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药物的皮肤敏感试验 - 副本
- 格式:doc
- 大小:98.50 KB
- 文档页数:9
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参考手册(讨论稿)鉴于青霉素、头孢类药物在我院临床科室的皮肤试验不统一,为减少我院使用该类药物发生的不良反应,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版)、新编药物学(第十七版)、《药品说明书》、青霉素皮试试验专家共识(2017年),以及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专家共识(2018年),特制定我院现有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参考手册。
一、青霉素类药物皮试操作注意事项临床应用青霉素类药物时,较多出现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型反应、过敏性休克等。
各种给药途径或应用各种制剂都能引起过敏性休克,但以注射用药发病率最高。
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的大小关系不明显,对本类药物高度过敏者,虽极微量也能引起休克。
过敏机制可能与青霉素本身、其分解产物或所含杂质有关。
临床在应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应做青霉素皮试试验,皮试阴性者才可使用,对有青霉素过敏史患者,应选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
在使用青霉素皮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在应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前,应问清患者曾否用过青霉素,有无过敏反应史。
对近期内用过青霉素者应了解确切的时间。
对于停药72 h以上者,应重新皮试。
2、患者曾有青霉素过敏或皮试强阳性者,10年内不宜再做皮试,10 年后也应谨慎。
3、皮试液是由青霉素 G 钠溶于生理盐水(500U/ml),以无菌操作法制成,皮试液以现配现用为佳,如需保存宜4℃冷藏,但时间不应超过24 h。
抽取皮试液0.1ml,作皮内注射成一皮丘(儿童注射0.02-0.03m1),等待20分钟观察结果,呈阴性反应时始可用药。
有时虽皮试局部呈阴性反应,但患者由胸闷、头晕、哮喘、皮肤发痒等症状出现,也不应给予药物(皮试方法见附录)。
4、应注意试验本身也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
皮试前应准备好必要的急救药物。
皮试期间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如发生休克,应立即肌内或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注射液0.5~1ml(小儿酌减),必要时可数分钟重复注射一次或进行静脉、心内注射。
2022-2023年执业药师之西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押题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50题)1、射击运动员使用后,可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消除比赛前紧张心理,因此被列入兴奋剂管理的药物是A.缬沙坦B.呋塞米C.普萘洛尔D.硝苯地平E.卡托普利【答案】 C2、(2016年真题)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可引起的典型药源性疾病是()。
A.粒细胞减少症B.消化性溃疡C.慢性肾衰竭D.溶血性贫血E.呼吸抑制【答案】 C3、上市前临床试验观测的指标限于实验设计内容,其他临床指标容易忽视,属于A.管理漏洞B.观察时间短C.考察不全面D.病例数目少E.试验对象有局限【答案】 C4、脂溶性最高,作用快而短的是A.巴比妥B.硫喷妥C.苯巴比妥D.戊巴比妥E.司可巴比妥【答案】 B5、应用麻醉药利多卡因时宜A.不饮酒B.少食盐C.少食醋D.不吸烟E.适当多食脂肪类【答案】 D6、治疗肺炎的抗菌药物的疗程一般为A.3天B.5天C.7~10天D.15天E.30天【答案】 C7、既无兴奋、镇静作用,又无抗胆碱、抗组胺作用的药物是A.丙咪嗪B.阿米替林C.帕罗西汀D.氟伏沙明E.文拉法辛【答案】 D8、乳果糖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主要机制是A.润滑并刺激肠壁,软化大便B.增强胃肠道中的蠕动反射和推进运动模式C.在肠道分解,分解产物使水和电解质保留,致容积性排便D.刺激肠壁的感受神经末梢,引起肠反射性蠕动增强而排便E.使肠内容物的渗透压升高,吸收组织中的水分,增大容积【答案】 C9、(2017年真题)高血压治疗药物选择噻嗪类利尿剂慎用于()A.心力衰竭患者B.痛风患者C.胃溃疡患者D.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E.哮喘患者【答案】 B10、高血压伴低钾血症患者慎用的药物是( )A.依那普利B.氢氯噻嗪C.美托洛尔D.氨氯地平E.哌唑嗪【答案】 B11、是否增加房颤患者死亡率尚无定论,可谨慎地用于房颤的心室率控制的是()A.美托洛尔B.地尔硫C.地高辛D.普罗帕酮E.多非利特【答案】 C12、用白色处方纸书写,右上角无标注的是A.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B.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C.普通处方D.急诊处方E.儿科处方【答案】 C13、下列哪项不是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A.不洁性活动B.尿路梗阻C.过度憋尿D.细菌感染E.膀胱镜检查【答案】 D14、解救经口急性铅中毒的洗胃液是A.1%硫酸铜B.1%氯化钠C.1%硫酸镁D.3%过氧化氢E.1:2000高锰酸钾【答案】 C15、妊娠早期是胚胎器官和脏器的分化时期,最易受外来药物的影响引起胎儿畸形。
