:*****************.cn*************.cn附件:1.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2.报名表二○一○年八月二十五日附件一: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是实现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切实做好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各专项能力建设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与新时期、新形势的需要相适应,环境监管能力与阶段环境保护任务需求相匹配,提出以下工作方案。
一、专项能力建设方案初步考虑编制如下领域专项能力建设方案:(一)“十二五”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案(含小卫星、地下水),由监测司牵头;(二)“十二五”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方案,由环监局牵头;(三)“十二五”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方案,由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牵头;(四)“十二五”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方案,由核安全司牵头;(五)“十二五”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方案,由办公厅牵头;(六)“十二五”环境宣教能力建设方案,由宣教司牵头;(七)“十二五”环境科研能力建设方案,由科技司牵头;(八)“十二五”环境统计能力建设方案,由总量司牵头;(九)“十二五”机动车环检监管能力建设方案,由污防司牵头;(十)“十二五”固体废物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方案,由污防司牵头;(十一)“十二五”环境污染损害评估与鉴定能力建设方案,由政法司牵头;(十二)“十二五”直属单位基础能力建设方案,由规划财务司牵头。
2025年生态环境监测方案一、监测的目的。
咱为啥要搞这个生态环境监测呢?很简单,就是想知道咱生活的这个地球村到底咋样了。
是空气越来越新鲜了,还是越来越糟糕?水是清澈得能直接看到小鱼在里面欢快地游,还是变得浑浊发臭了呢?还有土地,是肥沃得能种出好多好多好吃的,还是被污染得都长不出啥东西了。
我们通过监测,就能像医生给人看病一样,知道生态环境这个“大身体”的健康状况,这样才能想办法把它照顾好呀。
二、监测的对象。
1. 大气环境。
重点监测那些大城市和工业发达地区的空气。
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车多人多工厂也多,它们的空气可太有代表性了。
要看看空气中的颗粒物,什么PM2.5、PM10,这些小颗粒就像调皮的小灰尘,要是太多了,咱呼吸进去可就难受了。
还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这些东西,它们大多是从工厂的烟囱里冒出来的,也得盯着点。
在监测方法上,就在城市里各个不同的地方,像市中心、工业区、居民区都放上监测设备。
这些设备就像一个个小卫士,每天定时把空气的数据报上来。
然后我们也可以派一些小型的监测无人机飞到空中,看看不同高度的空气质量啥样,就像给空气做个全方位的扫描一样。
2. 水环境。
河流、湖泊、海洋一个都不能少。
先从咱们国内那些有名的大河开始,像长江、黄河,它们可是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们的健康就是我们的大事。
还有那些大湖泊,比如鄱阳湖、洞庭湖,里面的水可是滋养了周围好多生物呢。
海洋就更不用说了,广阔得很,我们就重点监测沿海那些容易被污染的海域。
监测手段嘛,在河边、湖边、海边都建立固定的监测站,检测水的酸碱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这些指标。
而且还要定期派船出去,在不同的水域采集水样带回来详细分析,就像渔民捕鱼一样,只不过我们捕的是水样。
3. 土壤环境。
农田和那些工业污染比较严重的土地是重点关注对象。
农田要是被污染了,种出来的粮食可就不安全了,这关系到咱的饭碗问题呢。
工业污染严重的地方,像一些老的化工基地周围的土地,不知道有多少有害物质渗进去了。
“十二五”环境统计试点工作计划及方案“十二五”环境统计试点工作计划及方案是指在“十二五”期间,对环境统计工作进行试点,以提高环境统计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具体方案如下:一、工作目标通过试点工作,建立环境统计指标体系和数据采集、处理、质量控制、分析和发布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环境统计工作模式,提高环境统计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为环保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工作内容1.建立环境统计指标体系。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
2.完善环境统计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环保、气象、水利等单位的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共享,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3.加强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控制。
制定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标准和规范,实行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加强数据质量监测和评价。
4.推进环境统计数据分析和发布。
制定环境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和信息化处理,推动环境统计数据的发布和应用。
5.开展环境统计试点工作。
选取若干个省、市、县,开展环境统计试点工作,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环境统计工作模式。
三、工作进度第一年:确定环境统计试点工作计划和方案,制定环境统计指标体系和数据采集和处理、质量控制、分析和发布的标准和规范,开展环境统计培训和技术支持工作。
第二年:建立环境统计数据共享平台,完善环境统计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开展环境统计数据质量监测和评价工作。
第三年:推进环境统计数据分析和发布,开展环境统计试点工作,总结试点经验,形成环境统计工作模式。
四、工作保障各级政府应加大环境统计工作的支持力度,提高环境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加环境统计工作的投入。
同时,加强环境统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其环境统计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全国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业务体系十二五发展规划纲为了加强对我国海洋环境的监测与评价工作,提升海洋环境保护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制定了全国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业务体系十二五发展规划纲。
该规划纲的目标是建立全面、高效、科学的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实现海洋环境质量的长期稳定提升。
