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破伤风临床治疗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5
破伤风毒素的致病机制及其抗毒素疗法破伤风是一种由产生破伤风毒素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引起的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肌肉僵直、颈项强直、呼吸困难等。
破伤风毒素是一种极为强烈的神经毒素,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导致病情严重。
本文将从破伤风毒素的致病机理、临床表现入手,探讨抗毒素疗法在破伤风治疗中的重要性。
破伤风毒素的致病机理破伤风毒素是一种会引起严重神经系统损害的神经毒素,会影响脊髓神经元和下丘脑,导致病情危重。
破伤风菌在人体内产生毒素后,毒素很容易通过神经系统进入人体内部。
破伤风毒素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引起病理性损害:一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另一种是通过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和周边神经系统引起肌肉痉挛和麻痹。
破伤风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机制是通过其对神经元的兴奋作用。
毒素结合到神经元膜的特定位置,导致细胞内Ca2+离子的不可逆性流入,这种离子流使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
这种兴奋状态会导致痉挛、强制性的肌肉收缩和内脏器官收缩等症状,同时还会影响脑干和脊髓的正常功能。
破伤风毒素还会通过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和周边神经系统引起肌肉痉挛和麻痹。
毒素会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从而干扰神经肌肉冲动的传递。
这种作用导致肌肉的痉挛和麻痹,最终导致呼吸和循环系统失调,危及生命。
破伤风毒素的临床表现和诊断破伤风毒素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肌肉僵直、颈项强直、呼吸困难。
最初的症状有时会被误认为是门诊病例,包括局部肌肉痉挛和强制性收缩,在进一步的病程中出现痉挛性腹痛和张力性头痛。
呼吸肌肉痉挛和强制性收缩是破伤风的常见症状之一,这种症状通常会在症状开始出现后的2-4天内出现。
破伤风诊断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扁桃体和咽部肌肉的痉挛和强制性收缩,这种症状通常伴随着呼吸道受阻和继发性心肺功能衰竭。
此外,破伤风患者通常会出现厌食、口干、咽痛、高热等感染症状。
破伤风的最终确诊通常需要结合病例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判断。
抗毒素疗法在破伤风治疗中的作用目前,破伤风的治疗依旧以生物制剂抗毒素为主要手段。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针刺结合药物治疗破伤风26例的疗效报告高邮县人民医院解放前破伤风这一病症,在治疗上是难以收效的,同时经济上花费代价也很大。
解放后的5—6年中,我院在党的领导下,在一切为了抢救病人的号召下,曾以数百元医药费,用封闭及破抗等药物合并治疗,治愈过两个病人。
但是花费很多钱。
自从党号召西医学习中医推广中医治疗经验以后,我院于1955年8月至1958 年9月这三年间以针刺疗法或针刺结合药物综合治疗破伤风26例,除早期摸索经验时死亡二例,近来又一例因来院较晚入院仅16小时治疗未即收效而死亡,共死亡3例外,其余23例均治愈。
我们所治疗的破伤风病人,有儿童、有壮年,有男有女,有受伤后潜伏期短发病剧的,也有潜伏期长发病缓慢,病情比较轻的。
他们受伤部位,有在头颈部,有在四肢部,且有因不洁之堕胎而致病的。
在治疗方面,我们是采用利刺为主,轻型病例仅用针刺,较重病例则以封闭、镇静剂、青霉素、补充体液和少量破抗等辅助治疗,如疮口未愈或尚有炎症、化脓等现象者,则施行扩创或折指手术并以含氧药液作湿敷。
在26例破伤风病人医药住院费只用去30—80元。
且有仅用针刺治疗的轻病例住简易病床或家庭病床,治愈后只收治疗费4—5元,这是符合多快好省条件的。
兹介绍针刺的经穴,手法、体位、经验于后:针灸治疗方法1.经穴:我院针刺破伤风患者的经穴,是以督脉等6经的穴位百会等13穴为主,但因为主刺经穴针孔处有过疤痕组织或过去留针处有轻度红色炎症时,则采用督脉等5经的后顶等13个辅穴代替或轮换使用(详表1)。
从表一可以看出,我院针刺治疗破伤风,有40%左右的穴位是取用督脉经的孔穴的。
破伤风的诊断、治疗、护理破伤风又名强直症,俗称锁口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性人畜共患病。
临诊以骨骼肌持续性痉挛和神经反射兴奋性增高为特征。
一、病原破伤风梭菌,又称强直梭菌,为一种大型厌气性革兰氏阳性杆菌,多单个存在。
