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与流派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7
心理学中的心理学派流派与理论知识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众多的心理学派流派和理论,每个派别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个主要的心理学派流派和相关的理论知识点。
1. 结构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早期派别,由威廉·沃兹利创立。
结构主义心理学的核心观点是通过分析人类心灵的内部结构来理解心理现象。
他们采用了实验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感知、思考和意识的基本结构。
2. 功能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心理学主要由威廉·詹姆斯提出,强调研究心理现象的功能和目的。
他们关注心理现象和行为的适应性和进化优势,认为心理过程是为了适应环境和实现目标而存在的。
3. 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初最为重要的心理学派别之一,代表人物是约翰·华生和伊万·巴甫洛夫。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可观察到的行为,忽略了内部过程的研究。
他们认为行为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学习和适应的结果。
4. 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类的主观体验和人的自由意志。
卡尔·罗杰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是该流派的代表人物。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成长和实现个人潜力,认为人的自我概念和自我实现是人生的关键。
5.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和知觉的心理学分支,代表人物包括乔治·米勒和乔治·凯利。
认知心理学关注思维、注意力、知觉和记忆等高级心理过程。
他们认为人类思维是信息处理的结果,通过实验和模型来揭示心理过程。
6. 社会文化心理学社会文化心理学着重研究文化和社会环境对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影响。
利维·斯特劳斯和理查德·休尔特是该流派的代表人物。
社会文化心理学认为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塑造了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在心理过程中的重要性。
7. 生物心理学生物心理学是研究神经系统和生物过程与心理现象之间关系的领域。
心理学的历史流派及现状评论心理学发展近100多年间里对心理现象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人类历史上对心理研究成果的总和。
而贯穿心理学百余年历史的主干线,就是七大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它们都曾代表过一个时期的心理学发展的倾向,都曾左右过心理学历史的发展进程。
这八大历史流派分别是构造主义学派、机能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以及认知心理学。
一、构造主义学派构造主义学派是心心理学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以后的欧美出现的第一个心理学派。
产生于19实际末的德国,后发展至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铁利钦。
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这样的一些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
这一学派强调内省方法,认为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靠被试者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也就是内省。
到20世纪20年代,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影响逐渐衰落。
二、机能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威等人。
机能主义心理学主要活跃于1890年到20世纪30年代,与构造主义心理学展开了激烈的学派之争,两者都主张研究意识,争论的焦点是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结构,还是研究意识的功能。
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因此,他的心理学思想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斯认为意识是像水流一样的,他称之为"意识流",意识的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关心心理学在各个领域(儿童心理、教育心理、变态心理、差异心理等)的应用,但是对以后的心理学发展影响较小。
三、行为主义学派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20年代发展到高峰,之后的整装30年在美国心理学研究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
主张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把刺激—反应(S-R)作为解释人类一切行为的工具。
在研究方法方面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采用内省法。
探索心理学的历史和不同流派引言:-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从哲学到科学,心理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学流派第一部分:心理学的历史1. 古代心理学- 古希腊时期,以哲学为基础的心灵哲学问世- 亚里士多德的心灵论对心理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 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学科- 朗格和威廉·詹姆斯是心理学奠基人之一3.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学:倡导将心理学分解为基本感知和组织元素,主要代表是塔奇纳和加尔- 功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活动的功能和适应性,主要代表是詹姆斯和杜威第二部分:心理学的不同流派1. 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关注可观察的行为和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随着实验心理学方法的发展,行为主义在20世纪上半叶成为主导流派- 沃特森和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2. 心理动力学- 心理动力学强调人的潜意识和内心动机对行为的影响- 弗洛伊德和荣格是心理动力学的代表人物3.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关注思维、知觉、记忆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 在20世纪的中期兴起,成为心理学的重要流派- 皮亚杰和巴德利是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第三部分:心理学流派的影响和争议1. 应用心理学的发展- 二战后,应用心理学得到迅猛发展,为社会提供心理咨询、教育辅导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服务- 临床心理学和工业心理学成为应用领域的两个重要分支2. 科学方法的争议- 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存在争议,如实验与非实验方法的优劣- 心理学是否可以像自然科学那样严谨和可靠也是一个争议话题3. 文化和跨学科的影响- 心理学开始关注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心理活动的影响- 与哲学、社会学和神经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也日益增多结论:-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承载了人类对心灵世界的探索和理解- 不同流派代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 心理学对个人、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将会继续扩大和深化。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学科,它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探索和实践。
