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的油气资源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7
《苏丹Palogue油田注CO2采油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石油的开采和生产一直是国内外能源工业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二氧化碳(CO2)作为油藏工程的一种新技术手段,其注采技术在苏丹Palogue油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苏丹Palogue 油田注CO2采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该油田的开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苏丹Palogue油田概况苏丹Palogue油田位于苏丹共和国境内,是一个重要的石油资源区。
该油田具有较高的油气储量和丰富的石油资源,但由于其地质条件复杂,传统的采油方法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尝试使用注CO2采油技术来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三、注CO2采油实验(一)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注CO2采油技术,通过向油藏中注入CO2气体,改变油藏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实验过程中,我们详细记录了注气压力、注气量、产油量等关键参数。
(二)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注CO2采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苏丹Palogue 油田的采收率。
通过向油藏中注入CO2气体,可以显著降低原油的粘度,增加原油的流动性,从而使得更多的原油能够被顺利地采出。
此外,CO2气体还可以与原油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反应,生成更易流动的轻质烃类物质,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四、数值模拟研究(一)数值模拟方法为更深入地研究苏丹Palogue油田注CO2采油技术,我们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实验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
通过建立油藏模型,设定合理的参数和边界条件,模拟注CO2过程中的压力变化、气体扩散、原油流动等关键过程。
(二)模拟结果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注CO2采油技术对苏丹Palogue油田具有显著的影响。
随着CO2气体的注入,油藏内部的压力逐渐升高,气体逐渐扩散并渗透到原油中,改变了原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同时,由于CO2气体的存在,使得原油的流动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从而提高了采收率。
非洲十大石油储量排行榜(非洲石油储量排名)非洲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是全球重要的能源供应国。
以下是非洲十大石油储量排行榜:1. 利比亚利比亚是非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其石油储量超过480亿桶。
利比亚的石油产量占非洲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2. 尼日利亚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其石油储量超过370亿桶。
尼日利亚的石油产量占非洲总产量的约22%。
3. 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利亚是非洲第三大石油生产国,其石油储量超过160亿桶。
阿尔及利亚的石油产量占非洲总产量的约13%。
4. 安哥拉安哥拉是非洲第四大石油生产国,其石油储量约150亿桶。
安哥拉的石油产量占非洲总产量的约12%。
5. 刚果(布)刚果(布)是非洲第五大石油生产国,其石油储量约25亿桶。
刚果(布)的石油产量占非洲总产量的约2%。
6. 索马里索马里是非洲第六大石油生产国,其石油储量约10亿桶。
索马里的石油产量占非洲总产量的约1%。
7. 刚果(金)刚果(金)是非洲第七大石油生产国,其石油储量约35亿桶。
刚果(金)的石油产量占非洲总产量的约3%。
8. 赤道几内亚赤道几内亚是非洲第八大石油生产国,其石油储量约16亿桶。
赤道几内亚的石油产量占非洲总产量的约1%。
9. 利比里亚利比里亚是非洲第九大石油生产国,其石油储量约4亿桶。
利比里亚的石油产量占非洲总产量的约0.3%。
10. 加蓬加蓬是非洲第十大石油生产国,其石油储量约20亿桶。
加蓬的石油产量占非洲总产量的约2%。
总体来看,非洲的石油储量主要集中在北部和西部地区,其中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和安哥拉是非洲四大石油生产国,其石油产量占非洲总产量的约80%。
虽然非洲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石油开采对环境的影响较大,非洲各国需要加强环保意识,制定合理的开采政策,实现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苏丹Palogue油田注CO2采油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篇一苏丹Plogue油田注CO2采油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一、引言苏丹Plogue油田作为重要的石油资源地,近年来面临着采油效率的挑战。
