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42.00 KB
- 文档页数:28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显隐性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显隐性之间的关系。
难点: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显隐性之间的关系。
2.运用图解方式概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三、教学准备教师收集有关孟德尔和豌豆杂交实验的相关视频、图片等。
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有关孟德尔和豌豆杂交实验的资料。
四、相关资源《【生物世界】科学家的故事——孟德尔》知识卡片资源、《【知识探究】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视频资源、《【知识解析】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微课)》视频资源、《【活动设计】预测一对夫妇所生子女的性状表现》活动卡片资源。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游戏引入:展示两张图片(男、女各一张),让学生们从中找出最为明显的相对性状。
同步复习:1._________控制性状。
(基因)2._________和_________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精子卵细胞)3.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父母体内形成精子与卵细胞的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3对,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只有一半,即23条。
当受精时,形成的受精卵又重合为23对。
)展示图片“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给子代,若AA双眼皮,aa控制单眼皮,那后代会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呢?这类问题的解决,不能靠推测,早在19世纪类似的问题就已被孟德尔通过实验解决了。
【新知讲解】(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孟德尔简介展示:【生物世界】科学家的故事——孟德尔,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位遗传学奠基人。
播放演示动画:【知识探究】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上图为素材库中《【知识探究】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演示动画资源截图)引导学生认识杂交实验现象:纯种高茎、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植株全部都是高茎。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基因的概念和性状的遗传规律;2.理解显性和隐性基因的区别;3.掌握遗传交叉和自交的原理;4.能够预测下一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二、课堂内容1. 基因的概念和性状的遗传规律•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性状的单位;•性状是遗传单位表现出来的特征;•经典遗传学的三大定律包括孟德尔的单因性遗传定律、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2. 显性和隐性基因的区别•显性基因决定的性状可以在表现型中表现出来;•隐性基因决定的性状不能够在表现型中表现出来,只有在基因型中才能够看到。
3. 遗传交叉和自交的原理•遗传交叉指的是两个杂合子进行生殖,产生四种不同的基因型;•自交指的是同一品种内部的亲代或子代进行繁殖,常用于基因型的稳定和细分。
4. 预测下一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利用基因型的比例来预测下一代的基因型;•利用基因型和性状的关系来预测下一代的表现型。
三、教学过程及方法1. 讲解理论知识采用讲授的方式,注重概念说明和性质解释,贯穿生物基因学的所有内容,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内在逻辑的连贯性。
因为一些概念性的东西一定要在一开始就讲清楚。
2. 基因型计算演练利用实例教学的方法,通过基因型计算演练,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巩固基本能力。
3. 探究实验在实验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理解生物基因学的规律。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显性和隐性基因的区别及遗传规律;•遗传交叉和自交的原理;•如何预测下一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教学难点•在预测下一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时,需要对概念进行运用和理解。
五、作业布置课内练习•通过实例计算预测下一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课外作业•查找和整理生物基因学中重要概念的定义和性质,巩固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生物基因学非常重要,更是我们理解基因在遗传规律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
在教学生物基因学时,不仅需要讲解知识,还要注重实例演示和实验探究,加强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学习目标】1。
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说出近亲结婚的危害.【教学重点】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教学难点】描述控制相对形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我们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1.请描述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2。
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我们来学习基因是如何在亲子代间传递的。
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仅是在受精卵未融合的精子核或卵细胞核中注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请同学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基因由父母向子女传递过程中的桥梁是什么?有什么意义?父母通过精子和卵细胞,分别只把一对基因的一个传给了受精卵,这样子代的体细胞中,控制一种性状的基因仍然是一对,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那么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3-P35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内容,播放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视频及课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7—15高茎矮茎豌豆杂交实验示意图,及图7-16基因组成与性状的关系,使学生深入理解孟德尔豌豆杂交内容。
