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施肥与冬小麦蒸发蒸腾量及产量的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229.33 KB
- 文档页数:4
测定指标1 干物质转运贡献率开花,成熟,每个小区取样3株,分离为旗叶,穗轴颖壳,茎秆+叶鞘,其他叶,(籽粒)80℃烘干,营养器官幵花前藏同化物运转量=开花期干重-成熟期干重营养器官幵花前藏同化物运转率%=(开花期干重-成熟期干重)/幵花期干重*100幵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成熟期籽粒干重-营养器官花前藏物质运转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幵花前营养器官藏物质转运量/成熟期籽粒干重2 氮转运贡献率凯氏定氮法,硫酸消解法。
开花期氮素积累量=开花期茎、叶、鞘、穗氮素积累量的总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成熟期茎、叶、鞘、穗、籽粒氮素积累的总和营养器官的氮素转运量=开花期氮积累-成熟期氮素积累量(不包括籽粒)营养器官的氮素转运效率=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开花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100%营养器官氮素的贡献率=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100%3灌浆速率开花期每小区取10穗,七天取一次,取出籽粒,烘干称重,干重,籽粒数籽粒灌浆速率=(籽粒干重-前一次籽粒干重)/籽粒数4 光合特性开花期开始测定光合速率,7天一次,至旗叶衰老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含量,蒸腾速率5产量及其构成成熟期,统计一米双行穗数,每小区取10穗,统计穗粒数,单穗粒重,千粒重。
6.蛋白组分及其特性连续振荡提取法,水,酸,醇,碱提取,考马斯亮蓝比色法测定含量7.淀粉粘度,热力特性。
RVA,DSC8.水分利用率灌溉水利用率=(灌水处理产量-不灌水产量)/灌水量9.叶片SPAD值变化趋势每小区标记6株,5天测定一次SPAD值。
10.倒伏相关性状测定分析株高,重心高度,基部第一第二节间长,倒伏程度百分比。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群体及产量的影响引言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麦的产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灌溉和施肥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不同的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群体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小麦的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一般来说,灌溉对于小麦的生长是至关重要的。
适当的灌溉能够维持土壤湿度,促进小麦生长,提高产量。
在施肥方面,氮、磷、钾是小麦生长发育的三大营养元素,它们对于提高小麦的产量至关重要。
而不同的施肥方式也会对小麦的生长产生影响。
有机肥和无机肥的施用方式,不同的氮磷钾比例等等都会对小麦的生长产生影响。
对比实验为了深入探究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实验。
以夏玉米 - 小麦轮作区的旱地农田为试验地点,我们采用了传统的灌溉施肥方式和新型的灌溉施肥方式进行对比实验。
传统的灌溉施肥方式是按照经验和习惯施肥灌溉,而新型的灌溉施肥方式是根据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施肥灌溉。
在实验中,我们采用了有机肥和无机肥两种不同的施肥方式,并且比较了不同的氮磷钾比例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实验结果分析经过一年的实验观测,我们得出了如下的实验结果:第一,采用新型的灌溉施肥方式的小麦生长情况明显好于传统的灌溉施肥方式;第二,采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的施肥方式的小麦产量明显高于单一施肥方式;适当调整氮磷钾比例可以显著提高小麦产量。
这些实验结果进一步确认了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影响机制探讨那么,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机制是什么呢?新型的灌溉施肥方式能够更好的满足小麦生长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提高了土壤湿度和养分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了小麦的生长。
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的施肥方式能够为小麦提供更为全面的养分,能够弥补单一施肥方式的不足,从而提高了小麦的产量。
生态环境 2008, 17(5): 2082-2085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300212);国家863计划项目(2002AA6Z302)资助作者简介:吴永成(1973年生),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作物生理生态研究。
E-mail: ycwu2002@收稿日期:2008-04-06不同灌水条件下冬小麦的产量、水分利用与氮素利用特点吴永成1, 2,张永平2, 3,周顺利2,王志敏21.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四川 雅安 625014;2.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系,北京 100094;3.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摘要:了解不同灌水量(次数)处理条件下华北平原地区冬小麦的产量形成、氮素利用与水分利用的特点。
在大田相同的施肥量与施肥方式、播前浇底墒水750 m 3·hm -2条件下,设置春季不灌水、春季灌2水(拔节+开花)和春季灌4水(起身+孕穗+开花+灌浆)3个水分处理(每次灌水定额750 m 3·hm -2),分析了不同灌水量(次数)对植株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土壤水分动态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冬小麦生育期内总耗水量和开花后耗水量均表现为随灌水次数(量)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但耗土壤水量却随灌水增加而显著减少。