本文将讨论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的几个主要流派。
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出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相关因素。
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第一个阶段是结构主义的时期,这个阶段出现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结构主义者强调通过分析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成分来理解心理过程。
例如,他们使用实验方法来研究感觉和知觉的基本元素,如感知心理的主观体验和感觉心理的质量。
接下来是行为主义的时期,这个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一直持续。
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应该集中在可观察和可量化的行为上,而非主观经验。
他们通过实验和条件反射等方法来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
行为主义者的观点主要受到在学习理论和行为控制方面的影响。
随着对心理过程的关注增加,认知心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逐渐兴起。
认知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认知过程,如思维、记忆和注意力。
他们使用实验和模型来研究这些心理过程在信息处理中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扩展了心理学领域,并对教育和临床心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人们开始逐渐关注人类情感和主观体验。
这导致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主观体验的重要性。
人本主义者通过研究个人的人格和存在来探讨人类意义和目标的发展。
该流派强调个体的选择权、自我实现和自我意识。
除了这些主要流派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如心理动力学、社会心理学以及现代的神经科学和进化心理学。
这些流派在特定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上有所侧重,为心理学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维度和视角。
总之,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主要流派的兴起。
从结构主义到行为主义,再到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每个阶段都为我们对人类心理活动的理解提供了宝贵的贡献。
1.泰勒士:水是万物根源,万物由水生成,消灭后复归为水。
2.阿那克西曼德:无限论,认为“阿派朗”(apeiron=无限)是世界本源,对立属性相互作用形成了生命。
3.阿那可西美尼:气是世界的本源,灵魂是稀薄的气,肉体是浓稠的气。
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1.数是世界的本源,数构成了宇宙的秩序——社会秩序的原型;2.脑是灵魂活动的场所(毕最早提出);3.最早把音乐作为治疗方法。
1.朴素辩证法奠基人之一,“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两次”;2.变化是世界万物的本质,以火代表万物根源,即万物由火生成,而非构成,并认为认得身体是土,灵魂是水。
1.色诺芬尼:a.人堆神的拟人化,赞成一神论,反对荷马的多神论,“如果动物会画画”;b.在认识方面,区分了知识和意见。
2.巴门尼德:a.现象之路和真理之路,感觉不可靠,现象不可靠,需要理性;b.存在即永恒;c.知觉机制是“以同知同”,舌尖上有味蕾,所以能感觉到味道。
(其观点影响了缪勒的神经特殊能量说)3.芝诺(Zeno ’s paradoxes ):a.飞矢不动,箭在某个具体的时间上是静止的;b.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c.游行队伍悖论,不同观者角度,同一时间段所看到的位移不同。
世界本源是基本单位组成1.思培多克勒:a.世界万物是水、火、土、气四根构成,同类相知;b.爱与恨是两大动力,因爱而产生感觉;c.“流射” (电影《第五元素》)2.阿那克萨格拉:a.世界由无限多样无限可分的粒子——“种子”组成;b.异类相知,即要了解一物,需要了解其对立面,由苦知甜。
3.德谟克利特:a.朴素唯物主义奠基人,“原子论”最早由刘基博提出,德在其基础上发扬光大;b.原子构成万物,人的灵魂是由光滑的圆形的原子构成;c.因为是圆形的,所以是能动的;(最早的因果型观点形式)d.既然灵魂是由原子构成,所以必然要随原子的消灭而消灭。
先导普罗森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感觉事物要依赖本身的存在,王阳明看花论,偏主观唯心;相对主义,“人之蜜糖,我之毒药”; 多数裁定原则,少数服从多数;1.苏格拉底——思想的接生婆a.强调理性的力量,相信通过理论可以认识客观真理;b.关注人类内心问题,但用科学思想,“拯救生活取决于把测量应用于快乐和痛苦之上”;c.自知之明对美德很重要,恶来自与无知;缺陷:强调逻辑思辨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推导,但不是所有知识都适合; 启发:基因决定论,LAD 2.柏拉图精英治国理念,痛恨民主治国;思想来源于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开办学园,不会数学不得入内;著有《理想国》。
心理学有哪些主要流派关键信息项:1、流派名称2、代表人物3、主要观点4、研究方法5、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11 构造主义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应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派别。
111 代表人物冯特和铁钦纳。
112 主要观点该流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
他们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
113 研究方法构造主义强调内省法,即要求被试者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报告出来,然后通过分析报告资料得出某种心理学结论。
114 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构造主义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实验研究的基础,但由于其研究内容狭窄、方法单一,很快就被其他流派所取代。
12 机能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是与构造主义相对立的一个流派。
121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和安吉尔。
122 主要观点机能主义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而不是把心理看作一个静态的结构。
123 研究方法他们主张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实验法、测验法、统计法、比较法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心理现象。