讨论下列问题:1。
孟德尔选择了关于豌豆的容易区别的七对相对性状作为研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思考相对基因的关系。
阅读课本,观看视频及课件,认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理论,了解到相对性状有显隐性之分,思考回答老师问题。
究对象。
两者杂交的后代杂种豌豆会怎样呢?2.杂种豌豆为什么只表现高的呢?控制矮性状的基因(a)有没有传给子代呢?3。
如果把杂种高豌豆种子种下去,它的后代将会怎样?这表明什么问题?4。
隐性性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来呢?5。
为什么杂种豌豆种子的后代高的多而矮的少?3.禁止近亲结婚关于基因与相对性状的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重要,也是国家推行一些相关法律条文的依据。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说出近亲结婚的危害。
能力目标通过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推理,小组合作探究,逐步得出结论。
并尝试通过基因显隐性的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生命现象。
情感态度目标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近亲结婚的危害。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器材;教学课件PPT;代表显隐性基因的透明和彩色材料。
学生准备:调查自己及父母眼睑及卷舌的情况,并统计。
四.教学过程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这幅全家福,你有什么发现?其实这个小孩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白种人,而是患了一种遗传病——白化病。
为什么父母正常,女儿却患遗传病了呢?这个孩子的白化病基因来自于哪里呢?也就是说他的父母体内含有白化病基因,可为什么没得白化病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三节基因的显以生活实例的图片引入本节的内容。
性状,比如:高茎与矮茎;圆粒与皱粒;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
思考并回答。
思考问题。
聆听老师的讲述思考并回答:高茎和矮茎杂交获得种子,种子种下去全为高茎;杂种高茎豌豆的种子再种下去,长出的植株有高有矮。
呢?教师给出答案,这是由它的花的结构决定的:每一朵豌豆花都是两性花,自然状况下,它们会在花瓣张开之前自花授粉。
也就是说构成每一个豌豆受精卵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基因来源相同,进而控制同一个性状的基因相同。
如果人为地将具有相对性状的豌豆植株杂交,就会长出(杂种豌豆)。
孟德尔就是特别注重这一点,才选用它来研究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
【孟德尔的实验是如何进行的】教师讲解:“×”代表杂交,所有的豌豆分三代出现:亲代,子一代,子二代。
子一代的种子是如何得到的?(杂种高茎豌豆自花授粉)也就是自己既当父本,又当母本。
实验分为两个步骤:步骤一:杂交;步骤二:自交活动一:尝试用不同颜色的贴板表示杂交过程步骤一中的基因传递过程。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教案: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生物学教材,主要介绍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具体内容包括:1.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概念;2.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在遗传中的作用;3.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2. 学生能够解释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在遗传中的作用;3. 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概念及其在遗传中的作用;难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通过一个实例:父母都是双眼皮,但生的孩子却是单眼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概念;2. 通过PPT展示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在遗传中的作用;3. 学生跟随PPT的示例,自己动手画出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图解。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实例:父母都是A型血,但生的孩子却是B型血;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个实例中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几道关于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练习题;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3. 学生汇报答案,教师点评。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
板书设计:1.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2. 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遗传图解。
作业设计:1. 请用彩色笔标出父母和孩子的基因型;2. 请解释为什么父母都是双眼皮,但生的孩子却是单眼皮;3. 请举例说明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概念。
通过PPT和板书,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在遗传中的作用。
[精选]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生物教案)
一、课题: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显性和隐性基因的概念
(2)初步认识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3)了解基因传递的模式
三、内容:
(一)显性基因
它是指个体特 this only that the company has the best products and services available.
虽然大多数显性基因都是父母传 of town
