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质量标准要求
- 格式:pdf
- 大小:6.16 MB
- 文档页数:47
保健食品的质量标准
保健食品是指具有保健功能并适合特定人群食用的食品,其质量标准对于消费
者健康至关重要。
保健食品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原料选择、生产工艺、卫生安全、功能成分等多个方面。
首先,保健食品的质量标准在原料选择上非常严格。
保健食品的原料应当来自
安全、无污染的来源,且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对于植物提取物、动物提取物等原料,需要严格控制其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指标,确保原料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其次,生产工艺也是保健食品质量的重要保障。
合理的生产工艺能够保证保健
食品的有效成分得到充分保留,同时确保产品的卫生安全。
生产工艺包括提取工艺、加工工艺、包装工艺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保健食品的质量。
除此之外,卫生安全也是保健食品质量标准的重要方面。
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应
当严格遵守卫生标准,确保生产场所、设备、人员卫生符合要求,避免交叉污染和微生物污染。
另外,保健食品的包装应当符合卫生标准,保证产品的卫生安全。
最后,功能成分的含量和稳定性也是保健食品质量标准的重要内容。
保健食品
的功能成分应当符合国家标准,且含量稳定,确保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对于添加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功能成分,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产品的质量。
综上所述,保健食品的质量标准涉及到原料选择、生产工艺、卫生安全、功能
成分等多个方面,每个方面都需要严格控制,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消费者在购买保健食品时,应当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注意查看产品的质量标准和生产许可证,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本标准规定了保健(功能)食品的定义、产品分类、基本原则、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标签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和销售的保健(功能)食品。
(一)定义1.保健(功能)食品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机能,适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2.功效成分能通过激活酶的活性或其他途径,调节人体机能的物质。
目前主要包括:多糖类,如膳食纤维、香茹多糖等;功能性甜味料(剂)类,如单糖、低聚糖、多元糖醇等;功能性油脂(脂肪酸)类,如多不饱和脂肪酸、磷脂、胆碱等;自由基清除剂类,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等;维生素类,如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等;肽与蛋白质类,如谷胱甘肽、免疫球蛋白质等;活性菌类,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微量元素类,如硒、锌等;其他还有二十八烷醇、植物甾醇、皂甙(苷)等。
(二)产品类型按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分为:调节免疫功能食品、延缓衰老食品、改善记忆食品、促进生长发育食品、抗疲劳食品、减肥食品、耐缺氧食品、抗辐射食品、抑制肿癌食品、调节血脂食品、改善性功能食品、调节血糖食品等。
(三)基本原则1.保健(功能)食品应保证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
2.保健(功能)食品应通过科学实验(功能成分定性、定量分析;动物或人群功能试验),证实确有有效的功能成分和有明显、稳定的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或通过动物(人群)试验,确有明显、稳定的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
3.保健(功能)食品的配方、生产工艺应有科学依据。
4.生产保健(功能)食品的企业,应符合GB 14881-94的规定;并应逐步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四)技术要求1.原料和辅料(1)原料和辅料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规定,或有关规定。
(2)食品添加剂应符合相应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规定。
(3)农药、兽药及生物毒素残留限量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的规定。
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
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是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制定的一项法规,旨在加强对保健食品的监督和管理,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该条例规定了保健食品的定义、分类、标识、质量要求、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要求。
其中包括以下内容:
1. 保健食品的定义:指具有调整机体功能、补充营养、预防疾病等功能,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注册备案的食品。
2. 保健食品的分类:根据功能、功效等不同,可以分为营养补充类、保健功能类等。
3. 保健食品的标识:保健食品应当标注产品名称、主要成分、功能、用法用量、生产日期等信息,并标注“保健食品”字样。
4. 保健食品的质量要求:保健食品应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不得含有违禁物质或超过限量标准。
