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章 典型光学系统
- 格式:ppt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102
典型光学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典型光学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凸透镜、凹透镜的成像原理及其应用。
2. 学习光学器件的组合方式,了解望远镜、显微镜等典型光学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 掌握光学系统中像的放大、缩小、倒立、正立等特性的判断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光学系统中的实际问题。
2. 能够运用光学公式进行计算,预测光学系统中的成像效果。
3. 能够动手组装和调试简单的光学系统,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光学系统的兴趣,激发探索光学世界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实验中相互交流、协作。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认真观察、准确记录实验现象的习惯。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学系统的奥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光学基础知识回顾: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定律。
2. 凸透镜与凹透镜:成像原理、焦距、物距、像距的关系,实像与虚像的特点。
3. 典型光学系统:- 望远镜:结构、成像原理、分类及使用方法。
- 显微镜:放大原理、光学部分构成、操作技巧。
4. 光学系统中的应用问题:光学器件组合、像的放大与缩小、光学测量。
5. 实践活动:动手组装望远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和记录。
教学内容依据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确保与课程目标紧密结合。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光学基础知识回顾,凸透镜与凹透镜成像原理。
第二课时:望远镜的结构与成像原理,显微镜的放大原理。
第三课时:典型光学系统中的应用问题,光学测量。
第四课时:实践活动,动手组装望远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和记录。
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光学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眼睛系统视网膜上成倒像,由于视神经系统内部作用,我们感觉还是正像。
主平面H 和H’距离角膜顶点后约1.3mm 和1.6mm 眼睛的焦距约为 f =-17mm ,f’ =23mm ,屈光度为+43D 视场可达150°,清晰视场只有视轴周围的6 ° ~8 °明视距离是正常眼在正常照明(约50勒克斯)下最方便和最习惯的工作距离,等于250 mm 。
(1)视度调节当肌肉完全放松时,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远的点称为远点,其相应的距离称为远点距离,以 lr 表示,单位 m 当肌肉在最紧张时,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称为近点,其相应的距离称为近点距离,以 lp 表示,单位 m用lr 的倒数和lp 的倒数之差来表示人眼的视度调节能力lr (单位为m )的倒数表示近视或远视的程度,称为视度,单位为屈光度(D ,Dioptre ),通常医院把 1D 称作 100度. 近视/远视眼镜的作用都是将无限远的物点与视网膜形成共轭.近视/远视只和远点距离有关,和近点距离无关。
(2)眼睛的分辨率人眼刚能将两点分开的视角称为眼睛的极限分辨角或视角鉴别率。
在没有调节的放松状态下,眼睛的极限分辨角为1’,人眼的分辨能力与极限分辨角成反比关系。
(3)人眼的对准精度对准精度一般用角度值来表示,即两线宽的几何中心线对人眼的张角小于某一角度值α时,虽然还存在着不重合,但眼睛认为已经是完全重合,这时α角度值即为人眼对准精度。
对准精度和极限分辨角是两个概念,又有一定联系,经验证明,人眼的最高对准精度约为极限分辨角的1/6~1/10(4)眼睛的景深当眼睛调焦在某一对准平面时,眼睛不必调节就能同时看清对准平面前和后某一距离的物体,称作眼睛的景深。
11r pA R P l l =-=-21221212,P PP P P P pD pD D p D p p p p D p p p p p p D p εεεεεε==+-=-=-=∆=+-∆(5)空间深度感觉眼睛在观察物体时,能够产生远近的感觉,被称为“空间深度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