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景物描写中的女性意象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第33卷第5期2018年10月Vol.33No.5Oct.2018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xi Science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朱自清作品的女性情结解读张萍(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山西朔州036000)摘要:女性形象的生动塑造和女性化意象的使用,给朱自清作品带来丰富而含蓄的文学意蕴,并使其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这种对女性独特的情结来源于朱自清的家庭环境和个人性格特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心理的影响,此外,五四时期“文学为人生”思潮的影响和他对女性特有的审美观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女性形象;女性化意象;女性情结;审美情怀;性格气质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126(2018)05-0061-04作为我国现代优秀作家,朱自清开拓了中国现代“美文”的先风,给读者留下了众多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感情细腻、意境优美、清新隽永,有的至今仍被选入中小学生的语文课本,成为一代代青少年吟诵和习作的典范。
朱自清的作品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诚然缘于他对事物独到细致的洞察力和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其作品中的女性情结。
这种对女性的极大关注,使他的作品中常呈现出美丽娴静的女性形象。
此外,他还用女性的容颜姿态去摹写一些自然风物,以女性化的意象让人们去感知景物的多姿多彩。
这种独到的创作手法与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吻合,同时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使得朱自清的文学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一、朱自清笔下的女性形象“人物形象是作家的精神产儿,是作家心灵感受人生的艺术结晶。
”[1]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没有作家真情的流淌和滋润,是很难保持永久的艺术生命力的。
女性是朱自清笔下所钟爱的形象。
在作品中,他满怀深情地塑造了许多鲜活亮丽而又让人感触万千的女性形象。
人们在为这些可爱可泣的女性感怀落泪、惆怅不已的同时,也无不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他的真挚情感所震撼和感动。
幻梦中的美人意象摘要:朱自清的散文形式多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美文。
“幻梦手法”与“意象手法”的运用是朱自清散文一大特点,其中《荷塘月色》最为典型。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幻梦中的美人意象是对《荷塘月色》最好的诠释。
关键词:幻梦手法意象手法美人意象读过朱自清散文的人,都会惊叹于朱自清散文的美。
郁达夫曾这样评价:“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从中足见朱自清散文的魅力。
美的根源在于创新,在于独特,在于不同。
世人对朱自清散文之美也各有其不同的看法。
而在我看来,朱自清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幻梦手法”和“意象手法”的运用,更确切地说是“幻梦美”与“意象美”的完美结合。
这是朱自清与其他同时代散文家的极大不同。
这其中以《荷塘月色》最为典型,幻梦中的美人意象是对《荷塘月色》最好的诠释。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以“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开篇,为他脱离现实进入另一种幻梦境界描绘了一种朦胧的月色,告诉读者满月光里的荷塘,会有另一番样子,从而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
朦胧的月色,使作者与现实世界隔开,进入另一种幻梦境界。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到了”,同样的,朦胧的月光使作者脱离了现实,进入了超越现实的幻梦中,孩子们的欢笑自然也就听不到了。
要想观赏那在“满月的光里会有另一番样子的荷塘”,现在已经是时候了:“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静的路,白天也少有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作者带着读者沿着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进入那“会有另一番样子”的荷塘。