常用药皮试配置方法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部分药品皮试液配制方法1.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规格0.5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取%氯化钠注射液10ml稀释原药后,抽取,再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皮内注射。
2.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规格1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取%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再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皮内注射。
3.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规格0.5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取%氯化钠注射液10ml稀释原药后,抽取,再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皮内注射。
4.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规格1.25g(1g:0.25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取%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再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皮内注射。
5.注射用哌拉西林舒巴坦钠规格2.5g(2g:0. 5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取%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再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皮内注射。
6.注射用哌拉西林舒巴坦钠规格1.5g(1g:0. 5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取%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再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皮内注射。
7.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规格2.5g(2g:0.5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取%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再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皮内注射。
8.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规格3g(2g:1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取%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再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皮内注射。
9.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规格1.0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取%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再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皮内注射。
部分药品皮试液配制方法1.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规格0.5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取0.9%氯化钠注射液10ml稀释原药后,抽取0.1ml,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0.1ml皮内注射。
2.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规格1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取0.9%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0.1ml,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0.1ml皮内注射。
3.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规格0.5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取0.9%氯化钠注射液10ml稀释原药后,抽取0.1ml,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0.1ml皮内注射。
4.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规格1.25g(1g:0.25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取0.9%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0.1ml,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0.1ml皮内注射。