124 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机能主义推动了心理学向应用领域的发展,为后来的行为主义和应用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13 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是心理学史上影响力较大的流派之一。
131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等。
132 主要观点行为主义主张心理学只应该研究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而不应该研究意识。
他们认为环境对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33 研究方法行为主义主要采用实验法,通过控制环境变量来观察行为的变化。
134 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行为主义使心理学的研究更加科学化和客观化,但也因其忽视了内部心理过程而受到批评。
14 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
141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142 主要观点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简述心理学发展过程的主要流派。
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
因为,早在古希腊时就已经有了心理学的萌芽,但心理学被确立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还只是一百多年的事情。
由于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心理学在独立后的一百多年中,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
一、构造主义科学的心理学创始于十九世纪末,1879年是现代心理学创始的一年,心理学的创始者是德国的一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1823~1920),他作为独立科学的心理学的创始人,建立了现代心理学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该学派从1879年开始,兴盛了二、三十年。
构造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现象是简单的“心理元素”构成的“心理复合体”,它致力于心理意识现象“构造”的研究;分析心理意识现象的“元素”,设想心理元素结合的方式。
所以该学派又称为“元素主义心理学”。
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其学生铁钦纳(1867~1927)。
冯特及其心理学体系的主要观点:(1)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2)元素分析与创造性综(3)实验内省法。
铁钦纳一方面继承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另一方面在一定合;程度上也修正和发展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冯特认为内省法只能用来研究简单的心理过程,而铁钦纳则把内省法用来研究思维、想象等高级的心理过程;冯特把心理元素分解为纯粹的感觉和简单的情感,铁钦纳则把意识经验分析为三种元素:感觉、意象和感情。
感觉是知觉的基本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感情是情绪的元素。
总之,铁钦纳把心理过程分析为感觉、意象、感情,并认为感觉、意象有四种属性,即性质、强度、持续性和清晰性。
感情有前三种属性而缺乏清晰性,元素在时间和空间上混合形成知觉、观念、感觉、感情、情绪等心理过程。
二、行为主义现代心理学的第二个派别是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及主要流派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并介绍其主要流派。
一、心理学的起源与初期发展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哲学时代,尤其是希腊哲学。
早期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于心灵、意识和思维等心理现象进行了一些探讨。
然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直到19世纪才得以确立。
二、结构主义流派结构主义是心理学的第一个主要流派,由德国心理学家威廉·韦特海姆在19世纪末创立。
结构主义强调通过分析意识的元素和结构来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
韦特海姆使用实验方法来研究感知、注意和情绪等心理现象,并通过研究实验室中的实际数据来推断人类心理活动的结构。
三、功能主义流派功能主义是心理学的第二个主要流派,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领导,发展于20世纪初。
功能主义强调研究心理现象的目的是了解其在个体适应环境中的功能和价值。
詹姆斯提出了“功能主义原则”,认为心理现象应该从适应的角度来解释,而不是简单地分析其结构。
四、行为主义流派行为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主要流派,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B·沃森领导。
行为主义主张以可观察的行为为研究对象,强调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释和预测行为。
行为主义排除了对内心体验和意识的研究,将心理学纯粹视为一种行为科学。
行为主义对于条件反射和学习的研究有重要贡献。
五、人本主义流派人本主义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强调个体的自我意识、价值观和主观体验。
人本主义批评了行为主义的过度机械主义和精神分析的过度冲动论观点。
人本主义推崇人的主体性和自我实现的潜能,强调个体的成长和幸福。
六、认知主义流派认知主义流派发展于20世纪中期,是对行为主义的一种批判性回应。
认知主义强调通过研究人类思维过程来理解心理现象。
认知主义研究包括知觉、学习、记忆和决策等认知过程,并意识到思维与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
心理学的历史与流派了解不同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与特点心理学的历史与流派:了解不同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与特点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多个不同的流派和理论。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的历史进程以及各个流派的发展与特点。
一、心理学的历史1. 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萌芽心理学的思想在古代就有所萌芽。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心灵和心智的观点,他认为心灵是人的本质,而意识和思维是由心灵所产生的。
此外,古印度的思想家们也对心灵和意识进行了探索,他们提出了“瑜伽”和“禅定”等有关心灵修行的概念。
2. 心理学的科学化心理学的科学化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德国的威廉·旧金山德尔和美国的威廉·詹姆斯分别被视为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
威廉·旧金山德尔在1879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创了实验心理学这一研究领域。
而威廉·詹姆斯则主张研究个体的体验和感知,他的著作《心理学原理》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的里程碑。
3. 不同学派的出现随着心理学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个学派。
其中,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派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三个学派。