春季灌水处理的经济产量均显著高于春季不灌水处理,但春灌2水和春灌4水之间无显著差异。
水分利用效率(WUE )在春不灌水和春灌2水间无显著差异,但它们均显著高于春季灌4水处理。
植株总吸氮量均随着灌水次数(灌水量)的增加而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春灌2水和灌4水处理的总吸氮量无显著差异,但它们均显著大于不灌水处理。
氮素生理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随灌水量(次数)增加略有下降,不同灌水处理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春灌2水处理相对春季不灌水处理显著提高了经济产量和植株总吸氮量,水分利用效率并没有明显下降;与春灌4水处理相比,经济产量和植株总吸氮量没有明显降低,但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边际效益显著提高。
冬小麦高产高效灌水方案的研究冬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冬季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对我国的粮食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
灌水是冬小麦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对其灌水方案进行科学研究,可以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实现高效灌溉。
本文将从冬小麦的生长需要、灌水技术的现状和前景以及高产高效的灌水方案进行研究,以期为冬小麦生产提供科学、高效的灌水方法。
一、冬小麦的生长需要冬小麦是一种寒地型作物,其生长期长,生长需要温度较低。
在生长期间,冬小麦需要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以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尤其在关键的生长期,如拔节期和抽穗期,水分的供应对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影响极大。
冬小麦的生长期在冬季,气温低、蒸发潜力小,因此需要适量的灌溉来保证土壤水分供应,提高生长效率。
二、灌水技术的现状和前景目前,冬小麦的灌溉主要采用雨水灌溉和灌溉水源灌溉两种方式。
这两种方式各自存在一些问题,如雨水灌溉依赖于自然降水,易受干旱等气候影响;而灌溉水源灌溉则需要投入大量的造水设施和设备,投入成本高。
探索一种高效、经济、环保的冬小麦灌水技术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未来,通过科学的灌溉技术和设备研发,可以实现对冬小麦生长环境的精准控制,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三、高产高效的灌水方案1. 科学确定灌水量冬小麦的灌溉量要根据土壤类型、冬小麦的生长需要和气候条件等因素来确定,采用精准的灌溉量。
在冬小麦的各个生长阶段,可以通过土壤水分检测仪器等科学手段来确定土壤的含水量,从而精准地确定灌溉量。
2. 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针对冬小麦的生长需要和土壤特性,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等地下管道灌溉方式,以实现对土壤水分的有效补充。
地下管道灌溉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和风蚀,提高水分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3. 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在冬小麦的生长期内,要根据其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需要,合理安排灌溉时间。
在拔节期和抽穗期等关键时期,要增加灌水量,以保证冬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4. 落实水肥一体化在灌水的要结合施肥,实施水肥一体化管理,以提高养分利用率,促进冬小麦的生长。
春季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随着春季来临,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的冬小麦也进入了生长旺季。
在冬小麦
生长期间,适时的灌水对产量的影响十分重要。
本文将就春季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产量
的影响进行探讨。
首先,春季初期是冬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适时的补充水分可以推动作
物的生长和发育。
冬小麦的叶面积和光合作用速率增加,吸收光能能力提高,从而增加了
籽粒数和单粒重,为获得理想的产量奠定了基础。
同时,春季中后期是冬小麦拔节到抽穗期的生长黄金期。
此时,若能给予充分灌溉,
可有效延长生长周期、增加垂穗数和穗重,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另外,灌溉还可以保证
冬小麦的根系充分发育,提高冬小麦耐旱能力。
然而,应注意灌水量的控制。
过度的灌水会导致土壤过湿,增加冬季农闲期耕作难度,而且冬小麦抽穗及成熟期灌水过量也会导致作物品质下降,降低冬小麦市场价值。
总之,适时的灌水是冬小麦获取高产量的必要条件之一。
春季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
产量的影响要具体情况分析,逐渐增加灌水量,保证冬小麦的生长需要,得到较高的产量
和质量,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灌水及施氮对高产区小麦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近年来,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灌水及施氮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直是热点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将探讨灌水及施氮对高产区小麦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实验方法:在高产区选取一块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小麦田地,这里采用的品种为YT213。