5. 保健食品的生产与销售:保健食品的生产企业应持有相应的生产许可证,销售企业应进行备案登记,并严格按照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进行生产和销售。
此外,条例还规定了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如罚款、责令停产停业等。
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的出台,旨在加强对保健食品市场的监管,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同时,也促进了保健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保健食品质量标准要求保健食品是指具有调节机体功能,滋补营养,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等保健功能的食品。
保健食品的质量标准要求是保障消费者健康的重要保障,下面将对保健食品质量标准的要求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保健食品的原料选择要求严格。
保健食品的原料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不得使用有毒有害物质,不得使用超出规定用量的添加剂,保健食品的原料应当来源于正规渠道,不得使用来源不明的原料。
此外,保健食品的原料应当符合卫生标准,保证原料的卫生安全。
其次,保健食品的生产工艺要求严格。
保健食品的生产工艺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生产过程中应当严格控制原料的质量,保证生产过程中不受污染,不受杂质的影响。
生产工艺中应当采用适当的加工技术,保证产品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保证产品的保健功能不受影响。
再次,保健食品的质量检测要求严格。
保健食品应当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保证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对于保健食品的营养成分、微生物指标、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指标应当进行全面检测,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保健食品的质量检测应当由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保健食品的包装标识要求清晰。
保健食品的包装应当清晰标明产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产品批准文号等信息,保证消费者能够清晰了解产品的相关信息。
同时,保健食品的包装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保证产品的卫生安全,保证包装材料不会对产品造成污染。
综上所述,保健食品的质量标准要求是保障消费者健康的重要保障,只有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和要求,才能够保证保健食品的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希望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共同努力,加强对保健食品质量的监管和管理,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注册证书附件2产品质量标准产品技术要求
根据保健食品注册证书的附件2中的产品质量标准和产品技术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1. 原材料的选择和加工:保健食品应当使用符合相关标准的原材料,并且在加工过程中要保持原材料的质量和纯度。
2. 成分含量:保健食品产品的成分含量应当符合规定的标准,保证产品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达到一定的含量要求。
3. 产品标签:保健食品的标签应当清晰、准确地标示产品的名称、成分、有效成分含量、用法用量、保质期等信息,并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4. 产品的安全性:保健食品应当符合产品卫生安全的要求,不得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并且保证产品的生产过程卫生无害。
5. 产品的稳定性:保健食品的成分应当稳定,能在一定的保质期内保持其有效性和质量。
6. 产品存储和包装:保健食品应当存放在干燥、通风、无异味的环境中,产品的包装应当符合相关标准,能够保护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7. 产品的效果评价:保健食品应当进行产品效果评价,确保产品的功能和效果符合相关要求。
以上是根据保健食品注册证书附件2中的产品质量标准和产品技术要求总结而来的,具体要求可能还会根据不同产品和标准的要求而有所差异,需要具体参考相关文件。
保健食品的国家标准保健食品是指具有调节生理功能、增强健康的功效,适用于特定人群,并具有一定食用量的食品。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保健食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我国对保健食品的国家标准进行了严格规定,以确保其安全、有效和合理。
首先,保健食品的国家标准明确了其适用范围。
根据《保健食品管理条例》,保健食品适用于需要调节生理功能、增强健康的人群,包括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定人群。
同时,保健食品的功效范围也得到了明确定义,必须经过科学验证和临床试验,确保其具有明显的保健功能。
其次,国家标准对保健食品的成分和质量进行了严格要求。
保健食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得含有任何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
此外,保健食品的功效成分和含量也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确保其能够达到预期的保健效果。
另外,国家标准还规定了保健食品的标签和说明书内容。
保健食品的标签应当清晰明了,包括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成分含量、食用方法等信息,以便消费者了解产品的基本情况。
同时,说明书应当详细介绍产品的功效、适用人群、禁忌人群、食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让消费者能够正确地选择和使用保健食品。
