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作品欣赏:何家英
- 格式:doc
- 大小:15.27 KB
- 文档页数:5
艺苑杂谈[摘 要]何家英是我国当代重要的工笔人物画家之一,他的工笔画作品以真切、圣洁、感伤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创作构思以及朴素、淡雅的艺术品格开创了一代画风。
他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而且是现代工笔画新形态的创造者。
他为中国工笔画的繁荣复兴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绘画风格和绘画精神广泛而深远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方向。
从何家英工笔画的创新性入手,分析其工笔画在技法、语言以及表现主题上的创新和突破,结合他众多优秀的工笔人物画作品,充分挖掘何家英作品中的创新元素,深入探究其中体现的作者的绘画思考和精神世界及对创作工笔人物画的启示。
[关键词]何家英;工笔人物画;创新性;时代性[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0-0057-03本文文献著录格式:谢文彬.浅析何家英工笔人物画的创新性和时代性[J].天工,2023(20):57-59.谢文彬 太原师范学院浅析何家英工笔人物画的创新性和时代性作者简介:谢文彬(1998—),男,汉族,四川自贡人,太原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绘画艺术(中国画方向)。
一、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特征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审美情趣的民族,中国绘画一直强调民族的审美与文化,其中的工笔人物画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文化积淀,体现出了它的特征。
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注重对客观物体机械式的描写,注重创作者主观精神和对人物神态的描绘和表达,强调“以形写神”“神形兼备”。
历代工笔人物画家将形、神二者有机统一,将主客观结合的观点体现在具体作品中,使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工笔人物画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比如战国时期的人物画《人物龙凤图》,其明显的特征就是人物画创作开始出现独立的画幅;汉代的工笔人物画趋于成熟,体现出人物画的写意性特点,不仅有精美的人物画像,也有抽象变形的人物画作品;魏晋时期的人物画更加精练,宗教画开始盛行,也首次出现了人物画论;盛唐时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出现了“以肥为美”的审美标准,这一时期的仕女画人物形体圆润、形象饱满,画作设色明艳真实,人物表现也出现了罩染、分染结合的多种手法,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富足和社会的繁荣昌盛;明清时期的人物画发展并不明显,不过也出现了像任伯年这样揭露社会现实的人物画画家。
CHINA GLOBAL BUSINESS JULY. 2019 CHINA GLOBAL BUSINESS 145何家英:男,汉族。
1957年生于天津,河北任丘人。
著名国画家。
198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至今。
现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何家英是当代中国画坛的著名工笔人物画家,被誉为“最有希望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何家英年轻一代画家”。
他着眼于中西方绘画的相通之处,在两者的契合点上参悟因革,尊重传统而不束于旧范,问途城外而不流于追随。
他的创作高扬写实精神,注重生命体验。
作品刻画具微,布置谨重,人物清丽莹洁。
他的写意作品也能别创新意,含蓄、虚豁、自然大方。
作品注重对心灵的卓越表现和对人性的深刻关注,为中国人物画的创新作了富有成就之探索。
先后到日本、韩国、印度、香港等地参加画展。
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何家英以不断创新的作品而成为时代焦点的同时,也书写了自我成长的历史。
他给自己设置了“衡中西以相融”的命题,也以实验者、学者和手艺人的三重身份完成了这一命题。
实验者的勇气和探索精神,学者的睿智和价值判断力,手艺人日复一日的技艺劳作习惯在何家英身上不分彼此地融合为一体,构成他传奇般成功的全部秘诀。
他所获的回报当然也是丰厚的,那就是,他有权利在独树一帜的画风上打上自己的印记。
对一个艺术家而言,还有什么是比这更高的荣誉呢?还有什么是比这更值得欣慰的呢?主要著作有《何家英作品集》、《何家英画集》、《当代实力派画家——何家英》、《名家手稿——何家英》、《当代国画大师代表作品集》等。
