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需水预测
- 格式:doc
- 大小:380.50 KB
- 文档页数:27
第一章绪论水资源的概念:广义:指地球上水的总体,包括大气中的降水、河湖中的地表水、浅层和深层的地下水、冰川、海水等。
狭义:指与生态系统保护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的、而又逐年能够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水资源的自然属性:流动性、可再生性、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多态性、不可替代性、环境资源属性。
水资源的社会属性:社会共享性、利与害的两重性、多用途性、商品性。
水资源的主要用途: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水力发电、生态用水。
水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环境污染。
第二章水资源概况水的组成:可分为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四部分。
地球总水量为13.86亿km3。
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水(约占淡水总量的0.27%)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
以年降水量和厚度计,大洋洲各岛(除澳大利亚外)水量最丰富,多年平均降水深达2170mm,年径流深达1500mm以上。
总体而言,世界上水资源总量是够用的,但全球淡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约65%的水资源集中在不到10个国家。
我国水资源分布状况: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有余有缺;我国水资源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很大,水旱灾害频繁。
第三章水资源的形成水循环:指水圈中的各种水体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地表径流的往复循环过程。
水圈中的各种水体在在太阳的辐射下不断地蒸发变成水汽进入大气,并随气流的运动输送到各地,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
降落的雨水,一部分呗植物截留并蒸发,一部分渗入地下,另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沿江河回归大海。
渗入地下的水,有的被土壤或植物根系吸收,然后通过蒸发或散发返回大气;有的渗入到更深的土层形成地下水,并以泉水或地下水的形式注入河流回归大海。
水循环分为:大循环、小循环、内陆水循环。
从海洋蒸发的水汽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冷凝形成降水后落到陆面,其中一部分以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形式从河流回归海洋;另一部分重新返回大气。
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考核认定测试手册(复习重点)2006年8月目录1水文、水资源评价2工程地质3工程任务与规模4工程总体设计5水工建筑物6施工组织设计及工程投资7征地移民8水土保持9环境影响评价及水资源保护10经济评价11项目管理法规及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第一章水文、水资源评价1. 水文要素经验频率的数学期望公式和适线要求是什么?(P3页)在n项连续系列中,按大小次序排列的第m项的经验频率P m,应按下列数学期望公式计算:P m= m / (n + 1 )×100%式中:m=1,2,…,n。
我国径流、洪水频率曲线的线型一般采用皮尔逊—Ⅲ型。
经验适线法简易、灵活,能反映设计人员的经验,但难以避免设计人员的主观任意性,而且为适线方便,经验拟定的C s/C v值也缺乏根据。
当采用经验适线法时,径流频率计算,应在拟合点群趋势的基础上,侧重考虑平、枯水年的点据。
洪水频率计算时,应尽可能地拟合全部点据,尽量照顾点群的趋势使曲线通过点群中心,拟合不好时,可侧重考虑较可靠的大洪水点据。
对于特大洪水点据,应分析它们可能的误差范围,不宜机械地通过特大洪水,而使频率曲线脱离点群。
2. 径流资料插补延长的基本要求是什么?(P5—6页)径流频率计算依据的资料系列应在30年以上。
当设计依据站实测资料不足30年,或虽有30年但系列代表性不足时,应进行插补延长。
插补延长年数应根据参证站资料条件、插补延长精度和设计依据站系列代表性要求确定。
在插补延长精度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延长长度。
径流系列的插补延长,根据资料条件可采用下列方法:(1)本站水位资料系列较长,且有一定长度流量资料时,可通过本站水位流量关系插补延长。
(2)上下游或邻近相似流域参证站资料系列较长,与设计依据站有一定长度同步系列,相关关系较好,且上下游区间面积较小或邻近流域测站与与设计依据站集水面积相近时,可通过水位或径流相关关系插补延长。
《水资源利用》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0102024二、课程名称:水资源利用(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三、学分、学时:1.5学分; 24学时。