二、不同学派的发展与特点1. 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强调对可观察行为的研究,主张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沃森和伯福德·斯金纳。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人的行为是受环境刺激和反馈机制的影响,通过建立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等实验方法来研究动物和人类的行为。
2. 认知心理学学派认知心理学学派强调对思维和信息加工的研究,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到思维过程的驱动和调节。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和尤金·古德曼。
认知心理学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人类的感知、记忆、学习和决策等认知过程,强调人的信息处理能力对行为的影响。
3. 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强调对潜意识和无意识的研究。
《心理学主要流派及其理论》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自诞生以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多个主要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观点,为我们理解人类心理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产生于 19 世纪末的德国,代表人物是冯特和铁钦纳。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
他们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并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构造主义心理学采用内省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即让被试者对自己的意识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和分析。
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人的心理活动,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内省的结果往往受到被试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产生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美国,代表人物是詹姆斯、杜威和安吉尔。
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功能和作用,而不是仅仅研究心理的结构。
他们认为,心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目的是适应环境和满足个体的需要。
机能主义心理学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内省法,主张采用客观的观察法和实验法来研究心理现象。
他们还强调心理学的应用价值,认为心理学应该为教育、工业、医疗等领域提供服务。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于 20 世纪初的美国,代表人物是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而不是不可观察的意识。
他们认为,行为是由环境中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人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来了解。
行为主义心理学采用实验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通过控制环境中的刺激来观察被试者的行为反应。
他们还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等理论,来解释行为的形成和改变。
四、精神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产生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奥地利,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往往是由无意识中的冲突和压抑所引起的。
心理学发展史与流派从弗洛伊德到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20世纪初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行为主义的兴起,对心理学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弗洛伊德和行为主义为主线,简要介绍心理学的发展史与流派演变。
一、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心理学发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提出的精神分析学说,使心理学从哲学和生理学的影响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受到潜意识的影响,人的行为和冲动往往源于内心的欲望和冲突。
他通过心理分析、解梦和自由联想等方法,探索潜意识的深层结构,揭示了人们内心世界的奥秘。
弗洛伊德的理论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人格理论和治疗方法方面。
二、行为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不同,行为主义(Behaviorism)将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放在可观察的行为上。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美国心理学家沃森(John B. Watson),他倡导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来研究行为。
沃森主张用动物实验和条件反射等实验手段来揭示行为的原因和规律,并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决定性作用。
他将心理学看作是对行为的科学研究,旨在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行为。
接着,在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 Skinner)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下,行为主义成为20世纪中叶心理学的主流学派之一。
三、从弗洛伊德到行为主义:流派转变的原因弗洛伊德和行为主义的兴起,代表了心理学研究范式和理论框架的重要变革。
从弗洛伊德到行为主义的流派转变,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对精神分析学说的质疑使得弗洛伊德的影响受到挑战。
尽管弗洛伊德的理论在解释梦境、人格结构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其理论缺乏实证性,无法通过实验证据来支持。
心理学家开始寻求更加科学的研究方法,以验证心理学理论的有效性。
其次,行为主义的兴起与社会背景的关系密切。
20世纪初期,行为主义的兴起正值实证主义的盛行时期。
简述心理学发展过程的主要流派。
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
因为,早在古希腊时就已经有了心理学的萌芽,但心理学被确立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还只是一百多年的事情。
由于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心理学在独立后的一百多年中,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
一、构造主义科学的心理学创始于十九世纪末,1879年是现代心理学创始的一年,心理学的创始者是德国的一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1823~1920),他作为独立科学的心理学的创始人,建立了现代心理学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该学派从1879年开始,兴盛了二、三十年。