给孩子,但它们也可以通过一种称为变异的过程而发生变化,这些变异只会影响个体的部分性状,比如头发颜色,肤色等等。
(二)隐性基因
它是指某些基因表现在一个家族中,但不能立即从两个父母那里传递到子女那里。
这些基因称为隐性基因,主要是因为它们没有在个体表现中发挥功能,但它们仍然可以在未来几代繁衍后表现出来。
(三)基因传递的模式
目前,两个最常见的基因传递模式是单倍体和双倍体。
在单倍体传递中,受体只收到一个完整的复制基因,而在双倍体传递中,受体收到两个完整的复制基因。
此外,基因的传递也可以通过表现显性或隐性的基因。
四、教学方法:
(1)实物演示法:将显性和隐性基因模拟成物理模型,使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和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
(2)图表演示法:利用表格图表向学生简明扼要的说明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传递模式;
(3)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引导他们结合实物演示以及图表材料进行讨论,加深理解。
五、教学效果: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学生能够认识显性和隐性基因,了解基因传递的模式,并有能力
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从而拓展知识面和技能面。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教案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教案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节的重点是显隐性基因和性状表现的关系。
同时,分析近亲结婚与遗传病发病几率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对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认同禁止近亲结婚的法律规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能力目标提高分析材料的能力,以及语言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教学难点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四、教学媒体关于生殖过程中基因的传递图解的投影片;有关豌豆杂交实验的多媒体课件或相关投影片、豌豆种子(不同颜色的种子)。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基因如何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咱们通过投影片上的几个问题一起回顾一下。
请大家思考并回答。
投影片:问题:1.请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3.基因由父母向子女传递过程中的桥梁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参考答案:1.基因是染色体上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2.父母体内分别能形成精子与卵细胞的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3对。
而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只有一半,即23条。
当受精时,形成受精卵后又重合为23对。
3.桥梁是精子与卵细胞。
因为它们中所含有的染色体分别来自父母,且是每对染色体上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也就是通过这个桥梁将父母的性状绝大部分传给了子代,也保证了子代在形态与生理及行为上的相似性。
对于物种的形成及延续有着重大的意义。
(注:对于回答完善准确的同学,给予鼓励、赞扬性的评价;对于未完善的答案,应补充,并对此同学也给予鼓励、赞赏。
)教师:想一想上节课的填图练习,如果把图中的染色体去掉,只看成对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你能写出来吗?(注:请同学到黑板上书写,书写完后打开投影片,进行校对,并对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
)〔讲授新课〕教师:父母通过精子和卵细胞,分别只把一对基因的一个传给了受精卵,这样子代的体细胞中,控制一种性状的基因仍然是一对,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那么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呢?请大家阅读书上的资料。
(注:学生阅读,教师板书。
)板书:第三节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一、相对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注:学生阅读完毕。
)教师:大家看黑板上的图,如果AA和aa基因分别控制着能卷舌与不能卷舌这一对相对性状,那么受精卵的基因型是Aa型,发育成的个体能卷舌吗?为什么?学生:发育的个体仍能卷舌,因为受精卵中的基因中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根据孟德尔的解释,基因组成是DD或Dd都表现显性性状,所以发育成的个体应该是能卷舌的。
教师:这位同学分析资料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很强,回答很好。
他仅仅是借鉴了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而这个最初的结论是哪位生物学家得出的呢?学生:意大利科学家孟德尔。
教师:这位遗传学的奠基人是如何发现这一伟大的规律呢?请大家看投影片,思考讨论并回答。
投影片:1.孟德尔选择了关于豌豆的容易区别的七对相对性状作为研究对象。
例如高豌豆高约1.8~2.1 m,短豌豆约0.2~0.5 m。
如果高豌豆控制高度的一对基因是AA,矮豌豆控制高度的基因是aa,两者杂交的后代杂种豌豆会怎样呢?2.杂种豌豆为什么只表现高的呢?控制矮性状的基因(a)有没有传给子代呢?3.如果把杂种高豌豆种子种下去,它的后代将会怎样?这表明什么问题?4.隐性性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来呢?5.为什么杂种豌豆种子的后代高的多而矮的少?(注: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然后作答。
)学生:两者杂交的后代种子长成的植株都是高的,但不知是否与原来高豌豆植株一样高。
学生:应该是一样高的;因为杂交种子中含有高豌豆植株的基因。
教师:是与原高豌豆植株一样高的。
至于原因咱们看了后面的几道题就清楚了。
请试着回答第二个问题。
学生:因为控制高豌豆父本的基因无论将哪一条传给后代,都会使子代基因中含有一条控制高豌豆性状的基因,所以我认为所有的杂种豌豆都表现高豌豆的性状。
同样矮豌豆的基因也会随之传给子代。
教师:豌豆的高与矮就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对性状中分隐性性状与显性性状。
像前面第一问中纯合的亲本杂交的后代全部表现为高豌豆,就把它看作是显性性状;相应的短豌豆就称为隐性性状。
而杂交的后代中只表现高而不表现矮,请接着思考第三题。
学生:如果把杂种高豌豆种子杂交产生的后代既有高豌豆又有矮豌豆。
学生(补充):这表明了有的杂种豌豆虽表现高的性状,但含有控制矮性状的基因(a),只是未能表现出来。
教师:补充得很及时。