实验组分别设置不同的施氮量和灌水量,其中施氮量分别为0kg/hm²、150kg/hm²和300kg/hm²,灌水量分别为不灌水、40%、60%和80%的田间持水量。
在生长期间测定小麦产量及品质性状,包括株高、生育期、千粒重、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品质指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1)施氮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施氮量为150kg/hm²时,小麦产量达到最高值,比0kg/hm²施氮时增产14.2%,但当施氮量达到300kg/hm²时,小麦产量反而下降,降幅为3.3%。
(2)灌水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小麦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灌水量达到80%时,小麦产量达到最高峰,比不灌水时增产17.2%。
(3)灌水及施氮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灌水及施氮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比对产量的影响更显著。
灌水量和施氮量均对小麦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当灌水量达到80%时,小麦淀粉含量最高,再增加灌水量不会改善淀粉含量。
当施氮量为150kg/hm²时,小麦蛋白质含量最高,再增加施氮量不会提高蛋白质含量。
同时,灌水及施氮也对小麦品质指数产生影响,其中以灌水量对小麦品质指数的影响更为显著。
综上,本实验结果表明,在高产区种植小麦时,适量施用150kg/hm²氮肥和灌水80%的田间持水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小麦产量及品质性状。
同时,灌水及施氮对小麦品质指数的影响更为显著,这也说明在麦田管理中应注重添加营养和灌溉等因素,以提高农作物的品质水平。
灌水量及其分配方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张建军;唐小明;党翼【期刊名称】《麦类作物学报》【年(卷),期】2008(28)1【摘要】为给冬小麦合理灌溉提供依据,以冬小麦临抗2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置5个等量不等次、等次不等量的灌水处理,研究了灌水量及其分配方式对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光合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结果表明,灌溉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主要在0~60cm土层内,对深层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小。
灌溉通过影响千粒重来影响产量。
抽穗后水分胁迫不利于增加千粒重,灌浆期适度水分胁迫不利于增加产量,但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重度水分胁迫使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均降低,表明高产与高水分利用效率具有同步性,即在该地区节水600~1500m^3/ha条件下可不减产。
各处理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光合速率(Pn)逐渐下降,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的变化因处理而异。
抽穗后长期水分胁迫致使Pn明显下降,短期轻度水分胁迫对Pn影响不明显;抽穗后适度的水分胁迫不利于提高Gs和Tr,但水分胁迫后复水可以明显提高Gs和Tr。
【总页数】6页(P85-90)【关键词】冬小麦;灌水;水分利用效率;光合特性;产量【作者】张建军;唐小明;党翼【作者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S311【相关文献】1.微喷补灌对冬小麦旗叶衰老和光合特性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徐学欣;王东2.不同底墒条件下补灌对冬小麦耗水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林祥;王东3.畦田节灌对冬小麦光合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吴宝建;王东4.集雨节灌种植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杨姗姗;贾志宽;张玉;成雪峰;任小龙;张鹏;杨万忠5.越冬期测墒补灌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张瑞;石玉;张永丽;张艳艳;于振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春季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引言: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也是国内农村居民的主要粮食来源。
冬小麦在春季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水分是关键的生长因素之一。
在春季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春季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正文:1. 春季不同时期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春季不同时期的灌水对冬小麦产量有着不同的影响。
对于刚进入春季的冬小麦来说,适当的灌水可以为其提供足够的水分,促进其生长和发育,从而增加产量。
特别是对于早春出苗的冬小麦来说,灌水能够帮助提高其生长速度和根系的发育,为后期的产量打下基础。
若在春季晚期进行过多或不适当的灌水,可能会对冬小麦产量造成负面影响。
冬小麦在靠近成熟期的时候,对水分需求会逐渐减少,若此时过多地灌水,可能会导致其根系过旺盛,而影响籽粒的灌浆和质量,进而降低产量。
