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七年级的下册版名著导读学习教案.ppt
- 格式:ppt
- 大小:664.95 KB
- 文档页数:10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教学目标:1、通过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指导,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学会并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教学重点:学会并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教法学法:速读法,活动展示法,练习法课前准备1.师生共读《海底两万里》。
2.学生完成读书交流单。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有人说:你有一个朋友,在你快乐的时候,它会陪伴你,在你孤独忧伤的时候,它还是会陪伴着你,默默地守护着你。
猜猜它是什么?板书:书。
出示: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今天,我们交流的书是——《海底两万里》。
二、走近凡尔纳1.谁来简单地介绍一下他。
2.课件出示儒勒·凡尔纳的简介,指名读。
儒勒·凡尔纳(1828—1905)是法国科幻小说家,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奠基人,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
他一生共完成作品104部,代表作《气球上的五星期》、《八十天环球旅行》、《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海底两万里》等,其作品幻想大胆真实、知识丰富、涉及面广,堪称“19世纪自然科学的大百科全书”。
三、走进文本(1)感知全书:出示:你能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海底两万里》这本书吗?(2)知识竞答:1、凡尔纳是法国的科幻小说家,他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奠基人。
他被公认为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的之父”。
2、《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的三部曲之二,其余两部是:第一部《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
3、凡尔纳的作品形象夸张地反映了19世纪“机器时代”人们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意志和幻想,并成为西方和日本现代科幻小说的先河,我国的科幻小说大多也受到他作品的启发和影响。
4、《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鹦鹉螺号”)潜艇的故事。
凡尔纳的小说之所以动人,原因在于构思巧妙、情节惊险,还在于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
《海底两万里》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指导,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大胆展示、积极分享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流利、准确、有感染力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3、进一步理解《海底两万里》的精彩内容,赏析《海底两万里》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大胆展示、积极分享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赏析《海底两万里》的写作特色。
教学形式学生主持,学生展示。
课前准备1、师生共读《海底两万里》。
2、学生每人写好1—2篇读书笔记,写好1篇读后感,每组设计一张手抄报。
指导过程一、导入1、课堂在精彩中展现,人生在快乐中演绎;2、亮丽人生大舞台,课堂展示显风采;3、我的课堂我展示,我的班级我管理。
4、生活因充实而快乐,课堂因展现而精彩。
5、课堂上没有真正的对与错,只要你大胆发言,你就是最棒的。
学生齐读以上内容,感受展示之美,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展示,不怕出错,就怕不错。
二、感受海底之美在图片中感受海底之美,激发学生对海洋的好奇心、探索欲,并进而激发学生对《海底两万里》的学习热情。
三、交流展示设计问题:《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你觉得这部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示例:海底世界充满异国风情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四、感受文章之美1、对话作者思想2、复述故事内容3、分享精彩情节4、分析人物形象5、概括小说主题以上内容由1-2学生进行概括,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老师在一旁适时补充,但绝不打扰学生的展示。
五、小组讨论问题设计:1、书中哪些想像事物如今已经变成现实?2、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些关系吗?组织学生进行2-3分钟的小组讨论,老师到各个组去巡视,参与到一两个组中讨论,给予学生帮助。
六、成果展示1、读书笔记展2、手抄报展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和手抄报,讲解精彩的部分,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七、阅读情况检测知识抢答题由一学生制作好《海底两万里》的基础知识过关题,检测学生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情况,尽量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特别要关注中下游学生的掌握情况,以此促进中下游学生真正的进行阅读。
童年《童年》名著导读他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
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
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其中包括《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
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1892年,以马克西姆?高尔基(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
高尔基早期作品中,最有名的浪漫主义短篇《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描写流浪汉生活的代表作《切尔卡什》,都是在1895年发表的。
1899年,高尔基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
1901年,高尔基因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而被捕。
著名散文诗《海燕之歌》就是他参加这次示威游行后写的,他以这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
同年,他写了第一个剧本《小市民》,其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革命无产者(革命工人尼尔)的形象。
1902年,写了剧本《在底层》,它是作者20年观察流浪汉生活的总结,是高尔基戏剧的代表作。
在1905年革命形势高涨的岁月里,高尔基作为战士参加了革命运动,他的住宅成为1905年莫斯科武装起义的据点之一。
苏联作家伊?卡尔纳乌霍娃曾写了一篇关于高尔基的文章,名为《意外》,讲了作家与高尔基碰面了,但却未认出(在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六课会学)。
其作品《母亲》、《海燕之歌》被选入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书;《童年的朋友》(《童年》选段)被选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
作品简介《童年》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另有《在人间》、《我的大学》),小说讲述阿廖沙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
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案一. 教材分析《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讲述了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在神秘的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
这部作品具有丰富的科学幻想元素,描绘了奇幻的海底世界,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敬畏之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领略科幻小说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科幻题材的作品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科幻小说中的科学知识理解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的科学幻想元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海底两万里》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培养学生对科幻小说的兴趣。
2.掌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的科学幻想元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培养学生热爱阅读、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海底两万里》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掌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的科学幻想元素,培养学生对科幻小说的兴趣和创新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幻小说的魅力。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科学幻想元素,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海底两万里》原著、相关资料、多媒体设备等。
2.学生准备:预习《海底两万里》原著,了解小说基本情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儒勒·凡尔纳及其作品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幻想元素。
2.呈现(15分钟)教师讲述小说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如“海底漫步”或“与海怪搏斗”,引发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