构造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现象是简单的“心理元素”构成的“心理复合体”,它致力于心理意识现象“构造”的研究;分析心理意识现象的“元素”,设想心理元素结合的方式。
所以该学派又称为“元素主义心理学”。
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其学生铁钦纳(1867~1927)。
冯特及其心理学体系的主要观点:(1)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2)元素分析与创造性综合;(3)实验内省法。
铁钦纳一方面继承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修正和发展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冯特认为内省法只能用来研究简单的心理过程,而铁钦纳则把内省法用来研究思维、想象等高级的心理过程;冯特把心理元素分解为纯粹的感觉和简单的情感,铁钦纳则把意识经验分析为三种元素:感觉、意象和感情。
感觉是知觉的基本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感情是情绪的元素。
总之,铁钦纳把心理过程分析为感觉、意象、感情,并认为感觉、意象有四种属性,即性质、强度、持续性和清晰性。
感情有前三种属性而缺乏清晰性,元素在时间和空间上混合形成知觉、观念、感觉、感情、情绪等心理过程。
二、行为主义现代心理学的第二个派别是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出现在美国,在20世纪初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一些年轻的心理学家对冯特学派不满意,认为心理学不能研究意识,认为心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处于同样的地位,应该象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东西,也就是行为。
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主要流派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的学科,拥有着丰富
的历史和发展流派。
本文将概述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主要流派。
1. 结构主义心理学:始于19世纪末,由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威
德特提出。
该学派将心理学视为对意识结构元素的研究。
该流派在20
世纪初被行为主义所取代。
2. 功能主义心理学:20世纪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强调心理学应研究人类的适应能力和行为功能。
这一流派的代表
人物还包括约翰·杜威和哈维·卡伯特等人。
3. 行为主义心理学: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强调研究可观察行
为和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流派重要的代表人物包括 B.F.斯金纳等。
4. 心理动力学派:由维也纳心理医师弗洛伊德创建,将精神活
动视为意识、潜意识和超意识间的冲突。
认为人的行为和个性特征是
潜意识中的心理力量在作用。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阿尔弗雷德·阿
德勒和卡尔·荣格等人。
5. 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强调人类天赋的自我发展和重视人的自由意志。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马斯洛和罗
杰斯等。
6. 认知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强调对思维过程的研究,主张认知与行为是相互作用的过程。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乔治·米勒和乔治·艾利斯等。
总之,不同的学派都对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当代
心理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大心理学流派及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有着丰富的理论体系和流派。
本文将介绍十大心理学流派及其发展。
一、结构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早期流派,其代表人物为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怀德特和爱德华·布恩特。
结构主义心理学关注人类心智的结构和构成,主张通过分析自我观察的经验来了解心理活动。
然而,结构主义心理学较为主观,并且仅依赖自我观察的数据,因此不久后被后来的流派所取代。
二、功能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心理学以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为代表,强调心理活动的功能和目的。
功能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是为了适应环境和满足需求而发展的,强调研究行为的目的和意义。
该流派对于研究动物行为和人类适应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以美国心理学家沃森和斯金纳为代表,强调研究可观察行为和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在环境刺激下形成的,并且可以通过控制和调节环境刺激来预测和改变人类行为。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治疗和行为管理领域。
四、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在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它探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和信息处理机制。
认知心理学关注主观经验背后的认知结构和过程,研究问题的方法包括实验和计算模型。
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对于解释学习、记忆、决策和问题解决等认知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关注人的主观体验、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
其代表人物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强调个体的人性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积极面和主观意义,并且在心理咨询、治疗和教育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六、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是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创建的心理学流派。
精神分析学派探究人类心理活动中的潜意识和无意识过程,关注个体的童年经历和潜意识冲突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和方法不仅在心理治疗领域具有显著影响,还对文化、艺术和社会等方面有着重要启示。
简述心理学发展过程的主要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
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
他把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个基本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
冯特首创实验内省法。
2、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士。