最后,国家标准还对保健食品的生产和销售环节进行了严格监管。
生产企业必须取得保健食品生产许可证,并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质量管理要求进行生产,确保产品的安全和有效性。
销售企业也必须取得相关资质,不得进行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总的来说,保健食品的国家标准为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保健食品时,应当选择具有生产许可证和合格标签的产品,并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使用。
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保健食品市场的监督和管理,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违法行为,共同维护保健食品市场的秩序和健康发展。
保健食品卫生学稳定性试验和质量标准要点简介保健食品作为一类特殊的食品,对于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由于保健食品的生产、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特殊性,其稳定性和质量标准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本文将简要介绍保健食品卫生学稳定性试验和质量标准的要点。
一、保健食品卫生学稳定性试验要点1. 抽样及样品保存在对保健食品进行卫生学稳定性试验前,应根据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抽样。
抽样时需严格遵守抽样原则,并确保样品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抽样后,应按照相应的方法和要求进行样品保存,以确保试验结果的真实可靠。
2. 外观、色泽和气味外观、色泽和气味是保健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消费者最直观的感受。
卫生学稳定性试验中,需要对保健食品的外观、色泽和气味进行评估,以判断其是否符合要求。
其中,外观的要求包括产品的整体形状、表面质地等;色泽的要求包括产品的颜色、透明度等;气味的要求包括产品的香味、异味等。
3. 微生物指标保健食品的微生物指标是评价其卫生学稳定性的重要依据之一。
常见的微生物指标包括总菌落数、大肠菌群、真菌和酵母菌等。
卫生学稳定性试验中,需要对保健食品进行微生物指标的检测,以判断其微生物污染情况,并保证产品的卫生质量。
4. 理化指标除了微生物指标外,保健食品的理化指标也是评价其卫生学稳定性的重要依据之一。
常见的理化指标包括水分、灰分、脂肪含量、营养成分含量等。
卫生学稳定性试验中,需要对保健食品进行理化指标的检测,以判断其成分是否符合规定,并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保健食品质量标准要点1. 原料选择和使用保健食品质量标准要求在原料选择和使用上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原料的选择应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法规的要求,确保原料的质量和安全性。
使用过程中,则需要遵守生产工艺的要求,防止原料的污染和变质。
2. 配方控制保健食品质量标准要求在配方控制上注重科学合理性。
保健食品的配方应符合营养学要求,并根据特定人群的需求进行调整。
在配方过程中,需要控制各种成分的比例和含量,确保产品的质地和功能的达到标准。
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一、总则保健功能食品是指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具有调节机体功能、适宜人群食用并预期在正常饮食条件下能使人体获得特定的营养或者保持健康的食品。
保健功能食品的管理是为了促进人体健康,落实食品安全、健康科学的原则,推动食品产业升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健康中国战略。
在保健功能食品的标准制定中,应综合考虑保健功能食品的特殊性质,并充分借鉴国内外有关的科研和实践经验。
同时,必须优先保护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二、功能分类保健功能食品按照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类:1. 补肾壮阳类:具有补益精气、强健身体的功能,适宜人群为肾阳虚损者。
2. 养心安神类:具有调节情绪、提高睡眠质量、缓解压力的功能,适宜人群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3. 增强免疫力类: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抵抗疾病侵袭的功能,适宜人群为免疫功能低下者。
4. 促进消化类:具有促进食欲、改善消化功能的功能,适宜人群为消化系统疾病患者。
5. 调节血脂类:具有降低胆固醇、调节血脂的功能,适宜人群为高血脂患者。
6. 控制血糖类:具有调节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的功能,适宜人群为糖尿病患者。
7. 预防骨质疏松类:具有增加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的功能,适宜人群为骨质疏松患者。
8. 缓解疲劳类:具有缓解疲劳、提高工作效率的功能,适宜人群为工作压力大的人群。
三、质量要求1. 原料选用:保健功能食品的原材料应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不得使用有害物质。
2. 生产工艺:保健功能食品的生产过程应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采取适当的生产工艺,保证其保健功能的发挥。
3. 贮存与运输:保健功能食品在贮存与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不得受到污染或变质。
4. 标签与包装:保健功能食品的标签与包装应明确标注产品的功能类别、适宜人群、推荐用量等信息,并符合食品标签和包装的相关规定。
5. 保质期:保健功能食品的保质期应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在包装上明确标注保质期限。
四、使用与推广1. 使用限制:保健功能食品不得用于治疗疾病,也不得用于替代正常饮食。
