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的设置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1. 引言1.1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合理设计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包括设计问题情境的重要性、问题情境的特点、举例说明问题情境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问题情境的设计方法以及如何评估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通过深入研究和讨论,我们希望能够揭示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引起更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有效问题情境的重视,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设计问题情境的重要性设计问题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
问题情境设计得当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维方式。
问题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际问题,使学习更加贴近生活,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设计问题情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降低学习难度,使学习更加轻松愉快。
设计问题情境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讨论、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方案。
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设计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充分重视问题情境的设计,努力打造一个有趣、引人入胜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更多的乐趣与收获。
2.2 问题情境的特点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中刻意设置的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情境。
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问题情境需要具有挑战性。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置是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模拟真实生活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让学生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白语文和真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
高中语文中的问题情境设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知识的自主能力,以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语文的知识,如文学批评,写作,鉴赏等等。
例如,在设置文学批评的问题情境时,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意义,从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程度;在设置写作的问题情境时,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和情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优美表达自己的思想,提高写作水平。
此外,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置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包括推
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等能力。
对于那些学生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来促进其成长;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给予相应的补救措施,以引导并帮助他们一步步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是促进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充分利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创新思考能力,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语文学习更有乐趣,也可以有效掌握语文技能。
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实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论述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实施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一、问题情境的重要性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到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相比于枯燥的公式和定理,问题情境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2.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和验证,这些过程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解决问题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实施1.选择合适的问题情境2.设置问题情境的背景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设置问题情境的背景,以提供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和条件。
背景设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情境,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在问题情境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关键点,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4.提供适当的指导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需要适当地提供指导和帮助。
可以通过提问和提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5.总结和反思在问题情境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
可以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以及所得到的结论,让他们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案例:购物问题问题情境背景:小明去商场购买文具,他准备买一支笔和一本笔记本,他看中了一支价钱为3元的钢笔和一本价钱为5元的笔记本,请问小明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实施过程:1.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老师向学生描述了小明购物的情境,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例如询问学生钢笔和笔记本的价钱分别是多少,购物的总价是多少等。
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8篇第1篇示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下面介绍几种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1.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在物理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引入物理知识。
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中发现物理规律。
为什么水壶里的水会烧开?为什么冬天的电灯会发出光亮?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实践,对物理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老师可以设置一些实验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物理规律。
通过实验研究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实验验证光的折射规律等。
通过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具体问题的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它在什么条件下会停下来?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情境模拟来创设问题情境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模拟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模拟操作和实践。