作者为他进入幻梦情境创造了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可以说这条小路是作者由现实世界进入幻梦世界的必由之路。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句话使读者真正地感受到自己已身在“另一个世界里”。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美在比喻——朱自清写景散文赏析徐云燕 中国共产党个旧市委员会党校摘 要: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中国散文创作的新变革,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它在过去整个中国文学的土壤上成长起来,又创造性地借鉴了外国文学有益的经验,是承前启后的发展,带着一种经过变革后的极大的创造性。
朱自清是这个时期具有重要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朱自清写景散文广泛运用着比喻的“女性”色彩,流溢着温婉细致的女性情结,是其内在精神上达到的美的和谐点。
对朱自清散文“女性情结”艺术成就加以研究、总结,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朱自清;写景散文;比喻;“女性色彩”;审美理想[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58-02朱自清(1898-1948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杰出的散文家,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至今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
郁达夫先生曾说:“朱自清的散文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为什么他的散文有着动人的艺术力量,并能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细细考察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如《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不难发现,他极力追求精雕细琢、明丽动人、典雅飘逸的语言美,擅长运用不同形态的女子形象来比喻笔下的自然风物,想象丰富,随物赋形,用奇妙生动的比喻构成一幅幅迷人的情景,把读者引进特定的自然情景之中,获得一种细致温婉、独特的审美情趣。
所以,研究朱自清散文中比喻的“女性”色彩这一独特的艺术美,可以借助作品的艺术魅力,感受作家美好的心灵世界。
什么事比喻的“女性”色彩?请看例子:“这是一个阴天。
山的容光,被云雾遮了一半,仿佛淡妆的姑娘。
”(《春晖的一月》)句子比喻的独特之处在,将烟雾缭绕中朦朦胧胧的山比喻成淡妆的姑娘,如姑娘般羞涩,轻纱隐粉面,半遮半露,赋予读者“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联想。
论朱自清散文中的女性意象作者:姜涛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1年第11期余光中先生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一文里,对朱自清好用女性意象进行了分析和抨击,说他“一写到风景,这些浅俗轻率的女性形象必然出现在笔底,来装饰他的想象世界”“众多女性的意象,不是机械化的美感反应,便是压抑了的欲望之浮现”。
对于余光中先生在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我深以为敬,但对他评价朱自清先生散文里好用女性意象的这番话,却难以接受,对朱氏散文为何多用女性意象也有几点陋见,供方家批评指正。
首先,朱自清散文好用女性意象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从中国古代的文学源头开始,就有许多将女性作为意象加以描写的作品。
作为中国文学百花苑中的一朵耀眼的奇葩,《诗经》开启了中国文学璀璨的画卷。
据统计,《诗经》中涉及到女性形象的诗歌共有101首,约占诗经篇目的三分之一,有学者据此而称这部作品为女性文学。
文学作品中好用女性意象有此滥觞,千载而下,流风所及,经久不衰。
之后便是屈原在他的作品里美化着女性,把心中最爱的理想、事业、人君,包括自己,都与美女联示在一起,以至深情地描写香草、服饰、裙裾、玉佩、歌舞,以及歌女、舞女、乐女,以及她们的梳妆打扮,明眸皓齿,娥眉脂粉。
之后的文学作品中大量使用女性意象的便是汉魏六朝时期的美人意象与政治寄寓。
至于朱自清散文中的女性意象是否也有政治寄寓在里面,在此不作讨论,但不可否认的是朱氏散文喜用女性意象,实则是受了古典文学的深远影响。
其次,要关注女性情结对朱自清散文多用女性意象的影响朱自清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自小就受到父辈的严格教育和封建传统思想的濡养。
