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分析化学基本知识共3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62 MB
- 文档页数:35
第二章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了解表示误差和减免误差的方法,熟练掌握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概念及其在分析结果中的表示方法。
2-1理解正确处理分析数据的重要意义;熟练掌握平均偏差、标准偏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了解置信度和置信区间的含义;理解可疑数据取舍的意义,掌握用Q检验法进行可疑数据取舍的方法。
2-2了解有效数字的意义, 掌握有效数字的正确表达方法及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2-3.第三章滴定分析掌握滴定分析法的定义和滴定分析中常用的几个术语。
3-1.重点掌握直接滴定法中滴定反应应具备的条件 3-2.掌握标准溶液的两种配制方法、基准物质应满足的条件。
3-3.理解量浓度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掌握滴定度的概念。
3-4.熟练掌握滴定剂与被测物之间物质的量的关系, 掌握被测物浓度及百分含量的表达方法。
3-5.第四章酸碱滴定法4-1. 酸碱平衡的理论基础掌握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离解平衡及平衡常数的表达方法, 掌握共轭酸碱对中酸碱离解常数的换算。
4-2. 不同pH值溶液中酸碱存在形式的分布情况——分布曲线理解酸或碱在pH不同的溶液中的存在形式是不同的, 掌握分布系数的概念及分布系数的计算。
4-3. 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理解质子条件的含义, 能够熟练写出各种体系的质子条件, 掌握不同体系中pH值的计算公式及简化计算的条件。
掌握缓冲液pH的计算。
4-4. 酸碱滴定终点的指示方法了解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酸碱滴定曲线,理解指示剂的选择。
4-5.一元酸碱的滴定及多元酸、混合酸和多元碱的滴定了解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掌握化学计量点和突跃范围的重要性,巩固pH 值的计算以及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掌握对弱酸或弱碱准确滴定和多元酸碱滴定中分部滴定的条件。
4-6.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理解常用的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标定方法4-7. 酸碱滴定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学生掌握废水酸度、碱度测定方法和有关计算。
第五章配位滴定法5-3. 外界条件对EDTA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掌握EDTA配合物、酸效应系数、条件稳定常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配合反应完全程度和配合滴定中不同金属离子所允许的最低pH值和酸度控制方法。
第一章1、优先控制污染物:在对污染物进行分析监测时,将那些潜在危险大、在环境中出现的频率高、残留高、有成熟分析方法、样品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确定为优先分析监测目标,实施优先监测,这些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优先污染物.2、环境分析化学:是研究和应用现代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鉴别和测定环境污染物的学科分支。
环境分析化学是环境监测的核心3、现代环境分析化学的特点1.研究对象的广泛性:①污染物质化学物种的多样化。
1976年,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公布了水体中129种优先控制污染物,其中包括114种有机化合物(烷烃、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15种无机重金属及其化合物(有铜、铅等重金属,氰化物、氮氧化物等无机污染物)。
②样品来源广泛。
有空气、水、沉淀物、土壤、固体废渣、生物体及其代谢物2.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已由元素的组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发展到对复杂对象的组分进行价态分析、状态分析、结构分析、系统分析、同系物分析、微区和薄层分析,甚至发展到三维空间扫描分析和时间分辨数据。
3.研究组分的低含量:①大气、水、土壤及生物体中化学物质的本底水平(背景值)含量极微,一般都属于痕量(10-6~10-9g)和超痕量(10-9~10-12g)分析;②某些污染元素或化合物产生毒性效应的浓度范围低,如汞、镉、地面水中砷、挥发性酚类化合物的毒性效应分别在0.001、0.01、0.04、0.01 mg·L-1;③化学物质形态的含量比其总量更低。
4.研究组分的多变性:污染物的排放种类和浓度往往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
污染物质进入环境后可能因相互作用或外界影响而经历溶解、吸附、沉淀、氧化、还原、光解、水解、生物降解等变化,因此,环境样品变化大,随气温、风向、气压、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4.、环境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1、分析方法标准化2.分析技术连续自动化(特别是流动注射分析法)3.电子计算机的应用4.多种方法和仪器的联合使用5.强分析光源技术的应用6.痕量和超痕量分析的研究7.污染物的形态分析8. 现场流程分析系统9.生物检测技术的开发第二章1、痕量分析指被测组分在样品中浓度为百万分之一(即10-4%或m g×g-1 级,或浓度为m g×mL-1级)的分析工作,也就是分析时取样品以克计,被测定组分的绝对量在微克级的分析。
初中化学与环境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础知识与环境关系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物质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组成。
-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其中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2. 化学反应与环境- 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 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等常见反应类型在环境中的体现,如生锈、酸雨等。
3. 元素与周期表- 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 周期表的规律性帮助理解元素的性质及其在环境中的作用。
二、空气与水的化学1. 空气的组成- 主要成分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 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2. 水的组成与性质- 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化合物,具有极性和表面张力等特性。
- 水体污染的来源和影响,如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等。
3. 环境保护中的化学应用- 空气质量检测和水质量检测的化学方法。
- 污水处理和废气处理的化学技术。
三、能源与环境1. 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化学组成和开采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物。
2. 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化学原理及其环境友好性。
- 生物质能的利用和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3. 能源转换与储存- 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 氢能和其他清洁能源的储存与利用。
四、化学物质与环境健康1. 化学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的区别。
- 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化学物质的环境影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内分泌干扰物的环境问题。
- 化学物质的生物积累和放大效应。
3. 化学物质的安全管理- 化学物质的合理使用和排放标准。
- 个人防护和应急处理措施。