本菌在动物体内外均可形成芽胞,其芽胞在菌体一端,似鼓锤状或球拍状,多数菌株有周鞭毛,能运动。
不形成荚膜。
破伤风梭菌在动物体内和培养基内均可产生几种破伤风外毒素,最主要的为痉挛毒素,是作用于神经系统的神经毒,引起动物特征性强直症状的决定性因素,亦是仅次于肉毒梭菌毒素的第二种毒性最强的细菌毒素。
以90-100纳克(ng )剂量即能致死一只豚鼠。
它是一种蛋白质,对热较敏感,65-68℃经5min即可灭能,通过0、4%甲醛杀菌脱毒21--31天,可将它变成类毒素,其它毒素如溶血毒素和非痉挛毒素,对于破伤风发生意义不很大。
二、潜伏期一般有潜伏期,通常是7天左右,个别病人可在伤后1~2日就发病。
潜伏期越短者,预后越差。
还有在伤后数月或数年因清除病灶或异物而发病的。
三、并发症除可发生骨折、尿潴留和呼吸停止外尚可发生以下并发症:①窒息:由于喉头呼吸肌持续性痉挛和粘痰堵塞气管所致;②肺部感染:喉头痉挛、呼吸道不畅、支气管分泌物郁积、不能经常翻身等都是导致肺炎肺不张的原因;③酸中毒:呼吸不畅、换气不足而致呼吸性酸中毒,肌强烈收缩、禁食后体内脂肪不全分解,使酸性代谢产物增加造成代谢性酸中毒;④循环衰竭:由于缺氧、中毒,可发生心动过速,时间过长后可形成心力衰竭,甚至发生休克或心搏骤停。
这些并发症往往是造成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应加强防治。
四、破伤风的神经症状主要表现1、肌痉挛和颅神经麻痹临床的早期症状为:嚼肌痉挛、牙关紧闭,因表情肌紧缩,使脸部呈“苦笑面容”。
多数病人常因肌痉挛发作或强直性抽搐而呈现角弓反张、喉头痉挛、呼吸困难,甚至因此而窒息死亡。
短期内曾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或感染较轻的病人,产生局限性或流产型的肌痉挛,或局部或一个肢体的抽搐。
破伤风治疗方法破伤风,又称为破伤风病毒感染,是一种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
破伤风病毒主要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肌肉强直和痉挛。
这种疾病在过去曾经是致命的,但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疫苗的普及,破伤风的死亡率已经大大降低。
破伤风的治疗旨在消灭病原体、控制症状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是常见的破伤风治疗方法:1. 清洁伤口:如果破伤风感染是由于伤口引起的,首先要进行彻底清洁伤口,以减少病原体的数量。
2. 破伤风抗毒素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是一种抗体,可以中和破伤风病毒产生的毒素。
一旦被感染,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可以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3.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可以用于控制和清除破伤风梭菌。
通常会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
抗生素的使用需要严密监测,以避免耐药性和其他副作用的发生。
4. 隔离和休息:破伤风患者需要进行隔离,以防止感染传播给他人。
此外,休息和充足的睡眠对于恢复也非常重要。
5. 疼痛管理:破伤风病毒感染会导致肌肉痉挛和剧痛。
疼痛管理可以通过口服止痛药或静脉注射镇痛剂来缓解症状。
6. 支持性护理:破伤风病毒感染需要持续的监测和支持性护理,包括定期检查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状况。
如有必要,进行呼吸支持称为。
除了上述的主要治疗方法之外,还有一些辅助措施可以帮助破伤风患者更好地康复:1. 预防接种:破伤风的最佳治疗是预防。
通过接种破伤风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破伤风感染的发生。
破伤风疫苗可以提供长期免疫保护。
2. 环境清洁:保持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是预防破伤风的重要措施。
定期清洁和消毒工作场所和家庭环境,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
3. 及时处理伤口:对于任何时候的伤口,都要及时进行清洁和处理。
做好伤口的消毒和包扎,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4.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于预防破伤风及其他感染病的传播非常重要。
勤洗手、避免接触污染物和保持身体清洁是预防感染的基本方式。
5. 提高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量的锻炼等,可以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的概率。
