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畅园案例分析概述共2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58 MB
- 文档页数:25
论中国古典园林审美——寄畅园景观特点分析摘要:江南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江南气候温和湿润、水网密布、花木生长良好,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园林艺术格调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
寄畅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她“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
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关键词:古典园林造园艺术自然精神境界山水景观苏州园林寄畅园正文: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涵盖宽泛,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
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
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
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
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
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
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本科课程作业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园林史》课程江南园林——寄畅园赏析学寄畅园赏析[摘要]寄畅园山水占地面积达全园的三分之一多,该园以山水为主,搭以疏朗的建筑。
形成一座以山水为主,建筑为辅的山麓别墅。
而其又是叠山、造水等方面的佼佼者,同时也极大应用了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园林中借景、障景手法的典范。
[关键词]江南园林;寄畅园;自然。
一、历史背景寄畅园就位于惠山,明嘉靖年间,南京的兵部尚书秦金在此地建了别墅,称“凤谷行窝”。
万历年间,官至湖南巡抚的秦燿因座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
回无锡后,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疏浚池塘,改筑园居,构园景二十,每景题诗一首。
取王羲之《答许椽》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句中的“寄畅”两字名园,因在秦氏流传百年也被叫做“秦园”。
二、园林布局寄畅园位于锡山和惠山之中,做假山以借惠山余脉。
园以水为主题,分别引自惠山寺日月池和二泉书院积香池(现已无水),水体整体形状呈葫芦状,鹤步滩和知鱼槛位于中部,把水体分为大小两个空间。
而先月榭和嘉树堂分位于左右,使得两者都获得了最好的观赏位置。
同时水面七星桥的设计,使水达到断而未尽。
寄畅园的山石以土石为主,与惠山余脉融为一体,南部为九狮山,峰回路转。
在北部开凿出一条山谷,建为八音涧。
三、风格特色“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良好的地理条件对一个园林由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寄畅园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山地园林的代表,寄畅园东临锡山,西靠惠山,为其打造了独一无二的天然条件。
构造的园林也是清新雅致,具有山林野趣。
总体来说,寄畅园的园林特色具有以下几点特点:1.改造自然,忠于自然。
设计者在园中堆叠假山、营造水体,并不是单纯地挖湖堆山。
而是为了巧借自然,使山水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同时园林以山水为主体,使其尽可能展现自然的风貌。
不同于众多的文人园林,注重的更多是个人情感的表达,秦代后裔追求的是自然。
2.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结合寄畅园建筑主要集中在南部,却没有和园中假山形成明显的界限,而是与自然融合在一起。
无锡寄畅园中国历代名园简介(二):中国十大名园之无锡寄畅园陈友冰第二编中国十大名园7、无锡寄畅园寄畅园坐落在无锡市西郊东侧的惠山东麓,惠山横街的锡惠公园内,毗邻惠山寺。
园址原为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明嘉靖初年(约公元1527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秦金(号凤山)得之,辟为园,名“凤谷山庄”。
1952年秦氏后人秦亮工将园献给国家,无锡市人民政府进行整修保护,逐渐恢复古园风貌。
寄畅园是中国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属于山麓别墅类型的园林,全国十大名园之一。
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游历此处,一再题诗,足见其眷爱赏识之情。
北京颐和园内的谐趣园,圆明园内的廓然大公(后来也称双鹤斋),均为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
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该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无锡寄畅园历史沿革寄畅园又名“秦园”,园址在元朝时曾为两间僧舍,名“南隐”、“沤寓”。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后裔、弘治六年进士,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金,购惠山寺僧舍“沤寓房”,并在原僧舍的基址上进行扩建,垒山凿池,移种花木,营建别墅,辟为园。
园中多古木,后倚一墩。
该墩为江南巡抚周忱为改善惠山寺风水,堆叠于正统十年(1445)。
秦金号凤山,而园子又建在惠山的山谷里,因此“凤谷”有包含地名、人名两层意思。
“行窝”区别于皇帝的行宫,也表明这座别墅处于草创阶段,以山林野趣为主。
所谓“风谷行窝”,就是凤山先生建在惠山山谷里富有野趣的别墅园林。
园成之时,秦金作诗道:“名山投老住,卜筑有行窝。
曲涧盘幽石,长松育碧萝。
峰高看鸟渡,径僻少人过。
清梦泉声里,何缘听玉珂。
”秦金逝世后,园为其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继承。
秦瀚于嘉靖三十九年(1506)之夏,“葺园池于惠山之麓”,园名亦称“凤谷山庄”。
秦梁卒,园改属秦梁之侄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广巡抚秦燿(字舜峰)。
万历十九年(1591),秦燿因座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
回无锡后,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疏浚池塘,改筑园居,构园景二十,每景题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