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46.23 KB
- 文档页数:4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翻译研究范式的变革: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20040501AcknowledgementsAtthecompletionofmythesis,I'dliketoexpressmyheartfeltgratitudetoallthosewhohavecontributedtothisthesiswhetherdirectlyorindirectly.Mysincereandheartythanksshould,firstly,gotomysuperviser,ProfessorLtiJun,whoseprofoundknowledge,enlighteninginstructions,invaluableacademicguidance,togetherwithhisconstructivecriticismwillbenefitmeallmylife.Ioweaparticulardebtofgratitudetohimnotonlybecausehispenetratinginsightintotranslationstudiesandeffectiveinstructionshaveenlightenedmeinthisfieldbutalsobecausehisuprightpersonalityandhisandmeticulouswayofdoingresearcheshaveexertedanimperceptibleinfluenceonme.WithouthisstrictinstructionsandinspiringencouragementsIcouldnothaveobtainedthepresentachievements,tosaynothingofthecompletionofmydissertation.IamalsogratefulandindebtedtoProfessorHuangHebin,ProfessorZhangJie,ProfessorGuJiazu,ProfessorChenXinandotherteachers,fromwhomIhavelearnedagreatdealduringmypastthreeyears’studies.SpecialthanksshouldalsogotoProfessorHuangHebin,ProfessorWangKemingtogetherwithProfessor2;hangYinawhohavedevotedmuchtimetoreadingthisthesisandhavegivenmepricelesssuggestionsthatareverybeneficialtomyaeademicresearch.IoweaparticulardebtofgratitudetoProfessorZhangBo—ranatNanjingUniversitywhotakesgreatinterestinmydissertationandwhoseencouragementandinsightfulcommentsonintersubjectivityhaveinspiredmealot.FinallyIamreallythankfultomywifewhotakesallfamilyburdensonhershoulderswithoutanycomplaints.Withoutherdevotionandunselfishsupport,itwouldbeverydifficultformetocompletethisthesis.4前言主体性问题是个始终谈论不尽的热门话题,它的影响已经广泛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翻译也不例外。
第6卷第4期2006年12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 f N an ji ng Fo restry U n i ve rsity (H u m an iti es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 Ed i tion)V o.l 6N o .4D ec.2006收稿日期:2005-06-14作者简介:孙宁宁(1967 ),女,江苏南京人,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从事翻译学、对比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研究。
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孙宁宁(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摘 要:在从哲学角度探讨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强调翻译研究中个体主体向社会主体的转向,并指出不同文化之间应建立平等对话的主体间性关系,才能真正体现翻译的桥梁与媒介作用。
关键词: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理论;主体性;主体间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06)04-0048-03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当代翻译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根茨勒在 文化建构 一书的序言中评价,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这一观点的提出是翻译领域的一项真正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成果。
它使得翻译研究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从文化层面使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实践活动的跨文化研究成为当代翻译研究的主流。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得翻译研究更加关注影响翻译活动的外部的、宏观的因素,并且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研究也成为翻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从哲学层面界定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主体性首先主要是一个哲学范畴,从哲学认识史来看,其含义较宽泛,但从哲学理论意义和根本意义上探究,其主要有本原意义、能动意义和交互关系意义这三种规定。
第一种规定把主体性看做是世界和事物的本原性,主体性就是具有本原、始基、基础和根据的性质;第二种规定把主体看做是活动的发动者、推动者和承担者,就是人及其自由自觉的能动活动,这种主体性是在能动意义上和具体的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中表现、确证和规定的;第三种规定着眼的是主体交互关系之间表现出来的主体性,亦称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i ntersubjecti v ity )。
法律翻译研究的视角与思路法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可从几个主要方面深入展开:一是法律翻译者的主体地位研究。
法律翻译者在翻译中呈现出从隐形到显形,从受操纵者到操纵者的转向。
二是法律译入语对汉语的影响。
法律译入语呈现出克里奥耳化趋势。
三是法律专有名词的翻译。
法律翻译中的人名、地名及官职的翻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需要规范。
四是法律术语的翻译。
翻译中的陷阱和伪友现象需要避免。
五是法律翻译史的梳理。
法律翻译的价值在于促进了中国法制近代化历程,并推动了法律语言和译学的发展。
回到问题的原点,在今天这个价值多元化时代,人名、地名及官职翻译能否接受多元化标准?从技术层面来回答这个问题,答案毋庸置疑是:人名、地名及官职的翻译必须统一。
只有这样,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
不过,在Obama被新华社和《参考消息》译名室坚持翻译为“奥巴马”,但被美国驻华使馆和台湾等地翻译为“欧巴马”的今天,统一和规范化的道路显然还很长,这项事业的完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大规模翻译移植西方法律,走上了“脱亚入欧”的道路。