简述破伤风患者的治疗原则
破伤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是可以通过合适的治疗原则来控制。
以下是破伤风患者的治疗原则:
1. 隔离患者:将患者隔离在安静的环境中,以减少刺激和噪音,有助于控制患者的痉挛和抽搐。
2. 伤口处理:对伤口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以消除可能存在的破伤风细菌。
这可以通过手术、药物或其他方法来实现。
3. 抗生素治疗:使用抗生素来杀死或抑制破伤风细菌的生长。
通常使用青霉素或甲硝唑等抗生素。
4. 免疫治疗:通过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类毒素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预防破伤风的再次发生。
5. 支持治疗: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解痉、镇静等治疗,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和
改善生活质量。
6. 并发症治疗: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心脏疾病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在治疗破伤风患者时,应该遵循上述原则,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加强预防措施,提高公众对破伤风的认识和警惕性,是控制破伤风的关键。
重症破伤风70例诊断治疗体会一般资料:本组病例70例,男66例,女4例。
年龄18-70岁。
发病原因:炮炸伤58例,刺伤12例(足踝部4例,足底部铁钉刺伤8例),潜伏期2-20d。
诊断标准:近期有外伤并有伤口感染史。
发病时,张口困难,苦笑面容,全身肌肉持续强直及阵发性痉挛,喉痉挛可有窒息。
抽搐时神志清楚。
创口分泌物培养有破伤风杆菌生长。
2结果治愈56例,治愈率80%;死亡14例,死亡率20%。
并发症肺部感染、肺不张20例,窒息4例,心肌损害2例,脑瘤1例。
3 讨论重症破伤风是死亡率高,并发症高的疾病。
多发于节假日及婚礼庆典等民间庆祝活动后。
多因炮炸伤者伤口多、且深,存有残余炮纸茬及炮泥,未能及时彻底清创或扩创。
重症破伤风潜伏期短,多在7d内发病,牙关紧闭,全身肌肉强直,抽搐频繁,有喉痉挛者可窒息。
因此,应及时作出诊断及时抢救,有效防止并发症至关重要。
①即时清创或扩创,炮炸伤者伤口多深且有残余炮茬,一定连坏死组织及异物一并清除,并给以通畅引流,伤口敞开每日数次用1:5000高锰酸钾或甲硝唑液交替浸泡。
②即时给镇静解痉药,病人早期抽搐频繁,医生应随时调整给药的用量、给药时间、足够控制和解除痉挛,使病人安静状态下渡过危险期。
用安定10~20mg直接静推,0.5~1h内重复,或给输液泵定时泵药,如效果不佳可给冬眠一号或鲁米钠、硫苯妥钠液,控制抽搐需2周左右。
③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有窒息者气管环甲膜穿刺或气管切开。
破伤风抗毒素的应用,破伤风抗毒血清的用量至今没有统一标准,根据病情轻重,潜伏期长短及局部病情而定,一般日总量在20~30万单位,有的病人早期皮试为阳性,但应尽快脱敏注射后用足静脉的给量,必要时伤口周围注射。
综合治疗:①重症破伤风患者因高热、抽搐、感染等原因,机体处于高分解状态,易并发水电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和低蛋白血症,因而需要有效的营养支持疗法。
我院给以3升袋(营养液),白蛋白、血浆、全血等治疗。
成人破伤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成人破伤风是一种由破伤风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虽然破伤风在发达国家非常罕见,但在发展中国家仍然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破伤风主要通过伤口进入人体,但也可能通过皮肤破损、烧伤、手术等途径感染。
下面将介绍成人破伤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临床诊断:1.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是否受伤、接种破伤风疫苗等情况。
2. 物理检查:观察伤口,检查皮肤是否有红肿、溃疡、坏死等症状。
3. 破伤风症状:破伤风主要表现为肌肉僵硬、颈部僵硬、咀嚼困难等,这些症状可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相混淆。
治疗方法:1. 伤口处理:对伤口进行清洁,包括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去除异物,并确保伤口处干燥和清洁。
2. 抗生素治疗:使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和红霉素。
