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药物过敏试验(朱永超)
- 格式:pptx
- 大小:7.33 MB
- 文档页数:40
药物过敏试验操作流程步骤及评分以下是药物过敏试验的操作流程步骤及评分:步骤一:患者询问和准备在进行药物过敏试验之前,医生需要首先进行患者的询问和准备工作。
医生需要询问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的历史,包括过敏症状、过敏的药物名称等信息。
同时,医生还需要了解患者的过敏症状和过敏程度,以及其他相关的医疗史和个人史。
医生还需要评估患者的过敏风险,确定是否可以进行药物过敏试验。
在准备工作方面,医生需要准备必要的药物过敏试验工具和设备,包括皮肤试验工具、医疗器械和其他必要的设备。
同时,医生还需要为患者指导和安慰工作做好准备,以确保患者在试验过程中的舒适和安全。
评分:成功询问到患者的过敏史和过敏症状,准备充分的试验工具和设备,为患者做好指导和安慰工作,评分3分。
步骤二:药物过敏试验前准备在进行药物过敏试验之前,医生需要首先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医生需要对试验药物进行选择和准备,确保试验药物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同时,医生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和评估,确定患者是否可以进行药物过敏试验。
在试验药物的选择方面,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过敏症状和过敏史,选择合适的试验药物。
同时,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过敏风险,确定试验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方法。
评分:正确选择试验药物,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过敏风险确定试验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方法,评分3分。
步骤三:皮肤点刺试验皮肤点刺试验是常用的药物过敏试验方法之一。
在进行皮肤点刺试验之前,医生需要先将试验药物加入到皮肤试验工具中,并在患者的皮肤上进行点刺试验。
点刺试验通常在患者的前臂上进行,医生需要在患者的前臂上先用酒精消毒,然后再进行试验。
点刺试验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明显的过敏反应,例如皮肤发红、过敏性皮炎等症状,医生需要立即停止试验,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处理。
如果患者未出现过敏反应,医生需要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并进行记录和评估。
评分:正确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在出现明显过敏反应时及时停止试验并进行相应的处理,评分3分。
1.基本知识1 2.技术14-1青霉素过敏试验法1 3.技术14-2链霉素过敏试验法技术14-3破伤风过敏试验法1 4.技术14-4细胞色素C 过敏试验法技术14-5普鲁卡因过敏试验法技术14-5碘过敏试验法1 5.本章小结基本知识一、常见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二、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一)过敏性休克(allergic shock)对机体威胁最大的反应发生率约为5-10/万发生于用药数秒或数分钟内,或半小时后,但大多发生在注射后30min内主要表现有胸闷、气促、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冷汗、血压下降,甚至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等。
(二)血清病型反应一般于用药后7~14天发生,临床表现和血清病型相似,有发热、关节肿痛、皮肤瘙痒、荨麻疹、全身淋巴肿大、腹痛等。
(三)器官或组织的过敏反应1.皮肤反应瘙痒、荨麻疹,严重者发生剥脱性皮炎。
2.呼吸道反应哮喘或促使原有的哮喘发作。
3.消化系统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三、过敏性休克的急救(一)立即停药,使病人平卧、保暖。
(二)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1ml,小儿剂量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30min皮下或静脉注射该药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
(三)吸氧及对症处理立即氧气吸入2~4L/min。
当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肌肉注射尼可刹米或山梗菜碱等呼吸兴奋剂。
有条件者可插入气管导管,借助人工呼吸机辅助或控制呼吸。
喉头水肿影响呼吸致窒息时,应尽快配合施行气管切开。
(四)立即根据医嘱给予地塞米松5~10mg静脉推注,或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5%或10%葡萄糖液500ml内静脉滴注;给予抗组胺类药物,如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25~50mg或苯海拉明40mg。
(五)扩充血容量,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溶液,如血压仍不回升,可按医嘱给予升压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等静脉滴注。
(六)若发生心脏停搏,立即行心肺(气管内插管)复苏抢救。
(七)密切观察病情包括呼吸、脉博、血压、神志和尿量等变化,并认真做好记录。