5.注射用哌拉西林舒巴坦钠规格2.5g(2g:0. 5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取0.9%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0.05ml,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0.1ml皮内注射。
6.注射用哌拉西林舒巴坦钠规格1.5g(1g:0. 5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取0.9%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0.1ml,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0.1ml皮内注射。
7.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规格2.5g(2g:0.5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取0.9%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0.05ml,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0.05ml皮内注射。
8.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规格3g(2g:1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取0.9%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0.05ml,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0.05ml皮内注射。
临床常用药物过敏试验方法临床常用药物过敏试验方法1青霉素G钠(钾)1.1皮试溶液的配制取青霉素皮试剂一支(含青霉素钠2500单位),加入氯化钠注射液5ml溶解稀释(含青霉素500单位/ml)。
本品稀释后供24小时使用。
1.2皮试方法及观察结果皮内试验:消毒前臂屈侧关节上2寸处皮肤,抽取皮试液约0.1ml作皮内注射(小儿注0.02~0.03ml),20分钟后,如局部出现中心晕团、周围红斑,直径大于lcm,或局部红晕或伴有小水泡者为阳性;对于可疑阳性反应者,应在另一前臂用氯化钠注射液做对照试验。
1.3注意事项极少数患者,可在皮肤试验时发生过敏性休克,常于注射后数秒至5分钟内开始,先皮肤瘙痒、四肢麻木,继则气急、胸闷、发绀、心跳加快、脉细、血压下降、大量出汗等,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病人死亡。
故应做好抢救准备,如常备盐酸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中枢兴奋药和抗过敏药。
2其它青霉素类(氨苄西林、羧苄西林、苯唑西林、哌拉西林)2.1皮试溶液的配制:0.5g/瓶加氯化钠注射液至1ml-→500mg/ml取0.1ml加氯化钠注射液至1ml-→50mg/ml取0.1ml加氯化钠注射液至1ml-→5mg/ml取0.1ml加氯化钠注射液至1ml-→0.5mg/ml2.2皮试方法及观察结果:取0.1ml(50ug)皮内注射,阳性反应者禁用。
30.75克哌拉西林舒巴坦钠(含哌拉西林钠0.5g)第一步:用一次性注射器取生理盐水5ml加入药品中,摇匀使溶解。
第二步:用皮试注射器取溶解后澄明的药液0.5ml加入100ml的生理盐水中,轻轻摇匀,即得本药品的皮试液,皮试液的浓度500μg/ml。
只要保持皮试液的浓度500μg/ml就可以了。
取0.1ml(50μg)皮内注射,阳性反应者禁用。
4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试液的配制方法头孢菌素类在《中国药典》并无明确规定必须做过敏试验,但在有过敏史或是过敏体质者,根据情况做皮肤过敏试验。
皮试液浓度现无统一规定,一般规定采用0.5mg/ml作皮试液。
全科医生培训:链霉素及头孢菌素皮肤过敏试验
一、链霉素皮肤过敏试验
链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对位听神经的损害,其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青霉素低得多,但死亡率却很高。
【物品准备】
基础消毒盘、1ml注射器1支、4~5号针头,按医嘱备好药液放无菌盘内。
【操作方法】
(1)试敏液配制:①取硫酸链霉素粉剂1.0g(100万u),注入生理盐水3.5ml,溶解后溶液体积变为4.0ml,则每毫升含药250mg(25万u);②用1.0ml注射器抽取上液0.lml,加生理盐水至1.0ml,则每毫升含2 5mg(2.5万u);③弃去0.9ml,余0.1ml,再加生理盆水至l.0ml,则每毫升含2.5mg(250Ou)的皮试药液。
(2)取上述皮试液0.lml(含250u)进行皮内注射,方法与结果判读同青霉素皮试。
【注意事项】
(1)如需同时进行青、链霉素皮试,一般左前臂注青霉素、右前臂注链霉素,并于局部作上标记,便于识别。
(2)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处理方法同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因链霉素可与钙离子络合,故于抢救时可静注10%葡萄糖酸钙10~20ml。
(3)链霉素皮试不但阳性率低,且与临床上注射后发生过敏反应的
符合率也不高,故对其皮试结果应加分析,不应过于信赖。
二、头孢菌素皮肤过敏试验
头孢菌素与青霉素之间存在不完全交叉过敏反应,一般对青霉素过敏者中10%~30%对头孢菌素也过敏。
但过敏反应程度较轻;相反,对头孢菌素过敏者中绝大多数对青霉素均过敏。
一般此种皮试仅用于对青霉素过敏或有过敏体质表现拟用头孢菌素者。
皮试药液浓度配制成300μg/ml,取0.1ml(含30μg),方法和结果判读同青霉素皮试。
常用药物皮肤敏感试验的药液浓度与给药方法
其他:1、泛影葡胺皮试:复方泛影葡胺1ml/0.3g一支,抽0.1ml皮内注射,观察15~20分钟无心慌、胸闷后用0.9%生理盐水开通静脉通道,将剩余的0.9ml静推,观察5~10分钟,无不良反应。
2、糖耐量实验抽血4次
(1)空腹抽血一次,5分钟喝完75g高糖后,禁食禁饮。
(2)喝高糖后1h、2h、3h后各抽1次血。