可以设计一个模拟实验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进行物理实验,从而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通过情境模拟的问题情境,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第2篇示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老师经常需要通过一些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下面就来介绍一些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1.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物理知识贴近生活,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创设问题情境的若干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培训、团队建设等场景中,刻意设计并引导学习者、参与者、团队成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那么,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呢?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若干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1. 情境模拟情境模拟是一种将学习者置身于某种特定情境中的方法,通过再现真实场景、模拟真实环境,让学习者在这个情境下面临问题,并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情境模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角色扮演、实际操作等手段来实现。
在企业培训中,可以模拟销售谈判、客户投诉、团队协作等情境,让员工在真实的情境下学习和应对问题,从而提高员工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问题导向学习问题导向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学习者自主地探究和解决问题来实现学习目标的方法。
在问题导向学习中,教师或教练可以提出一个具体问题,然后引导学习者进行研究和探索。
在项目学习中,可以先提出一个项目中的实际问题,然后让学习者结合课程知识自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习者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3.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一种通过分析和研究真实案例来引导学习者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案例分析中,可以选择真实的案例或者虚构的情境,让学习者通过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原因和解决方法来理解知识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管理培训中,可以选取实际企业的管理案例,让学习者通过分析案例来了解管理理论和实际操作,从而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
4. 想象引导想象引导是一种通过引导学习者想象和设想某种情境来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
在想象引导中,可以借助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手段来创设情境,让学习者在脑海中进行想象和设想。
在创新教育中,可以通过视频展示未来世界的场景,让学习者想象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挑战,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问题情境的创设优秀4篇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做法和体会的论文篇一一、基本内涵的解析1、基本内涵。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有意识地设疑问、立障碍、布迷局、揭矛盾,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处于欲求不得、欲言不能的状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思维的发生。
其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矛盾以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内驱力,唤起思维,促使学生探究,主动学习,优化建构。
2、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更多的知识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研究活动,才能真正纳入其认知结构中。
而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经历思维过程,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主动探究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在的要求。
3、基本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2)目的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要与教学活动保持一致。
这样才能目的明确,切忌漫无目标地创设一些与本课无关的内容,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歧途。
(3)基础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要有利于使学生知道所要讲的内容。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程序的建构以问题为起点,开展教学活动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激发思维最典型的情境是问题情境。
教师应利用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和探索,将教学内容问题化,用知识点来构建问题链,使学生产生连续的思维活动和求知行为。
1、创设情境在引入数学概念之前,应先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或通过教师形象的语言描述,或利用各种形象化的直观教具展示,或通过电脑模拟等方法,创设与形成数学概念有关的生动、新颖的数学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数学问题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形成表象。
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一、问题情境设计1. 车轮滚动问题问题描述:学生要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在不同条件下车轮滚动的速度和距离的变化。
希望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得出规律,提高他们对轮滚运动的理解。
问题情境设置:学生可以在实验室或者操场上设置一个斜坡,然后用车轮装置(例如自行车轮子)来进行实验。
他们可以调整斜坡的角度,调整车轮的直径或者轴承的摩擦,来研究车轮滚动速度和距离的变化。
2. 矢量合成问题问题描述:学生学习了矢量合成的知识后,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如何用合成法则和正弦定理计算一个飞行物体的速度和方向。
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矢量合成和三角函数知识。
问题情境设置: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曲棍球运动的情境,让学生利用合成法则计算曲棍球球员击球后的速度和方向。
学生可以分组,在教师指导下,使用尺子、量角器等工具来实际测量球员的击球速度和方向,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3. 考察电路问题问题描述:学生需要设计一个电路,能够运用三种电阻和一个电源,来让两个灯泡以不同的亮度发光。
这个问题考察学生对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理解以及对欧姆定律的应用。
问题情境设置:教师可以在教室中设立小组实验台,准备好各种电器材料,让学生根据实际的要求设计和搭建电路。
学生要考虑如何通过不同的电路连接方式,来让两个灯泡以不同亮度发光,需要运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
二、设计目的1. 培养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巧。
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 提高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在问题情境设计中,需要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要求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实践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3. 促进学生合作与交流在问题情境设计中,通常需要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任务,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出台实施和日趋深入、各类教学资源的不断充实丰富,在现今日常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实施情境教学来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目的,越来越受到广大地理教师的重视和青睐。
本文从问题情境创设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问题情境创设的主要途径等方面来探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课堂;问题情境;有效创设一、问题情境创设的理解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也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
