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感知觉
- 格式:ppt
- 大小:2.27 MB
- 文档页数:49
心理学第四章感知觉心理学第四章感知觉感知觉是指人类通过感官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并对刺激进行辨别、组织、解释和理解的过程。
本章将详细介绍感知觉的相关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⒈感知觉的定义和基本流程感知觉是指人类感觉系统接收外部刺激并对其进行加工与理解的过程。
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感知器官、感知系统、感知信息加工、感知刺激识别和感知意义解析等几个重要环节。
⒉感知觉的感官器官人类拥有多种感官器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
每个感官器官都有其专门的功能和特性。
⑴视觉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之一,通过眼睛接收到的光线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后传递给大脑进行加工与分析。
⑵听觉听觉是人类感知声音、声音的来源和性质的能力。
耳朵是人类的听觉器官,它接收到的声波信号被转化为神经脉冲,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
⑶嗅觉嗅觉是人类感知气味和味道的能力。
鼻子是人类的嗅觉器官,它接收到的气味分子会触发嗅觉细胞,进而传递到大脑进行加工与辨识。
⑷触觉触觉是人类通过皮肤感知物体形状、温度、质地等信息的能力。
皮肤上的感觉受体接收到外界的刺激并通过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人类可以通过触摸、压力等感知到不同的触觉感受。
⑸味觉味觉是人类感知食物味道的能力。
舌头上的味蕾接收到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后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进行味觉辨识。
⒊感知觉的组织与加工感知觉的组织与加工是指在感觉器官接受到的刺激基础上,大脑对刺激进行整合、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⑴感知觉组织的原则感知觉组织的原则包括近似性、接近性、连续性、闭合性、对称性、简洁性等。
⑵感知觉的加工过程感知觉的加工过程涉及底层加工和高层加工两个阶段。
底层加工包括感知觉特征的辨别和分类,高层加工则涉及对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和解释。
⒋感知觉的意义解析感知觉的意义解析是指将感知到的刺激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联系与互动,使之具有意义和感知到的刺激的解释。
⑴知觉的主动性和主观性知觉是一种主动的心理过程,个体的期望、目标、情感等因素会对感知过程产生影响。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教学要求:1.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
2.了解感觉、知觉种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直观教学的形式和特点、正确进行直观教学的措施。
3. 掌握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1.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2. 知觉的特性;教学重难点:感觉、知觉的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教学过程:导学提示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通过感觉, 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 通过知觉, 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 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
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感觉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
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
〔一〕、什么是感觉。
1 、感觉的概念。
〔1 〕导入:课堂小实验〔2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区别于日常概念“感觉”。
〕【研究实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的剥夺感觉的实验。
【心理点评】感觉虽然试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
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
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二〕感觉的特点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的事物。
〔不是过去的事物或间接的事物〕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不是事物的整体〕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以客观事物为根源,以主观解释为形式〕〔三〕感觉的分类: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2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略作解释〕三、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一〕什么是知觉,1 、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心理学第四章感知觉在心理学的广袤领域中,感知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它如同我们心灵的窗户,让我们能够接纳外界的各种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认知。
感知觉,简单来说,就是感觉和知觉的统称。
感觉是我们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等,从外界环境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解释和赋予意义的过程。
