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2008)
- 格式:doc
- 大小:87.50 KB
- 文档页数:8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学分:2学分学时:32学时(讲授24学时、实验8学时)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院系:环境工程与化学学院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先修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二、课程简介《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土壤的迁移原理,以及生物富集、降解作用和环境修复的主要理论基础,理解污染特征与转化规律,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从事环境相关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教学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环境化学中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的本质特征,相关元素和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和途径。
了解目前环境修复的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并能够初步分析复杂的环境工程问题,提出具体恰当、合理的处理方案。
(二)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1)掌握环境化学中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的本质属性和特征,污染物在其中的迁移、转化的基本概念、途径和原理(支撑毕业要求2.1)。
(2)了解环境化学中环境修复的相关技术、原理和前沿进展,能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识别、判断、评价复杂的环境污染问题,并能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支撑毕业要求2.1)。
2.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表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三)思政元素根据本课程性质和特点,在教学环节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思政元素进行落实。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表2 教学内容、要求与达成五、课内实验名称及基本要求表3 实验内容、要求与达成六、课程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一)考核方式表4 课程目标的考核方式注:考核内容体现对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解要求。
(二)总成绩构成本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评价(40%)和结果性评价(60%)构成,其中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讨论、习题作业和实验三个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5%、10%和20%,结果性评价以期末考试为主。
课课学 分:2. 5《环境化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别:技术基础教育课程 程名称:环境化学 开课单位:环境与安全工程系 程编号:2080208 总学时:40学 时适用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先修课程: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 一、 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环境化学是环境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是针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复杂 化而产生的一门新型课程,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 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 与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环境化学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并把它们 联系起来以解决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
二、 课程内容、基本要求: 绪言1、环境化学的发展概况 了解2、环境化学的主要内容 熟练掌握3、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第一章大气环境化学1、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掌握 2、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掌握 3、 大气污染数学模式了解第二章水环境化学1、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态了解2、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掌握3、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掌握4、水质模型掌握第三章土壤环境化学1、土壤的组成和性质了解2、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机制掌握3、土壤中农药的迁移掌握第四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1、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熟练掌握2、污染物质在有机体内的转运熟练掌握3、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熟练掌握4、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熟练掌握5、污染物质的毒性掌握第五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及效应1、重金属元素掌握2、有机污染物掌握第六章有害废物及发射性固体1、固体废物的分类了解2、有害废物掌握3、发射性固体废物掌握三、学时分配章节名称讲授(学时)实验(学时)小计绪论22第一章大气环境化学1010第二章水环境化学1212第三章土壤环境化学44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66第六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22第七章有害废物及发射性固体废物44总计4040。
《环境分析》教学大纲一、说明(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环境分析是化学(师范)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已学过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环境分析的基本理论、各类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仪器构造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应用各类仪器分析方法解决对无机、有机化合物进行分析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但具有仪器分析的基础理论,并且具有操作仪器和进行环境分析基本能力。
环境分析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须掌握环境分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环境中水、大气、土壤、固体废弃物的布点采样方法、预处理技术及重要指标的分析技术;掌握制订分析方案的方法;掌握监测分析过程质量保证的内容和方法;了解环境分析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了解环境自动监测分析、生物监测分析、遥感遥测等最新环境分析技术与发展前沿。
通过学习环境分析,培养学生解决环境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科学作风。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以奚旦立主编的《环境监测》(第四版)为基本教材,注意专业基础课中相关的知识和本课程的结合。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学生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手段开展教学。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查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平时成绩占80%,要求通过课堂讨论,小论文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状况。
