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1
艺术海岸线Artistic Coastline潘天寿是20世纪传统中国画大师,他的作品具有霸悍而质朴的艺术特色,带来强烈的“势”,这与他对构图的理解密不可分。
构图又称“经营位置”,在《历代名画记》中被称为“画之总要”,潘天寿对构图有四个切入点:造险与破险、注重边角处理,考虑黑白,重疏密求虚实。
潘天寿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传统绘画大师,与齐白石、吴昌硕、黄宾虹共称为“20世纪传统中国画四大家”,早年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后来在继承八大山人、石涛和吴昌硕等大家的基础之上,逐渐开拓了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色,这种开拓也是国画艺术领域新的突破——霸悍而质朴的强烈艺术特色。
潘老先生将传统中国画的章法同西方平面构图的特点相结合,开拓出那种一味霸悍,强调“势”的艺术风貌。
造险又破险,不平衡又和谐的艺术手法,给人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潘老画风独有的雄厚力量感,这是其他中国画学者所没有的。
“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
”这是其师吴昌硕对潘天寿的赞叹,也展现了潘天寿画作恢弘、壮大之气势。
“势”为潘天寿绘画格调、笔墨和艺术手法的重要追求,“势”也是潘天寿笔墨语言的生动表达,离不开他对构图的理解和运用,同时这种返虚入浑、积健为雄之势,也是潘老先生坚贞傲岸、强其骨的艺术人格的呈现。
一、造险与破险东晋画圣顾恺之在所作《魏晋圣流画赞》中就提出“迁想妙得”,认为凡所绘之物,必先洞察物象特征,再去剖析、提炼出艺术构思,创作出带有个人情感和格调的艺术作品。
所以绘画要意在笔先,“取材在自然,立意在心头”,有一个好的立意,更有利于巨幅山水花鸟画的创作,遂追求的“奇”与“险”就孕育而生了。
“骨气形似,皆本于大意,而归乎用笔。
”潘老先生强调,画画不能太老实,他作画往往出其不意,方形巨石凌空而起,倾斜之势危矣,几乎占据整幅画面,通常人们会以为已是绝境,无力回天。
此为潘老先生作画先用的“破险”,也是“造势”。
他却胸有成竹,力挽狂澜,来重新审视画面,于巨石左右上下添置花鸟虫草,用第二个第三个力来支撑,打破原来的险,使得画面绝处逢生,气运也得以贯通,谓之“破险”。
潘天寿作品欣赏感想潘天寿,字天寿,号石泉,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美术家、书法家、教育家。
他以他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潘天寿的作品以传统绘画为基础,融入了西方绘画的现代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潘天寿的作品给人一种宁静、深邃的感觉。
他擅长以画笔表现大自然,他的山水画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受。
他的作品中山水的构图简洁明快,笔触流畅自然,色彩鲜艳明快,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他的花鸟画则给人一种华丽、细腻的感觉,他能够将花鸟的美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山水画还是花鸟画,潘天寿都能够捕捉到自然界的美丽,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潘天寿的作品还富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
他在创作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尤其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
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痕迹,如山水画中的山水布局、构图和用笔的特点,花鸟画中的花草树木的形态和姿态,都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潘天寿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潘天寿的作品还富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社会现象和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关怀。
他通过作品表达了对社会不公、人民苦难的关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劳动人民的形象,他通过绘画将他们的劳动和辛勤呈现出来,向人们展示了劳动的伟大和劳动者的形象。
潘天寿的作品中还出现了一些社会现象的描绘,比如城市的变迁、人群的繁忙等,他通过作品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触动。
潘天寿的作品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
他的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艺术内涵,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给人以力量和激励。
他的作品中的色彩搭配和构图都非常精妙,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他的作品中的细节处理和笔触运用都非常细腻,给人以触动和共鸣。
潘天寿的作品不仅仅是一幅幅画作,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一种心灵的感悟。
潘天寿的作品给人一种宁静、深邃的感觉,富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充满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潘天寿(1897-1971)简介:潘天寿,1897年3月生,1971年9月卒,浙江宁海人。