破伤风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低,因此通常需要长期的抗生素治疗。
3. 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TIG是一种通过静脉注射给予患者的抗体,可以抑制破伤风杆菌的生长和毒素的产生。
在治疗开始时,建议先给予一剂TIG低浓度,然后再逐渐增加浓度。
4. 疫苗接种:根据疫苗接种史和患者情况,可能需要给予破伤风疫苗的加强剂次或进行疫苗预防接种。
5. 对抗毒素治疗:在破伤风毒素进入神经系统后,给予人类破伤风抗毒素(HTIG)可以抑制毒素的作用,减轻症状。
6. 对症治疗:对肌肉痉挛、疼痛等症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使用肌松药物来缓解肌肉紧张和痉挛。
总结:成人破伤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及早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医生应通过病史询问和物理检查来确定诊断,并根据病情给予伤口处理、抗生素治疗、疫苗接种、TIG和HTIG治疗等。
积极的对症治疗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预防破伤风的最好方法是接种破伤风疫苗,尤其对于易受伤和被动物咬伤的人群来说更加重要。
老年人破伤风临床治疗分析
【关键词】破伤风;老年人
为了解老年人患破伤风后的特点及预后,将我院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老年人破伤风32例(老年组),与同期住院治疗的34例青壮年破伤风(对照组)进行了对照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老年组32例病人,其中男28例,女4例;对照组34例,男29例,女5例,两组的性别构成无显著性差异(Fisher检验,P>0.05);老年组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5±4)岁,对照组年龄16~59岁,平均年龄(35±12)岁。
1.2 潜伏期
将有确切外伤史及外伤时间者,从外伤之日起至发病日止,计为潜伏期,老年组中30例有确切外伤史,平均潜伏期(9.67±4.25)d;对照组中31例有确切外伤史,平均潜伏期(9.81±5.14)d。
两组的潜伏期长短无显著性差异(t=0.116,P>0.05)。
1.3 入院时间
自发病至入院的时间,老年组最短者1 d,最长者12 d,平均(3.34±2.55)d;对照组中最短者3 d,最长者16 d,平均(4.68±2.46)d。
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t=1.55,P>0.05)。
1.4 外伤情况
老年组上肢外伤者13例(40.625%),下肢外伤者11例
(34.375%),头面部外伤者8例(25%);对照组上肢外伤者11例(32.35%),下肢外伤者16例(47.06%),头面部外伤者7例(20.59%)。
两组的外伤部位无显著性差异(χ2=1.10,P>0.05)。
两组病例的创伤后伤口均未到医院及时清创处理,均为自行处置,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1.5 临床类型
老年组轻型5例(15.63%),中型8例(25%),重型19例(59.37%);对照组轻型9例(26.47%),中型16例(47.06%),重型9例(26.47%)。
两组之间的临床类型构成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Fisher检验,P<0.05)。
1.6 并发症及合并症
老年组全部有并发症及合并症,肺部感染26例(81.25%),冠心病3例,高血压4例,糖尿病3例,泌尿系感染1例。
对照组11例有并发症及合并症(32.25%),肺部感染8例(23.53%),高血压2例,糖尿病1例,脑血栓后遗症者1例,其中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两组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21.99,P<0.05)。
1.7 治疗方法
①抗生素的应用:首选青霉素,如有其他继发感染时,早期应用广谱抗菌素,目前甲硝唑对厌氧菌的治疗作用已得到临床公认,联合应用可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有研究表明,甲硝唑的应用明显降低死亡率和住院时间。
②消除毒素来源并中和游离毒素:在控制痉挛基础上彻底清创伤口,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可在伤口周围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伤口要敞开,充分引流,全身早期使用抗破伤风血清
或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中和解离毒素,近年来有学者认为选择鞘膜内给药途径,病人抽搐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肌肉注射〔1〕,能明显降低死亡率,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可供鞘膜内注射的制剂〔2〕。