2. 春季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产量的最佳时机根据对冬小麦生长发育规律的了解,可以确定春季不同时期的最佳灌水时机,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
一般而言,春季初期(3月初)是冬小麦正处于生长迅速阶段时,此时适当的灌水可以促进其生长速度,提高产量。
而到了春季后期(4月底至5月初)时,冬小麦即将接近成熟期,若不适时灌水可能会影响产量。
综合分析,冬小麦在春季初期需要适当的灌水,以促进生长发育;而在春季后期,冬小麦水分需求减少,因此不需要过多的灌水。
3. 提高冬小麦产量的灌水技术在春季不同时期使用合适的灌水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具体建议如下:(1)春季初期灌水:在冬小麦进入春季初期时,应合理调控灌水量和灌水次数,以满足冬小麦生长的需要。
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等因素,确定每次灌水的时间和水量,使土壤保持适度湿润状态。
(2)春季后期灌水:在冬小麦进入春季后期时,应适时停止灌水,以避免过度灌水导致产量下降。
(3)合理施肥:灌水时结合适度的施肥,可以更好地满足冬小麦对养分的需求,促进其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
灌水及施氮对高产区小麦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摘要本文研究了在高产区储存小麦时,灌水和施氮对其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实验表明,在此类环境下灌水和施氮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性状。
除了提高产量外,我们还发现灌水和施氮还能有效的促进小麦的生长,使其收获更快,发酵功能更强,且胚芽粒更多,抗病性更强。
同时,灌水和施氮也可以有效降低小麦对病虫害的敏感性,减少对植物保护产品的使用。
综上所述,灌水和施氮可以有效提升小麦在高产区。
我们证实施肥管理技术不仅是一个有前景的农业施肥理论,而且也是一个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生态工程技术。
关键词:小麦,产量,品质,灌水,施氮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其产量及品质性状的提升一直是国家和农民种植小麦时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人们已经开始采用施肥技术来改善小麦的产量及品质性状,而灌水和施氮技术则是最常见的施肥方法。
灌水可以满足小麦的水分需求,促进其正常生长及发育,而施氮则是主要途径来调节小麦对氮肥的利用,加速其生长发育。
灌水和施氮可以改善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性状。
通过补水和施肥,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善小麦的大小,抗病性和耐受性等。
在种植周期中,地上部可以促进小麦胚芽粒的发育,提高小麦成熟度和结实率,从而提高产量。
在发酵功能上,灌水和施氮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促进大麦酵素的活性,提高发酵糊化效率,从而更好的改善小麦的粮食品质。
同时,施氮还可以减少小麦对病虫害的敏感性,从而减少对植物保护产品的使用量。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适当地利用灌水和施氮技术可以显著提高高产区储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性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灌水和施氮量不宜过多,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水土状况及天气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以保证小麦的最佳生长。
除了使用灌水和施氮技术外,农民也要密切关注小麦栽培过程中的病虫害发生情况。
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病虫害已经成为影响小麦生长及品质性状的主要原因。
因此,农民应加强对小麦栽培环境的监测,注意在病虫害发生时采用有效的早期抗病虫措施,以保障小麦的健康生长。
灌溉技术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对农作物产量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一、充足水分供应与产量的关系水是农作物生长的基本要素之一。
当灌溉技术能够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时,作物的生理机能可以正常运转。
例如,在种子萌发阶段,合适的土壤湿度是种子破壳而出的关键。
如果土壤过于干燥,种子难以吸收足够的水分膨胀萌发,而灌溉技术可以确保土壤湿度维持在适宜的水平,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像小麦这种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良好的灌溉能让其发芽率显著提升,为后续的生长奠定坚实基础。
在作物生长的营养生长阶段,充足的水分有助于叶片的伸展和光合作用的进行。
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水分充足时,叶片细胞饱满,能够更好地展开,从而增大受光面积。
以玉米为例,在夏季生长旺盛期,及时的灌溉使得玉米叶片翠绿且宽大,能够高效地吸收阳光中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为植株的生长积累养分。
而且,充足的水分还能保证植物的根系生长良好。
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水分供应适宜时,根系能够深入土壤,扩大吸收范围,吸收更多的矿物质元素等营养物质,进一步促进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最终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
二、精准灌溉对产量的积极影响现代灌溉技术强调精准性。
精准灌溉可以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特性进行合理供水。
比如在作物的开花期,一些作物对水分的需求较为敏感。
像棉花,在开花期如果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花粉的传播和受精过程。