没落士大夫旧观念形态的积垢,孕育了他的忧伤温和、庄重矜持、腼腆柔弱、敏感细腻,一定程度上的孤寂、忧郁的女性化性格。
同时,由于两个哥哥早夭,迷信的母亲从小就给他挂上一对金耳环,直到他去北平上大学。
这种“男孩女养”迷信习俗使得周围环境给他以女性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加重了他的女性认同。
简析《绿》的女性美朱自清的散文《绿》最明显的特色就是完整一体地把“绿”当作千娇百媚的美人来写,以情感的画笔,一层一层地点染出“绿”的不同凡响的女性美。
一、美在婀娜多姿的形态上“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在朱自清的艺术视觉里梅雨潭波纹的“绿”像是一位风华绝代的少妇袅袅娜娜、荣光四射地出现在舞台上,那拖着的绿色裙幅因少妇的雍容华贵而显得光彩照人。
二、美在亦动亦静的神态上“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梅雨潭因小瀑布的注入,在水下形成了暗流,但表面却只泛起阵阵涟漪。
这神态使人想起初恋的少女,她情窦初开,虽表面矜持,但内心却涌动起爱的波澜。
这一传神入骨的比拟生动描绘出“绿”似静非静、静中含动的那种难以言传的神态,同时又赋予“绿”以姑娘初恋般的羞涩美。
三、美在柔软水灵的色泽上“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起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
”“绿”带给人的感觉是明亮,是柔嫩。
尤其这柔嫩的感觉竟神奇地沟通了作者美妙的审美触觉,使他自我感觉到水灵白嫩的皮肤一如杜甫所言:“肌理细腻骨肉匀。
”眼前“绿”的色泽,使作者想起妻子,想起女儿,瞬间作者领略到家庭的天伦之乐。
四、美在晶莹纯净的质地上“她又不染些许尘滓,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悄悄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在句中“碧玉”即玉人,显然朱自清是以人显其色,他将欣赏艺术女人的感觉包孕其中,梅雨潭的“绿”,绿得晶莹,绿得纯净,绿得通体一色,使朱自清迷醉,他只感到这“绿”犹如清丽脱俗,通体丽质的“玉人”一般,百媚横生,顾盼生情。
五、美在迷狂沉醉的呼唤上“绿”那汪汪一碧使作者心旌神摇,使其在迷狂陶醉中直呼唤其“女儿绿”。
很显见,他把这片绿想成了活泼可爱的“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又直接想成自己渐渐长大的“女儿”,以“有手拍着你”、“扶挽着你”、“掬你入口”的亲昵动作,抒发父女之间难割难舍的骨肉之情,以至最后直唤其“女儿绿”。
这些父女亲情,在作者对“绿”的刻骨铭心的内心体验中淋漓尽致地抒写出来,从而最终完成了对“绿”的女性美的“追捉”。
朱自清笔下的女性化意象朱自清笔下的女性化意象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有很高的造诣。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朱自清笔下的女性化意象,欢迎大家阅读。
朱自清笔下的女性化意象朱自清写景状物时常把描写对象当作女性,用第三人称“她”来称谓。
在他的笔下,女性似乎天生就与自然是融合的,他笔下的景物都赋予了女性的特征、情感和生命。
朱自清以他秀丽的文笔,或比喻或拟人,精雕细琢地描绘自然景物的美,塑造出了一批典型的女性化意象,典型的有花、月亮、绿、风、枝条等。
花。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用拟女性的手法塑造了“花”这一典型的女性化意象。
如《荷塘月色》中描写到:“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这里,作家用形容女性的“亭亭”“袅娜”“羞涩”突出了荷花的风姿。
而下一句,作家干脆直接以女性作喻体描写荷花的绰约风姿:“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以“出浴的美人”的娇美形容荷花的清丽,写出“淡淡”“朦胧”月光映照下的荷花的迷人风韵。
同是写花,《一封信》中的紫藤花却是“那花真好看:一缕缕重重的细丝,将她们悬在那皴裂的臂上,临风婀娜,真像嘻嘻哈哈的小姑娘,真像凝妆的少妇,像两颊又像双臂,像胭脂又像粉”。
作家用“小姑娘”的“嘻嘻哈哈”“少妇”的“凝妆”写出了紫藤花的盛开之旺盛、色彩之浓艳,生动且具有形象美。
月亮。
朱自清同样常以女性为喻体来描写“月亮”这一自然景物。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那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
她晚妆才罢,盈盈地上了枝头……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缠着、搀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
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
”一轮素月被拟人化为晚妆才罢独步蓝天的盈盈少女,浴着月光的垂柳柔枝被喻作“一支支美人的臂膊”和“月儿披着的发”,这些无生命的自然,经作家心灵的熔炼,全都化作了充满灵性的活物。