余 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审评中心保健食品质量标准要求及常见问题分析一、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明确规定:“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
因此,制定保健食品企业标准已成为保健食品企业标准化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直接影响到保健食品的评价、投产和质量控制,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保健食品企业必须按照企业标准制定程序,在研发保健食品过程中及早地调查、收集有关标准情报资料,整理分析,确定各项参数的指标,安排一定的试验验证,在综合研究基础上编写出科学、合理及切实可行的企业标准。
二、质量标准的编写要求、注意事项及常见问题分析(一)内容应完整1、资料性概述要素(封面、目次、前言)2、规范性一般要素(产品名称、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3、规范性技术要素(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藏、规范性附录)4、质量标准编写说明注意事项上述要素除目次外,均不得有缺项。
封面主要内容为标准的类别、标准号、标准名称、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日期以及标准的发布单位。
前言应包括特定部分(说明标准的结构、采用国家标准的情况、标准附录的性质)和基本部分(首次发布日期、标准的提出与起草单位、主要起草人)。
(二)格式应规范质量标准编写格式应符合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相关规定。
(三)各项要素应符合相应要求1、范围范围应写明产品名称及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包括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藏、全部原辅料、主要工艺步骤(包括灭菌工艺)等。
示例本标准规定了×××胶囊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藏等。
本标准适用于以人参、山药、枸杞子、淀粉、硬脂酸镁为原料,经提取、浓缩、干燥、粉碎、制粒、装囊、辐照灭菌、包装等主要工艺加工制成的具有增强免疫力功能的×××胶囊。
2、规范性引用文件①排列顺序: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内有关文件。
国家标准按标准顺序号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行业标准先按标准代号的拉丁字母顺序排列,再按标准顺序号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②全文引用时不注年号;部分引用时,应注年号,如质量标准中“标志”内容引用GB16740-1997中第8部分标签的规定,引用GB16740文件时须注年号,且引用年号应按最新版本标注。
3、技术要求技术要求的项目应包括:原料要求、辅料要求、感官要求、功能要求、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净含量及允许负偏差。
若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了辐照灭菌工艺,则应增加辐照项,标明辐照源及吸收剂量。
1) 原料要求原料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规定,无国家标准则应符合相应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规定或有关要求。
其编写格式可参照以下示例:3 原料要求3.1 人参、山药、枸杞子: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的相应规定。
3.2 枸杞子提取物的质量标准见附录B。
3.3 维生素A:应符合GB 14750-1993《食品添加剂维生素A》的规定。
3.4 乳酸亚铁:应符合GB 6781-1986《食品添加剂乳酸亚铁》的规定。
2) 辅料要求辅料(如崩解剂、填充剂、着色剂、防腐剂、矫味剂、胶囊囊材、包衣材料等)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规定,无国家标准则应符合相应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规定或有关要求。
食品添加剂应符合相应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规定。
3) 感官要求感官要求应包括色泽、滋味和气味、性状、杂质等项目,并列表标示,且各项目指标应真实反映产品的生产工艺。
表1 感官指标项 目指 标色 泽呈X X色,色泽均匀滋味、气味具有X X气味、微苦、无异味性 状片剂,完整光洁,色泽均匀杂 质无肉眼可见的外来杂质4) 功能要求所列功能应与申报功能一致。
5) 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的选择及指标值的确定应在产品的研制基础上进行,可根据产品配方、保健功能、生产工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尽量减少以一大类物质的混合体代表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不宜选用存在安全性问题的物质。
其指标值由申请人自行提出。
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指标值确定的依据:①产品的研制生产中原料投入量②加工过程中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的损耗③多次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的检测结果④该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检测方法的变异度⑤国内外有关该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的安全性评价资料若产品仅有一种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可直接以文字陈述其规定;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应列表标示其项目和指标。
质量标准编制说明中应详细提供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指标值的确定依据及理由。