为了提高采油率并寻求更高效的开采方式,本文对Plogue油田进行了注CO2采油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和模拟研究,为Plogue油田的采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油田开采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传统的采油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因此,寻找新的采油技术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CO2作为一种有效的采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
通过对苏丹Plogue油田进行注CO2采油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可以为该油田的采油技术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采油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苏丹的石油工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实验方法与过程1. 实验材料与设备本实验所使用的材料包括Plogue油田的原油、注气装置、测量仪器等。
注气装置用于将CO2注入到原油中,测量仪器用于测量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参数。
2. 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注CO2采油技术,通过向Plogue油田的原油中注入CO2,观察其采油效果。
实验过程中,记录了注入CO2的压力、流量、温度等参数,以及采出的原油量、质量等数据。
3.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首先对Plogue油田的原油进行了取样和分析,确定了其性质和组成。
然后,通过注气装置向原油中注入CO2,观察其采油效果。
在实验过程中,不断调整注入CO2的压力、流量等参数,以获得最佳的采油效果。
同时,使用测量仪器记录了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和数据。
四、数值模拟研究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注CO2采油技术的效果和机理,本文还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数值模拟采用了流体动力学和热力学等理论和方法,建立了Plogue油田的数值模型。
通过对模型进行注CO2过程模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CO2在原油中的扩散、渗透等过程,以及其对采油效果的影响。
《苏丹Palogue油田注CO2采油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石油采收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在众多采油技术中,注CO2采油技术因其具有较好的提高采收率效果和环境保护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苏丹Palogue油田作为重要的石油资源储备地,其实验性注CO2采油技术的实践与数值模拟研究,对提升油田的采收效率及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苏丹Palogue油田概况苏丹Palogue油田位于苏丹地区,是一个大型油田。
由于油田开发难度较大,常规的采油技术效果并不理想。
近年来,该油田尝试了注CO2采油技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原油的流动性并增加采收率。
三、注CO2采油实验(一)实验设计在苏丹Palogue油田进行注CO2采油实验时,首先进行了详细的前期准备工作。
包括对油田的地质构造、储层特性、流体性质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然后设计出合理的注CO2方案。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注入CO2气体,观察其对原油流动性的影响,并记录相关的数据。
(二)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监测设备的实时数据反馈,观察了CO2注入后原油流动性的变化情况。
同时,对注入的CO2的浓度、压力、注入量等参数进行了优化调整,以获取最佳的采收效果。
四、数值模拟研究(一)模型建立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注CO2采油技术,我们建立了相应的数值模拟模型。
该模型基于流体力学原理和油田的实际地质条件,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方式,对注CO2过程中的流体流动、压力变化、CO2与原油的相互作用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预测。
(二)模拟结果分析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我们得到了注CO2过程中油田的流体流动规律、压力分布情况以及采收率的变化趋势等重要信息。
这些信息为优化注CO2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五、实验与模拟结果对比及讨论(一)结果对比将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在整体趋势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这表明我们的数值模拟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实际注CO2采油过程中的流体流动和压力变化情况。
《苏丹Palogue油田注CO2采油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油田开发的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苏丹Palogue油田作为重要的石油资源区域,其采油技术的进步对于提高石油采收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注CO2采油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针对苏丹Palogue油田的注CO2采油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二、苏丹Palogue油田概况苏丹Palogue油田位于苏丹共和国,是一个具有丰富石油资源的地区。