主要观点:比较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其著名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安吉尔、桑代克、卡尔等。
3、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
主要观点:反对心理学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把刺激一反应(S-R)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
行为主义反对内省,主张使用客观研究方法。
4、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惠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后期代表人物是勒温。
主要观点: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心理组织的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物: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该学派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该学派的理论根据是来自对精神病患者诊断治疗的临床经验。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
主要观点:该学派反对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对心理学研究问题的窄化和偏颇,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
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七、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
主要观点:这一学派反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不一定必须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础后,才能研究心理现象。
他们还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整体综合分析。
心理学史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史,心理学源远流长。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以及古希腊的哲学家、思想家就已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散见于他们的论著之中。
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以及因材施教等诸多观点,已蕴涵现代心理学中的兴趣、记忆和个性差异等问题。
战国时期的荀况关于“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荀子·天论》)之说,阐明了先有身体,而后有心理,心理依附于身体的身心观。
而古希腊的德漠克利特用原子论解释心理现象,认为感觉是原子从物体表面发射出来并与感觉器官接触的结果。
柏拉图关于人性的思考引出了人的行为的三个来源:欲望、情绪和知识,并提出灵魂先于身体且独立于身体的身心观。
亚里斯多德写的《灵魂论》一书,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人类心理方面的专著。
自那时起,直到19世纪中叶,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许多学者论及心理学问题,其中不乏诸多真知灼见。
但心理学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始终隶属于哲学范畴而无独立的地位,是哲学家、思想家运用思辨的方法进行研究的领域。
作为一门科学的科学史,心理学历史却十分短暂。
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德国感观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其贡献有:缪勒的神经特殊能说、赫尔姆霍茨的视觉“三色说”和听觉“共鸣说”、奥希纳的心理物理学定律等。
到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希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对感觉、知觉、注意、联想和情感展开系统的实验研究,创办了报道心理学实验成果的《哲学研究》杂志,出版了第一部科学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纲要》。
于是,1879年被称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年,冯特也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开始了蓬勃发展的历程。
科学心理学虽然只有一百年的历史,但由于社会的需要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当初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人员只局限于德国、英国、奥地利等几个国家的极少数心理学家,但到1980年出版《国际心理学家名录》时,收录的有来自当代100多个国家的10000名有名望的心理学家。
有关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期刊在世界上已达1300份,每年发表30000篇心理学文献。
在美国,心理学会成为仅次于物理学会的全国第二大学会,被视为科学的七大部类之一,全美3000所大学几乎都开设心理学课,每年培养心理学博士生3000多人,主修和选修心理学的人数超过300万。
在我国,自1917年陈大齐教授在北京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来,虽几经起落,但从70年代后期开始也进入空前的繁荣发展时期,每年有近十份心理学专业刊物、几百份教育类刊物和大学学报发表上千篇心理学文献。
各种心理学书籍更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现在不仅在所有师范大学和一些重点综合性大学设立心理学系,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而且各种心理学培训班已从学校扩散到社会,从课堂教学发展到电视教学。
国家教育部于1995年第一次成立我国高等学校(理科)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还在杭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我国心理学理科基地,并决定将在所有理工科和综合性大学开设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课心理学。
我国的心理学正在为培养一流的专家和提高全民的心理素质、为两个文明的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心理学流派行为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界出现了一种新的思潮:行为主义心理学。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 Watson)发表了《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所看到的心理学》一文,宣告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
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这一学派不同意心理学探讨意识,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行为的科学,科学的研究只限于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内省不是客观的方法,用内省法所得到的意识经验,更非客观资料,心理学的目的应是寻求预测与控制行为的途径。
他们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客观观察所能获得的并对所有的人都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