潘天寿原名天授,字太颐,号寿者。
生于浙江省宁海县冠庄村,自幼在家乡冠庄西山的雷婆头峰学校上学,他晚年多以“雷婆头峰寿者’款于画上,就是为纪念童年纯朴的乡居生活。
潘天寿年青时自感“无干事之才,只有书画尚能胜任”,因而在诗、书、画、篆刻等方面深入探研。
1923年,27岁的潘天寿应聘到上海美专任职,并参与创办上海新华艺专,培养了许多学生。
1928年,他到新成立的杭州西湖艺术院任中国画系主任,他的才干受到当时已80高龄的昊昌硕的赏识,潘天寿在艺术上亦也受了到吴的影响。
1955-1965年间,是潘天寿创作、著论丰盛的10年,这时期他曾任全国美协副主席,1958年荣任苏联莫斯科美术研究院名誉院士,文革中受到诬陷与摧残,1971年9月含冤而逝,时年75岁。
后来由国家投资在浙江美院院内建有潘天寿纪念馆。
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并且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影响全国。
他的艺术博采众长,尤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个人独特风格。
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
他曾任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
著述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
他是一代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
潘天寿(1897-1971)绘画艺术: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
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
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
落笔大胆,点染细心。
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
画面灵动,引人入胜。
潘天寿的指画也可谓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
这类作品,数量大,气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画的均为“映日荷花”,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
潘天寿篆刻艺术欣赏
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号寿者,浙江宁海人。
生前曾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浙江分会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代会代表,原苏联科学院名誉院士等职。
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书法史》、《听天阁诗丛》、《治印丛谈》、《潘天寿美术文集》、《潘天寿书画集》等,是一代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
潘天寿精擅国画、书法、篆刻,对篆刻造诣颇深。
早年主要临摹汉印,后受吴昌硕影响很大,篆刻虽可划为师缶一路,但保留了自己的面目,晚年其篆刻更加醇厚。
潘天寿印章在章法上出奇制胜、别开生面。
在运笔运刀上,骨峻力遵,含蓄遒劲,具有生辣的韵味。
由于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绘画美学观以及诗词书法和文史方面的根底,他的篆刻作品虽为数不多,却能充分体现其审美观在印章艺术上的个人风格与精神风貌。
现当代名家:潘天寿画菊作品欣赏
国画艺术昨天12:33
涟漪陈佩廷 - 古筝曲
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自署阿寿、寿者。
现代画家、教育家。
浙江宁海人。
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
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
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
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潘天寿精于写意花鸟,继承石涛风骨,野逸情趣扑面华中而来。
落笔大胆,点染细心。
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
画面灵动,引人入胜。
他常说,“荒山乱石,幽草闲花,虽无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尽成极品。
”一些不经意的景象在潘天寿的手中转化成美妙的画面。
秋天到了,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潘天寿笔下的菊花。
特别声明,图片均搜集自网络公开资料,编辑并不确定作品之真伪,不作为投资收藏的依据,仅供书画爱好者参考!。
92文 孙聚成 岑其睥睨,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强骨静气、至大至刚的阳刚之美。
潘天寿绘画作品以大笔粗线为主,是“大写意”,他的风格和创造性可用他自己的印语来概括:“强其骨”、“一味霸悍”。
“强其骨”就是以力胜。
骨力、骨气是中国书画阳刚美的审美标准。
纵观潘天寿的作品,其用笔既果断而强悍,又静练而有控制,具有雄健、刚直、凝练、老辣、生涩的特点。
潘天寿深入体会和吸收了古人的笔墨精华,并溶入了强烈个性,强调“用墨难于枯、焦、润、湿之变,须枯焦而能华滋,润湿而不漫漶,即得用墨之要诀。
”在气势和力量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笔墨传统。
潘天寿作画擅用大笔粗线,笔线有时宽达两寸,并且落笔很重,气雄力坚,但雄健不是蛮横粗野,其中区别,就在于运笔过程中对提、按、使、转等等变化的把握与控制,尤其是他山水画中的用笔,除了鲜明强烈以外,给人的另一个突出感觉,是果断。