该油田的储层特性、油品性质以及地质条件等因素对于采油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注CO2采油技术因其能够降低原油粘度、提高采收率等优点,在苏丹Palogue油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注CO2采油实验1. 实验设计在苏丹Paloque油田进行注CO2采油实验,首先需要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包括确定注气量、注气速度、注气方式等关键参数。
同时,还需要考虑油田的地质条件、储层特性等因素,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注入CO2气体,观察其对原油采收率、油品性质等方面的影响。
同时,还需要对注气过程中的压力变化、气体分布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3.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注CO2采油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苏丹Paloque油田的采收率,降低原油粘度,改善油品的流动性。
同时,注气过程中的压力变化和气体分布情况也对采油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四、数值模拟研究1. 模型建立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苏丹Paloque油田的注CO2采油过程,建立了相应的数值模拟模型。
该模型考虑了油田的地质条件、储层特性、流体性质等因素,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注气过程中的压力变化、气体分布等情况。
2. 模拟结果分析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注CO2采油过程中的流体流动规律、压力变化情况等。
同时,还可以预测不同注气参数对采油效果的影响,为实际生产提供指导。
《苏丹6区稠油油藏有限携砂冷采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苏丹6区稠油油藏是我国重要的石油资源之一,其开采难度大、成本高,一直是石油工业界关注的焦点。
有限携砂冷采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开采技术,在稠油油藏的开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研究苏丹6区稠油油藏有限携砂冷采的机理,为该地区的稠油开采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二、苏丹6区稠油油藏概述苏丹6区稠油油藏具有高粘度、高密度、高含蜡等特点,给开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传统的热采方法虽然可以降低稠油的粘度,但存在着投资大、能耗高、环境污染等问题。
而有限携砂冷采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开采技术,具有投资小、能耗低、环保等优点,因此在苏丹6区稠油油藏的开采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三、有限携砂冷采技术概述有限携砂冷采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传统采油方式,利用冷采液和携砂剂将稠油从地下开采到地面的技术。
该技术通过控制携砂剂的种类、用量和注入方式等参数,使携砂剂与稠油混合后形成流动性较好的混合物,从而将稠油顺利地开采出来。
该技术具有投资小、能耗低、环保等优点,是稠油油藏开发的一种有效方法。
四、苏丹6区稠油油藏有限携砂冷采机理研究针对苏丹6区稠油油藏的特点,本文对有限携砂冷采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通过对携砂剂的筛选和优化,确定了适合苏丹6区稠油油藏的携砂剂种类和用量。
其次,通过实验研究了携砂剂与稠油的混合过程,探讨了混合物的流变性能和稳定性。
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有限携砂冷采技术在苏丹6区稠油油藏的适用性和效果。
研究表明,有限携砂冷采技术可以通过控制携砂剂的种类和用量,使携砂剂与稠油混合后形成流动性较好的混合物,从而顺利地将稠油开采出来。
在苏丹6区稠油油藏中,该技术的适用性较好,可以有效地降低开采成本和提高开采效率。
此外,该技术还具有环保等优点,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五、结论本文通过对苏丹6区稠油油藏有限携砂冷采机理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 有限携砂冷采技术是一种适用于苏丹6区稠油油藏的开采技术,具有投资小、能耗低、环保等优点。
尼罗河中国石油大尼罗河石油作业公司(GNPOC)为集团公司直属海外企业,负责苏丹石油合作项目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并代表中石油集团公司在苏丹履行社会责任。
从1995年起,中石油集团公司陆续在苏丹获得了5个上游项目联合作业权益,分别是1/2/4区、3/7区、6区、15区和13区;同时在下游与苏丹能矿部合资建设了喀土穆炼油厂、化工公司,并开展了加油站业务。
中石油苏丹项目在2011年由于南苏丹独立而划分为苏丹和南苏丹两部分。
其中,1/2/4区项目被划境而治,北方部分仍为大尼罗公司管理,南方部分为新命名的先锋公司管理。
3/7区项目几乎全部在南苏丹。
6区项目全部在苏丹。
2012年年初,南苏丹石油项目全面停产。
特别是4月,1/2/4区北方部分燃起战火,项目受到灾难性影响。
3/7区原油管道也是贯穿苏丹和南苏丹管径最大、输送量最大的管道。