期末考查成绩占20%。
命题要求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难度不大,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二、大纲内容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2.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3.环境标准说明和要求:1.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
2.了解环境污染的特点及监测特点。
3.掌握优先监测污染物的概念及其种类。
4.掌握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及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分级情况。
5.掌握水质、大气各类标准的应用范围。
重点:环境优先监测污染物的特点及种类、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控制标准的作用。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Environment Chemistry)课程编号:总学时:32H学分:2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类本科生所属单位(教研室、实验室):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教学方式:讲授、自学考核方式:考查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及任务环境化学是运用传统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生物学,生物化学,毒理学,气象学,土壤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的交叉来解释环境问题。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处理一般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
通过《环境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环境化学任务(课题)的研究方法,明确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环境化学的任务和目的。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2)掌握环境中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的主要物质的化学基础知识,明确环境中主要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分布、反应、转化、效应和归宿;(3)熟悉掌握温室效应、酸雨的成因、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4)重点掌握有机、无机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迁移转化的规律及其效应;(5)了解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分析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在环境学导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授完的基础上开设,为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等后置课程服务。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 环境和环境问题;2. 环境污染和化学污染物;3. 环境化学的定义、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1. 掌握有关环境的概念;2. 了解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动向;3. 掌握环境污染的定义、影响因素、化学污染物。
第二章大气圈和大气污染教学内容:1.大气圈的构成;2.对流层大气的组成和性质;3.环境空气的质量;4.大气污染;5.大气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环境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试行)一、教学目的分析化学实验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它与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理论课程教学紧密结合, 但又是一门独立的课程。
其主要目的是: 加深对化学分析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学习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
正确和熟练地掌握化学定量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并撑握各种典型的分析方法。
确立“量”、“误差”和“有效数字”等概念, 学会正确、合理地选择实验条件和实验仪器, 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为学习后续课程及将来的科技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及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
二、教学基本要求1.课前认真预习, 领会实验原理, 了解实验内容、步骤和注意事项, 在认真阅读实验教材的基础上写出预习报告, 内容包括实验题目、日期、原理、仪器与试剂、实验内容及简要步骤等, 设计要记录和处理的实验数据的表格。
2.按时到指定实验室进行实验。
实验前应认真清点清洗要用的仪器, 注意记录, 积极思考, 不清楚的地方及时提问, 不可做其他的事情。
3.实验时要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要求进行,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并及时记录。
要善于思考, 学会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现象、研究实验中的问题。
实验数据必须记录在专用的、预先编好页码的实验记录本上, 不得涂改、编造实验数据。
认真书写并按时递交实验报告, 经老师许可, 方可离开实验室。
4、自觉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保持实验室内安静、实验台面的清洁整齐, 爱护仪器和公用设施, 养成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 树立环保意识, 注意安全, 厉行节约。
5、值日生做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 关好水、电、门、窗。
实验一分析天平的使用方法和基本操作训练(4学时)实验二分析天平称量练习(4学时)实验三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4学时)实验四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4学时)实验五混合碱的分析(4学时)实验六 HCl—NH4Cl混合液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4学时)实验七水的硬度的测定(4学时)实验八铅、铋混合液中铅、铋含量的连续测定(4学时)实验九铝合金中铝含量的测定(4学时)实验十胃舒平中Al2O3和MgO含量的测定(8学时)实验十一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4学时)实验十二铁矿石中铁的测定(无汞法)(4学时)实验十三铜合金中铜含量的测定(4学时)实验十四食盐中含氯量的测定(4学时)三、教材及参考书1.华中师范大学等校编.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2.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谢能泳、陆为林、陈玄杰编.分析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四、其它说明五、实验项目一览表清。
甘肃联合大学化工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36学时)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等院校环境类各有关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是环境监测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处理一般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下列内容:由于环境化学是把化学的理论与方法用于研究开放性的环境体系,而环境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要求学生在学习环境化学时,不但要有系统、巩固的化学理论基础和实验技巧,而且还要求广泛地掌握自然科学的其它学科。