四、教学对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五、开课单位:水资源环境学院六、先修课程:工程水文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资源经济学七、课程性质、作用、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主要讲解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水资源开发、评价、管理、供需分析和优化配置等方面工作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八、教学内容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水资源概念与分类第二节水资源内涵与类型第三节水资源的自然属性第四节水资源的社会属性第五节水资源管理第二章水资源综合评价第一节地表水资源评价第二节地下水资源评价第三节特种水资源评价第四节水资源综合评价方法第五节水资源评价信息系统第六节案例分析第三章水资源需求预测第一节需水概念及分类第二节生活需水第三节工业需水第四节农业需水第五节生态需水第六节综合需水分析与计算第七节案例分析第四章水资源供需分析及合理配置第一节供需分析概念及类型第二节单项工程可供水量计算方法第三节水利系统可供水量计算方法第四节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方法第五节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第六节案例分析第五章水资源系统规划第一节灌溉系统规划第二节供水系统规划第三节水能利用规划第四节航运规划与运用第五节水资源综合规划第六节案例分析第六章水资源系统运行管理第一节灌溉系统运行第二节供水系统运行第三节水能系统运行第四节航运系统运行第五节水资源系统综合运行第六节案例分析第七章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在水资源领域的意义第二节水资源系统承载能力分析与计算第三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第四节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第五节案例分析基本要求:(1)了解水资源内涵、特点与分类。
(2)熟练掌握地表、土壤、地下水资源水量、水质评价内容、指标、模型与方法;(3)了解特种水资源的评价内容与方法。
河流流域水文过程模拟及预测研究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河流流域的水文过程模拟及预测是水资源管理和水灾防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准确地模拟和预测河流流域的水文过程,可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以指导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水灾防治工作。
因此,对于河流流域水文过程模拟及预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章节主要介绍河流流域水文过程模拟及预测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该研究领域的分析,可以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第二章河流流域水文过程模拟方法2.1 水文模型的介绍水文模型是河流流域水文过程模拟的基础。
本节介绍了常用的水文模型,如VIC模型和SWAT模型,分析了它们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2.2 水文要素数据的获取水文要素数据是进行模拟和预测的重要输入,本节介绍了常用的获取水文要素数据的方法,如遥感技术和地面监测。
2.3 模型参数估计模型参数是水文模型的关键,本节介绍了常用的模型参数估计方法,如贝叶斯方法和蒙特卡罗模拟。
第三章河流流域水文过程模拟案例研究3.1 案例研究区选取本节介绍了选取的河流流域水文过程模拟案例研究区,并分析了该区域的特点和研究难点。
3.2 数据处理和模型建立本节介绍了对研究区的水文要素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并基于上一章节介绍的水文模型,建立了流域水文模型。
3.3 模型评估和结果分析本节主要对建立的流域水文模型进行评估,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通过模型的评估和结果分析,可以了解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第四章河流流域水文过程预测方法4.1 水文预测模型的介绍水文预测模型是进行河流流域水文过程预测的基础。
本节介绍了常用的水文预测模型,如ARIMA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
4.2 数据处理和模型建立本节介绍了对预测所需的水文要素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并基于上一章节介绍的水文预测模型,建立了流域水文预测模型。