行为主义主张客观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摆脱主观思辨的性质,更多从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张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四点:(1)强调科学心理学所研究者只是能够由别人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
(2)构成行为基础者是个体的反应,集多个反应即可知行为的整体。
(3)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
(4)经由对动物和儿童实验研究所得到的行为的原理原则,即可推论解释一般人的同类行为。
行为主义发展到三十年代后,其严守自然科学的取向,受到了批评。
有些原属行为学派的学者不再坚持“客观的客观”的原则,终而接受意识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的理念。
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持有此种理论取向者,被称为新行为主义心理学。
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尔曼(E.C.Tolman)、赫尔(C.L.Hull)、斯金纳(B.F.Skinner)。
新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它的行为总是趋向或避开一个目标。
在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个体的认知。
也就是说在“刺激—反应”过程中,加进一个中介变量(O),使行为主义的模式成为“S—O—R”。
新行为主义强调客观的实验操作,冲击了内省心理学,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和程序教学的开展,但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境地。
格式塔学派格式塔学派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1912年创建于德国,创始人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K.Koffka,1886—1941)、苛勒(W.Kohler,1887—1967),后期代表有勒温(K.Lewin,1890—1947)。
1912年,M. 韦特海默发表了论文《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一学派的兴起。
M. 韦特海默的似动实验以考夫卡、苛勒做为被试,韦特海默使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缝投射出两条光线,一条垂直,另一条和垂直线成20或30度角。
如果先通过一条细缝显示出光线,然后显示另一条光线,在两条光线之间有一较长的时间间隔(超过200毫秒),那么被试者就看到两条相继出现的光线。
如果两条光线之间的时间间隔短,被试者就看到两条连续的光线。
可是,在两条光线之间有一最适宜的时间间隔(约60毫秒),被试者看到光线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而且又移动回去。
这就是整体不仅是部分的总和的一个明显例子.格式塔学派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
这对于揭发心理学内的机械主义和元素主义观点的错误起到一定的作用。
该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完形或整体结构,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意识不等于感觉、感情的元素的总和,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
他们这种重视整体的观点和强调各部分之间动态的联系以及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他们在知觉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学价值的成果。
如似动现象的发生、知觉过程中图形和背景的关系的意义等,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格式塔学派的研究成果。
但该学派否认过去经验的作用,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境地。
机能主义心理学广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包括意动心理学派、符茨堡学派、日内瓦学派、行为主义和哥伦比亚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等。
狭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主要指美国的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实用主义心理学派)。
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自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出现,宗教和神学遭受了致命的打击。
詹姆士和杜威等人把主观唯心主义、功利主义哲学和经验批判主义理论合并,并利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制造出一套实用主义哲学。
它的基本观点即“存在就是有用”,没有真理的客观尺度,唯一的标准就是成功。
机能主义心理学活跃于1890年到20世纪30年代,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1910),其代表人物务还有杜威(John Deway1859~1962)等人。
机能主义心理学同构造主义心理学展开了激烈的学派之争,两者都主张研究意识,争论的焦点是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结构,还是研究意识的功能。
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詹姆士明确提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心理学思想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强调心理现象对客观环境的适应和功用,不以研究意识经验为限。
关心心理学在各个领域内的功效和应用及改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詹姆士批评构造心理学忽视了意识的最主要特征,即只静态地研究意识的结构,而忽略了意识的连续性。
詹姆士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不应该只局限在实验室内,还要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
为此,后来他的一些追随者走向了心理测量、儿童发展、教育实践的有效性等各种应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1890年詹姆士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书中详细地阐述了他对有关意识流的思想,在心理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机能主义心理学和构造主义心理学两个学派之争在于探讨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的定义及研究方向,然而基于唯心主义的思想基础,都未能很好地解决方法学问题。
为此,在相持了几十年之后,当另一个新的学派--行为主义的出现后,这两个学派读日渐衰落下去。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00年,其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
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颇具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两部分:意识与潜意识。
潜意识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与欲望。
他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与生俱来,包括着先天本能与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进行控制与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与理想两部分,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