药物过敏试验及过敏反应的处理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药物过敏试验及过敏反应的处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药物过敏试验及过敏反应的处理的全部内容。
药物过敏试验及过敏反应的处理过敏体质的患者,在使用某些药物时,常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因此在使用可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前,除须详细询问用药史,过敏史外,还须做药物过敏试验,以防意外的发生。
一、青霉素过敏试验及过敏反应的处理(一)过敏试验法1、试验液的配制(1)80万u青霉素瓶内注入4ml生理盐水,稀释为每毫升含青霉素G 20万u。
(2)取上液0.1ml加生理盐水至1ml,则每ml含青霉素G 2万u。
(3)取上液0.1加生理盐水至1ml,则每ml含青霉素G 2000u 。
(4)取上液0.25ml加生理盐水至1ml,则每ml含青霉素G 500u。
每次配制时均需将溶液混匀。
2、试验方法皮内注射青霉素试验液0。
1ml(含青霉素50u),20分钟后观察结果并记录。
阴性:皮丘无改变,周围无红肿,无红晕,无觉症状。
阳性:局部皮丘隆起,出现红晕硬块,直径大于1cm,或周围出现伪足、痒感。
严重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如试验结果为阳性,则禁用青霉素,并在体温单、医嘱单、病历卡、床头卡、注射卡、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夹首页上醒目地标明“青霉素阳性”,同时告知患者及家属。
(二)过敏反应的护理1、过敏反应的预防(1)用药前详细询问用药史、过敏史和家族史,对有青霉素过敏史者禁止做过敏试验.对已接受青霉素治疗的患者,停用三天后再用此药时,或使用中更换药物批号时,须重新做过敏试验.(2)正确实施过敏试验,准确判断试验结果.(3)做过敏试验和用药前,应避免空腹。
临床常用药物过敏试验方法临床常用药物过敏试验方法1青霉素G钠(钾)1.1皮试溶液的配制取青霉素皮试剂一支(含青霉素钠2500单位),加入氯化钠注射液5ml溶解稀释(含青霉素500单位/ml)。
本品稀释后供24小时使用。
1.2皮试方法及观察结果皮内试验:消毒前臂屈侧关节上2寸处皮肤,抽取皮试液约0.1ml作皮内注射(小儿注0.02~0.03ml),20分钟后,如局部出现中心晕团、周围红斑,直径大于lcm,或局部红晕或伴有小水泡者为阳性;对于可疑阳性反应者,应在另一前臂用氯化钠注射液做对照试验。
1.3注意事项极少数患者,可在皮肤试验时发生过敏性休克,常于注射后数秒至5分钟内开始,先皮肤瘙痒、四肢麻木,继则气急、胸闷、发绀、心跳加快、脉细、血压下降、大量出汗等,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病人死亡。
故应做好抢救准备,如常备盐酸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中枢兴奋药和抗过敏药。
2其它青霉素类(氨苄西林、羧苄西林、苯唑西林、哌拉西林)2.1皮试溶液的配制:0.5g/瓶加氯化钠注射液至1ml-→500mg/ml取0.1ml加氯化钠注射液至1ml-→50mg/ml取0.1ml加氯化钠注射液至1ml-→5mg/ml取0.1ml加氯化钠注射液至1ml-→0.5mg/ml2.2皮试方法及观察结果:取0.1ml(50ug)皮内注射,阳性反应者禁用。
30.75克哌拉西林舒巴坦钠(含哌拉西林钠0.5g)第一步:用一次性注射器取生理盐水5ml加入药品中,摇匀使溶解。
第二步:用皮试注射器取溶解后澄明的药液0.5ml加入100ml的生理盐水中,轻轻摇匀,即得本药品的皮试液,皮试液的浓度500μg/ml。
只要保持皮试液的浓度500μg/ml就可以了。
取0.1ml(50μg)皮内注射,阳性反应者禁用。
4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试液的配制方法头孢菌素类在《中国药典》并无明确规定必须做过敏试验,但在有过敏史或是过敏体质者,根据情况做皮肤过敏试验。
皮试液浓度现无统一规定,一般规定采用0.5mg/ml作皮试液。
药物过敏试验操作方法
药物过敏试验操作方法有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试验目的:确定试验是为了寻找药物过敏的原因还是确认药物过敏的存在。
2. 选择试验药物:根据病史和症状,选择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进行试验。
3. 患者评估: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了解患者的过敏史、药物使用史和相关症状。
4. 试验前准备: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和医疗记录整理好,确保试验环境安全和卫生,备好相应的急救药物和设备。
5. 试验设计:根据试验目的和患者状况,选择适当的试验方法,如皮肤试验、血清试验或口服试验。
6. 皮肤试验:使用小针轻轻划开患者的皮肤表面,然后滴入试验药物,观察患者的反应。
常用的皮肤试验包括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TST)、药物斑点试验和皮肤痕试验。
7. 血清试验:从患者的血液样本中提取血清,然后与试验药物混合。
观察混合
后是否发生凝集或沉淀反应,以确定是否存在过敏。
8. 口服试验:在医生的监护下,患者口服试验药物。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过敏症状,如呼吸困扰、皮疹、血压下降等。
9. 评估和记录:观察患者在试验过程中的反应,包括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记录试验结果,并与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对比。
10. 急救处理:如果患者在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或休克,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包括停止试验、给予救护药物和就医治疗。