中国与原苏丹石油合作的现状与困局(上)2012-5-2摘要: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经营,中国石油公司在原苏丹创建了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形成了密切的石油合作关系。
这对于保障我国石油进口安全、拓展在非洲地区的石油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然而原苏丹国家分裂后,种族宗教冲突加剧,加之领土边界争端和石油资源争夺以及相关国际因素,已经影响到既有合作利益。
中国需要突破传统思维,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化解国家分裂造成的合作困局,维护和扩大与南北苏丹的石油合作关系。
中国海外石油合作项目大多处于动荡不安的国家或地区,维护在南北苏丹石油合作利益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油企积累开展国际合作的经验。
关键词:苏丹,南苏丹,中国,石油合作,困局,建议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以下简称中国石油)进入苏丹石油市场,先后获得一系列石油合作项目,帮助苏丹建立了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使苏丹成为中国在非洲地区最重要的石油合作伙伴和主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地。
然而,苏丹分裂前后持续不断的暴力冲突和南苏丹独立后悬而未决的问题对中国在当地的石油合作项目造成了严重影响。
第30卷第4期2018年8月岩性油气藏LITHOLOGIC RESERVOIRSV ol.30No.4Aug.2018收稿日期:2017-11-25;修回日期:2018-03-28;网络发表日期:2018-04-18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编号:2008ZX05029)资助作者简介:王国林(1964-),男,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和勘探生产组织工作。
地址:(100034)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北大街6-1号尼罗河公司办公室。
Email :*********************通信作者:史忠生(1978-),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与综合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 :***************。
文章编号:1673-8926(2018)04-0037-09DOI :10.12108/yxyqc.20180404引用:王国林,史忠生,赵艳军,等.南苏丹Melut 盆地北部地区岩性油藏成藏条件及勘探启示.岩性油气藏,2018,30(4):37-45.Cite :WANG G L ,SHI Z S ,ZHAO Y J ,et al.Lithologic reservoir forming conditions and its exploration implication in northernMelut Basin ,South Sudan.Lithologic Reservoirs ,2018,30(4):37-45.南苏丹Melut 盆地北部地区岩性油藏成藏条件及勘探启示王国林1,史忠生2,赵艳军1,陈彬滔2,薛罗2(1.中油国际尼罗河公司,喀土穆10687,苏丹;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兰州730020)摘要:南苏丹Melut 盆地北部地区经过十多年的勘探部署,目前剩余构造圈闭少、面积小,难以满足勘探需求,勘探领域需向岩性油藏领域转移。
摘要:近年来,国家能源形势非常严峻,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石油需求缺口将在1.2亿吨左右;到2020年至少到2亿吨以上。
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中国石油加快发展海外油气业务,而苏丹石油项目作为中国石油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项目,也是第一个上下游一体化项目,涵盖了石油勘探开发、地面建设、长输管道、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等领域,重点分析和研究苏丹地区的投资市场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苏丹中国石油市场投资苏丹石油项目作为中国石油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项目之一,其地位举足轻重,重点分析苏丹投资市场,对中国石油在当地的战略决策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一、市场背景分析(一)苏丹石油勘探开发情况苏丹石油勘探的黄金时期出现在1996年之后,随着苏丹政府重新划分14个区块进行对外招标,中国石油、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等大石油集团进入苏丹。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苏丹石油勘探取得历史性突破,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由不到20亿桶增加到120亿桶,具备了建成日产60-65万桶产量规模的能力。
近年来,苏丹3/7区继发现并探明Palogue这个世界级大油田后,又发现了Moleeta、Gasaab 和Gumry等一系列大中型油田;苏丹1/2/4区在进一步扩大Diffra油田规模的同时,又发现了Neem油田和Haraz-Shutaib油田;苏丹6区在Fula和Moga油田区进一步挖潜,既增大了稠油储量规模,又新增了一定数量的稀油储量。
2005年3月,苏丹与白尼罗河石油公司(由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印度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以及苏丹国家石油公司组成的联合体公司,分别占68%、25%和7%的股份)签署4亿美元的合同,开发南部的Thar Jath油田,2006年下半年起,日产量达到8万桶。