注:苯唑西林钠、氯唑西林钠、氨苄西林钠、阿莫西林等西林类青霉胺片剂等皮试液浓度和剂量同青霉素
文献提示应做皮肤敏感试验的部分药品
具体要求,对皮试做具体规定。
(肝素钠分管浓度10~100IU)。
1、分别阐明剂型、剂量、给药途径、合并用药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以及在临床上的意义。
〔1〕药物的作用或效应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治疗剂量的药物能发挥显著疗效,而对动物又无危险性;超过治疗剂量的药物,则能引起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甚至死亡。
〔2〕不同的剂型能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血药浓度,即影响生物利用度,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
〔3〕给药途径不同主要影响生物利用度和药效出现的快慢,有时还可产生质的变化。
例如硫酸镁内服时产生下泻作用,但静脉注射则可产生中枢解痉和抗惊厥作用。
2、肾功能影响药物作用的机制及其重要意义〔1〕肾脏是最重要的药物排泄器官,其排泄方式有3种: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
药物自肾排泄的速度各不相同,肾功能不全将减慢药物排泄。
〔2〕临床上可通过调节尿液的PH来加速或延缓药物的排泄,用于解毒急救或增强药效。
从肾排泄的原形药物或代谢产物由于小管液水分的重吸收,生成尿液时可以到达很高的浓度,有时可产生治疗作用,有利于恢复。
3、药酶抑制剂增强并用药物作用的机制?药酶抑制剂能够对肝脏细胞色素P450药物代谢酶产生抑制作用,通过降低肝药酶活性,减慢并用药物在肝的代谢,药物作用时间延长,从而增强并用药物的作用以及毒性。
4、药酶抑制剂在合并用药中的重要性?酶的诱导和抑制均可影响药物代谢的速度,使药物的效应减弱或增强,因此在临床上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药物时,应注意药物对药酶的影响。
例如,运用氯霉素可使戊巴比妥的代谢减慢,使血药浓度升高,麻醉时间延长。
6、进行哺乳类动物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时,需要控制那些条件?〔1〕控制浴槽中的水温,以保持肠段的收缩功能与药物反应。
〔2〕加药前,需先准备好每次更换用的38度的台氏液。
〔3〕每次加药出现反应后,必须立即更换浴槽中的台氏液,至少两次。
每项实验加入台氏液的量应相同,需保持肠段运动恢复正常后在进行下一项实验。
(4)供氧的气泡不能过大过急,否则会使悬线震动,导致标本较大幅度的摆动而影响记录结果。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规定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广泛,但用药前是否需要进行皮肤过敏试验(以下简称“皮试”)存在误区。
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结合国内外文献指南,制定本皮试规定。
医师开具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处方前,应仔细采集患者过敏史,包括:具体用药史(尽可能精确到某一品种,过敏反应发生及持续时间,缓解方式等)、过敏症状(皮试阳性、皮疹、呼吸困难、低血压、过敏性休克等)、既往过敏疾病史(如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及疾病所处阶段,如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家族史(父母、亲兄弟姐妹),藉以指导临床用药选择。
病历中应具体记录“具体药物化学名+过敏症状”,如头孢他啶皮试阳性”。
此外,在使用一些药物时,可能影响皮试结果及对速发型过敏反应救治,建议在皮试时应停用足够的时长(详见附件1)。
以下为β-内酰胺各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的规定:一、青霉素类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4:1)、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2:1)说明书示:对青霉素、头孢类或β-内酰胺酶抑制剂药物过敏或对上述药物过敏史者禁用。
其他青霉素类药物禁用于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及皮试阳性反应者。
使用此类药物前均需仔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并进行青霉素皮肤敏感试验。
皮试液为每1ml含500单位青霉素,皮内注射0.05-0.1ml,经20min后观察皮试结果,呈阳性者禁用。
应随时作好过敏反应的急救准备。
二、头孢菌素类本规定中所指的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包括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以及头孢菌素类复方制剂,并适用于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抗菌药物。
患者个体差异、药品理化性质、药品的质量等多种因素均可影响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
目前头孢菌素皮试缺乏明确的循证依据,皮试阳性预测值和灵敏度低,容易出现假阴性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新编药物学》等权威资料对头孢菌素类皮试均未作出明确说明。
部分药品皮试液配制方法1.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规格0.5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取%氯化钠注射液10ml稀释原药后,抽取,再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皮内注射。