4.3 模型评估和结果分析本节主要对建立的流域水文预测模型进行评估,并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通过模型的评估和结果分析,可以了解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钢铁工业给水排水设计手册钢铁工业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一章:引言1.1介绍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起着重要作用。
在钢铁生产过程中,给水排水系统起到关键的作用,对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手册旨在为钢铁工业的给水排水系统设计和运行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
1.2设计目标本手册的设计目标是在满足钢铁工业生产需求的基础上,确保给水供应稳定可靠,排水系统高效处理废水,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二章:生产用水系统设计2.1用水需求预测了解钢铁工艺生产过程的用水需求是设计给水系统的基础。
根据工艺流程和生产能力,预测用水需求,包括冷却水、工艺用水和洗涤水等。
2.2给水系统设计针对工艺用水和冷却水,进行给水系统的设计。
包括水源选择、水质要求、水泵和配管布置等。
确保稳定供水和合理的水质要求。
第三章:排水系统设计3.1废水产生预测根据钢铁工厂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预测废水产生量和质量。
包括冶炼废水、清洗废水等。
3.2废水处理工艺设计根据废水特性和环境排放标准,选择合适的废水处理工艺。
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
确保废水能够达到排放标准。
第四章:工程实施和运行管理4.1工程实施根据设计方案,进行给水排水工程的实施。
包括施工操作、设备安装和调试等。
4.2运行管理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进行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确保给水排水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第五章: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5.1潜在风险评估针对给水排水系统的潜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
包括供水中断、废水超标等。
5.2应急预案制定针对潜在风险,制定应急预案,确保系统在突发事件下能够迅速应对和处理。
结语:本手册旨在为钢铁工业的给水排水系统设计和运行提供全面指导和技术支持。
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环保、安全和节能的原则,确保给水排水系统的优良运行,为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适应产业发展和环保要求的变化。
《水资源学教程》思考题《水资源学教程》思考题使用教材:《水资源学教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左其亭、窦明、马军霞合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第一章水资源学概论根据水资源的特点,分析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在介绍水资源特点时,既说水资源是可再生的,又说水资源是有限的,二者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讨论水资源学的概念与学科体系。
分析水资源学与水文学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水资源概况从中国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分析由于自然原因给人们用水带来的困难,并论证采取跨流域(或区域)调水、兴建水库的必要性。
人类主要面临哪些水问题?你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第三章水资源形成及转化关系叙述水循环的机理与特点。
从水循环过程来分析水资源特点。
以一个你比较熟悉的地区为例,分析社会水循环与自然水循环的关系。
简述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以及为了避免这些影响应采取的措施。
第四章水资源利用分析各用水部门间可能出现的矛盾,论述我们应该如何协调或解决这些矛盾?分析生态用水的重要性,论述如何保证生态用水?从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来分析,该如何做好水资源工作?第五章水资源学的基本理论以某一区域或流域为例,搜索相关资料,建立该区域或流域的水量平衡方程。
简述一个闭合流域的水资源转化模型。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物理化学过程有哪些?试简要说明。
选择一个小河流,搜索相关资料,计算该河流的水环境容量。
简要介绍水资源价值的内涵。
水资源价值流是由什么来决定的?结合某地区实际情况,展开讨论。
简述水资源优化配置概念、模型及应用。
综述基于“社会净福利函数”和基于“发展综合指标测度”的可持续发展量化方法。