让我们先来谈谈感觉。
视觉是我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我们的眼睛能够捕捉到光线的变化,分辨出不同的颜色、形状和大小。
想象一下,当我们看到一朵鲜艳的花朵,眼睛会接收到花瓣的色彩、花朵的轮廓等信息。
听觉则让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声音,从悦耳的音乐到嘈杂的噪音。
当我们走在街头,车辆的鸣笛声、人们的交谈声,都是通过听觉被我们感知到的。
嗅觉能让我们辨别各种气味,美食的香气、雨后清新的空气,都能通过鼻子被我们察觉。
味觉让我们品尝到酸甜苦辣咸等不同的味道,而皮肤的触觉则能让我们感受到物体的温度、质地和压力。
每种感觉都有其特定的感受器官和生理机制。
例如,眼睛中的视网膜上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它们分别负责在明亮和昏暗的环境中感知光线。
耳朵内的耳蜗则是听觉感受的关键部位。
而且,感觉还有一些有趣的特性。
比如感觉阈限,它指的是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我们常说的“阈下刺激”就是指那些强度低于感觉阈限的刺激,虽然我们可能意识不到,但它们仍然可能对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说完感觉,再来说说知觉。
知觉是一个更加复杂和高级的心理过程。
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时,不仅仅是看到了它的形状和颜色,还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将其识别为某个具体的东西。
比如看到一个圆形、红色、带有梗的物体,我们会知觉为这是一个苹果。
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特点。
整体性是指我们在知觉时,会将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感知,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各个部分。
比如看到一张脸,我们会立刻认出这是一张脸,而不是分别注意到眼睛、鼻子、嘴巴等各个部分。
心理学第四章感知觉在心理学的广袤领域中,感知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我们与周围环境互动的重要方式。
感知觉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感知觉包括感觉和知觉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
感觉是指我们的感官(如眼睛、耳朵、鼻子、皮肤等)对外部刺激的直接反应。
例如,当光线进入眼睛,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会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这就是视觉感觉的产生。
同样,当声波撞击耳膜,引起内耳的振动并转化为神经信号,我们就有了听觉感觉。
然而,感觉仅仅是对刺激的初步捕捉,知觉则是对这些感觉信息的进一步加工和解释。
知觉赋予了感觉以意义,使我们能够理解和识别所感知到的事物。
比如,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堆线条和颜色,而是一个完整的物体,如一本书或一张桌子,这就是知觉的作用。
视觉感知是我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之一。
我们能够分辨出不同的颜色、形状、大小和距离。
颜色感知不仅仅取决于物体本身反射的光线波长,还受到我们的视觉系统和大脑的处理方式的影响。
例如,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我们对同一种颜色的感知可能会有所不同。
形状感知则依赖于我们对物体轮廓和线条的识别能力,大脑会自动将这些零碎的视觉信息整合为一个有意义的形状。
听觉感知同样重要,它让我们能够听到声音的高低、强弱和音色。
语言交流、音乐欣赏等都离不开听觉感知。
在嘈杂的环境中,我们能够专注于某一个声音源,这得益于我们的听觉选择性注意机制。
同时,我们还能够通过声音来判断声源的方向和距离,这对于我们在环境中的定位和行动至关重要。
除了视觉和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其他感觉也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触觉让我们感受到物体的质地、温度和压力。
通过触摸,我们可以辨别出物体的光滑与粗糙、热与冷。
嗅觉帮助我们识别各种气味,有些气味能引起愉悦的感受,而有些则会让人感到不适。
味觉则让我们能够区分出甜、酸、苦、咸等不同的味道,影响我们对食物的选择和喜好。
感知觉还具有一些重要的特性。
心理学第四章感知觉感知觉(Perception)心理学第四章感知觉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接收信息并加工的过程,人们通过感知觉能够感知到外界的各种刺激和事件。
感知觉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本章将详细介绍感知觉的各个方面。
一、感知觉的定义和基本概念⑴感知觉的定义感知觉是指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的过程,并将这些刺激信息加工成有意义的知觉。
⑵刺激与感知觉刺激是指能够引起感知觉的外界物理能量,包括光、声音、味道等。
感知觉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刺激进行感知和解释的过程。
二、感知觉的组织与构成⑴感知觉的构成感知觉由感觉器官、感觉加工和感知经验三个环节组成。
感觉器官负责接收刺激,感觉加工指的是对刺激进行加工、分析和整合,感知经验是个体基于以往经验对感觉信息进行解释和理解。
⑵感觉器官的类型和作用感觉器官分为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器官、味觉器官和触觉器官等,它们分别负责接收和转换不同类型的刺激。
⑶感觉加工的过程感觉加工包括感知选择、感知整合和感知判断等几个方面。
感知选择指的是在众多感觉信息中选择出与注意目标相关的信息。
感知整合指的是将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整合。
感知判断是对感觉信息进行评价和判断。
三、感知觉的特性和原则⑴感知觉的特性感知觉具有主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等特性。
⑵感知觉的原则感知觉有诸多原则,包括近似原则、闭合原则、相似原则、连续性原则、简单性原则等,这些原则帮助着人们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
四、感知觉的心理学实验⑴感知觉的实验研究方法感知觉的研究主要依靠实验方法,包括辨别实验、阈值实验、贯通实验等。