“问题情境”是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处理该问题的情境。
“问题情境创设”就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中[1]。
与传统教学相比,它能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践、思考、表达等多种手段对问题情境进行主动地分析与探索,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最终解决问题。
因此,通过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的有效互动,进而促进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认知理解,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向纵深处发展,增强学生地理素养。
二、问题情境创设时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一)“问题情境”预设目标不准确一堂课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的准确预设与达成。
问题情境创设是情境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许多地理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实践中,问题情境的目标往往不够准确。
主要表现为:有的问题比较笼统模糊,有的问题太过简单浅显,有的问题忽视了共性与个性、常规与特殊的差异等。
(二)“问题情境”设计思路无新意地理教师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一方面是希望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另一方面也是提高自身教学质量的一种途径、服务地理教学的过程。
所以问题情境创设的思路是非常关键的,核心就是要创设出具有创意化、趣味性特点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牢牢的抓住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一些关于科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示例:1.关于食物链和生态系统: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情境:假设一个湖里生活着鱼、浮游生物和水藻,鱼靠吃浮游生物为生,而浮游生物靠吃水藻为生。
学生们可以思考以下问题:如果湖中的水藻没有了,会对湖中的生物有什么影响?为什么?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学生可以了解到食物链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生态系统中的平衡性。
2.关于物体的浮力:在探究浮力的课堂上,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情境:小明在游泳池里的呼吸管中吹气球,当他手臂一松开,气球就浮到水面上。
为什么气球会浮起来呢?此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气球浮起来的原因,以及与浮力的关系。
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学生能够认识到气球浮起来是因为气球的体积大于它所排挤掉的水的体积,产生了浮力。
3.关于太阳能利用:在探究可再生能源的课堂上,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情境:小明家的电池不够用了,他想用太阳能充电板给电池充电。
但发现太阳不在就不能充电,为什么?学生们可以思考太阳能充电板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以及如何利用太阳能充电。
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学生们能够理解到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并且学习到太阳能充电的原理和应用。
4.关于物体的冷热传导:在探究传导的课堂上,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情境:冬天,小明在宿舍床上铺上一层带孔的铁板,发现铺铁板的地方比没铺的地方温暖一些。
为什么?学生们可以思考铁板与床之间的热传导是怎样的,以及为什么铁板上的温度比较高。
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学生可以学习到物体之间的冷热传导和热量的传递方式。
通过以上的问题情境创设,学生在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和讨论,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对科学原理的掌握。
问题情境创设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意义如何激发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这是进行探究实验教学的第一步。
爱因斯坦说
是实验教学的主线,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
问题存在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
问题更是实验教学的归宿,是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
什么样的生物学问题具有探究价值。
我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探究价值的生物学问题有这样几个特征:(1)靠简单的逻辑推理或计算无法解决的问题。
人的思维活动一般习惯于从简单、直接的方法入手,仅靠简单的逻辑推理或计算就能解决的问题,没有什么探究的价值。
(2)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学生是否乐于某个问题的探究,将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开展。
一般来说,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学习中有疑问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3)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
确保探究活动深入而持久地开展。
2.
具体做法首先,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
问题情境是一种心理状态,
急需通过解决的心理状态。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目标和教学内容,
系起来,精心设计可以进行创造活动的生物学问题。
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
经验密切联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最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对于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要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处理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
在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发
其次,给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的机会。
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要让学生有发问的时间和机会,尽可能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相互讨论。
教学实践表
拜、信任造成了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和盲目顺从,学生的求异思维严重受阻;(2)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毕竟没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来得轻松。
因此,在教学中应
的提出问题的机会。
第三,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①利用生产生活中的生物事实,如,农民刚收割完粮食后为什么要晒干后才入库储藏?不法商贩把黄瓜泡水后为何能增加黄瓜的重
生物方面的素材,可以使许多微观的或不易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真实的再现,引发学生质疑。
例如:根尖在土壤中的生长过程;蚂蚁在洞穴中的生活情况。
④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通过亲身感受、实地观察而发现问题等。
甚至一些生物故事,都能促使学生产生疑点,提出问题。
理问题——确定问题。
3.
实例观察植物叶片的结构
情境引入:把学生带到树下,观看树叶,教师问:“树叶是什么颜色?”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绿色的。
”学生脸上表现不以为然的表情,这个问题太简单了。
老师接着问:“同一片叶子的颜色没有什么差别吗?”学生表现出一丝的疑惑,因为大多数同学平时没有注意观察,于是学生纷纷摘下叶片仔细观看,发现正面的颜色比较深,背面的颜色比较浅。
有的学生就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么薄的叶片,正面和背面的颜色还不一样呢?”老师不急于回答。
再问“从树上落下的叶子是正面朝上的多还是背面朝上的多?”学生更加茫然。
这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划范围进行统计,最后把各小组的统计结果总合起来,结果是背面朝上的比较多。
有的学生就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老师回答:“只有了解了叶片的结构,我们才能找到答案。
”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已经被调动起来,这就为下一步解剖叶片的实验做好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