(二)苏丹石油市场的不利因素根据美国能源情报局的统计,苏丹的探明石油储量共计5.63亿桶。
到目前为止,苏丹石油勘探仅限于中部和中南部地区。
上游是苏丹将来经济发展的关键。
摘要:苏丹石油资源丰富,2010年石油探明储量为66*108bbl。
为了开发本国的石油资源,苏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为中苏石油合作提供了机会。
苏丹是中国海外寻油最早的目的地之一,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已在苏丹逐步形成集生产、精炼、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的石油工业产业链。
中国与苏丹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堪称中国在非洲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成功典范,每年为中国带来数百万吨的权益油和稳定的石油供应渠道,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苏丹的经济发展。
中国企业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热情为当地民众造福,赢得了苏丹政府和人民的称赞。
然而由于苏丹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存在不稳定性,再加上达尔富尔问题和西方的恶意诽谤,使得中苏石油合作面临着挑战。
但随着中苏石油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入,相信两国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关键词:中国,苏丹,石油资源,石油合作,权益油1 前言苏丹地处非洲东北部,扼红海、地中海战略要冲,也是自北进入非洲腹地的门户,为重要的国际战略通道。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苏丹境内发现了储量极为丰富的油田,加之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使得许多国家竞相进入苏丹石油开采领域。
苏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试图依靠外国资本来开发本国石油资源。
但是,由于苏丹持续的内战、糟糕的基础设施、苏丹同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的不和等这些内外不利因素,使投资苏丹石油业存在不小的风险,许多国家对进入苏丹石油领域比较谨慎。
我国和苏丹同属第三世界,政治上友好,经济关系稳定,合作项目逐年增加。
近30年来,我国共向苏丹提供了71笔援款,故苏丹政府十分信任我国的技术、设备及人员。
同时,为摆脱西方国家对其石油开采的控制,苏丹加强了同中国的石油合作。
2 苏丹石油资源与早期勘探开发苏丹石油资源丰富。
1997年,苏丹石油探明储量为30*108bb1,2007年石油探明储量为66-108bl,占世界石油份额的0.5%。
随着石油探明储量的不断增加,苏丹在石油出口国中的地位逐步得到提升,2001年8月,欧佩克给予苏丹欧佩克会议观察员身份。
苏丹石油产量也逐年增加,从1997年的9000bbl/d 到2003年的超过30*104bbl/d,再到2007年的45.7*104bbl/d。
苏丹宣布将于2009年把原油产量提高到50*104bbl/d,到2009年底争取达到60*104bbl /d。
苏丹具备形成大型油田的地质条件,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潜质,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逐步提高和勘探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储量、产量和出口量不断上升是毫无疑问的。
苏丹丰富的石油资源对于其他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经过几十年的勘探和开发,苏丹于1999年9月首次成为石油出口国。
然而,过去几十年的勘探和开发工作却受到苏丹经济动荡、政局不稳和南北内战的阻挠,错过了一次次开采石油的机遇。
1950年苏丹在红海沿岸首次发现石油,当时的研究表明苏丹的石油不具有使用价值。
受此观点影响,使得苏丹的石油勘探和利用被延缓,以等待最佳时机。
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再次关注苏丹的石油勘探开发,当时勘查重点是在红海海上。
从那时起直到1967年,多家国际石油公司从苏丹政府那里获得了在苏丹沿海勘探石油的特许权,其中包括意大利的阿吉普公司、美国的谢夫隆公司和苏丹的迪吉纳公司。
唯一重要发现是1976年谢夫隆公司在海上发现的苏阿金(Suakin)天然气田。
谢夫隆公司在20世纪60-70年代发现了苏丹南部的班提乌(Bentiu)、马拉卡尔(Malakal)及穆格莱德(MaSlsd)油田。
1985年,谢夫隆公司全部放弃其在苏丹的油气勘查开发特许权,因为其特许权区位于当时苏丹政府军与叛军交战地区(1983年谢夫隆公司的3名雇员遭反政府游击队杀害)。
法国达道尔公司(即目前的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公司)也中止了其海上勘查作业,但保留了勘查特许权。
苏丹政府将谢夫隆公司的勘查特许权细分为若干小区块。
1993年,加拿大阿拉基斯能源公司取得了班提乌城北部地区的勘查特许权,并开始开发其特许权内的黑格利(Heglig)及团结(Unity)油田,但生产规模很小(约2000bbl/d),只在苏丹境内炼制和消费。
直到1996年,苏丹虽然已拥有大量原油储量,但每年消费的200*104t以上的各类成品油仍要全部依赖进口,耗资上亿美元,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苏丹也是中国海外寻油最早的目的地之一。
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已在苏丹投资150亿美元,逐步形成一个集生产、精炼、运输、销售于一体,包括上、中、下游的完整的石油工业产业链。
2003年,中国从苏丹获得的份额油总额超过1000*104t,位居海外份额油来源第一位,约占中国当年石油进口总量的11%。
2005年,中国购买了苏丹出口石油中的一半,占中国石油消费总量的5%。
专家预计,中国从苏丹的石油进口目前虽然只占全部进口总量的5%,但随着中国石油消耗量的日益增大,这一数字将在未来10年内出现大幅增长。
