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 格式:ppt
- 大小:204.01 KB
- 文档页数:28
民间文学的特征是多方面的,这里所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与作家书面创作相比较而言,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一、民间文学的集体性1、含义及表现: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
作家文学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都由作家独立完成,创作成果有版权的保护。
民间文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创作者,它是集体创作、集体传承的。
表现在创作和流传上,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2)由个别人编出作品雏形,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步完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2、集体性特征形成、发展及其具体内涵(1)集体创作,集体流传;(2)体现在内容上,反映着群体的生活特点、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3)体现了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集体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3、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的意义:(1)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对我们理解民间文学的特殊本质具有理要意义。
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民间文学的巨大生命力,都必须联系集体性方能求得科学的认识。
(2)由于它是劳动人民自己集体创作的成果,直接而充分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他们的爱憎情感和道德观念、他们的理想愿望和人生哲学等,因而具有直接的人民性。
(3)由于它所表达的是活动于广大时间空间范围之内的人民群众的集体意识,所以它是研究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方的民众心理状态的生动材料。
二、民间文学的口头性1、口头性含义及其表现:民间文学又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
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
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
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2、口头性的形成及发展(1)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就是伴随口语,而不是伴随文字产生的。
简要说明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它由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中不断得到人民群众集体的修改和加工。
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口头性: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艺术,它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流传。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通常不依赖于文字,而是通过口头表达、传唱、讲述等方式进行。
2. 集体性: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生活。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承通常是由集体完成的,而不是个人的行为。
3. 变异性:民间文学在传承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不同的演唱者、讲述者、传承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传承时所做的修改和加工。
因此,同一个民间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地区和时间可能会有不同的版本。
4. 传承性:民间文学是一种传承文化,它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流传。
民间文学的传承通常是由老一辈向下一辈传授,这种传承方式保证了民间文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5. 地域性:民间文学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色。
不同地区的民间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总之,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艺术,它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传承性和地域性等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
与作家文学比较,一般归纳为: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特征。
(一)集体性:1、集体性的含义:民众的创作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
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务的特点。
它反映的是集体的愿望、集体的智慧。
融会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2、集体性的表现:(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歌无长曲,因景因事而唱,如高山族捕到鹿后挽手合围,歌唱跳舞。
再如《打夯歌》等都是集体场合的集体创作。
(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再由其他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如《孟姜女》的传说,据《左传》记载,春秋时仅仅是齐国战将杞梁的妻子,杞梁在与莒国的战争中战死,其妻迎灵柩于郊外,齐侯要实行吊丧礼,被她拒绝。
还说它“哭之哀”。
西汉时说她哭倒了长城(感动了天地),唐朝时杞梁妻有了专有的名子——孟姜女,并且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这一传说故事就是先有雏形,后有他人加工完善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并不排除有的作品是个人创作,个人创作的作品经认可后,很快就由集体流传开去。
你传他添枝加叶,他再传他又添枝加叶,从这个角度看,千千万万个传播者也就是作品的作者。
明间文学作品流传的时间越长,受到加工修饰的机会就越多,集体意识的积淀就越厚重。
正如一首民歌所唱:唱歌不是人发颤,也是前朝古人传,一人传三,三传九,河水淘沙渐渐深。
因此民间文学很难找到作者。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歌谣为证:瞎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俩,俩个传三。
我嘴生叶,他嘴开花,传到末尾,忘了老家。
总之,民间文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千百人的口,不断完善,它代表了群体意识,融会了大众化的生活内容,使之彰显出集体性特征。
(二)口头性1、口头性的含义: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都保存在民众口头上。