2.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规格1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取%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再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皮内注射。
3.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规格0.5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取%氯化钠注射液10ml稀释原药后,抽取,再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皮内注射。
4.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规格1.25g(1g:0.25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取%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再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皮内注射。
5.注射用哌拉西林舒巴坦钠规格2.5g(2g:0.5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取%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再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皮内注射。
6.注射用哌拉西林舒巴坦钠规格1.5g(1g:0.5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取%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再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皮内注射。
7.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规格2.5g(2g:0.5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取%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再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皮内注射。
8.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规格3g(2g:1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取%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再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皮内注射。
9.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规格1.0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取%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再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皮内注射。
10.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规格2.0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取%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再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皮内注射。
常用药物的皮肤敏感试验
有些药品如抗生素中β-内酰胺类的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链霉素、庆大霉素;有机碘照影剂;生物制品等药品在给药后极易引起过敏反应,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
为安全起见,需在注射给药前进行皮肤敏感试验,皮试后观察15-20分钟,以确定阳性或阴性反应。
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破伤风抗毒素等易致过敏反应的药品,注意提示患者在用药前进行皮肤敏感试验,在明确药品敏感试验结果为阴性后,在调配药品;对尚未进行皮试者、结果阳性或结果未明确者拒绝调配药品,同时注意提示有家族过敏史或既往有药品过敏史者在应用时提高警惕性,或采用脱敏方法给药。
鉴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引起过敏性反应或过敏性休克,同时与青霉素类抗生素存在有交叉过敏性,概率在3-15%,但目前头孢菌素应用前是否做皮肤试验的临床意义尚有极大争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版)等相关著作尚无定论。
国外文献证实:若患者以前发生过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者,应禁用头孢菌素,若过敏反应较轻微,必要时可在严密监护下,给予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但近年来有多例报道,头孢菌素可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为慎重起见和对患者的安全用药负责,建议在应用前做皮肤试验。
另外,具体到药物是否需要做药物皮肤敏感试验,请参照药品说明书和官方的药物治疗指南。
鉴于各药品生产企业的产品标准不同而对皮肤试验的要求不一,
在用药前宜仔细阅读说明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版)中必须做皮肤敏感试验的药物情况。
