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含逐字逐句翻译)示范性高中公开课课件教学文案
- 格式:ppt
- 大小:2.57 MB
- 文档页数:34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从容说课《苏武传》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是《汉书》中的名篇,此传是最能显示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
它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课文的书下注释几乎是逐字逐句详解,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注释疏通全文大意,教师只需对极个别的难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文言知识点。
本课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上,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人物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句子,揣摩人物性格,体会课文通过对比映衬的手法塑造主要人物的特点。
苏武两次自杀以死报国的行动,匈奴两次派人劝降,单于两次考验苏武的意志,这些都要引导学生体会它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拟定两课时第一课时:简介班固和《汉书》;学生自读书下注释疏通文字;引导学生归纳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故事脉络。
用诵读法和点拨法贯穿课堂教学。
第二课时:分析苏武的形象,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多样的手法表现人物,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体会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如何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的生平和《汉书》的撰写体例。
2.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1.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探讨苏武的反抗方式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内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李娜的《苏武牧羊》】师“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
作为汉武帝的使臣,苏武受命出使匈奴。
由于副使参与匈奴内部谋反,苏武遭到牵连。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12苏武传【课题】12、苏武传【教学目标】1、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培养阅读传记文言文的能力。
3、感受、评价苏武的忠义形象,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感受、评价苏武的忠义形象,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有骨气的大丈夫——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欣赏歌曲《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以一座丰碑式的形象永恒不倒,依然以崇高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感动着炎黄子孙!二、简介班固及《汉书》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人。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是曾续《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班人马续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