如讲故事、讲笑话、唱山歌、破谜语等,无一不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名词解释民间文学是指一种以民间口头传统为基础,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传承流传的文学形式。
其内容涵盖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和社会习俗,是人们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民间文学也经历了一些变异和转变。
在本文中,我将解释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一、语言变异民间文学主要以口头传统为基础,因此语言在其传承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异。
随着地域和民族的不同,方言和口音的差异导致了语言的变异。
例如,相同的故事在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方言版本,甚至不同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这种语言变异既是地域差异的体现,也是民间文学多样性的一种表现。
二、文本修改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文学的文本也经过一系列的修改和演变。
一方面,口头传统的特点使得文本在不断重复和传唱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差异。
口耳相传的特点使得民间故事和传说经常被不同的讲述者加入了个人色彩和衍生故事,并在传述中不断演绎和修改。
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一些传统文本可能面临濒临失传的困境。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传统文本可能会经过改编和改写,被用于表达现实中的情感和问题。
三、文化融合民间文学的变异性还表现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
在人类历史上,各个民族和文化群体的交流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融合使得不同文化间的民间文学发生了相互影响和借鉴。
传统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可能在不同文化中得到不同的诠释和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异性。
四、现代媒介和数字化时代的影响随着现代媒介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传统民间文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异。
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民间文学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传统口头传统的衰弱。
文字和视频记录的普及以及新兴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得民间文学的形式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口头传承方式变为了书面记录和电子媒体传播,这也导致了民间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变异。
综上所述,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其独特性和多样性的体现。
语言的变异、文本的修改、文化融合以及现代媒介和数字化时代的影响,都是民间文学变异性的原因和影响。
民间文学引论笔记一、民间文学的定义与特性民间文学,简而言之,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文学作品。
它既包括神话、传说、歌谣、故事、说唱等口头创作,也包括民间戏剧、曲艺等表演艺术。
民间文学具有以下特性:集体性: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的成果,往往不归属于某个具体的作者。
它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修改、补充,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口头性:民间文学主要依靠口头传承,与书面文学相对。
它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具有独特的口头表达风格。
变异性:由于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差异、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的转换,民间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往往会发生变化,呈现出丰富的变体。
传承性:民间文学在传承中得以流传,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讲述或表演,得以保存和延续。
人民性:民间文学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民性。
二、民间文学的功能与价值民间文学在历史上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教育作用:许多民间故事传达了道德教诲和行为规范,如勤劳、诚实、勇敢等品质的赞扬和倡导。
娱乐作用:民间文学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娱乐素材,听故事、讲故事是人们消遣的重要方式。
文化认同与传承: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民族的历史记忆、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有助于强化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历史记录与史源:许多民间文学作品记录了历史事件、人物和风俗,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心理调适:民间故事反映了人们的愿望、恐惧和追求,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找到情感共鸣和心理安慰。
三、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民间文学需要采用多种方法:田野调查:深入到民间,实地采访讲述者或表演者,记录一手资料。
这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基础工作。
比较研究:对比不同地区、民族或文化背景下的同一种民间文学作品,找出其异同点,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
历史考证:结合历史资料,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时代考证,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跨学科研究:利用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民间文学作品。
民间文学复习绪论关键概念1、民间文学答: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
对于该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
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
第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
2、民间文艺学答:从文艺属性着眼研究民间文学,就是一种文艺学的研究。
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就是民间文艺学。