此外,在部分权威性较高的二次文献中,对部分常用药品也记载应做皮肤敏感试验。
关于常用药物的皮肤敏感试验讨论稿有些药品如抗生素中β-内酰胺类的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链霉素、庆大霉素,维生素、有机碘造影剂、局麻药、免疫调节剂、生物药品(酶、抗毒素、类毒素、血清、菌苗、疫苗)等药品在给药后极易引起过敏反应,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
为安全起见,需在注射给药前进行皮肤敏感试验,皮试后观察15~20分钟。
以确定阳性或阴性反应。
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破伤风抗毒素等易致过敏反应的药品,注意提示患者在用药前(或治疗结束后再次应用时)进行皮肤敏感试验,在明确药品敏感试验结果为阴性后,再调配药品;对尚未进行皮试者、结果阳性或结果未明确者拒绝调配药品,同时注意提示有家族过敏史或既往有药品过敏史者在应用时提高警惕性,于注射后休息和观察30分钟,或采用脱敏方法给药。
鉴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引起过敏性反应或过敏性休克,同时与青霉素类抗生素存在有交叉过敏性,概率在3%~15%,但目前头孢菌素应用前是否做皮肤试验的临床意义尚有极大争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等相关著作尚无定论。
国外文献证实:若患者以前发生过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者,应禁用头孢菌素,若过敏反应轻微,必要时可在严密监护下,给予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但近年来有多例报道,头孢菌素可致过敏性体克甚至死亡,为慎重起见和对患者的安全用药负责,要求在应用前做皮肤试验,并要求应用所注射的药品品种进行皮试。
另外,具体到药物是否需要做药物皮肤敏感试验,请参照药品说明书和官方的药物治疗指南。
鉴于各药品生产企业的产品标准不同而对皮肤试验的要求不一,在用药前需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中必须做皮肤敏感试验的药物情况,见附表4-l。
此外,在部分权威性较高的二次文献中,对部分常用药品也记载应做皮肤敏感试验,在此也列附表4-2提示。
为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也对规范临床皮试操作提出以下注意事项:附表4-3:青霉素类药物皮试操作注意事项附表4-4: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操作注意事项附表4-5:皮试操作指南附表4-1:常用药物皮肤敏感试验的药液浓度和给药方法与剂量苯唑西林钠、氯唑西林钠、氨苄西林钠、阿莫西林、羧苄西林钠、哌拉西林钠、磺苄西林钠注射剂和青霉胺片剂等皮试药液浓度和给药剂量同青霉素。
附表4-2:部分提示应做皮肤敏感试验药物的药液浓度和给药方法与剂量注意:①凡头孢菌素规格(每瓶)为0.5、0.75、1g的先依次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15、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0.1ml,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0.1ml做皮试。
规格为1.5g、2g的依次用0.9%氯化钠注射液15ml、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0.05ml,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0.05ml做皮试。
②若皮试为阳性反应,可采取脱敏治疗给药;有机碘造影在应用中仍可出现过敏反应,尚需注意。
来源:2010年《中国国家处方集》附表4-3:青霉素类药物皮试操作注意事项青霉素类药物皮试操作注意事项临床应用青霉素类药物时,较多出现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型反应、过敏性休克等。
各种给药途径或应用各种制剂都能引起过敏性休克,但以注射用药发病率最高。
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的大小关系不明显,对本类药物高度过敏者,虽极微量也能引起休克。
过敏机制可能与青霉素本身、其分解产物或所含杂质有关。
临床在应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应做青霉素皮试试验,皮试阴性者才可使用,对有青霉素过敏史患者,应选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
在使用青霉素皮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在应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应问清患者曾否用过青霉素类药物,有无过敏反应史。
对于无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成人在7日内未用过青霉素者、小儿在3日内未用过青霉素者均应进行青霉素皮试。
2、患者曾有青霉素过敏或皮试强阳性史者,10年内不宜再做皮试,10年后也应谨慎。
3、皮试液是由青霉素G钠溶于等渗氯化钠注射液(500单位/ml),以无菌操作法制成,当日使用。
4、将皮试液0.05-0.1ml注于前臂肘内侧皮下内,等待20分钟观察结果,呈阴性反应时始可用药,阳性反应者禁用。
因青霉素皮试的准确率为60%,故有时虽皮试局部呈阴性反应,但患者有胸闷、头昏、哮喘、皮肤发痒等症状出现,也不应给予药物。
5、皮试本身也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皮试前应准备好必要的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急救药品。
皮试期间对患者应密切观察,如发生休克,应立即肌注或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小儿酌减),必要时数分钟内重复注射一次或静脉注射。
6、皮试呈阴性者,在用药过程中也还有可能出现过敏反应。
