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一、说教材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概念;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
二、说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达到以下几点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能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能说出近亲结婚的危害。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生殖过程中基因的传递图解的理解,培养学生变换能力、理解能力。
2、通过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分析、判断能力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1、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三、本节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亲结婚的危害。
(二)难点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及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四、教具准备:一些遗传病性状的图片、遗传规律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如果父亲的基因是AA,母亲的基因是aa。
请写出基因传递示意图,精子、卵细胞的基因型及子代的基因型。
(学生在下面写好后,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过程)父:AA →A(精子) Aa(受精卵)母:aa → a(卵细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种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父母通过精子和卵细胞,分别只把一对基因中的一个传给了受精卵,这样子代的体细胞中,控制一种性状的基因仍然有一对,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现在请同学们再想一下:这一对基因是如何控制性状的?是两个同时同等起作用,还是哪一个有优先权呢?这就是本节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1、先让学生观察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实验现象,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实验结论:(1)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
(2)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只有一种(dd);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只有两种(DD)或(Dd)。
(3)基因组成是D d 的,虽然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d(隐性基因)并没有受D(显性基因)的影响,还会遗传下去。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一、说教材:(一)教材内容及地位《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三节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前两节内容的综合和深入,是本章的重难点,也是初中生物的难点之一。
因此,学好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讲的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等知识的衔接,能够让学生简而明地理解生物遗传的实质,为下面学习人的性别遗传和生物的变异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高中生物遗传部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可以用此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1)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学会应用孟德尔的三个推论。
2、能力目标:(1)通过对生殖过程中“基因传递的遗传图解”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3、情感目标: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实验过程,感受实验过程的艰辛,科学家的付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分别控制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因而“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是本节课重点之一。
2、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利用遗传图解推断显、隐性基因的组成及性状这一系列过程,是一个肉眼看不到的抽象过程,所以这是一难点。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不但让学生了解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以知识为载体,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科学探究能力),而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地形成的。
它需要教师灵活驾驭课堂,所以关于能力的培养是本节的又一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1、“体验式”探究法:本节内容是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为载体展开,该试验体现的遗传学规律及科学探究的思想与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培养科学精神的经典内容,而此实验无法在课堂上重现,所以采用“体验式”探究法。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说近亲结婚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推理,逐步得出结论。
并尝试通过基因显隐性的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生命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自查近亲结婚的资料。
【教学器材】学生自带透明和彩色写字垫板,老师准备围棋。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想一想上节课的填图练习,如果把图中的染色体去掉,只看成对的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表示出来就是遗传图解。
请同学们画出来。
学生:画遗传图解。
一对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父母通过精子和卵细胞,分别只把一对基因中的一个传给了受精卵,这样子代的体细胞中,控制一种性状的基因仍然有一对,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在以上基础上提问:若AA控制卷舌、aa控制不卷舌,后代的性状会是怎样呢?学生:讨论交流,分析有可能出现的原因,作出多种猜测。
以此情景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类问题的解决,不能靠推测。
早在十九世纪类似问题就已被孟德尔通过实验解决。
请大家看书33—35页,带着问题自主研究孟德尔的豌豆杂件实验。
1.如果高豌豆控制高度的一对基因是DD,矮豌豆控制高度的一对基因是dd,两者杂交的后代杂种豌豆会怎样呢?2.杂种豌豆为什么只表现高的呢?难道控制矮性性状的基因(d)没有传给子代呢?3.高和矮这对性状,谁为显性性状,谁为隐性性状?4.隐性性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来?杂种豌豆的后代为什么高的多,矮的少呢?5.为什么不允许近亲结婚?一、孟德尔为何选定豌豆作为最终的实验材料?1.豌豆具有多对差别明显的相对性状,比如:高茎与矮茎;滑粒与皱粒;黄粒与绿粒。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是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三节教学内容。
是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和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两个节内容的综合和深入。
是本章的重难点之一,也是整个初中生物的难点之一。
学好本节内容既是对前两节内容的一个衔接,让学生简单的了解生物遗传的实质,也是为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和第五节《生物的变异》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本节课中遗传图谱分析方法甚至为高中的遗传学部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和禁止近亲结婚两部分,安排一课时上完。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3、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遗传规律. 难点通过遗传图解推测生物可能的基因组成或者性状表现都是既相关又抽象的内容,学生不好理解,所以把它们定位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们已经知道生物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遗传的实质是基因的传递,生殖细胞是基因传递的载体。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例举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遗传现象,激发起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欲望,通过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让学生切身体验孟德尔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探究问题,逐步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进行体验式探究学习。
从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初步掌握基因的遗传规律,并且学以致用,学会用遗传图解的方法分析遗传现象,理解遗传规律,用科学方法解释近亲结婚的危害性。
这一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求具有指导性,并且难度小,便于学生思考。