但是“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很少用,通常称作“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这个说法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民间文学作品,另一种含义就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也就是“民间文学学”或“民间文学之学”。
所谓的民间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第二种含义,即“民间文学之学”,也就是民间文艺学。
3、民俗答: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
4、语言民俗答:语言民俗是个广义的概念,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
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包括俗语、称谓语、流行语、吉祥语、暗语、咒语等短小、不成篇的语言成分。
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既可以看做民间语言,也可以看做民间文学。
5、民间答:什么是“民间”,也就是什么是民俗学之“民”的问题,是近年来被中外民俗学者普遍关注,并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
在西方民俗学史上,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的“民”的概念在外延上经历了一个由窄到广的演变过程。
大致经历了一下一段演变轨迹:民是以承载着“大众古俗”的乡民为主的民众——乡民和野蛮人——乡下人和流入城里的乡下人和他们的后代——任何人组成的任何群体,只要这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点并有自己的传统。
在我国,民“民”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大体上可总结为是这样一个过程: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或“民众”,重点指下层平民——“人民”或“劳动人民”,是与“反动统治者”、“剥削阶级”相对的一个群体,是以农民、工人等直接生产者为主的并富于革命性的阶级群体——打破很长时期以来关于“民”的阶级论,重要的民俗,在一个民族里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它不仅仅限于哪一个阶级。
论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民间文学,是一个在人们的生活中流传广泛的文化现象。
它来源于人们的生活经验,集结了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变异,这种变异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内容的变异、形式的变异、甚至是情感的变异。
这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文学流传的时间和空间变异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首先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
由于传承渠道的不同,同一民间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地域和时间段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比如说我们熟知的《白蛇传》,在广东就有一个版本叫《白蛇旧事》,而在福建就有一个版本叫《青蛇外传》。
这就反映了民间文学在不同地区所形成的文化差异和地域特色。
同样地,某些著名民间故事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人们为了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会对故事进行修改和补充,从而导致民间文学作品的多样化和丰富性。
二、民间文学的口耳相传与文字形式的变异在民间文学的形式上,口头和文字两种形式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流传变异性。
因为在过去的时代中,大多数民间文学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播的,这必然会导致作品中的语言和形式在传递的过程中发生一些变化。
例如,一些民间谚语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代中的表达方式都会有所不同。
而当这些民间文学被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之后,也会因为不同的文学风格、文化背景、时代氛围等因素,导致它们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有所改变。
三、民间文学的文化内涵和受众变异经过时间和地域的变异后,民间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比如,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时代中所传承的历史视角、人物形象、价值观念都有所不同。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文化认知下,人们对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承和演绎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
由此,在推广民间文学时,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更好地理解、传承和表达民间文学作品的内涵。
总之,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在文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尽管这种变异性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和多样性,但同时也使得民间文学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承和表达。
略谈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对广西民间文学的影响08对外汉语兰晓曼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民间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由于民间文学多是口头文学,在传播的过程中,经过口口相传,便没有固定的版本,作者是人民大众,任何人都不用有起著作权,谁都可以任意改动,故其流传的过程也就是变异的过程,因此,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的形式到内容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
那么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对广西的民间文学起到了怎样的影响呢?一、洪水再生神话:侗族的产生洪水再生神话是一个具有广泛世界性的神话,无论是著名的“诺亚方舟”还是在中国的伏羲兄妹等,都有不同的版本,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也流传了不同的版本,在广西的侗族也有着类似却独特的版本。
“荒古滔天,侗族祖先姜良、姜妹躲在葫芦里幸存下来,两人结婚生孩子后,用肠子做汉人,骨头做苗人,肉团做侗人,所以汉人聪明、苗人刚强勇敢,而肉团做的侗人像肉团那样柔弱唯有温和与善良”虽然因为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会使得类似的传说有着不同的版本,那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侗族的版本呢?这就要从侗族在历史上的生存状况说起了。