朱自清散文中的女性美作者:李法新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13期所谓文学上的女性美,是具有女性的温柔、典雅,不是浓妆艳抹,猛烈倾泻,而是线条优美、娓娓道来、含蓄朦胧,给人以想象空间的美,给人一种想探个究竟的冲动。
在朱自清的散文里,女性美即是如此。
“她一举步、一伸腰、一掠鬓、一转眼、一低头、以至衣裙的微扬,裙幅的轻舞,都如蜜的流,风的微漾,……我最不能忘记的,是她那双鸽子般的眼睛,伶俐得像要立刻与人说话。
在惺忪微倦的时候,尤其可喜,因为正像一对睡着的褐色小鸽子,她那润泽而又微红的双颊,苹果般照耀着的,恰如曙色之与夕阳,巧妙地相映衬着,再加上那覆额的、稠密而蓬松的发,像天空的乱云一般,点缀的更有情趣了。
而她那甜蜜的微笑也是可爱的东西,微笑是半开的花朵,里面流溢着诗与画与无声的音乐。
”(《女人》)。
从朱自清先生对女性姿态魅力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的美,既有具体的形体本身的色彩、线条、质感的美,又有动态的美。
她能出诗情,入画意,勾人心魄,具有一种可以扭转乾坤的“媚”的力量。
一位姿态优雅的动着的美人,就是一个流动多变的艺术长廊。
朱自清为数不少的写景散文中,虽然没有去描绘完整的艺术女性,但是作者为了把大自然中特有的风光景色更形象、更生动、更淋漓尽致地传达给读者,也常常联想到女性。
比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柳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
它们那柔美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膀,交互地缠着,挽着;又像月儿披着的发。
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
”美人的臂膊、女性的披发、姑娘的羞涩等都是女性美的一面,即“艺术的一面”。
作者以这美的艺术的一面去比喻柳枝、柳丝、月亮,真是出神入化,形象别致,栩栩如生,引起读者美妙的想象。
再如《荷塘月色》中的一段描写:“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散文中的女性文化心理释疑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漂亮缜密,隽永清新,满贮诗意。
如果说遣词造句上的精雕细刻,篇章布局上的匠心独运,创作态度上的朴素严谨,使朱自清的散文成为“白话文的典范”,那么,频繁出现的女性意象则使之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美的极致。
郁达夫在《中国新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与冰心的长于抒情不同,朱自清善于描写,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在优美灵动的画面描绘中流露出浓郁的至性至情。
朱自清不愧是运用语言进行“绘画”的高手,无论多么平淡无奇的风物,他总能凭借丰富的想象,辅之以优美的文字和精巧的修辞,描绘出绮丽的诗情画意。
这其中,女性意象的运用尤其出神入化贴切灵动。
朱自清常常以女性的体态容貌来描摹景物的多姿多彩,用女性的美丽动人来传达景物的神韵及物我化一的情感。
女性意象集中出现在朱自清的写景类散文中,十余篇写景抒情散文,几乎篇篇见“女子”。
此外,在一些游记散文及叙事散文中也不时浮出清纯的少女、美丽的少妇,如:墙面上用白的与玫瑰红的大理石砌成素朴的方纹,在日光里鲜明的像少女一般。
――《威尼斯》瑞士的湖水一例是淡蓝的,真正平得像镜子一样。
太阳照着的时候,那水在微风里摇晃着,宛然是西方小姑娘的眼。
……也有风大的时候;那时水上便皱起粼粼的细纹,有点像颦眉的西子。
――《瑞士》晴丝的袅娜,原是任运东西;她自己固然不想去管,怕也管不了的。
――《〈萍因遗稿〉跋》游记里满是梦……像树梢的新月,像山后的晚霞,像田间的萤火,像水上的箫声,像隔座的茶香,像记忆中的少女,这种种都是梦。
――《〈山野掇拾〉》我真爱那紫藤花!……那花真好看:苍老虬劲的枝干,这么粗这么粗的枝干,宛转腾挪而上;谁知她的纤指会那样嫩,那样艳丽呢?那花真好看:一缕缕垂垂的细丝,将它们悬在那皴裂的臂上,临风婀娜,真像嘻嘻哈哈的小姑娘,真像凝妆的少妇,像两颊又像双臂,像胭脂又像粉…… ――《一封信》前面偏左的地方,是一片淡蓝的湖水,对岸环拥着不尽的青山。
名家名作朱自清散文中的女性意象频出现象探源刘 婷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我们总能感受到其中充溢的美与情。
同时我们也发现,他的散文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女性意象频繁出现。
例如:群花都还在做她们的清梦。
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
——《歌声》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
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花真好看……谁知她的纤指会那样嫩,那样艳丽呢?那花真好看:一缕缕垂垂的细丝,将她们悬在那皴裂的臂上,临风婀娜,真像嘻嘻哈哈的小姑娘,真像凝妆的少妇,像两颊又像双臂,像胭脂又像粉……——《一封信》瑞士的湖水一例是淡蓝的……那水在微风里摇晃着,宛然是西方的小姑娘的眼。
……也有风大的时候;那时水上便皱起粼粼的细纹,有点像颦眉的西子。