了解环境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发展情况及一些前沿问题;掌握环境中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的主要物质的化学基础知识,明确环境中主要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分布、反应、转化、效应和归宿;熟悉掌握温室效应、酸雨的成因、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了解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分析方法。
(三 )教学内容本课程包括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有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等,以阐述污染物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各圈层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过程所涉及的污染化学问题及其效应。
(四)教学时数(五)教学方式1.文字教材:分主教材和参考教材两种,主教材为本课程教学与考核基本依据,一切概念、原理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以主教材为准。
参考教材主要起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对主教材理解的作用。
2.音像教材:选用一些关于环境污染、环境破坏、保护生态平衡的录像。
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有选择性地给学生演示一些教学幻灯片,加深学生理解。
3.开展环境问题调查活动(实践)(一次)。
二、文本第一章绪论教学要点主要简介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它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环境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0211006总学时数:64总学分数:4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水排水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环境分析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和给水排水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其在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为将来从事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及环境科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通过实验进一步地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了解有关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的主要构造和作用并基本掌握仪器的操作使用方法。
学习和掌握主要的环境污染物质的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
能够对实际样品进行准确的测定,为工作后从事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介绍分析化学在环境监测和环境科学中的作用。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与分析化学的进展概略地介绍分析方法的分类(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 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第二章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2-1.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通过误差的讨论,使学生了解表示误差和减免误差的方法,掌握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概念及其在分析结果中的表示方法。
2-2.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理解正确处理分析数据的重要意义;掌握平均偏差、标准偏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了解置信度和置信区间的含义;理解可疑数据取舍的意义,掌握用Q检验法进行可疑数据取舍的方法。
2-3.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要求学生了解有效数字的意义, 掌握有效数字的正确表达方法及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第三章滴定分析3-1. 滴定分析概述介绍滴定分析法的定义和滴定分析中常用的几个术语。
3-2.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与滴定反应的条件简要介绍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和四种滴定分析方法依据的原理, 重点介绍直接滴定法中滴定反应应具备的条件, 举例介绍间接滴定法及其应用。
3-3. 标准溶液介绍标准溶液的两种配制方法、基准物质应满足的条件。
3-4. 标准溶液浓度表示法理解量浓度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了解滴定度的概念及其使用的优点。
3-5. 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熟练掌握滴定剂与被测物之间物质的量的关系, 掌握被测物浓度及百分含量的表达方法。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4-1. 酸碱平衡的理论基础用酸碱质子理论阐述酸、碱和两性物质的新含义,指出酸碱反应的实质是质子的转移(得失)过程。
并将此理论贯穿在以后的内容。
掌握酸碱离解平衡及平衡常数的表达方法, 掌握共轭酸碱对中酸碱离解常数的换算。
4-2. 不同pH值溶液中酸碱存在形式的分布情况——分布曲线理解酸或碱在pH不同的溶液中的存在形式是不同的, 掌握分布系数的概念及分布系数的计算。
4-3. 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理解质子条件的含义, 能够熟练写出各种体系的质子条件, 并根据质子条件推导各种体系pH的计算公式, 要求学生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掌握不同体系中pH值的计算公式及简化计算的条件。
了解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及pH的计算。
4-4. 酸碱滴定终点的指示方法应使学生了解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和混合指示剂的优点及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4-5.一元酸碱的滴定及多元酸、混合酸和多元碱的滴定通过三种类型滴定曲线的讨论,使学生了解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掌握化学计量点和突跃范围的重要性,巩固pH值的计算以及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同时应明确指出使用最简公式的前提。
让学生掌握指示剂法对弱酸或弱碱准确滴定和多元酸碱滴定中分部滴定的条件。
4-6.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介绍常用的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标定方法4-7. 酸碱滴定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介绍废水酸度以及碱度的概念,要求学生掌握其测定方法和有关计算。
第五章配位滴定法5-1. 概述简单介绍配合物的概念、配合物的稳定性及稳定常数、形成配合物的次序及其配合物的置换关系。
说明为什么一般的无机配合剂不能用于配合滴定。
5-2. EDTA及其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稳定性介绍EDTA与金属离子的螯合物的特点及其稳定性。
5-3. 外界条件对EDTA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重点讲解EDTA的酸效应、一般介绍金属离子的配合效应及配合物的副反应对配和物稳定性的影响,使学生主要掌握酸效应系数、条件稳定常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配合反应完全程度和配合滴定中不同金属离子所允许的最低pH值和酸度控制方法。
5-4. 滴定曲线通过简单的具体的计算讲解配合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情况。
要求学生掌握影响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及判断能否准确滴定所要求的条件。
5-5. 金属指示剂及指示剂的选择讲解金属离子指示剂及其作用原理和条件。
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金属离子指示剂。
5-6. 混合离子的分别滴定介绍混合离子分别滴定常用的几种方法及其原理。
5-7. 配合滴定的方式和应用介绍提高配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和滴定方式。