本组采用传统给药抗破伤风血清,入院首次静点5万U,以后不再静点。
③控制痉挛性抽搐的发作:主要是安定与冬眠Ⅰ号交替应用,及10%水合氯醛灌肠,安定10 mg肌注,冬眠Ⅰ号是1/2剂量肌注,交替间隔时间根据抽搐发作情况随时调节,水合氯醛灌肠一般是20 ml,2次/d,痉挛性抽搐发作频繁时,可给予丙泊酚静推。
④气管切开:老年人多有肺部疾病,易发生肺部的继发感染等并发症,适当放宽气管切开指征,及早行气管切开术,定时吸痰,严格无菌操作,预防呼吸道感染,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⑤其他:破伤风病人一般不能进食,目前认为长期不进食的病人,肠道细菌可发生移位导致感染进一步加重;另外肠蠕动减弱,肠内毒素产生增多,进入门静脉,亦可导致病人的高热,因此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是必要的,老年人生理机能较弱,早期置入肠内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对老年人破伤风的治疗有较大帮助,使病死率下降〔3〕。
1.8 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行t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痉挛性抽搐缓解时间
老年组除1例轻型病例无抽搐及11例死亡外,22例治愈者的抽搐停止时间为(13.45±3.17)d,对照组除3例轻型病例及3例死亡外,27例治愈者的抽搐停止时间为(12.70±3.55)d,两组之间无显
著性差异(t=1.772,P>0.05)。
2.2 气管切开术及其转归
老年组有23例(71.87%)实施了气管切开术,对照组有10例(29.41%),两组的气管切开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11.89,P <0.001)。
老年组行气管切开者治愈14例,治愈率60.87%;对照组治愈6例,治愈率60%,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Fisher检验,P>0.05)。
气管切开治愈者拔除气管套管的时间,老年组最短者10 d,最长者31 d,平均(19.29±6.51)d;对照组最短者8 d,最长者26 d,平均(16.50±5.72)d,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t=0.906,P>0.05)。
2.3 治愈率及病死率
老年组治愈21例,治愈率65.625%,死亡11例(住院后经治疗病情无好转或恶化而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者计为死亡),病死率34.375%;对照组治愈31例,治愈率91.176%,死亡3例,病死率8.823%。
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Fisher检验,P<0.001)。
3 讨论
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等各方面的变化,机体代谢等均较青壮年慢,对感染的抵抗力也相对减弱,加之有较多的原发疾病,故患破伤风后往往病情较重,有以下临床特点:①临床表现为重型的较多;
②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肺部感染的发生率高;③需要行气管切开者多,老年人多有肺部疾病,易发生肺部的继发感染等并发症而符合气管切开指征;④病死率较高,预后较差,与并发症及继发肺部感染较多有关。
对老年人破伤风的特点,除常规治疗外,还应注意积极
控制肺部感染,适当放宽气管切开指征,及早行气管切开术,加强全身营养及支持疗法,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提高病人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 Miranda Filho DB,Ximenes RA,Barone AA,et al.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tetanus treatment with antitetanus immunoglobul in by the intrathecal or intramuscular route〔J〕.BMJ,2004;328(7440):615.
2 方军,邵永胜,张应天.成人重症破伤风的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2008;16(7):492 4.
3 徐建峰,曹兵,陆金亮,等.肠内营养在老年人破伤风治疗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09;1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