⑵感知觉实验的设计与分析感知觉实验的设计要符合科学原则,同时需要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以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⒈版权法:指保护创作者的著作权利,包括对其作品的复制、传播、展示等权利的法律规定。
⒉商品质量法:指保护消费者权益,规定了商品质量安全标准和销售者的责任等内容的法律法规。
第四章感知觉知识点汇总1)感性阶段:是指将客观刺激转换成心理印象的初级阶段。
2)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
感觉是认识世界的起点,是人和动物发展起更复杂的心理功能的基础,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
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部信息是人和动物的基本需要,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赫布(Hebb)的“感觉剥夺实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知觉:是个体借助于感官觉知环境中物体的存在、特征及彼此关系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个体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
4)感觉和知觉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两者密不可分,感觉发生在知觉之前,为知觉收集和提供原料,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也是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和解释。
感觉和知觉一般会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个体很难体验到从感觉再到知觉的过程,故心理学将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觉。
5)感觉分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肤觉包括:温觉、冷觉、痛觉。
6)知觉的种类:按照内容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分为: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
7)错觉:即错误的知觉,指不能正确反映事物本身属性的知觉。
8)感觉器官的感受性:指不同人对同样的刺激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感受能力。
9)感觉阈限包括: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也叫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它是在“感觉到”和“感觉不到”之间的一个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越低(甲能看到微光,乙不能,则甲的绝对感觉阈限低于乙),绝对感受性就越高。
(所以甲的绝对感受性高于乙的)。
10)差别阈限:也叫差别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差异量。
11)感官的感受性会随着作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的锻炼与补偿-感觉的相互作用。
12)感觉对比:当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适宜刺激的作用时,感官对其中某些刺激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一、感知觉概述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1)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
(2)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应。
他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
他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3)观察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观察力是指人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
2、感知觉的种类(1)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2)知觉:空间知觉【方位知觉,深度(距离)知觉】,物体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时间知觉,观察力。
3、感知觉在心理发展中的意义(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2)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3)感知觉在儿童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听觉、触觉、痛觉1、视觉的发展(1)视敏度①视力发展的一般情况a.出生1天的新生儿,其视力仅相当于成人的20/150。
b.半岁至1岁期间,儿童的视力已可达到成人的正常水平。
c.对3岁以下的儿童很难用E字表来测查视力,因为儿童的方位知觉,尤其是左右方位的知觉水平不高,常常分不清楚。
d.3岁以上的儿童在测查前要经过训练,让儿童明白测查要求,但仍旧难免有错误。
e.3~6岁儿童的视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②视力发展的特殊情况:远视、近视、弱视。
(2)颜色视觉(辨色力)①儿童出生不久就具备了辨别彩色和非彩色的能力,而且表现出对彩色的“视觉偏好”。
②即使同为彩色,婴儿也能区别它们并表现出对它们的不同“态度”。
(了解儿童颜色识别能力的方法:a.配对法。
b.指认法。
c.命名法。
)2.听觉的发展(1)婴儿的听觉偏爱①1~2个月的婴儿偏爱乐音而不喜欢噪音;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的声音;②2个月以上的婴儿似乎更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③7~8个月的儿童已乐于合着音乐的节拍而舞动双臂和身躯;对成人安详、愉快、柔和的语调报以欢愉的表情,而对生硬、呆板、严厉的声音表示烦躁、不安、甚至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