——《瑞士》朱自清不但擅长用“像(象)”“如”“宛然”等比喻词直接把自然景物比喻为美丽可爱的女性,而且还善于使用语言技巧,通过词语的搭配使用来缔造别样的意境,让读者的脑海里不知不觉浮现出娇美的女性形象。
飞瀑的影子被“纤手挽着”“便嫋嫋的成了一个软弧”,又被“不可知的巧手”“织成一个幻网” ;碧绿的潭水“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又“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杨柳摇曳着“稀疏的倩影”;采莲的必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朱自清为何如此偏爱女性意象呢?他为什么要把那么多的事物比作女性呢?其中又蕴含着他什么样的感情?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朱自清的个人生活环境、经历对其散文中女性意象创造的影响朱自清自幼生活在古城扬州,他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这座柔和清淡、儒雅缓慢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度过的。
扬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商业昌盛、人杰地灵,从汉代至清代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
伴随着经济昌盛的是文化的繁荣。
在扬州文化中,青楼文化源远流长。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朱自清景物描写中的女性意象研究学习》教学案例474450 河南省淅川县第一高中吴翔一、背景这学期我教高中复读班,复习《荷塘月色》之后,同学们被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所吸引,他们陶醉在那清新细腻的语言中,流连在那清幽淡雅的意境中。
他们为朱自清高超绝伦的写景艺术深深折服。
为此,我布置了研究性学习:阅读《温州的踪迹》(《语文读本》第一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松堂游记》《匆匆》《歌声》《威尼斯》等朱自清散文名作,研究朱自清的写景艺术。
结果,有一个同学提出:朱自清喜欢用美人来写景。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究竟算不算朱自清的写景艺术?朱自清为什么喜欢用美人来写景?老师该不该让学生探讨这个问题?还有,高三复习备考课能不能这样上?思忖再三,我决定先吃这个“螃蟹”,再次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过程师:先请同学们读一读搜集到的朱自清用美人写景物的材料。
生1:《温州的踪迹·“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用美人写月: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
生2:还用少女写海棠花:……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
生3:在《绿》里朱自清有大段的文字用美人来写梅雨潭: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朱自清景物描写中的女性意象研究学习》教学案例474450 河南省淅川县第一高中吴翔一、背景这学期我教高中复读班,复习《荷塘月色》之后,同学们被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所吸引,他们陶醉在那清新细腻的语言中,流连在那清幽淡雅的意境中。
他们为朱自清高超绝伦的写景艺术深深折服。
为此,我布置了研究性学习:阅读《温州的踪迹》(《语文读本》第一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松堂游记》《匆匆》《歌声》《威尼斯》等朱自清散文名作,研究朱自清的写景艺术。
结果,有一个同学提出:朱自清喜欢用美人来写景。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究竟算不算朱自清的写景艺术?朱自清为什么喜欢用美人来写景?老师该不该让学生探讨这个问题?还有,高三复习备考课能不能这样上?思忖再三,我决定先吃这个“螃蟹”,再次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过程师:先请同学们读一读搜集到的朱自清用美人写景物的材料。
生1:《温州的踪迹·“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用美人写月: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
生2:还用少女写海棠花:……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
生3:在《绿》里朱自清有大段的文字用美人来写梅雨潭: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
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生4:《白水漈》用少女写瀑布: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成了一个软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伏伏帖帖的缩回来了。
