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指数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83
项目七统计指数分析教学要求学习目标:认识统计指数的概念、种类和作用;认识综合指数的特点,掌握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了解平均指数的特点,掌握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认识指标体系的概念和作用,掌握因素分析的方法;理解常用经济指数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重点综合指数、平衡指数的编制,因素分析的方法。
教学难点综合指数,平均指数,指标体系,经济指数。
课时安排本章安排14课时。
教学内容模块一统计指数概述一、统计指数的概念和性质(一)统计指数的概念统计指数简称指数,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对比关系的相对数。
(二)统计指数的性质统计指数用相对数来反映复杂总体综合变化的程度,可以将该相对数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现象数量各自变化相对程度的一般水平。
从上述理解可以看出,统计指数具有综合性、相对性、平均性三个主要性质。
1. 综合性综合性说明统计指数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它是由一组变量项目综合对比形成的。
没有综合性,统计指数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
2. 相对性统计指数是总体各变量在不同场合下对比形成的相对数,它可以度量一个变量在不同时间或空间的相对变化,如一种商品的价格指数;也可以反映一组变量的综合变动,如消费价格指数。
3. 平均性统计指数的平均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统计指数进行比较的综合数量作为个别量的一个代表,这本身就具有平均的性质;二是两个综合量对比形成的统计指数反映了个别量的平均变动水平。
二、统计指数的分类(一)按照反映的对象范围分类按照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可将统计指数分为个体指数、总指数和类指数。
(二)按照指数化指标性质分类按照指数化指标性质的不同,可将统计指数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三)按照编制方法分类按照编制方法的不同,可将统计指数分为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四)按照采用的基期分类按照采用的基期不同,可将统计指数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五)按照反映的时间状况分类按照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将统计指数分为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第五章 统计指数分析 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用规范性的语言解释统计学中的名词。
1. 统计指数: 是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化的相对数,说明不能直接相加的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综合变化程度特殊相对数。
2. 总指数: 反映复杂现象总体变化方向和程度的相对数。
3. 综合指数:通过综合两个总量指标对比计算的相对数,它是总指数的基本形式。
4. 同度量因素:计算总指数时起媒介作用和权数作用的因素。
5. 平均指数:由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计算的总指数。
6. 指数体系:指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数量上具有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组成的整体。
二、判断改错对下列命题进行判断,在正确命题的括号内打“√”;在错误命题的括号内打“×”,并在错误的地方下划一横线,将改正后的内容写入题下空白处。
1. 计划完成相对数是广义指数。
( √ )2. 总指数的平均性是以综合性为基础的,没有综合性就没有平均性。
( √ )3. 01q q K q =是总指数。
( × ) 个体指数4. 影响因素指数是有两个因素同时变动,并从属于某一现象总体指数的相对数,属于广义指数。
( ×)两个因素中只有一个因素变动,狭义指数 5. 编制总指数的基本形式是平均指数。
( × ) 综合指数6. 产品成本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指数是质量指标指数。
(√ )7. 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虽然形式不同,但计算结果相同。
(√ ) 8. 在单位成本指数∑∑1011qz qz 中,1011q z q z ∑∑-表示单位成本增减的绝对额。
( × ) 表示由于单位成本的变动使总成本增减的绝对额9.平均指数也是编制总指数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有独立的应用意义。
(√)10.加权平均总指数的编制,实质就是计算个体指数(或类指数)的平均数。
(√)11. 算术平均指数是通过数量指标个体指数,以基期的价值量指标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的。
(√)12. 在建立指数体系时,首先要分析研究对象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