在人类的历史中,特别是在最初的阶段,部族之间大多都是充满了征服、奴役、抢劫、屠杀,弱肉强食,暴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方面侗族显然是不太成功的,甚至可以说是个失败者,没有能力去征服其他的民族,扩张自己,反而还要不断的抵御外地的侵侮,维护生存的权力,因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侗人大多都是歉让的、温和的,为了让自己的处境找到某种“合理化的解释”,就自然而然的,慢慢的把这种处境的来源转移在神话故事中,以达到缓解心中的某些平衡。
二、神女、歌仙:刘三姐在美丽的壮乡大地上,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美女的女子叫做刘三姐,她貌美如花,年幼就聪颖过人,勤劳勇敢,有着天生的一副好嗓子,能指物而歌自唱,歌如泉涌,被称作广西的“歌仙”,如今刘三姐的故事,是无人不晓。
如今在广西,刘三姐的传说出现了上百个版本,其形象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见于原创性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文学毕业论文-民间文学的特征 - 教育教学民间文学作为一个学术名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出现和流行的。
它指的是:广阔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
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民间文学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特征:一、口头性由于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阔劳动人民,包括他们的专业艺人或半专业艺人,被排挤在文字使用之外,因此,他们的文学创作,一般只能用口头语言,甚至还用地方土语方言去构思、表现〔包括演出〕和传播。
如今新社会的人民,虽然大多数已经认识文字,并且有的还能使用它,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而且,它要获得民间文学〔新民间文学〕的资格,必须根本上采用广阔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并且可以在群众口头上流传。
因此,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
二、集体性专业作家的书面创作,大都是个人的产物,民间文学作品,大体上可说是群众集体的创作。
所谓集体的创作,在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在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方面,比起专业作家的作品来,都存在着特有的集体性问题。
但这种集体性的重要表现,更在于创作和流传过程中。
有些作品,一开场就是集体参与的,但是更多的、也更经常的,却是在它已经成为“初坯”之后,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
在这种加工、琢磨中,不但渗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和艺术才能,也包括那些听众所反响的意见和情趣在内。
这一点,与那种主要属于个人的一般专业作家的作品,是很不同的。
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一般是无法署名的。
民间文学作品,有一局部〔可能还是相当优秀的局部〕是群众中具有特殊优秀才能和丰富经历的歌唱者、说故事者的创作和加工的结果。
它具有一定的个性。
但是,由于生活经历和文艺教养等大体一样或相近的关系,其个性是可以与广阔群众口头创作的集体性融和在一起的。
一、名词解释:1.变异性:变异性又称“变易性”。
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
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非最终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状态。
民间文学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
2.集体性: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中集体的智慧,融汇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3.神话作为文本的定义:以神格为中心的语言艺术。
表述为,神话是人类共同体(氏族、部落等)在氏族时代以原始思维为基础,将自然现象与社会不自觉地形象化、人格化,从而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神灵为主角、表征着特定群体的神圣信仰的语言艺术。
4.神话作为语境的定义:以祭司为中心的文化综合体。
可以表述为,神话是人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认识与征服大自然、祭拜与祈求祖宗、展示与拓演社会的一种象征形式;它在讲述和传承的氏族中具有真实性、综合性和神圣性,是以祭司为中心举行的整个氏族参与的社会文化活动。
5.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整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
国际上将这种方法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
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
6.英雄史诗:它是歌颂人类童年时期的民族英雄的传奇武功与光辉业绩的长篇叙事诗,主要描写古代民族形成过程中,氏族、部落或民族之间的战争,主人公都是历史转变时期的民族英雄、部落领袖和原始社会的君主,以及由他们转化而来的新兴奴隶主或封建领主。
英雄史诗产生的时间比创世史诗晚一些。
7.仪式歌:伴随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和婚丧礼仪等吟唱的歌谣。
分诀术歌、节令歌、礼俗歌和祀典歌。
8.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为流传的;是一种简洁凝炼并且定型化的语句;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9.民间谜语:是带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民间韵文作品,是和游戏娱乐分不开的一种口头语言艺术。
民间文学一、填空题1、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运用口头语言来创作和流传的一种活的语言艺术。
2、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3、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特征是由集体性、口头性特征所带来的,因为口传心授,靠记忆保存,又要在集体流传中不断受到人们的加工改造,所以有异文在所难免。
4、《穆天子传》共六卷,主要记述了周穆王巡游四海,见西王母的故事。
5、被称为"天下之笑林,调谑之巨观"的中国第一部笑话专集,是三国时魏邯郸淳所撰的《笑林》,现存二十余则。
6、《西洲曲》可以看作是南朝民歌的代表。
7、1955年5月,民研会主办的专门性刊物《民间文学》月刊创刊。
8、从1984年开始,由中央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协共同组织领导、编撰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
9、民间文学作品的采录,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有人把它称为“田野作业”。
10、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58年制定出“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加强研究”的民间文学工作方针。
11、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和流传的,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形式创作和流传的。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有30余种,这些志怪小说中保存了大量的传说故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干宝的《搜神记》、王嘉的《拾遗记》、陶潜的《搜神后记》等。