阐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化模型建立方法和应用。
第六章水资源评价简述水资源评价的内容。
在区域径流系列计算时,讨论不同河川径流方法的应用范围。
某河道监测断面的监测结果如下:DO浓度为8.5mg/L;CODMn 浓度为6.38mg/L;氨氮浓度为1.13mg/L;镉浓度为0.005mg/L;氟化物浓度为 1.0mg/L;石油类浓度为0.02mg/L;总磷浓度为0.25mg/L。
苏州市供水专项规划(2017-2035)(纲要)苏州市水利(水务)局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2018年10月第一章规划总则1.1指导思想根据苏州市建设“一个愿景、四个名城”的城市定位和“两个标杆”的城市目标,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总体思想,按照“多源并重、区域互补、多网联动、优质供水,系统低耗、安全智慧”的总体思路搭建供水体系。
1.2编制原则适度超前、因地制宜顶层设计、统揽全局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安全优质、强化应急开源节流、提升效率强化监管、健全体系改革创新、智慧供水1.3规划范围苏州市供水专项规划范围为苏州市所辖全部行政范围,包括:苏州市中心城区(姑苏区、工业园区、高新区、吴中区、相城区和吴江区)、太仓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全域范围,规划面积约8657km2。
1.4规划期限规划水平年:2017年近期:2017~ 2020年;远期:2020 ~ 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2.1规划目标本次供水专项规划需要实现的总体目标为:满足供水需求,保证供水安全提高供水质量,改善供水服务完善设施建设,完成升级改造推进技术进步,发展智慧供水加强统筹调度,控制供水成本“安全保供、优质经济、智慧绿色”水源水质不应低于III类水,供水保证率≥97%;供水水质全面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供水水质年合格率不低于95%,水压中心城区不低于0.28 MPa,县(市)城区:不低于0.24 MPa。
总体布局为:“1江2湖3源4域10区22厂”2.2主要指标表2-1. 苏州市供水规划主要目标指标一览第三章供水现状与评价3.1供水安全存在隐患尽管苏州市已经实现了城市供水厂集中取水,且取水水源向长江、太湖以及阳澄湖靠拢,但城市供水厂的水源依旧比较单一。
大部分地区不具备应急取水的条件,是供水安全的一大隐患。
3.2区域供水布局不尽合理供水系统发展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因水源、用地条件以及缺乏统一规划等因素导致部分地区水厂布局不均衡,产生低压区、倒供水以及安全性差等一系列问题。
广东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城市水资源专项规划工作大纲中山大学广东省水文局广东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二〇〇五年八月目录1 总则 (4)1.1 目标与任务 (4)1.2 规划思路 (5)1、总体思路 (5)2、规划重点 (5)1.3 规划原则和依据 (5)1、基本原则 (5)2、主要依据 (5)1.4 规划内容 (6)1.5 基本规定 (7)1、规划范围 (7)2、规划水平年 (7)3、价格与投资估算水平 (8)1.6 成果要求 (8)1.7 组织分工与进度安排 (8)1、组织分工 (8)2、进度安排 (9)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研究 (10)2.1基本任务与要求 (10)2.2 工作内容 (10)2.3工作进度及提交成果 (10)3 节约用水 (11)3.1基本任务与要求 (11)3.2工作内容 (11)3.2.1现状节水水平分析 (11)3.2.2 确定节水标准与指标 (11)3.2.3 节水潜力分析 (11)3.2.4 提出节水方案和节水规划成果 (12)3.3工作进度及提交成果 (12)4 经济社会发展与需水预测 (13)4.1 基本任务与要求 (13)4.2工作内容 (13)4.2.1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 (13)4.2.2经济社会需水预测 (13)4.2.3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14)4.2.4需水预测成果汇总 (14)4.3 工作进度及提交成果 (14)4.3.1工作进度 (14)4.3.2提交成果 (15)5 城市供水水源与供需分析 (16)5.1 基本任务与要求 (16)5.2 工作内容 (16)5.2.1 供水水源及供水基础设施基本情况 (16)5.2.2 供水预测 (16)5.2.3 供需分析 (16)5.2.4 城市供水水源规划 (17)5.3 工作进度安排及提交成果 (17)6 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修复建设 (18)6.1基本任务与要求 (18)6.2工作内容 (18)6.2.1水质及排污治污现状调查评价 (18)6.2.2污染物排放量及入河量预测 (18)6.2.3污染物排放控制量、削减量与对策措施 (19)6.2.4饮用水源地保护 (19)6.3工作进度及提交成果 (20)7 总体布局与近期重点工程 (22)7.1 基本任务与要求 (22)7.2 工作内容 (22)7.2.1 总体布局 (22)7.2.2 投资估算 (22)7.3 工作进度安排 (23)8 城市供水应急预案 (24)8.1 基本任务与要求 (24)8.2工作内容 (24)8.2.1城市供水应急类型的识别 (24)8.2.2城市供水应急预防性措施 (24)8.2.3应急对策预案的制定和其他措施 (25)8.2.4投资估算 (25)8.3 工作进度及提交成果 (25)8.3.1工作进度 (25)8.3.2提交成果 (26)9 城市水资源管理 (27)9.1 基本任务与要求 (27)9.2工作内容 (27)9.2.1水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27)9.2.2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 (27)9.3 工作进度及提交成果 (28)9.3.1 工作进度 (28)9.3.2 提交成果 (28)1 总则1.1 目标与任务城市作为人口聚集地和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苏州市供水专项规划(2017-2035)(纲要)苏州市水利(水务)局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2018年10月第一章规划总则1.1指导思想根据苏州市建设“一个愿景、四个名城”的城市定位和“两个标杆”的城市目标,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总体思想,按照“多源并重、区域互补、多网联动、优质供水,系统低耗、安全智慧”的总体思路搭建供水体系。
1.2编制原则适度超前、因地制宜顶层设计、统揽全局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安全优质、强化应急开源节流、提升效率强化监管、健全体系改革创新、智慧供水1.3规划范围苏州市供水专项规划范围为苏州市所辖全部行政范围,包括:苏州市中心城区(姑苏区、工业园区、高新区、吴中区、相城区和吴江区)、太仓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全域范围,规划面积约8657km2。
1.4规划期限规划水平年:2017年近期:2017~ 2020年;远期:2020 ~ 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2.1规划目标本次供水专项规划需要实现的总体目标为:满足供水需求,保证供水安全提高供水质量,改善供水服务完善设施建设,完成升级改造推进技术进步,发展智慧供水加强统筹调度,控制供水成本“安全保供、优质经济、智慧绿色”水源水质不应低于III类水,供水保证率≥97%;供水水质全面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供水水质年合格率不低于95%,水压中心城区不低于0.28 MPa,县(市)城区:不低于0.24 MPa。
总体布局为:“1江2湖3源4域10区22厂”2.2主要指标表2-1. 苏州市供水规划主要目标指标一览第三章供水现状与评价3.1供水安全存在隐患尽管苏州市已经实现了城市供水厂集中取水,且取水水源向长江、太湖以及阳澄湖靠拢,但城市供水厂的水源依旧比较单一。
大部分地区不具备应急取水的条件,是供水安全的一大隐患。
3.2区域供水布局不尽合理供水系统发展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因水源、用地条件以及缺乏统一规划等因素导致部分地区水厂布局不均衡,产生低压区、倒供水以及安全性差等一系列问题。
第四章需水预测根据彭州市的具体情况,这次需水预测将彭州市的不同水源进行分区,共为6个分区,25个计算单元,见表4-1。
对各分区的生活、生产和生态需水进行分析预测,以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配臵。
彭州市水资源计算分区表表4-1一、生活需水预测㈠预测方法生活需水预测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两大类,再加牲畜用水,采用人畜日用水量的方法进行预测。
根据彭州市各城镇供水统计成果,参照《四川省用水定额》(试行),确立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定额。
在城乡人口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用水人口生活需水量预测。
㈡人口及城市化发展预测2003年彭州市的总人口77.817口万人,城镇人口13.4024万人,占总人口的17.22%。
根据彭州市的总体规划,以及计生委提出的人口发展趋势预测,2010年人口为80.5万人,2020年人口为83.5万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将大大加快,城镇人口的比例逐年加大,预计2010年城镇人口将达到32.2万人,占总人口的40.0%;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46.8万人,占总人口的56%。
各分区人口见表4-2。
㈢生活需水量预测彭州市镇以上的城镇及镇级以上厂矿企业、一部分农村人口均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在广大的农村中,一般农村人口饮用井水,只有高山区、丘陵区的部分农村人口才饮用山沟水。
1995年前有较大部分丘陵山区缺乏水资源,农村人畜饮水都是一个难题,成都市政府提出一定要解决山区人畜饮水困难地方的水源,并把此项工作列入政府的目标管理,因此,在2000年前后全市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