以上是一般药物过敏试验的操作方法,具体步骤可能会因试验药物和患者状况而有所不同。
在进行试验前应充分了解试验方法,并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范与安全要求。
同时,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药物过敏试验应在有相关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
·药师实践·某院注射用烟酰胺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唐迎迎1朱永超1刘文辉2(1. 信阳市人民医院药学部信阳 464000;2.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药学部长沙 410011)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某院烟酰胺的使用情况,为加强监管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抽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某院使用烟酰胺的出院病历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一般情况、科室用药排名、不良反应及不合理用药等进行分析。
结果:烟酰胺的用药人群以中老年人居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轻微,用药科室以心血管内科、肿瘤内科等为主。
不合理用药以无适应证用药为主,其他包括用药剂量偏小、溶媒选择不适宜、用药疗程偏长等。
结论:某院烟酰胺在临床应用中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医院应加强辅助用药管理,持续提升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注射用烟酰胺辅助用药合理用药分析中图分类号:R969.3; R977.2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22)11-0050-04引用本文唐迎迎, 朱永超, 刘文辉. 某院注射用烟酰胺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 上海医药, 2022, 43(11): 50-53.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use of nicotinamide for injection in a hospitalTANG Yingying1, ZHU Yongchao1, LIU Wenhui2(1. Department of Pharmacy, Xinyang People’s Hospital, Xinyang 464000, China; 2. Department of Pharmacy,the Second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1,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use of nicotinamide for injection in a hospital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trengthening regulation and rational clinical drug use. Methods: The medical records of discharged patients using nicotinamide for injection in a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0 to June 2021 were selected an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patients, the ranking of department medicatio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the irrational use of drug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 population of nicotinamide use was mostly middle-aged and elderly,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low and mild, mainly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and medical oncology. The irrational use of nicotinamide was mainly off-label use, while others included smaller dosage, inappropriate choice of solvents and longer treatment courses.Conclusion: There are many unreasonable phenomena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icotinamide for injection in a hospital and the management of adjuvant drug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evel of rational drug use.KEY WORDS nicotinamide for injection; adjuvant drugs; rational drug use; analysis近年,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辅助用药的监管也备受关注和重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