精准灌溉技术能够准确地提供适量的水分,保证花粉的活性和传播效率,提高坐果率。
精准灌溉还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传统的漫灌方式往往会导致大量的水资源流失,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可能造成土壤养分的流失。
而滴灌、微喷灌等精准灌溉技术,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或附近区域,减少了水分在非作物生长区域的蒸发和渗漏。
在干旱地区种植水果作物,如葡萄,采用滴灌技术可以精确地将水送到每一株葡萄树下,既能满足葡萄生长的需求,又能节约用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从而提高葡萄的产量和品质。
灌水量和时期对小麦影响的研究综述研究背景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全球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小麦生产面临着多种挑战,包括气候变化、土地退化以及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因此,研究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水分的管理方法,是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其中,灌水量和灌溉时期是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灌水量对小麦的影响小麦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而灌水量是决定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不同的灌水量对小麦的影响是不同的。
过量灌水的影响过量灌水会导致土壤水logging,使土壤失去透气性和土壤中氧气的供应,从而影响小麦根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此外,过量灌水还会导致小麦的氮素、磷酸盐和其他营养元素流失,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不足灌水的影响不足灌水则会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影响小麦的叶片发育和根系的生长。
据研究表明,适量灌水的小麦生长速度与产量都有所提高。
适量的灌水有助于提高小麦的免疫力和适应力,促进小麦的健康生长和发育。
适量灌水的影响适量灌水是保证小麦正常生长和产量的关键因素。
适量灌水可以增加土壤中氧气的供应,有利于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并促进小麦中养分的积累。
因此,适量的灌水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灌溉时期对小麦的影响灌溉时期是另一个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
灌溉时期的选择关系到小麦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不同的时期灌溉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生阶段在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生长阶段:生长期、抽穗期和成熟期。
•生长阶段:此时期,灌溉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土壤湿润,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
适量灌溉可保证小麦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抽穗期:此时期,适量的灌溉可提高小麦穗的质量和数量,有助于提高小麦的产量。
•成熟期:此时期,不适宜进行灌溉,否则会降低小麦质量和产量。
季节性季节性对小麦的灌溉影响非常大。
夏季干燥,夏季小麦的灌溉就相当重要。
灌溉可以促进小麦的生长和发育,并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冬小麦春灌一水节水丰产种植技术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而春灌则是冬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如何在冬小麦的春灌过程中实现一水节水丰产,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冬小麦春灌一水节水丰产的种植技术角度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为冬小麦生产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冬小麦生长的关键期主要是春季,而春季气温变化大,降水不稳定,这给冬小麦的生长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因此,在春季灌溉过程中,科学施用水源,合理调节灌溉量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实现一水节水丰产,可以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首先,合理进行冬小麦的灌水。
冬小麦在春季生长期间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但过度灌溉会造成土壤湿度过高,不利于冬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
因此,冬小麦的灌溉量应根据土壤含水量、气温、降水情况等因素进行动态调整。
在无降水的情况下,每次灌溉的水量应适量增加,以保证冬小麦根系的吸水需求,同时避免水分的过度浪费。
其次,科学选择灌溉方式。
冬小麦春灌的灌溉方式有很多种,如旱地灌溉、地面灌溉、滴灌等。
不同的灌溉方式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冬小麦的产量有着不同的影响。
在冬小麦春灌过程中,可以根据土壤类型、地形地势等条件,选择适合的灌溉方式。
例如,旱地灌溉适用于土壤排水性好的地区,而滴灌则适用于土壤排水性较差的地区。
通过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可以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减少水分的损失,实现一水节水的目标。