据调查彭州市2003年(现状年)城市居民日用水量为157升/人〃日,城镇居民日用水量为140升/人〃日,农村人口日用水量平均为60升/人〃日,根据《四川省用水定额》(试行)结合彭州市2003年(现状年)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彭州市各分区2010年、2020年城市、城镇、农村人口及牲畜生活用水定额见表4-3。
彭州市各分区不同水平年人口、牲畜发展预测表表4-2彭州市各分区各水平年城镇、农村及牲畜生活用水计算定额表4-3 单位:升/日·人,头根据各分区人口预测及城镇、农村和牲畜生活用水定额计算出各规划水平年的生活需水量,见附表4.1~4.9。
2003年全市生活用水总量为2638.6万m3,2010年为4636.5万m3,比2003年增加1997.9万m3,2020年为6524.2万m3,比2010年增加7887.7万m3。
年产80万吨乙烯工程即将在彭州市落户,今后十多年里经济发展将突飞猛进,城市化进程将大大加快,居民生活用水增加很快,到2020年以后生活用水增加速度将会放慢。
二、生产需水预测㈠预测方法生产需水是指有经济产出的各类生产活动所需的水量,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
1、农业农业需水包括农田灌溉和林牧渔业需水。
彭州市农业需水量受降水影响,本报告按平水年农业需水量考虑。
农业灌溉面积以现状耕地面积和农田灌溉发展规划为基本依据,农田灌溉用水指标参照《四川省用水定额》(试行)结合彭州市实际预测。
根据本地区渠系水及灌溉水利用系数,分别制定出不同保证率下(P=50%、P=75%、P=95%)的农田灌溉需水量,林渔业需水量包括经济林、水果林浇灌及渔塘补水,根据现状结合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工业工业需水预测分高耗水工业、一般工业和火电工业三类。
高耗水工业和一般工业需水采用万元增加值用水量法进行预测,火电工业需水采用发电量(万KW〃h)用水量法进行预测。
工业用水指标预测以四川省制定的工业用水定额标准为依据,参照《绵阳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工业用水定额水平结合彭州市发展的情况进行确定。
3、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建筑业需水预测以单位建筑面积用水量法为依据进行预测。
第三产业需水采用万元增加值用水量进行预测。
㈡经济发展指标预测1、农业灌溉面积发展预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镇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使彭州市耕地面积减少。
2003年彭州市实有耕地面积53.3688万亩,比上年减少耕地4.367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686亩。
彭州市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已将山地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退耕还林,使耕地面积快速减少,平均每年减少1.06万亩。
要保证彭州市经济全面发展,必须抓好农村经济的发展。
目前彭州市正加快向优质、高效、高产的三高农业发展,将退耕还林的土地已全部种上了林、果,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近期内彭州市耕地面积按1.0万亩/年递减计算,中期按0.5万亩/年计算,远期趋于稳定,则预计耕地的变化情况为:2010年46万亩;2020年为41.5万亩。
2003年全市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1.4%。
随着水利化进程的发展,山区、丘陵区的旱地逐步实施微型水利工程进行灌溉,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将逐步加大,预计2010年有效灌溉面积为40.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7.1%,2020年为38.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2.3%。
彭州市各分区不同水平年灌溉面积发展预测见表4-4。
彭州市各分区不同水平年灌溉面积发展预测表表4-4 单位:万亩2、工业产值及火电年发电量预测彭州市的发展将成为新的工业城市,在未来的2010年、2020年的发展中,石化、医药、建材及其它工业将快速发展,根据彭州市提供的预测数据,预计2010年、2020年工业增加值将分别达到52.5亿元和108.6亿元。
将大力发展天彭城区、湔江灌区的隆丰石化基地和人民渠灌区的蒙阳物流中心,带动全市的经济大发展。
工业的大力发展,需水量将会逐步增加,为合理利用水资源,应对现有的工业进行节水改造,对新增工业要严格控制需水量,建厂时做到科技含量高,节水能力强,低耗水的企业。
各分区工业增加值详见表4-5。
各分区不同水平年工业增加值及火电年发电量预测表表4-5㈢生产用水指标预测1、农业灌溉用水指标预测彭州市地区的土壤绝大部分属于沙壤土,透水性好,渗漏大,结合彭州市的实际情况,参照《四川省用水定额》(试行),平水年(P=50%)水稻用水量47m3/亩,旱地为60 m3/亩,果林40 m3/亩,水田在小春季节种旱季作物,因此,水田用水量为377 m3/亩。