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
——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生5:《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用美人来写月亮和树枝: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
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
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
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
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
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
生6:《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还用美人来写灯光:电灯的光射到水上,蜿蜒曲折,闪闪不息,正如跳舞着的仙女的臂膊。
我们的船已在她的臂膊里了;如睡在摇篮里一样,倦了的我们便又入梦了。
生7:《松堂游记》也用美人来写月: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象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
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真有点儿!生8:《荷塘月色》把荷花比作美人: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生9:《威尼斯》用美人来写大理石花纹:墙面上用白的与玫瑰红的大理石砌成素朴的方纹,在日光里鲜明的像少女一般。
生10:《歌声》中有这样一句: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
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很丰富,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朱自清写月亮、潭水、瀑布、树枝、灯光、荷花、微风等景物,都用女性的脸、臂膊、肤色来比拟,女性化的优美意象成了他写景散文优美境界构造的不可缺少部分。
那么,朱自清为什么要用女性意象来写景物呢?请同学们报告各小组的研究成果,谁有疑问可随时提出。
(生争相发言)生11:我们认为与朱自清的诗人气质、艺术风格有关。
朱自清本人有富于女性气质的一面,从《朱自清传》上可以了解到,他碰到一个事物,特别是美丽的事物,就很有一种女性的敏感。
他那感情的细腻、丰富,就像女性作家一样,这一点从《背影》中反复说“我的泪又来了”可以看出。
这种气质可能就决定了他的艺术风格,大概是阴柔之美,这从他散文中那表现手法的敏感细腻、遣词造句的精致巧妙、比喻的微妙生动、意境的幽美雅洁、感情的真挚委婉等等可以看出,而女性化的优美意象正是形成这种阴柔风格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生12:我们认为朱自清爱美人(学生哗然)。
在《女人》一文中他直言不讳的坦白:老实说,我是个欢喜女人的人;从国民学校时代直到现在,我总一贯地欢喜着女人。
虽然不曾受着什么“女难”,而女人的力量,我确是常常领略到的。
女人就是磁石,我就是一块软铁;为了一个虚构的或实际的女人,呆呆的想了一两点钟,乃至想了一两个星期,真有不知肉味光景——这种事是屡屡有的。
在路上走,远远的有女人来了,我的眼睛便像蜜蜂们嗅着花香一般,直攫过去。
…… 我到无论什么地方,第一总是用我的眼睛去寻找女人。
在火车里,我必走遍几辆车去发见女人;在轮船里,我必走遍全船去发见女人。
我若找不到女人时,我便逛游戏场去,赶庙会去,——我大胆地加一句——参观女学校去;这些都是女人多的地方。
于是我的眼睛更忙了!我拖着两只脚跟着她们走,往往直到疲倦为止。
(学生长时间哗然)生13:我反对。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非常守规矩的人。
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当歌妓来到他们的船边让他点歌时,他明确说“不要,不要”。
事实上,他与妻子的感情非常好,他也没有像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徐志摩、郁达夫那样多情浪漫。
生14:事实上朱自清没有爱别的女人,并不等于他不想女人。
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他实质上是非常想听歌的。
但是他说“我受了道德律的压迫,拒绝了她们”,“我的思力能拆穿道德律的西洋镜,而我的感情却终于被它压服着,我于是有所顾忌了,尤其是在众目昭彰的时候。
”这说明他本质上还是爱女人的。
(生笑)生15:在朱自清的内心深处,也许是潜意识的爱慕女性。
在《荷塘月色》中,当他“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时候,他内心深处想的是《采莲赋》中男女调情的场面和《西洲曲》中少男少女恋爱欢会的场面。