表3 标志性成分项 目指 标总皂苷(以XX计),mg/kg ≥X X粗多糖(以X X计),mg/kg ≥X X红景天苷,mg/kg ≥X X表4 功效成分项 目指 标维生素A,mg/kg X X ~ X X维生素D,mg/kg X X ~ X X 钙(以Ca计),mg/kg X X ~ X X 锌(以Zn计),mg/kg X X ~ X X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的指标值的标示①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一般按≥指标值标示,如总氨基酸、粗多糖、总黄酮、总皂苷、膳食纤维等。
②需要制定范围值的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应按指标值±X%作为限定范围,如总蒽醌、芦荟苷等成分。
X值的大小依据研制产品的检测资料等确定。
③对于每日摄入量需严格控制的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如褪黑素等,其指标值的标示范围应以每日用量为依据,上限不得大于允许摄入量。
④其计量单位应符合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规定。
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的指标值的标示6) 理化指标理化指标的项目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如GB16740)、规范及同类食品的卫生标准确定,以表格形式列出重金属(铅、砷、汞)等项目的限量指标。
表格中应有项目名称及指标,量的单位不加括号,≤和≥一律写于项目一栏右侧,而具体的限量值或数值则写在指标一栏。
理化指标计量单位应符合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规定。
表2 理化指标项 目指 标水分,% ≤X X 灰分,%≤X X 铅(以Pb计),mg/kg≤X X 砷(以As计),mg/kg≤X X 汞(以Hg计),mg/kg ≤X X 六六六,mg/kg≤X X 滴滴涕,mg/kg ≤X X崩解时限,min≤X X除上述一般要求外,理化指标还应根据产品剂型、原料及工艺的不同,依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要求增加相应的项目。
其余产品剂型、原料及工艺的补充项目应参照相应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规定。
剂型项目要求硬胶囊水分≤9%、崩解时限≤60min 、灰分软胶囊崩解时限≤60min 、灰分颗粒剂水分≤6%、灰分片剂崩解时限≤60min (泡腾片≤5min 、咀嚼片不作要求)、灰分(酸)奶片、初乳片、咀嚼片灰分蜜丸、浓缩蜜丸水分≤15%、灰分、溶散时限(小蜜丸≤60min ,浓缩蜜丸≤120min )水丸、浓缩水丸水分≤9%、灰分、溶散时限(水丸≤60min ,浓缩水丸≤120min )水蜜丸、浓缩水蜜丸水分≤12%、灰分、溶散时限(水蜜丸≤60min ,浓缩水蜜丸≤120min )口服液体制剂pH 、可溶性固形物袋装茶剂、煎煮茶剂水分≤12%饮料可溶性固形物粉剂水分(奶粉≤5%,豆奶粉≤4%,未做规定的其它粉剂不做要求)、灰分糖类二氧化硫(符合GB2760规定)、灰分酒剂酒精度≤38%、总固体蜜饯二氧化硫、色素饼干水分≤6.5%不同剂型的项目要求原料项目要求海产品镉、汞、砷植物油、鱼油类酸价、过氧化值茶叶、植物性原料(包括根、茎、叶、花、果等)直接入药的产品汞、六六六、滴滴涕等蚂蚁蚁酸红曲测原料的黄曲霉素B1、桔青霉素苹果、山楂测原料的展青霉素磷脂测原料的丙酮不溶物、乙醚不溶物(卵磷脂测原料的乙醇可溶物)甲壳素测原料的脱乙酰度胆固醇等有害因子含量高的原料胆固醇等乳类*测定原料乳的黄曲霉素M1、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等)藻类*微囊藻毒素动物源性原料*测定与食用安全相关的成分及与检疫要求相关的项目不同原料的项目要求缓解体力疲劳、减肥、改善生长发育的产品还应检测违禁成分。
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如合成色素、防腐剂、甜味剂、抗氧化剂等,应按照或参照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相应规定制定限量指标。
使用药用辅料(如崩解剂、填充剂、着色剂、防腐剂、矫味剂、包衣材料等)的,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补充相应指标。
特殊工艺要求:工艺中使用了有毒有害的加工助剂(除乙醇以外),应增加该加工助剂残留量指标。
7) 微生物指标微生物指标应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酵母和致病菌项目,其中致病菌项目应分别列出,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微生物指标应按照GB16740的相关规定标示。
菌落总数、霉菌、酵母的单位均以cfu/g(固体)或cfu/ml(液体)标示,大肠菌群的单位以MPN/100g(固体)或MPN/100ml(液体)标示。
8)净含量及允许负偏差净含量及允许负偏差的标示应按照GB16740的规定,列表标示产品最小销售包装的净含量及允许负偏差。
净含量的单位可标示为g/盒、mL/盒、g/袋等。
示例:表 6 净含量及允许负偏差净含量,g/盒允许负偏差,% 3099) 辐照要求根据具体产品的性质分析其是否适宜进行辐照灭菌。
对于适宜进行辐照灭菌的产品,其辐照源、吸收剂量等均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有关要求。
4、试验方法试验方法应包括感官要求、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净含量及允许负偏差等项目的检测方法,所列方法均应属于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规范、国家药品标准或国家有关部门正式公布的以及国内外正式发表的具有权威性的且适用于保健食品的测定方法,且与检验报告中采用的试验方法一致。
注意事项:(1)质量标准中所列的检测方法必须与试验报告中所采用的方法一致。
(2)根据保健食品化学特性需要对标准检验方法样品前处理或纯化步骤进行改进的,须在附录A中提供详细的方法内容。
(3)检测方法须注明其名称、来源及标准号。
其编写格式可参照以下示例:4.1 总黄酮的测定:按《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保健食品中总黄酮的测定”规定的方法测定。
4.2 维生素B1的测定:按GB/T5009.84-2003《食品中硫胺素(维生素B1)的测定》规定的方法测定。
4.3 水分的测定:按GB/T5009.3-2003《食品中水分的测定》规定的方法测定。
5、检验规则检验规则须完整,应包括原、辅料入库检验、出厂检验、型式检验、组批、抽样方法、判定规则等项目。
型式检验项目应包括质量标准技术要求规定的全部项目,并且型式检验不得有原辅料发生改变、生产工艺发生改变等影响产品质量及食用安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