根据彭州市气象局1965年至2004年实测降水资料,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分析,随着降水系列的增长,而不同保证率的降水量有所减少,根据这一变化趋势预测出人民渠灌区、天彭城区不同水平年的降水量,以大宝、关口、莲花洞、彭州气象局和关口的降水资料分别预测出通济区、湔江丘陵区、土溪河区和湔江灌区不同水平年的降水量。
经分析,降水系列再增长,其各种保证率下的降水量将会又慢慢增加,其变化将呈正弦曲线规律。
根据资料分析预测,彭州市各分区的年降水量较为丰富,特别是通济区的年降水量更为丰富,但年中的所有降水量并不能被作物全部利用,经各种典型年降水资料分析,分别计算出不同保证率不同水平年的水田、旱地有效降水量,详见表4-6至4-8。
彭州市各分区P=50%不同水平年有效降水预测表彭州市各分区P=75%不同水平年有效降水预测表彭州市各分区P=95%不同水平年有效降水预测表彭州市农田灌溉中的支渠、斗渠基本上是三面光渠道,输水损失较小,而农渠和毛渠基本上是土渠,输水损失较大,综合考虑后,渠道灌溉利用系数为0.45,农田灌溉从净用水中扣除有效降水再除以渠道利用系数即为农田实际用水量,各分区灌溉定额详见表4-9。
彭州市各分区灌溉定额表32、工业用水指标预算据统计彭州市2003年一般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180m3,高耗水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350 m3,考虑到国家水资源很缺乏,国家会制定一些办法出台限制水资源的浪费,加之社会向前发展,科学不断进步,对工农业用水逐步走上科技含量高,耗水少的道路上,因此根据各分区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出各分区高耗水工业和一般工业用水计算指标见表4-10、4-11。
彭州市各分区高耗水工业用水计算指标3彭州市各分区一般工业用水计算指标33、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用水指标预测2003年彭州市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2.43亿元,其中建筑业增加值为3.24亿元,在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占的比重较大,两项的总增加值为13.06亿元,占44.7%。
参照《四川省用水定额》(试行)分析计算可得,建筑业万元增加值用水定额为14.7m3/万元,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12.5m3/万元,交通运输业8.5m3/万元,其它金融、邮电通讯、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为7.8m3/万元。
综合分析,2003年建筑和第三产业万元增加值用水定额以11.0m3/万元计算。
随着节水措施的推广,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用水定额将有所减少,预计2010年为9.0m3/万元,2020年为7.5m3/万元。
㈣生产需水量预测1、农业生产需水量预测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09.2mm,P=50%(平水年)降水量为992.7mm,P=75%(中等干旱年)降水量为862.8mm,P=95%(特殊干旱年)降水量为692.14mm。
彭州市各分区各种保证率降水量见表4—12。
彭州市各分区各种保证率不同水平年降水量预测表彭州市各分区的降水量不同,而有效降水也不一样,因此,各分区的灌溉定额也不一样,各分区规划城市化进程不相同,水田减少速度不一样,由各分区的灌溉面积的变化和灌溉定额计算出不同水平年的农业生产需水量。
(见附表4.1至4.9)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的速度加快,农村土地不断减少,由于彭州市的城镇都处在平坝处,水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需水逐年减少,CDP=75%为例,2003年需水量为18980万m3,2010年为17820万m3,2020年为17080万m3。
2、工业生产需水预测由工业增加值和工业用水指标计算出各分区不同水平年的工业需水量(见附表4.1~4.9),2003年全市工业需水量为3080万m3,2010年为13250万m3,年增长率为47.2%,2020年为14890万m3,年增长率为1.2%。
近期工业需水量增长率过高,远期工业需水量趋于稳定,为节约水资源,在工业上还需采取节水措施,控制工业用水量的增长。
3、建筑业和第三产业需水量预测由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它们的用水指标,分别计算出各分区不同水平年的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需水量(见附表 4.1~4.9)。
2003年彭州市的建筑业和第三产业需水量为357万m3,2010年为511万m3,年增长率为6.2%,2020为924万m3,年增长率为8.1%,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用水量虽不大,但年增长率较快,同样应采取节水措施,控制用水量的增长。
三、生态需水预测㈠预测方法为改善生态环境和维持生态需要的水量,分为河渠生态用水和河渠以外生态用水。
河渠内的生态用水含冲沙及枯水季节保持河渠内的基流;河渠之外的生态用水指城市绿化、冲污及环卫用水等,根据现状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