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三、说教法体验式探究法:本节课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向学生展示了遗传学的相关规律,以及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的探究过程。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说课稿(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三节,主要讨论相对性状和基因的关系,使学生掌握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本节即是上一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人类性别遗传》的基础,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教材从遗传学体系中提出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这一核心概念,并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为线索,来解决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使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以上节课填图练习引入,又通过孟德尔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紧紧把握这个关键,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断生成的问题情境中分析,交流获取知识.(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2,能力目标通过提前发放导学案,培养学生预习,自学能力通过分析孟德尔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交流能力.2, 情感目标:通过介绍科学家完成实验的艰辛过程,对学生进行的刻苦钻研的思想教育.(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判断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四)教学方法1.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虽然对新鲜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本节孟德尔实验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通过提前发放导学案预习以及让学生课前调查自己家庭成员眼皮类型,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2.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对知识的掌握.2.调查探究法:通过调查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3.小组讨论法:利用已有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五).学习过程以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1.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3.基因由父母向子女传递过程的桥梁是什么?)来引入新课,让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然后通过上节课的填图练习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引入学生思考基因和一对相对性状的关系,通过导学案的预习,学生能够知道当受精卵的基因是Aa时,发育成的个体能卷舌。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说课《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说课稿成功学校彭荻秋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是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三节教学内容。
是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和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两个节内容的综合和深入。
是本章的重难点之一,也是整个初中生物的难点之一。
学好本节内容既是对前两节内容的一个衔接,让学生简单的了解生物遗传的实质,也是为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和第五节《生物的变异》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本节课中遗传图谱分析方法甚至为高中的遗传学部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和禁止近亲结婚两部分,安排一课时上完。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3、教学重难点分析: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遗传规律、通过遗传图解推测生物可能的基因组成或者性状表现都是既相关又抽象的内容,学生不好理解,所以把它们定位本节课的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能力。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所以我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定为本节课的又一重难点。
二、说策略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们已经知道生物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遗传的实质是基因的传递,生殖细胞是基因传递的载体。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例举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遗传现象,激发起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欲望,通过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让学生切身体验孟德尔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探究问题,逐步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进行体验式探究学习。
从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初步掌握基因的遗传规律,并且学以致用,学会用遗传图解的方法分析遗传现象,理解遗传规律,用科学方法解释近亲结婚的危害性。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是生物学课程中关于遗传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这一遗传规律。
在遗传学中,这一部分内容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地位,是学生理解后续复杂数学规律的基础。
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够掌握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概念,了解它们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概念:阐述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定义、特点及其在遗传中的作用。
2.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分析基因如何从父母传递给子女,以及显性和隐性基因在传递过程中的表现。
3.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探讨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以及显性和隐性基因在性状表现中的作用。
4. 实际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在生物遗传中的应用。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概念,了解它们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2)能够运用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遗传现象,认识遗传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概念及其在遗传中的作用。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2. 教学难点:(1)如何运用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以及显性和隐性基因在性状表现中的作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深入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规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这一遗传规律,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08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首先我来说说)《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是初中生物非常重要的内容,主要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表示显性基因及隐性基因之间关系,学生在此之前学习过相对性状、基因的传递相关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
二、生物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生物素养形成与发展,结合新课标要求,我将确定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控制相对性状一对基因传递的特点,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体会学习生物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三、下面我来说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本教材特点,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相对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之所以把它确定为重点,是因为这一内容是本节课核心,也是学生认识生物遗传的基础。
结合本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我把教学难点确定控制相对性状一对基因传递特点,之所以把它确定为难点,是因为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复杂,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存在一定差异。
四、下面我来说说教法、学法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打算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实验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于教法和学法具体内容我将在以下教学过程中具体阐述。
五、教学过程关于课前准备,我打算让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并准备好相关实验材料,我将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这一节是在前两节学习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以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关系,为后续学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介绍了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概念,以及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关系。