由此可见,杂种高豌豆体内既有高基因(A),也有矮基因(a),杂种细胞中同时含有A和a时,能够通过性状表现出来的基因A称为显性基因,被掩盖的基因a称为隐性基因。
请再思考第4题。
学生:隐性性状只有在两个隐性基因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学生:根据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且隐性性状只有在双隐性基因存在的条件下才表现,可由杂交豌豆基因自由分配重新组合的情况来判定,高豌豆的性状占3份,矮豌豆的性状只占1份,比例为3∶1,所以,杂种豌豆的后代高的多而矮(注:教师对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作出综合性、鼓励性的评价。
)〔及时小结〕教师:请同学们回顾刚才所讲的知识及其他同学的回答,对本部分的内容给以小结。
(注:学生总结,教师配以子板书。
)学生: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之分。
基因又可分为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而且只有两个隐性基因在一起时,才表现隐性性状。
板书:1.相对性状可分为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2.基因可分为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而且只有两个隐性基因在一起时,才表现隐性性状。
〔拓展逐步深入〕教师:了解了相对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
试想:如果夫妻双方的基因组成都是Aa,其后代的基因组成可能有几种情况?请对此做出预测。
大家试着在纸上写,另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
(注:留给学生思考书写的时间,完毕,对黑板上两位同学的作答校正,并对回答完全正确的同学给予赞赏性的评价。
同时,用投影片打出正确答案。
)投影片:夫妻双方的基因组成若为Aa,其后代的基因组成有三种情况:教师:关于基因与相对性状的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重要,也是国家推行一些相关法律条文的依据。
比如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接下来请大家思考并讨论投影片上的问题。
(注:打开投影片,并进行板书。
)1.直系血亲与旁系血亲分别指什么?2.请举出一种由于隐性基因遗传而导致的遗传病。
3.如果本族内的人结婚生育将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4.我国禁止近亲结婚的意义何在?你将如何去做?板书:禁止近亲结婚(注:给出一定的时间讨论,可以查阅资料。
)学生1:直系血亲是指有直系关系的亲属,从自身往上数的亲生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均为长辈直系血亲。
从自身往下数的亲生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均为晚辈直系血亲,是与自己同一血缘的亲属。
而兄弟姐妹、伯伯、叔叔、阿姨和侄、甥等这些平辈、长辈、晚辈都是旁系血亲。
学生2:例如一对视觉正常的夫妇,生出的子女中患有红绿色盲,这就是由于红绿色盲是一种隐性基因,只有当两种色盲基因在一起时才表现出来,父母虽然正常,但均携带有致病的基因。
学生3:如果本族内的人结婚生育,他们体内携带有致病的基因传给后代,并且后代体内携带同种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这样后代遗传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不利于优生优育。
学生4:禁止近亲结婚就可以大大降低遗传病的发病率,对于民族的复兴与强盛起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我认为为了自己与民族的共同利益应该防止近亲结婚。
(注:教师在情感上要与学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及爱国意识。
并给予鼓励。
)教师:除了刚才提到的色盲之外,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在人身上还有: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因此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既有益于家庭幸福,又有益于民族兴旺。
〔课堂小结〕本节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研究,解决了相对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如何实现控制相对性状等。
我们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我国婚姻法中的一些规定。
〔巩固练习〕一、看谁选得对1.豌豆表面的糙面与光滑面是一对相对性状。
决定糙面的基因(a)是隐性基因,决定光滑面的基因(A)是显性基因。
两种不同性状的纯种豌豆杂交之后,产生糙面的豌豆的几率是()A.15% B.75%C.0 D.100%答案:C2.下列不属于隐性遗传病的是()A.白化病B.心脏病C.色盲症D.苯丙酮尿症答案:B3.如果将两株高豌豆进行杂交,则不可能的情况有()A.全为高豌豆植株B.既有高豌豆植株,又有低豌豆植株C.全为低豌豆植株答案:C4.一对基因A与a,如果A与a结合形成Aa则表现的性状是()A.隐性性状B.显性性状C.既可显示显性性状,又可显示隐性性状答案:B二、思考问答题5.一对夫妇视觉均正常,而生出的女儿则患有色盲,这是为什么?答案:这对夫妇视觉虽然正常,但他们体内都各有一个色盲基因,而当这两个色盲基因纯合时,能表现出色盲症状。
6.举例说明相对性状与基因间的关系。
答案:以豌豆的颜色为例。
如果控制红色的是显性基因A,控制黄色的是隐性基因a,当这两种颜色豌豆杂交后,产生的子二代中既有显示红色的携带(AA或Aa)植株,又有黄色的(aa)的植株,表现为一对相对性状。
七、板书设计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一、相对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1.相对性状可分为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2.基因可分为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而且是有两个隐性基因在一起时,才表现隐性性状。
二、禁止近亲结婚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节介绍了“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通过生殖细胞完成的,这就涉及了亲子代间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稳定性的保证是与减数分裂相关的,因此,本节的最后是减数分裂的知识。
本节的重点是:1.基因、DNA 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2.染色体稳定性的保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1.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媒体:(1)准备人的生殖过程示意图,做成ppt文件。
(2)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录像,受精过程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