以日本刑事诉讼法的发展史为例,它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明治维新以前主要学习唐律。
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主要以法国、德国为样板,制定自己的刑事诉讼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刑事诉讼又受到了美国法的影响,大量吸收当事人主义因素,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刑事诉讼制度。
[22](P5-6)日本法学也是以法学翻译为起点实现了现代化。
美国法(特别是美国法学)的发达除受英国法学影响外,还与美国法律人对于“法律外语”的掌握以及美国学者对外国法的翻译有关。
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堪萨斯州大学法学院教授M.H.赫夫利希(M.H. Hoeflich),曾在《美国比较法杂志》2002年秋季卷发表文章《论南北战争前美国法对外国法学的翻译与继受》,为我们了解美国法学近代化过程打开了一扇窗。
美国法律近代化中的“法律翻译”,主要包括从拉丁语、法语、德语以及西班牙语到英语的翻译。
法律文本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制度法规方面的交流逐渐增多。
为以更规范的方式开展合作,法律文本的翻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虽然法律翻译方面的探讨往往集中于严谨、规范、专业等标准,但是这并不意味译者在翻译时完全受文本的束缚。
在翻译法律文本中发挥译者主体性有助于充分挖掘文本的专业含义,找准术语在语境中的适用意义,再现源文本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法律文本;译者主体性;文本分类;翻译策略一直以来,译者的主体理论主要应用于文学翻译研究,较少应用于法律翻译研究。
法律文本对语言严谨性的特殊要求使得忠实原则成为翻译过程中的特别强调之处。
尽管如此,译者的主体性依旧贯穿于翻译始终,且对翻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法律翻译只有通过译者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完成法律信息和约束力量从原语到译语的传递。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处于中心地位,其他各种因素通过译者发生作用,译者在各种因素交杂的环境中进行适应和选择。
”7本文将从法律文本的分类谈起,讨论不同类别的法律文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结合具体的例子说明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最后指出译者的主体性发挥也应适宜,避免过度发挥。
一、法律文本的分类1971年,Katherina Reiss提出了一种基于语言功能的文本类型学理论,从而将文本分为信息文本、表情文本和诉求文本,为翻译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
基于此标准,所有包括法律文本在内的专用型文本都属于信息文本,但这样分类稍显笼统。
在法律理论中,语言主要具有两项功能:监督管理和提供信息1。
根据这一理论,法律文本按其功能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以指令性为主;2)以描述性为主,但同时也具有指令性;3)纯描述2。
法律文本的功能主要是做出指令,此类的法律文本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法典、合同、条约和公约等。
第二类法律文本由混合文本组成,它们以描述性为主,但也包括指令性内容,这类文本包括用于司法和行政程序的司法决定和文书,如诉状、请愿书。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作者: 胡波
作者机构: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出版物刊名: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页码: 74-77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4期
主题词: 法律法规;翻译;译者主体性
摘要: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
法律法规的翻译可以发挥译者主体性,主要表现在适当调整原文本语言表达上存在的问题、追求英译文的精准性等。
译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需建立在大量的翻译实践、广泛的阅读基础之上,既要熟练掌握专业术语又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一、本文概述《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的主体间性和视界融合这两个重要概念。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翻译过程中的主体间性和视界融合,则直接关系到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文章首先界定了主体间性的概念,指出翻译活动是一种主体间的交流活动,涉及源语言作者、译者、目标语言读者等多个主体。
这些主体在翻译过程中通过互动和协商,共同构建了翻译的意义空间。
接着,文章分析了视界融合的概念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视界融合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将自己的视界与源语言作者的视界进行融合,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的主体间性和视界融合,揭示翻译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文章也关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如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质量的评估等,以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翻译的主体间性理论翻译的主体间性理论主张翻译活动不仅仅是一个单向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个涉及多个主体间互动、交流和协商的复杂过程。
在这一理论中,翻译的主体不仅仅是译者,还包括原文作者、译文读者以及其他可能参与翻译活动的主体。
这些主体在翻译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交流和互动,共同构建和塑造译文的意义。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认为译者不仅是原文的解读者,也是译文的创造者。
译者在理解原文时,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原文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同时,在构建译文时,译者也需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同时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在主体间性理论的框架下,翻译的过程可以被视为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
所谓视界融合,是指不同主体在交流和互动中,通过互相理解、协商和妥协,逐步融合各自的视界,形成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认知和理解。
在翻译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等主体通过语言的交流和互动,逐渐融合各自的视界,形成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译文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