13、人民大众所创造和流传的这类口头文学,主要体裁包括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谚语、民间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
14、由民族文化的交流整合,投射中国民间文学这个口头艺术整体上的中华文化特色,可以从农、儒、道、佛四个字上反映出来。
15、西汉刘向著《说苑·善说》篇记载了古老的壮族民歌《越人歌》。
16、宋元戏曲的乐调主要就是按照《燕乐》的宫调来分配的。
17、民间文学又通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特征。
一.你如何理解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此特征与文化表演有何关联?1.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民间文学的文本时刻处在变化中。
民间文学的文本有口语文本,文字文本和仪式文本。
语言是文学中最活跃的因素,口头语言更是如此,民间文学在传播的过程中,从讲述者——接受者到下一个讲述者——接受者之间会经过不同的地域文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表述;民间文学在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上的变化也是常见的。
造成民间文学变异性特点的原因,一是由于民间文学很多都是口传心授的,所以传承者的心理机制是造成民间文学变异的内在因素,因为人的遗忘,所以要对文本进行补充,这其中带着传承者的主观性,不同的传承者,或者相同的传承者在不同的外部环境,心理环境状态下会讲述不同的文本;而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是促进变异的外在因素,当同一个民间文学文本,处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因为文化关系的互动,文本会产生变化。
然而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肯定的,同时又是相对的,因为传承人还是遵循民间文学本身固有的传统进行表演,人们还是可以从传承人的表演中区分出不同的叙事类型或歌唱主题。
例如梁祝传说在我国的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版本,但是早期情节中二人三年同窗,祝英台女扮男装,梁不知其为女性,和梁祝二人生前未婚配,死后同冢这两个基本情节。
2.文化表演民间文学有三种文本形式口与文本,文字文本和仪式文本,仪式文本。
仪式文本即表演仪式,是以语境叙事的仪式场景表演。
民间文学是一种活形态文学,他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与我们每个人紧密相连。
而在仪式表演中,仪式本身即文化表演本身处于不同的语境中。
时间,空间,传承人,表演情景,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不同因素共同构成了表演的语境。
换而言之,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可能会造成仪式文本的变异。
传承人在不同的特定语境中可以进行合乎情理的变动,而受众的反映也会使叙事者采用不同的叙事策略,从而形成了表演的新生性。
文学异变得例子
例一
以孟姜女故事为例浅析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文学在民间的讲述流传中,因人而异,因时不同,因地而变,形成了民间文学最具个性也是最具魅力的特色,这就是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变异性是民间文学基本特征之一,它大量地、经常地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同时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
人民大众传承民间文学作品, 传播者完全靠口头语言把民间文学作品进行纵、横向传播,形成一个非常广泛的传播圈; 传播圈内的人民大众不会对信息进行文字的记载,单凭主观意识识记; 若人民大众长时间没有再现识记的内容,当他们主观再现的时候, 必然会遗忘或互串识记的内容, 有意无意地根据自己的思想改变识记的内容, 从而使民间文学作品发生变异。
例二
日本版《西游记》中,唐僧是女的,为什么唐僧要是女的?据说是因为取经路上太寂寞,四个男人没意思。
英国版《西游记》中,猪八戒的钉耙已从九齿变成四齿。
美国版《西游记》中,不仅观音菩萨袒胸露腹,唐僧一身休闲裤、皮带、衬衫现代装扮,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形象亦颇为“混搭”,更令人咋舌的是唐僧跟观音菩萨竟然接吻了。
论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摘要: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
民间文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其理论建设工作在不断的田野作业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充实。
民间文学流传变异性,对于丰富民间文学学科理论建构,传承和保护民间文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会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民间文学变异性一、民间文学的特性人民在以前,由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处于比较低的地位,不能使用文字等工具去记录、保存他们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所创造的各种文化,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
风俗习惯如此,民间文学也是如此。
这种群众集体所传承的文化,也许没有文献或古物那样能够经久保存,但是,它的生命力也不可低估。
我们现在有些故事或谚语。
已经在两千年前就被文人记录下来了,但是,直到今天,它还能够以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活在人民口头上。
民间文学是一切新文学的起源,它是广大人民群众为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创作出来的。
由于其创作主体的广泛,产生的社会环境亦不相同,在加上各民族、地域之间文化的差异,造成了民间文学种类众多、内容繁复多样,包括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曲歌谣等都是民间文学的组成部分。
甚至是同一传说、故事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来都会有不同的版本,同一曲戏曲、歌谣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唱法。
这就是民间文学最具魅力的特性———变异性。
二、民间文学的母体我国民间文学有数千年的历史,它之所以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在这漫长的文学历程中传承不绝、繁荣昌盛,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变异性。
民间文学的变异大都围绕着它最初的母体,根据最初的版本或删减、或修改、或补充,在增减修改中形成了诸多版本,每一部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众多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民间戏曲和民谣山歌等都具备这种变异性。
对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我们发现民间文学变异的一般规律,在整体上也有助于对民间文学的一般性研究。
唐代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云“: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