五、固体废物与环境1. 固体废物的分类与处理- 城市垃圾、工业废弃物等固体废物的分类。
- 废物的回收、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方法。
2. 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 废物堆放和填埋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的污染。
环保基本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是环保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化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处理污染物,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
本文将总结环保中的基本化学知识点,包括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和特性、清洁生产技术、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等内容。
一、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和特性1. 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硫化物、氮化物、氧化物、颗粒物等。
其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主要的酸雨前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具有危害。
2. 水污染物:水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营养盐和重金属等。
有机污染物主要是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如石油、苯、酚、农药等。
无机污染物主要是重金属离子和无机盐类,如铬、镉、铅、氰化物等。
3. 土壤污染物:土壤污染物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物和放射性元素等。
重金属是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对植物生长和土壤生态系统都具有危害。
4. 噪音污染:噪音污染是由于工业设备、交通工具和社会生活活动发出的噪音对周围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一种污染。
噪音会影响人的休息和睡眠,导致心理和生理问题。
5. 光污染:光污染是指人类各种活动所产生的过度或不正常的光照,对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的污染。
光污染对生物的生理节律和繁殖行为都有不良影响。
二、清洁生产技术1. 节能技术:节能技术包括提高设备能效、优化工艺流程、回收废热、使用替代能源等方法,以减少能源消耗和减低生产成本。
2. 清洁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包括减少生产废物和污染物产生、优化原材料利用率、采用绿色环保工艺等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循环利用技术:循环利用技术是指通过废物回收再利用、资源再生循环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原材料消耗和废弃物排放。
4. 低排放技术:低排放技术包括采用现代环保设备、改进工艺流程、提高废气、废水、废固等处理效率等,来减少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
5. 绿色化学品:绿色化学品是指种植物提取物、酶制剂、生物发酵制品等天然材料,或者是低毒、低污染的合成材料,以替代高毒、高污染的化学品,减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环境化学实验知识点总结一、环境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点1. 环境化学基本概念环境化学是研究环境中的化学现象及其影响的科学。
它主要包括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分布和迁移转化规律。
环境化学实验是研究环境化学问题的重要手段。
2. 环境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环境化学实验主要涉及到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过程和环境污染物的检测和分析。
在实验中,应遵循化学反应原理、仪器分析原理和环境监测原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环境化学实验的基本内容环境化学实验的基本内容包括化学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过程、环境污染物的检测和分析等。
具体实验内容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实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离子交换实验、环境污染物检测实验等。
4. 环境化学实验的基本技术环境化学实验所需的基本技术包括:化学实验技术、仪器分析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
在实验中,应熟练掌握各种实验技术,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环境化学实验的常用技术1. 化学实验技术化学实验技术是进行环境化学实验的基本技术。
包括:物质的称量、溶液的调配、化学反应的进行、沉淀的制备、溶液的过滤、溶液的蒸发等。
在实验中,应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仪器分析技术仪器分析技术是进行环境化学实验的重要技术之一。
包括:色谱分析技术、质谱分析技术、光谱分析技术等。
在实验中,应适用合适的仪器进行分析,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监测技术是进行环境化学实验的重要技术之一。
包括:空气质量监测技术、水质监测技术、土壤监测技术等。
在实验中,应熟练掌握各种监测技术,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环境化学实验的应用1. 环境监测环境化学实验在环境监测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实验可以对环境中的化学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了解环境中的污染物质的分布和浓度,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2. 环境治理环境化学实验在环境治理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实验可以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定量分析,为制定环境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指导环境污染物的减排和治理工作。
环境基础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的基本概念1. 原子、分子和离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带负电。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共价键相互连接而形成的,是化合物的最小单位。
离子是原子或分子失去或得到电子而带电的粒子。
2.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学符号用来表示元素,如H表示氢元素,Na表示钠元素。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按照一定的化学组成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3.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或几种物质的过程。
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有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4. 摩尔和摩尔质量摩尔是物质的数量单位,1摩尔等于6.02×10^23个粒子,即阿伏伽德罗常数。
摩尔质量是物质的摩尔数占质量的比例,常用单位是克/摩尔。
二、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1. 内能和焓内能是物质分子热运动的总能量,而焓是物质在一定压力下的内能。
焓变化是化学反应的放热或吸热过程。
2. 熵和自由能熵是反映物质混乱程度的指标,自由能是表示系统能量可用于做外界功的能量。
三、化学平衡1. 平衡常数和平衡常数表达式平衡常数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平衡时的浓度比例,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反应物浓度的乘积与生成物浓度的乘积之比有关。