一、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业务体系,初步形成海洋环境监测、威盈手机网站评价、预警和管理的全链条闭环。
二、发展原则1.科学性原则:建立科学、准确、可靠的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海洋环境监测手段和技术。
2.综合性原则:将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与各相关部门紧密协作,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
3.公正性原则:依法保障公众和利益相关方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结果公正客观。
4.可操作性原则:建立科学、规范的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操作流程,提供具体的实施指南。
三、发展任务1.建立全国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各地数据共享和协同。
2.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装备的更新换代,提高监测能力和效率。
3.建立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确立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开展海洋环境风险评估工作,提出防控对策和应急预案。
5.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高监测覆盖范围和密度。
6.加强对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人员的培训和专业能力提升。
7.加强国际合作,利用国际资源和技术积累,提高海洋环境监测水平。
四、发展措施1.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奖励措施,激励企业和个人参与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
2.构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管理信息平台,提供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数据和业务指南。
3.加强地方政府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的海洋环境保护责任制。
4.加强科研攻关和创新能力,推动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的进步。
5.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海洋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6.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合作交流,推动全球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和推广。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为推进“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制定本规划。
一、环境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在认识、政策、体制和能力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2.45%、14.29%,超额完成减排任务。
污染治理设施快速发展,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2%,火电脱硫装机比重由12%提高到82.6%。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全面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不断深化,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于Ⅲ类的比重提高到51.9%,全国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26.3%。
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生态保护切实加强,核与辐射安全可控,全社会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程度进一步提高,“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完成。
当前,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凸显,压力继续加大。
一些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
农村环境污染加剧,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
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核与辐射安全风险增加。
人民群众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居高不下,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压力不断加大。
环境保护法制尚不完善,投入仍然不足,执法力量薄弱,监管能力相对滞后。
同时,随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污染物产生量将继续增加,经济增长的环境约束日趋强化。
静安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一、“十一五”环境质量状况(一)“十一五”环境质量回顾“十一五”期间,静安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2007~2010年监测数据表明,静安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近两年来维持在91.0%和90.2%之间;区域降尘量从2006年的平均为7.6吨/平方公里.月下降到2010年的6.9吨/平方公里.月;区域声环境质量保持稳态,达到国家二类区标准;2009年全区通过“环境噪声达标区”复验。
(二)“十二五”面临的环境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区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工作虽然取得较大的进展,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区域环境质量与国际静安建设的要求及人民群众的期盼仍然存在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噪声污染成为区域环境主要污染源随着静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餐饮娱乐业、社会文化活动、楼宇的中央空调、风机及机动车等产生的噪声不断加大。
目前环境噪声污染已接近相应功能区标准的临界状态。
道路交通噪声夜间时段的平均等效声级未能达到相应功能区的标准,成为影响市民生活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2、餐饮业油烟气污染状况仍然存在由于区域规划及历史等原因,造成一些中低档餐饮业毗邻居民住宅或者间距过近,餐饮业油烟气排放对周边居民产生一定影响。