讲解水的硬度到定义及EDTA滴定法测定硬度的条件和注意事项。
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6-1. 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在回顾标准电极电位的基础上,介绍条件电极电位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条件电极电位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6-2.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讲解如何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半反应的电极电位判断反应方向、次序、完成程度和如何选择适当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6-3.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反应速度和影响因素的讨论,使学生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复杂性及氧化还原滴定中控制滴定条件的重要性。
6-4.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终点的确定重点讲解氧化还原滴定曲线,要求学生掌握等当点电位的计算和滴定突跃范围的影响因素,巩固电极电位的计算,并讨论氧化还原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6-5. 高锰酸钾法及应用介绍KMnO4的性质及其氧化性与溶液酸度的关系,KMnO4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方法、以及KMnO4滴定中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分析中KMnO4指数的意义及KMnO4滴定法测定KMnO4指数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6-6. 重铬酸钾法及应用介绍K2Cr2O7的氧化性与K2Cr2O7标准溶液的配制,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环境分析中COD 的意义及K2Cr2O7法测定COD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6-7. 碘量法及其应用介绍碘量法(包括直接碘量法和间接碘量法)的原理和滴定的注意事项; 介绍硫代硫酸钠和碘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方法。
要求学生掌握水中DO, BOD5的意义和测定方法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6-8.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通过例题讲解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有关计算。
第七章沉淀滴定法7-1.概述介绍沉淀滴定法对沉淀反应的要求及沉淀滴定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7-2.影响沉淀完全的因素和沉淀的转化简单讲解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通过溶度积原理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的条件及在沉淀滴定中的应用。
7-3.银量法滴定终点的确定重点讲解沉淀滴定法中最重要的银量法滴定终点的确定,使学生掌握摩尔法和佛尔哈德法测定水中Cl-等离子的原理和条件。
一般介绍法扬司法。
第八章电位分析法8-1. 概述简要介绍电化学分析法的原理和分类, 根据Nernst方程介绍电位分析法的原理及在环境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8-2. 参比电极介绍甘汞电极和银-氯化银电极作为参比电极的原理。
8-3. 指示电极介绍指示电极的分类,重点讲解离子选择性电极(玻璃电极和氟化镧单晶膜电极)的膜电位、选择性、种类和性能。
8-4. 电位测定法通过讲解玻璃电极法测定pH值, 使学生掌握直接电位法的测定原理及电池电动势于被测离子浓度的关系; 以氟离子选择性电极为例介绍离子活度的测定方法。
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掌握电位分析法测定溶液的pH值及水中F-浓度的测定方法。
8-5. 电位滴定法一般介绍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和应用。
8-6 电位分析法计算示例第九章吸光光度法9-1.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讲解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的原理及吸收曲线,要求学生掌握朗伯-比耳定率的数学表达式、摩尔吸收系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影响因素,介绍偏离比耳定律的原因及避免偏离的方法。
9-2. 光度计及其基本部件介绍吸光光度法所用仪器的基本构造,要求学生了解分光光度计各部分的作用和工作原理,了解目视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各自的优缺点。
9-3.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介绍光度分析中对显色反应的要求,讨论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及显色条件选择的重要性, 简要介绍几类常用的显色剂。
9-4. 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介绍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要求学生掌握入射光波长、参比溶液及吸光度读数范围的选择原则。
9-5. 分光光度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结合光度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实例,重点介绍水样中正磷酸盐、酚、亚硝酸根等的光度测定方法。
第十章原子吸收光谱法10-1. 概述介绍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概况及方法的特点10-2.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介绍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概况,让学生了解该法的特点,与分光光度法的异同点。
要求学生掌握共振线与吸收线、谱线轮廓与谱线宽度、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等概念以及原子吸收定量基础。
了解致使谱线变宽的几个因素。
10-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介绍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原理,主要介绍火焰原子化装置,一般介绍电热原子化和氢化物原子化装置。
10-4. 定量分析方法介绍工作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和浓度直读法。
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标准加入法的特点和使用的注意事项。
10-5. 原子吸收光谱法中的干扰及其消除简要介绍原子吸收光谱中的光谱干扰、背景干扰、化学干扰等主要干扰因素及其消除的方法。
10-6. 原子吸收光谱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结合原子吸收法测定环境样品中的重金属元素的实验,介绍该方法在环境分析中的重要性。
10-7.原子发射光谱法简介第十一章气相色谱分析法11-1. 概述概略地介绍色谱法的起源、原理和分类。
具体介绍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和分析流程,要求学生了解气相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仪器的基本构造。
11-2. 固定相介绍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的固定相,了解气相色谱中对担体和固定液的要求和选择的原则。
11-3. 气相色谱分析理论基础: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重点讲解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比较两个理论的优缺点。
要求学生掌握塔板数、塔板高度的关系及有关计算,能用速率理论解释影响柱效能的因素,掌握色谱的有关术语机概念。
11-4. 气相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依据速率理论讲解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
11-5. 气相色谱检测器介绍几种常用的色谱检测器,重点介绍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构造、检测原理和操作条件的选择。
11-6. 气相色谱定性鉴定方法简单介绍色谱定性的基本原理和几种常用的方法。
11-7. 气相色谱定量测定方法介绍色谱定量的基本依据、准确测量峰面积的方法以及定量校正因子的测量和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