2. 影响平衡的因素影响平衡的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浓度、压强等。
通过改变这些因素可以改变平衡常数的值。
3. 平衡位置的移动当改变反应条件时,平衡会向与影响平衡条件的方向移动,使得系统重新建立平衡。
四、酸碱理论1. 布朗斯特里酸碱理论布朗斯特里酸碱理论认为酸是能够给出质子的物质,碱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
2. 阿儿尼乌斯酸碱理论阿儿尼乌斯酸碱理论认为酸是能够接受电子对的物质,碱是能够给出电子对的物质。
3.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一种常见的酸碱反应。
五、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指物质获得电子。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
基本概念:环境化学主要应用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化学物质的特性、存在状态、化学转化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化学行为与化学效应的科学。
研究内容:环境污染化学: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包括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化学行为、反应机理、积累和归宿等方面的规律。
例如,化学污染物质在大气、水体、土壤中迁移,并伴随着发生一系列化学的、物理的变化,形成了大气污染化学、水污染化学、土壤污染化学和污染生态化学。
环境分析化学和环境监测:是取得环境污染各种数据的主要手段,必须运用化学分析技术,测量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本底水平和污染现状。
不仅对环境中的污染物做定性和定量的检测,还对它们的毒性,尤其是长期低浓度效应进行鉴定。
污染物的生物效应:综合运用化学、生物、医学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化学污染物造成的生物效应,如致畸、致突变、致癌的生物化学机理等。
未来发展方向:
开发新型环保材料:例如可降解塑料、无毒无害的涂料和染料等。
探索新型环保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研究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
探索环境化学在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的应用:例如,利用环境化学的技术手段合成高附加值的有机化合物等。
这些只是环境化学的部分核心知识点和研究方向。
在实际学习和研究中,还需要深入探讨各个领域的细节,并关注最新的科学研究和应用进展。
环境分析化学的任务1.参与环境结构形式、性质和演化机理的研究,积累大气、水体、土壤、生物和人体背景值;2.判断污染源造成的环境污染、污染形势、污染速度、污染途径和污染扩散线路,为环境的预测预报提供依据;3.确定污染物的浓度和污染物在空间的分布模型,找出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所在,提出控制和防治污染的对策,评价防治污染措施的效果;4.探索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相互反应、转化机制、状态结构的变化和污染效应以及最终归宿等规律;5.结合地方病、职业病、心血管病、癌症和其他污染病的调查,研究污染物作用物理系统和生物系统的规律、毒性效应,揭示污染物同基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本性;6.修改与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检查环境质量,为加强环境管理提供测试手段和科学依据。
课后作业: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对我国环保事业有哪些影响?环境分析化学的作用1.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和工业等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大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的影响。
需要通过环境分析,了解与判断环境要素的变化情况,指导生产。
2.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全世界每年有近千万人受到癌症、心血管病、地方病和某些职业病的折磨,甚至被夺去生命。
产生这些病与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因此,也需要通过环境分析,了解与判断环境要素的变化情况,保护人类。
3.环境分析化学所提供的环境中化学物质种类、含量、形态等信息为评价环境质量、污染控制和治理的成效、制定环境保护政策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1.检出限的定义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规定检出限为:信号为空白测量值(至少20次)的标准偏差的3倍所对应的浓度(或质量)。
检出限过去也称为检出极限,检测限,测定极限,波动浓度极限等检出限一般有仪器检出限、分析方法检出限之分。
仪器检出限是指分析仪器能检出与噪音相区别的小信号的能力。
方法检出限不但与仪器噪音有关,而且还决定于方法全部流程的各个环节,如取样,分离富集,测定条件优化等,即分析者、环境、样品性质等对检出限也均有影响,实际工作中应说明获得检出限的具体条件。
化学环境的知识点总结一、大气环境化学1. 大气的组成大气由氮气(约78%)、氧气(约21%)和其他气体(约1%)组成。
其他气体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氩气、氖气、氦气等。
这些气体在大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氮气和氧气是人类呼吸的气体,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2.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超出一定浓度,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臭氧。
这些污染物来自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燃煤等活动。
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排放。
3. 大气的自净作用大气具有自净作用,通过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来清除污染物。
例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可以被光化学反应氧化成硫酸雾,然后形成酸雨,从而清除大气中的有害物质。
此外,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也可以和臭氧发生反应,形成氮氧化合物,从而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浓度。
4. 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地球大气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大气中的某些气体(例如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能够吸收和释放地球表面的热量,使得地球表面温度上升。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地球的温度,但过强的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5. 大气成分的分析化学分析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大气成分,例如质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
利用这些方法,可以监测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为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二、水环境化学1. 水的组成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化学式为H2O。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物质之一,是生命的基础,也是许多化学反应的参与物。
2. 水的净化水的净化是指将水中的污染物去除,使其达到可以饮用或其他用途的要求。
水的净化方法包括沉淀法、过滤法、杀菌法、吸附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微生物等,保证水的洁净。
3. 水质分析水质分析是对水中的各种物质进行分析,包括水中的无机盐、有机物、微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