一些餐饮单位对污染防治设备日常维护保养不到位,超范围经营,加上油烟净化装置对辛辣、刺激性味道去除效果差,餐饮业油烟气污染区域环境状况仍然存在。
3、扬尘污染控制任务仍然艰巨“十二五”期间,区域旧区改造将加大力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发展,建设工地、拆迁工地、道路施工等还会较多,施工车辆等带来的道路污染,且道路清扫冲洗率满足不了要求。
各类工地施工、道路二次污染产生的扬尘污染,虽经采取各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依然成为影响空气质量优良率的重要因素。
4、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及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我区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面临站房紧缺的瓶颈;另一方面,现有的监测体系尚不能满足对环境风险源的监控,应急监测能力也不能满足快速准确应对污染事故处置的需要;此外,环境监测结果对政府综合决策的支撑能力不足。
湖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环境监测【发文字号】鄂环发[2011]29号【发布部门】湖北省环境保护厅【发布日期】2011.11.03【实施日期】2011.11.03【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湖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鄂环发[2011]29号)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环保局:为明确我省环境监测“十二五”发展方向,推动我省环境监测事业的科学发展,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我厅制定了《湖北省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湖北省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二○一一年十一月三日湖北省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二○一一年十一月目录前言一、现状与问题(一)发展现状(二)主要问题二、形势与需求(一)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二)人民群众新需求(三)未来机遇与挑战三、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二)规划目标四、主要任务(一)围绕国家和省政府的环境保护目标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满足公众的环境知情权(二)围绕国家和省政府的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加强环境质量监督考核与信息公开(三)围绕国家和省政府环境管理与监督需要,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整体水平,更好地为社会民众提供公共服务五、重点工程与资金测算(一)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工程(二)资金测算与筹措六、保障措施(一)提高认识,抓好落实(二)政策引导,形成合力(三)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四)筹集资金,加大投入(五)明确事权,落实责任前言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
主要任务是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为各级政府履行环境保护职能、实施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环保监督执法提供有效证据,为满足社会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提供公共服务。
“十二五”时期是环境保护工作处于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的重要时期。
新时期新形势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真正说清污染源状况、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目标。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1.09.20•【文号】环发[2011]105号•【施行日期】2011.09.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发展规划正文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的通知(环发[2011]10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各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任务部署,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国家环境与健康工作,我部组织编制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环境保护部二○一一年九月二十日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目录一、环境与健康工作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一)“十一五”期间环境与健康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二)环境与健康问题频发,形势严峻(三)当前环境与健康工作难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求(四)立足风险管理是环境与健康工作的核心任务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规划目标四、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一)环境与健康问题调查(二)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三)环境与健康科学研究(四)环境与健康能力建设(五)环境与健康宣传教育五、保障措施(一)加强对环境与健康工作的组织领导(二)完善环境与健康工作的协调机制(三)增加对环境与健康工作的资金投入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问题凸显,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保护环境、保障健康成为人民群众最紧迫的需求。
5.6 加强实验室检测技术体系建设
建设目标:以饮用水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抗生素类有机污染物分析、恶臭气体检测和危险废物鉴别为突破口,加强项目开发,围绕管理需求提升多介质、多类别分析能力;创新常规分析技术,实现实验室装备现代化,提高实验室分析自动化水平。
5.6.1 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技术能力建设
开展研究和验证,提高饮用水源地水质分析中内分泌干扰物、持久性污染物和抗生素等污染物的监测技术能力。
加强与国内国际同行机构的合作,逐步形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监测技术能力强、研究基础雄厚的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研究中心。