接着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在遗传中的表现。
最后,教材还提到了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引导学生关注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社会问题。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对遗传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关系还比较陌生。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孟德尔实验的理解、对基因组合和性状表现的关系的分析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遗传图解的绘制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的能力。
(2)认同优生优育,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
2、教学难点(1)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解释。
(2)基因组合与性状表现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说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节“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的概念,掌握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概念,知道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概念,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
难点:基因的显性与隐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遗传图解图示、生物图片。
学具:遗传图解练习册、生物图片。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系列生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生物特征?这些特征是如何遗传给后代的?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概念,以及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
3. 课堂讲解:通过PPT展示遗传图解图示,详细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
4.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如:为什么龙凤胎的性别不同?为什么双眼皮的父母可能会生下单眼皮的孩子?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遗传图解练习册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基因显性与隐性的例子。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基因的显性与隐性,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
七、作业设计(1)龙凤胎的性别不同,这是由什么决定的?(2)双眼皮的父母可能会生下单眼皮的孩子,这是为什么?(3)在实际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的例子?2. 作业答案:(1)龙凤胎的性别不同,是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
(2)双眼皮的父母可能会生下单眼皮的孩子,这是因为双眼皮是显性基因,单眼皮是隐性基因,父母双方可能都是双眼皮基因和单眼皮基因的携带者。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说课稿)
本课地位: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三节的内容。
教材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之后,安排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是探讨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自然深入。
本节在前面两节的基础上,研究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是前面内容的综合和深入,也是后面内容的理论基础,是本章的难点之一。
综合来看,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是具有挑战性的一节课。
教学目标的确立:
基于本课地位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
对基因的传递特点;说出近亲结婚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推理,逐步得出结论;并尝试通过基因显性和隐性的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生命现
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
学会关爱身边的遗传病人。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自身的一些性状比较了解和关注,对于自身和父母之间的一些遗传特点充满着好奇,但他们对于深奥的遗传理论却所知甚少,本节的遗传学理论尽管很浅显,但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
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具体实
例,深入浅出的完成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的确立:
基于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教学难点是: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确立重点难点的依据:
本课用较大的篇幅介绍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目的是启发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这部分也是高中生物课程中遗传知识的基础,所以这部分无疑是本课的重点。
又因为这部分对学生来说
比较抽象,所以也是难点。
“禁止近亲结婚”这部分知识是我国婚姻法相关规定的理论基础,对学生将来的婚姻取向乃至民族的素质提高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也确立为本课重点。
但由于有前面的理论铺垫,这部分的知识难度降低了很多。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新课开始前让学生做互动:观察自己和小组同学的卷舌性状,并回顾相对性状的概念。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必要的铺垫。
然后通过生殖过程中基因的传递图解,鼓励学生猜想,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
欲望。
二、逐层设疑,分析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特点。
1、介绍孟德尔的个人奋斗历程。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孟德尔的奋斗史资料,课上汇报交流。
目的是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供一个平台,同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品质和精
神。
2、分析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教师在学生分步解读孟德尔实验的同时,适当设疑,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带着问题去分析孟德尔的实验,逐层推进和深入,师生共同讨论,从而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有效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3、理论应用。
引导学生用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理论,利用简单的遗传图解解释孟德尔实验现象,为以后的遗传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回过头来解释导入部分的卷舌问题,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这样的处理首尾呼应,学习重点突出,难点迎刃而解。
三、分析实例,理解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1、以白化病为例介绍隐性遗传病,分析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观察白化病图片,引导学生就白化病提出疑问,教师及时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分析基因组成都是Aa的父母所生子女患病的可能性,主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并自然过渡到我国婚姻法的有关规定。
法律的规定所用词语都是专业术语,所以有必要解释“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从而对将来的婚姻观起到明确的指导作
用。
2、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
为了强化教育效果,对近亲结婚的危害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给学生介绍了历史上近亲结婚造成严重后果的典型事例,如解放前我国出现的“傻子屯”、摩尔根和达尔文近亲结婚后尝到的苦果等等,用历史事实教育学生,撞击他们的心
灵。
3、换位思考,进行爱心教育。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很不幸,有一位遗传病患者就生活在身边,我们该如何对待他(或她)?从而引导他们学会关爱身边的遗传病人。
四、拓展延伸
布置学生观看视频资源《中国拥抱基因世纪》,并了解相关资料,进行STS
教育。
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的评价能激励学生并及时了解学生。
课堂上对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精彩表现,教师要适时给予恰当的评价,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一些有梯度的训练。
在这些练习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对知识的运用也更加纯熟了。
本节课的设计依据新课改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合作式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体验主动求知的快乐,突出了教学
的实效性。
六、说板书设计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一、遗传图解
(精子)
父:AA → A
Aa(受精卵)
母:aa → a
(卵细胞)
二、孟德尔-----“遗传学之父”
三、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1、实验过程现象
2、实验结论:
孟德尔的推论一、二
3、继续孟德尔实验
4、得出结论:
孟德尔的推论三
四、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