再次,合理施肥。
冬小麦春灌期间的施肥对于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冬小麦的抗逆性和产量。
在春季灌溉过程中,可以将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与灌溉水混合施用,以提高冬小麦对养分的吸收利用率。
同时,还可以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冬小麦的生长需要,合理选择有机肥和化肥的比例,避免施肥过量造成农药残留和土壤污染。
最后,加强病虫害防治。
冬小麦春灌期间,病虫害的发生频率较高,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证冬小麦的健康生长,可以采取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例如,合理选择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品种,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以减轻病虫害对冬小麦的危害。
灌水次数对冬小麦品种产量及生育特性的影响作者:邵凤武赵居生陆文龙来源:《天津农业科学》2008年第01期摘要:采取不同的灌溉处理,研究参试品种在不同灌溉组合下表现的经济性状和产量性状,计算灌溉水的增产能力,以筛选出适合不同水源和不同灌溉条件的小麦品种。
关键词:冬小麦;灌溉次数;产量中图分类号:S51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500(2008)01—0036—04灌溉是冬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在北方,小麦用水约占农业用水的70%。
由于天津市属于资源型缺水城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限制冬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加的重要因素。
为了稳定小麦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开展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时期对灌溉的利用特点和产量性状等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条件对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筛选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节水型小麦品种,以期为小麦因地制宜开展高产高效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和方法1.1材料10个参试品种为沧6001、冀麦32、沧6003、沧6004、沧119、农大3432、农大211、农大3509、农大3488和T49号,分别来自河北省沧州农科院和中国农业大学,以我市大面积种植品种京冬8.号为对照。
1.2试验设计试验于2005—2006年在天津市静海县良种场内进行。
土壤为中粘壤土,0~20cm土壤含有机质1.487mg/kg,碱解氮85.3mg/kg,速效磷27.9mg/kg,速效钾190mg/kg。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8行区,行距0.2m,3次重复,四周设保护区,用4层宽0.5m、厚0.014mm的地膜纵面隔离,以防浇水影响试验。
小区面积为9m×16m=14.4m2。
基本苗375万/hm2。
为检验各品种在不同灌溉条件下的生育特性和产量表现,参加试验的11个品种全在足墒、施足底肥的前提下进行播种。
试验设4种处理:(1)全生育期内不进行灌溉(代号s。
);(2)灌溉1次冻水(代号S1);(3)灌溉2次(冻水+拔节水,代号S2);(4)灌溉3次(浇冻水+拔节水+灌浆水,代号S3),每次浇水900m3/hm2,处理间设5m的隔离带,对各处理地块分别采样测土壤容重、养分和含水量。
春季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冬小麦是一种在秋季种植、春季成长并在夏季收割的作物。
灌溉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它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春季不同时期对冬小麦进行灌水会对其产量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春季不同时期灌水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灌水的时机、水量以及灌水方式。
春季不同时期的灌水时机对冬小麦的产量产生显著的影响。
在春季,灌水时机的选择需要根据冬小麦的生长期和土壤的水分状况来确定。
如果在冬小麦萌芽期前灌水,可以提供充足的水分,有利于冬小麦的可溶性养分吸收和根系发育,促进其生长。
如果在冬小麦萌芽期后灌水,可能会导致冬小麦受冻害,降低其产量。
正确把握春季不同阶段的灌水时机对冬小麦的产量非常重要。
灌水方式也会对冬小麦的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常见的灌水方式有滴灌、喷灌、渠灌等。
滴灌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泛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有效节约水资源,有利于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喷灌可以均匀地为冬小麦提供水分,适用于干旱地区。
渠灌适用于土壤排水良好的地区,能够提供适量的水分,但可能存在冬小麦染病的风险。
在选择灌水方式时,需要结合具体的地理、气候和生产条件,科学合理地进行选择。
春季不同时期的灌水对冬小麦的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正确选择春季不同时期的灌水时机、水量和灌水方式,可以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并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撑。
在实际生产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地理、气候和土壤条件,结合冬小麦的生长状态,科学合理地制定灌水策略,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灌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