1、饮用水源地水质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 具有高毒性、持久性及生物蓄积性等特点,易于在人体和生物体内富集,由其引起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健康的重大问题。
目前,《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所禁止生产和使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21种,包括艾氏剂、氯丹、滴滴涕、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灭蚁灵、毒杀酚、六氯苯、多氯联苯、多氯代二苯并-对-二恶英、多氯代二苯并呋喃、α-六氯环己烷、β-六氯环己烷、五氯苯、多溴联苯醚、氯酮、林丹、全氟辛磺酸、全氟辛磺酸盐和全氟辛基磺酰氟等。
饮用水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是我市最迫切需要形成的能力。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分析对检测方法、技术和仪器要求较高,通常需采用GC-ECD和GC-MS等方法,对于分子量大、挥发性低、热稳定性差的有机污染物如PAHs以及全氟辛磺酸、全氟辛磺酸盐和全氟辛基磺酰氟等则需要通过HPLC-MS法进行测定。
对于饮用水中痕量POPs 的监测以及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必需建立起从样品预处理、仪器分析到数据处理全过程的分析方法体系。
目前,市监测站已建立了部分痕量POPs的分析方法,但对于水体中类型繁多的POPs来说,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对于新兴的多溴联苯醚及全氟辛磺酸、全氟辛磺酸盐和全氟辛基磺酰氟等POPs的分析还存在很大不足,这将是今后项目开发工作的重
中之重。
根据实验室仪器配备实际情况和人员技术培训情况,对于多溴联苯醚而言,将优先开发固相萃取及固相微萃取前处理技术,采用GC-MS、GC-MS/MS方法以选择离子扫描(SIM)或是选择反应检测(SRM)模式进行检测的分析方法。
对于全氟辛磺酸、全氟辛磺酸盐和全氟辛基磺酰氟等则可致力于开发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分析方法(HPLC- MS/MS)。
2、饮用水源地水质中抗生素类有机污染物分析
由于饮用水中抗生素的含量极低(多在ng〃L-1—μg〃L-1级),并且具有基质复杂及亲水性和亲脂性等特点,常规的液相或气相色谱等检测方法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我市将对饮用水中出现较多的典型抗生素如喹喏酮类、磺胺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四环素类四大类作为方法开发的主要对象,采用固相萃取技术,通过添加C13标记的咖啡因作为回收率指示物的手段,建立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HPLC-MS/MS)技术的饮用水中典型抗生素分离分析方法。
了解和掌握我市饮用水中抗生素类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并开展调查,为管理部门对抗生素类有机污染物的污染与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3、水中有机污染物分析前处理技术
在目前有机污染物分析技术条件基础上,积极拓展水体有机物的快速前处理技术,加大自动固相微萃取、自动固相萃取等技术的应用,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或者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GC/MS/MS、LC/MS/MS等)对水体中特征污染物快速进行有效的定性分析。
底泥全分析监测项目:铅、汞、镉、铬(六价)、砷、铜、锌、硒、镍、钒、铊、锰、钴、锑、铁、钼、铍、钡、钛、硼和其他当地特征污染物。
5.6.2 废气特征污染物分析能力建设
1、恶臭物质分析鉴别能力
以形成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项目分析能力为重点,提升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常见含硫含氮恶臭污染物的定性定量监测能力,计划开发环境空气和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项目50个、恶臭
有机污染物6个,逐步开发三甲胺、甲硫醚、甲硫醇、二甲二硫、苯并[α]芘、总磷、碘、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碳的采样分析能力,具备二噁英的现场采样能力,为环境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提高对未知有机污染物的定性分析能力
提高苏码罐系统的深度分析能力。
通过苏码罐采样、预浓缩系统与GC-MS联用,优化系统测试条件, 建立和完善适于日常检测的SUMMA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建立测定环境空气中多种挥发性物质的监测方法,扩大空气中VOC的分析范围,提高其分析能力和灵敏度,达亚ppb级。
提高热脱附系统的深度分析能力。
开发和完善热脱附-气相色谱-FID/FPD联用技术,对大气中恶臭污染物(如二硫化碳、二甲二硫等)富集、浓缩以及定性定量分析。
同时,开发利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环境中未知的VOCs进行富集、浓缩,并进行定性分析。
5.6.3 危险废物鉴别能力建设
通过“十二五”的努力,争取具备现有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指标的检测能力,为本地区危险废物的有效监管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重点强化危险废物的生态毒理研究,探索建立一套较为全面的危险废物鉴别技术体系,积极开展危险废物分级归类鉴别研究,建成区域危险废物鉴别研究中心。
危险废物鉴别能力建设工作量大,技术难度更大,需认真调研,周密计划,分步实施,拟先开展危险废物鉴别能力建设可行性研究,通过研究确定技术路线。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腐蚀性、反应性、易燃性项目需要委托其它行业实验室开展,市环境监测站重点开发形成浸出毒性、急性毒性初筛方面的能力,优先开发完成浸出毒性中具有标准的项目。
根据我市地方特点分步开发毒性物质含量鉴别等。
计划新增10个类别242个项目的开发。
新增项目类别及具体完成时间见表5.6-1。
5.6.4 实施方案
根据饮用水源地水质分析、废气特征污染物分析鉴别、危险废物鉴
别等能力建设的需要,计划开发新项目390个,其中水和废水中常规理化指标8项、持久性有机物类17项,饮用水源地水质中持久性有机物类和抗生素类新开发项目20个、环境空气和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类和恶臭有机污染物监测项目新增项目56个、土壤和底质新增43项,危废鉴别类新开发项目242项,新增项目见表5.6-1。
现有的监测仪器设备不能满足新项目开发的需要,气质质联用仪、液质质联用仪、凝胶色谱仪等大型仪器尚不具备,且液相色谱仪、原子荧光仪、火焰原子吸收仪等仅有1台。
根据新项目开发及工作量增加的要求,“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增实验室仪器设备95台套。
完成基本目标需要投入1287万元资金,争取目标需投入资金770万元,具体见表5.6-2。
表5.6-1 实验室分析项目开发计划
表5.6-1 新增实验室仪器及资金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