但这时他已有了妻儿,戴上了道德枷锁,所以他只能哀叹:“可惜我们也无福消受了。
”《女人》一文中直言不讳的说喜欢女人也是他“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真实情感流露。
生16:我也认为,朱自清只是在精神上爱美人,这是他情感上的虚拟寄托。
古人常常用美人来兴寄,高洁孤独的屈原用美人自比,寻找感情上的寄托与慰藉。
失意寂寥的苏轼在《赤壁赋》中也长啸悲歌:“望美人兮天一方。
”同样,苦闷孤高的朱自清也是借作品中虚拟的女性意象来达到情感寄托和安慰。
由于处在剧烈动荡的革命运动时期而脱离政治,彷徨绯徊,这个被新文化运动激励过感奋过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既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他渴望能找一个与自己相知的女子诉说,来排解自己的痛苦。
可是,“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妻已熟睡好久了。
”对妻子无法倾诉,找其他女性道德上又不许,所以他只能借助于自己作品中虚拟的女性来达到自己情感上的慰藉。
像《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的那样,枕在“她的臂弯里,如睡在摇篮里一样,倦了的我们便又入梦了。
”(生鼓掌)生17:我也觉得,朱自清说的“美人”并不是实指,在《女人》一文中他明确说他喜欢的女人是“艺术的女人”。
按文中的描写,这“艺术的女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寻觅的。
这些美人意象应该看作是朱自清对纯洁情操、美好自由生活的追求向往。
“美人”这个意象代表的含义是高雅、洁净、优美、闲适、安逸等等,它是一种传统的文人意识与美感心态。
在当时那个充满喧嚣、充满庸俗、充满污秽的现实世界里,朱自清他们这些洁身自好、仍然固守“五四”自由精神的知识分子,他们企盼有一个宁静幽雅的空间,有一个洁净自由的境地。
可是现实生活中哪里存在呢?他们苦闷得只好隐入“象牙塔”,倾诉于文字之中,借这些美人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
(生频频点头)生18:我们小组认为,美丽的女性意象更能表现出景物的神韵。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苏轼写西湖美景的千古佳句,可是,西湖倒底美在哪里呢?没有详说,详说千言万语也道不出西湖美景之全貌。
苏轼仅此一句“像西施”,西施有多美,西湖就有多美!不由令你浮想联翩,驰骋想象……朱自清拿美人写风景,不也正是有与此异曲同工之妙吗?请看:“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不好看吧,而“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嗯,目光有点舍不得离开了。
看月光下的荷花那也很平常吧,但“如刚出浴的美人”那眼不就直了,难怪朱自清看一看这荷花便能暂时忘却心中的苦闷,产生淡淡的喜悦。
(学生大笑)再看:“墙面上用白的与玫瑰红的大理石砌成素朴的方纹”,在日光里倒底是什么色泽?恐怕难以描绘吧,朱自清的一句“鲜明的像少女一般”你自去想象它的色泽有多美!所以用美人来写景,足以达到以一胜十,以虚胜实的艺术效果,最能表达出景物的神韵。
试想:以天下最美的事物----美人来写景物,能不表现出景物的极致吗?(生长时间鼓掌)师: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发表了本小组的研究成果。
既能联系作者实际说话,又能举出原作材料证明,还能援引古人经典理论,研究深刻、透彻。
我把同学们的研究归纳一下。
朱自清用美人意象来写景物,主要有四种原因:(1)与朱自清的诗人气质、艺术风格有关;(2)是朱自清孤高悲凉中的虚拟寄托和情感慰藉;(3)是朱自清对纯洁情操、美好自由生活的追求向往;(4)美丽的女性意象更能表现出景物的神韵。
当然,我们的研究还不是全面的,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可以继续研究探讨。
下课!三、反思结果,这堂课异常火暴,同学们思维活跃,精神兴奋。
下课后还一致议论纷纷,回味无穷。
有的同学还四处“传播”,吸引得别的班同学也争相来借笔记看。
这堂课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呢?第一,学习(研究)内容是学生喜欢的。
教师能以学生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为重点,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意愿,改变了传统单调机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除了教材就是习题集,除了听讲就是考试。
朱自清先生为什么用美人来写景?这个问题高考绝对不考,这个问题有的教师可能会不屑一顾,甚至会认为无聊、庸俗。
但是,通过本节课可以看出,研究这个问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朱自清的了解,培养了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