中国在苏丹参与能源合作的石油企业主要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3 中国与苏丹能源合作现状3.1 苏丹政府的鼓励性投资政策为本国石油开发提供了机会为了吸引外资,苏丹政府于1999年制定并通过了新的《投资鼓励法》。
该法的明确性、透明度和对投资者的优厚条件相对于其他国家都是少见的,与投资有关的各项程序也是简捷的。
新《投资鼓励法》明确规定,外商在苏丹投资可以获得10年免税期,原材料生产企业还可以获得永久免税(只征收10%的增值税);所有领域都向外资开放,可合资也可独资,外资获得的利润可以通过银行汇回本国,没设定交易硬通货的限额(对现汇交易有规定),国内外交易完全自由;投资政策对投资者没有任伺身份性的歧视;投资者对所投资的项目有完全的所有权,不用担心被国有化或被没收;对那些新近开业的公司予以免税或减税。
苏丹政府也在多种场合声明,欢迎各国公司投资苏丹石油业。
对于开发前景如此可观的石油资源,美英等国的石油公司垂涎三尺。
近年来,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马来西亚和中国先后派团到苏丹考察,参与苏丹石油业和其他实业的开发。
美国还戏剧性地改善了同苏丹的关系,得到了苏丹部分石油区块的开采权。
日本通过淡化政治、突出经济、提供经济援助、免除债务等手段发展与苏丹的关系,以谋求更大的石油利益。
印度在苏丹石油领域的投资规模也比较大,迄今累计投资15亿多美元。
据苏丹政府透露,在过去几年里,苏丹已累计吸引外资50亿美元。
上述情况足以说明苏丹政府近年来在吸引外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为了加快石油工业的发展,苏丹政府划定了15个对任何投资者都开放的石油勘探与开采区。
最大和最重要的3个区是:穆格莱德盆地中的尤内特和海格里哥(The Uniwand Heglig),位于首都喀土穆西南约800km处,穆格莱德盆地面积约36*104km2,其含油沉积物层深度达1.6*104m;迈鲁特盆地(The Mdmbasin),面积约6.5*104km2,其含油沉积物层深达1.37*104m,到目前还未得到很好的开发;蓝尼罗河盆地(Blue Nilebasin),面积约6.6*104km2,其含油沉积物层厚达9144m。
其他有前景的地区是靠近埃及和利比亚的西北地区及红海沿岸地区。
苏丹的石油业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业之一。
长期以来,苏丹的经济支柱主要是矿业、农业及与农业相关的手工业,经济长期入不敷出。
但是,随着石油资源的大量发现和石油业的迅速发展,苏丹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工业总产值增长较快。
2001年,苏丹石油收入已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1%,占苏丹年出口外汇收入的70%,石油工业已成为苏丹经济最具活力的产业。
3.2 中苏石油合作开创了中国海外寻油的成功先例苏丹石油开发项目是中国与非洲合作开发石油资源的典范,成效显著。
1995年9月,苏丹总统巴希尔访华时提出希望中国公司到苏丹勘探开发石油,帮助苏丹建立自己的石油工业。
中国领导人指示中国石油进行研究。
中国石油在对苏丹的投资环境和石油地质资料进行分析后认为,苏丹的地质情况与我国渤海湾盆地极为相似,公司有勘探开发这类油田的成熟技术和成功经验。
因此,中国石油决定参与苏丹的石油开发,并申请中国政府援外优惠贷款作为启动资金。
之后,中国政府与苏丹政府签订了中国向苏丹提供115亿元政府优惠框架协议,中国石油与苏丹能源矿产部正式签署了共同勘探开发苏丹石油六区的《产品分成协议》,以及在石油勘探、冶炼和运输等领域的一系列合同,独资或合作经营。
至此,中国企业打入了苏丹石油市场。
1996年11月,中国石油中标苏丹穆格莱德油田1/2/4区块的开发权,同时负责组建新的投资集团——大尼罗河石油作业公司(CNPOC)。
其中,中国石油参股40%,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占30%,加拿大阿拉基斯能源公司占25%(后转让),苏丹国家石油公司占5%(干股)。
GNPOC被《石油企业管理》杂志称为中国石油投资最多、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海外项目之一。
该项目“运行不到两年,已经收回了总投资的60%以上”。
1999年8月,由中国援建的苏丹南部穆格莱德盆地黑格林格油田出油。
一年内该油田共生产原油6400*104t以上,苏丹获收入6.8亿美元,中国获3.2亿美元。
2000年5月,苏丹喀土穆炼油厂正式投产,中国石油和苏丹政府各占50%的股份,年加工能力250*104t,目前运行良好。
2002年3月,喀土穆石油化工厂正式投产,中国石油占股95%,苏丹政府占股5%,设计年产聚丙烯1.5*104t。
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在苏丹石油领域投资27.3亿美元,不仅修建了1506km的石油管道,而且还帮助苏丹发展和完善了从开采到销售的一系列石油工业体系,中国从苏丹获得的份额油总额已位居海外份额油来源的第一位。
2004年,中国石油高层分别与苏丹能源矿产部、财政国民经济部签订了富拉—喀土穆石油管道项目、喀土穆炼油厂扩建项目和组建中苏物探合资公司等3项正式协议。
2006年中国还购得了苏丹60%的石油。
目前,中国在苏丹已形成从上游产品到下游产品的系统工业体系,在苏丹石油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这是中国在海外最大也最成功的项目,堪称中国在非洲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典范,使中国每年拥有了数百万吨的权益油和稳定的石油供应渠道。
3.3 中苏石油合作取得的成果无论从政府层面还是从企业层面上看,苏丹在中国的全球石油战略中已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已成为中国稳定的石油供应渠道之一。
从企业层面上看,苏丹已成为中国石油在海外的主要产区,而且不仅拥有开采权,还拥有炼油厂以及加油站,已在苏丹逐步形成集生产、精炼、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的石油工业产业链。
从政府层面上看,中国与苏丹政府的合作形势也很好,苏丹已成为中国海外最大和最成熟的石油开采地,是中国海外石油战略多元化的一个支撑点,是中国在“走出去”战略中迈出的最为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