因此在注射药物后,应严密观察患者20分钟,无不良反应发生方可离开。
7、对属于过敏体质者(如有荨麻疹、湿疹、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史者)必须用青霉素时,无论皮试和用药,均须十分谨慎。
8、青霉素类不同品种间存在着交叉过敏关系。
青霉素过敏的根源主要在于其分解产物或所含杂质,其中所含青霉烯酸、青霉噻唑等是主要的致敏原。
鉴于药物因不同工艺流程所含致敏物的种类与数量不同,用药中途更换不同厂家或同一厂家的不同生产批号的药物时亦应重新皮试,以保证安全。
9、皮试液宜用生理盐水,而不可应用注射用水。
因后者可使青霉素产生青霉烯酸,不仅局部刺激性强,还易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青霉素噻唑蛋白,诱致过敏反应。
使用青霉素皮试液时应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不得只换针头不换针管。
10、做皮试前的皮肤消毒常规用75%乙醇,如果患者对乙醇过敏,可采用生理盐水消毒,禁用碘剂。
11、青霉素药物可透过胎盘、进入乳汁,其主要排出途径是尿液。
因此可能在母婴间引起交叉过敏反应,应予注意。
(参考来源:《新编药物学》第17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国国家处方集》。
附件:青霉素皮试液配置要求:皮试剂量50单位/0.1ml。
设:青霉素80万单位/瓶80万单位+生理盐水4ml 20万单位/ml 2万单位/0.1ml +生理盐水0.9ml 2万单位/ml 2000单位/0.1ml +生理盐水0.9ml 2000单位/ml 500单位/0.25ml +生理盐水0.75ml 500单位/ml附表4-4: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操作注意事项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操作注意事项目前,对于头孢菌素类药物是否需要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在我国药品说明书和参考书中有多种描述,鉴于头孢菌素类药物自身特点,以及使用中存在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性,在参考《新编药物学》第17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国家处方集)的基础上,就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皮试问题,归纳如下几点注意事项:1.对青霉素类、青霉素衍生物或青霉素胺过敏者也可能对头孢菌素或头霉素过敏。
两类药物间呈现不完全的交叉过敏反应,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患者应用头孢类时需谨慎,应根据患者情况充分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应用。
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一般过敏,可根据病情慎重地选用头孢类抗菌药物,使用前需用所选品种进行皮试,皮试阴性方可使用;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有过敏性休克史,应禁用头孢类抗菌药物。
2、患者对一种头孢菌素或头霉素过敏者对其他头孢菌素或头霉素也可能过敏。
对一种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者,应禁用于所有头孢类药物。
3、头孢菌素用前是否要做皮试,无统一规定。
如药品说明书上明文规定使用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的,则必须做皮试,皮试液参考浓度300~500μg/ml,注射量为0.1ml。
皮试结果的判断参见青霉素皮试的规定。
头孢菌素可致过敏性体克甚至死亡,如说明书上未明确规定需皮试的,为慎重起见和对患者的安全用药负责,要求在应用前做皮肤试验,并要求应用所注射的药品品种进行皮试。
4、如果需进行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必须使用原药配制的皮试液进行皮试,不能用青霉素皮试液代替,也不能用某一种头孢菌素配制成皮试液做所有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
5、临床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必须仔细询问病人药物过敏史,不管是否进行皮肤过敏试验,或皮肤过敏试验阴性,在首次使用后的0.5~1 h内应严密观察,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征兆,应迅速处理。
过敏反应虽然难以预测,但发生后处理不当或没有相应的救治措施,医院要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
附表4-5:皮试操作指南皮试操作指南一、目的:将50单位/0.1ml皮试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用于观察药物过敏试验。
二、用物:按医嘱备药,0.1%肾上腺素注射液,治疗盘,注射器,针头,治疗本或医嘱本。
三、皮试流程:(一)准备:护士洗手、戴口罩→用物携至床旁→处置前查对,询问病人,做好解释,摆好体位。
(二)注射前:查对药物→准备皮试药液→处置中查对→选部位(前臂掌侧下段1/3) →75%酒精消毒→排气。
(三)注射中:查对患者,绷紧皮肤→针尖斜面向上→5o角刺入皮内→左手拇指固定针栓→推药→拔针。
(四)注射后:处置后查对,整理用物,解释注意事项,观察结果(20分钟)。
四、注意事项:(一)严格无菌操作及查对;(二)皮肤消毒禁碘,注药后禁按压;(三)消毒范围,进针角度,注入剂量准确;(四)皮丘隆起,毛孔显露;(五)观察期间患者不能离开护士视野范围以外的空间五、结果判断:(一)阴性:皮丘无改变,周围不红肿,无自觉症状。
(二)阳性:1、局部反应:皮丘隆起,红晕,硬块,直径>1cm或红晕周围有伪足,痒感。
2、全身反应:寻麻疹,瘙痒,胸闷或呼吸困难,腹痛,头晕,甚至过敏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