潘天寿用笔以方直为主,转折处往往成方形转角,弧线较少,呈现阳刚之美。
在画面上可以看出,潘天寿在作画时毫不犹豫,下笔速度很快,以中锋为主,提按顿挫,富于弹性,老辣苍劲,一气呵成,黄宾虹称之为:“扬之高华,按之沉实”。
“强其骨”的另一特色是造型和构图上的雄阔险峻,多方正大折落。
潘天寿画山,极少叠嶂重恋或平远杳杳,而是常常运用一边、一角、一树、一石等裁截式构图和特定式形象,截取近景,结构一隅,以出奇制胜的视角,强调对比差。
潘天寿画雨后山水,一再题款:“雨潘天寿 强骨静气,雨后千山铁铸成中国画坛巨匠系列之十九:在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中,如何在借鉴西方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保持传统,并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来展现东方之美,一批国画大师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在20世纪中国文化面临巨大转变之际,潘天寿着力强化民族绘画特点,身体力行,把一生的心血奉献给中国画的复兴与重建之中。
潘天寿(1897—1971),现代画家、教育家。
浙江宁海人。
早年名天授,字大颐,自署阿寿、雷婆头峰寿者、心阿兰若主持、寿者等。
中国著名画家中国有许多著名的画家,他们不仅在绘画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中国一些著名画家的简介。
1. 张大千(1899年-1983年):张大千是20世纪中国最有名的画家之一,擅长绘制山水、人物和花鸟等各种题材。
他对传统绘画技法和意境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开创了中国新水墨画的先河。
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2. 齐白石(1864年-1957年):齐白石是20世纪中国最知名的花鸟画家之一,他的作品精细入微,富有生动感和艺术表现力。
他以勾勒出花鸟的灵动之态而著称,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潘天寿(1897年-1969年):潘天寿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山水画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壮美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山水意境而闻名。
潘天寿通过传统线描和水墨技法,创造出细腻、流畅的山水画风格,使他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的代表人物。
4. 黄宾虹(1865年-1955年):黄宾虹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他以创造性地结合中国传统水墨画和西方绘画技法而著名。
他的作品中既有西方光影处理的表现手法,又融入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和传统元素,塑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5. 施葆端(1873年-1944年):施葆端是中国近代宫廷画家,他是清宫专门绘制花鸟画的官方画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细腻、精细的画风见长,对于宫廷花鸟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 吴昌硕(1844年-1927年):吴昌硕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和篆刻家,他以绘制湖光山色和勾勒出中国传统山水之美而著名。
他擅长运用浅淡的水墨技法,表现出悠远、宁静的山水意境,堪称中国艺术界的瑰宝。
这只是一小部分中国著名画家的简介,他们的作品无一不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创造力,为中国艺术界开辟了新的道路,使中国绘画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关于潘天寿的介绍潘天寿(1897-1971)早年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又号雷婆头峰寿者。
浙江宁海人。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
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教授。
1928年到国立艺术院任国画主任教授。
1945年任国立艺专校长。
1959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
他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充满信心与毅力。
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并且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影响全国。
他的艺术博采众长,尤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个人独特风格。
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
他曾任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
著述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
他是一代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
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
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
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
落笔大胆,点染细心。
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
画面灵动,引人入胜。
潘天寿的指画也可谓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
这类作品,数量大,气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画的均为“映日荷花”,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
潘天寿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
他在“有常必有变”的思想指导下,取诸家之长,成自家之体,他的画材为平凡题材,但经他入手的画,却能产生出不平凡的艺术感染力。
如他的《小龙湫一角》特别是把画面主体小龙湫压到边角的构图,含蓄地让观者先看灵岩的磅礴山势,烂漫的山花然后再去欣赏那支龙湫水,这种方法,正与那些使画面“一览无余”形成对照,不仅显示了画家出奇制胜的构图才能,也表述了画家对平凡事物的内在感情。
潘天寿艺术的可贵之处,主要在于他具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他常说,“荒山乱石,幽草闲花,虽无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尽成极品。
“以笔挥墨,聚气凝骨”作者:***来源:《美与时代·中》2024年第05期摘要:潘天壽是近现代杰出的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以大写意花鸟山水名世,画风苍古高华、大气磅礴。
他主张花鸟画创作时“气要盛,势要旺”,力求在画面上形成蓬勃灵动的生机和节奏韵味,达到中国绘画特有的生动性。
通过深度分析解读,发现潘天寿花鸟画中的“气”源于传统,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演进、变革、创作和突破,其中的“叛逆之气”“聚气凝骨”等在其花鸟画作中得到充分体现,由此形成潘天寿特有的绘画理念和艺术风格。
潘天寿借古开今,丰富和发展了民族传统,对现代画坛影响深远。
关键词:潘天寿;花鸟画;“气”一、潘天寿花鸟画中“气”的源头(一)从儒释道分析潘天寿花鸟画中“气”的源头中国花鸟画的重要艺术特征之一就是“气”,“气”是中国花鸟画不可逾越的审美标准。
中国花鸟画吸收了儒家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等思想,以谦虚、包容万物的态度提升了这个题材本身的精神境界和艺术追求。
潘天寿花鸟画中的“气”是挥墨、用线、起承和开合的统一。
他的花鸟画中的开合具有运动性,“气”通过开合表现出来,是物象形式化表现的结果,在画面上生动而富有韵律,画面生机勃勃,意趣盎然。
如果中国画只重创新,不重传统,那么是片面的、愚昧的;如果中国画只讲传统,而疏于创新,那就是古板的、僵化的。
在潘天寿的花鸟画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他的创新之“气”。
他主张借古开今。
借古是方式而开今是目标,也就是想要花鸟画中的“气”达到“温故而知新”。
因此,所谓“温故而知新”,就是要孜孜不倦地从传统中吸取养分,产生对于传统新的理解。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道家那里,“气”作为抽象的概念已经出现,比如《老子》中的“冲气以为和”。
老子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主宰,万物脱胎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那么道为什么能创造一切呢?老子回答:“反者,道之动。
潘天寿简介
一、基本资料
潘天寿(1897—1971),现代画家、教育家。
早年名天授,字大颐,自署阿寿、雷婆头峰寿者、心阿兰若主持、寿者。
浙江宁海人。
擅画花鸟、山水,兼善指画,亦能书法、诗词、篆刻。
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
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布局奇险,用笔劲挺洗练,境界雄奇壮阔。
二、作品风格
潘天寿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
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
落笔大胆,点染细心。
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
画面灵动,引人入胜。
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
潘天寿的指画也可谓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
这类作品,数量大,气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画的均为“映日荷花”,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
潘天寿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
他在“有常必有变”的思想指导下,取诸家之长,成自家之体,他的画材为平凡题材,但经他入手的画,却能产出不平凡的艺术能力感染。
三、代表作
传世作品《露气》、《雨后千山铁铸成》、《记写雁荡山花》等均藏于中国美术馆;收编成辑有《潘天寿画集》、《潘天寿画选》、《潘天寿画辑》、《潘天寿书画集》等。
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书法史》、《听天阁画谈随笔》、《顾恺之》、《治印丛谈》、《听天阁诗存》、《中国画院考》、《中国书款之研究》等;1962年在杭州、北京等地举办潘天寿画展,1964年在香港举办潘天寿书画展,1977年在杭州举办潘天寿绘画展览,1980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潘天寿书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