代表作品有《魂系马嵬》、《米脂的婆姨》、《酸葡萄》、《十九秋》、《秋冥》、《山地》、《街道主任》、《无声》等。
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银奖、全国青年美展、当代工笔画学会大展及文化部“中华世纪之光”中国画提名展,《秋冥》被选入百年中国画展。
何家英《秋冥》赏析作者:宋金明来源:《视界观·上半月》2019年第05期回顾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工笔人物画发展,何家英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画家之一。
在早年的学习、创作中,何家英受黄胄自由不羁的速写影响颇深,并广泛学习蒋兆和、王子武、张德育、石齐、周思聪等名家作品。
从早年所学来看,何家英并没有受过专门的工笔画训练,其早期代表作《海田归》和《春城无处不飞花》也是以素描为基础的写意人物画面貌。
何家英的工笔人物画之路始于1981年。
时值“伤痕文学”流行之际,何家英也想创作一个心理复杂、立体真实的人物形象,于是他画了自己最熟悉的街道大娘,就是当时广受好评的《街道主任》。
从这时开始,20多岁的何家英在工笔人物创作方面展露出自己的才华,此后陆续诞生的《山地》《十九秋》等作品,使他在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对于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何家英主张“衡中西以相融”。
古代人物画以晋唐为高峰,这是很多画家的共识,何家英也不例外。
一方面,他师法晋唐,取其饱满充盈、雄健典雅之气度;另一方面,他认为西画中很多观察、描绘对象的具体方法对工笔人物画创作很有裨益,应当采用。
在艺术境界上,何家英认为,“平和、含蓄、不激不厉、不抛不露”“中庸有度”是工笔画的上乘语言,最忌流于匠气的刻板、琐碎、僵滞诸病。
在他看来,工笔画的语言不单在于技巧,更需要画家的修养来支撑:“深情、高格需用心养,用心不深,下笔即俗。
”《秋冥》是何家英的代表作品之一,集中体现了他的艺术思想和主张。
1990年,何家英带着学生到河北蔚县写生。
山中的秋季比平原来得要早,站在山顶上,他看到了山坡上的白桦树,还有那如蝴蝶般纷飞的黄叶以及蓝得发紫的天空。
何家英说,一生中只有三件事令他心醉:“一是小提琴的声音,二是印象派的画,三是如画般的秋天景色。
”令人沉醉的晚秋景致让他联想到王维的《山居秋暝》,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不过,何家英并没有描绘诗中所述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而是改“秋暝”为“秋冥”,以冥想的人物追寻与天地自然沟通的幻境。
何家英艺术思想与工笔手稿对照何家英,1957年出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中国画,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曾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当代工笔画协会副会长、天津美术学院何家英工笔画研究所所长、天津画院名誉院长、天津美术馆名誉馆长。
何家英作品《心语》何家英的艺术历程文/何家英《春城无处不飞花》240*155cm 1980年作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凭借着这个成绩,何家英加入了天津美协和中国美协20世纪80年代初,正流行伤痕文学,我也受到了影响,总想画一个心理复杂的人物,于是我选择了小时候最熟悉的街道大娘的形象。
那是单眼皮的、很纯粹的中国人形象,胖胖的身体,正与唐代的审美相对应;饱满而有张力,与安格尔的观点也相契合,他说弧线都是往外涨的,这与工笔画的表现十分相似。
当我画至半截时,刚刚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的汪国风老师路过我的房间,看见我画画,便进来观看。
我听说是大名鼎鼎的汪国风先生,便诚惶诚恐地请他指教,他却一言不发,老半天才点上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意味深长地说:“你画出了我们当代人想画却没有画出的东西。
”我忙问是什么东西?他说:“是形象,是活生生的人的形象。
”实际上这正是我要追求的东西,要让中国人物画有形象、有个性、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形象。
汪国风先生的肯定,坚定了我的这一信念。
《街道主任》拿到了美协,顿时得到了大家的赞赏。
那些看惯了笑嘻嘻的“红、光、亮”形象的人们对这样一个有着复杂内心人物的形象做街道主任会不会产生反感?甚至有的人觉得还需要对我加强教育。
这张画是要参加天津市庆祝建党六十周年献礼用的。
这个题目会不会引发不良的后果?因为那时“扣帽子、打棍子”的意识并未结束。
秦征把这个名字改成了《肖像》,并无具体所指,就混过了这一关,保护了我。
《街道主任》112cm×91cm 绢本汪国风从中央美术学院回到天津,雄心勃勃地想把天津的美术搞上去,他的想法与秦征不谋而合。
画家何家英成交最贵的十幅书画作品何家英,1957年3月出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中国画,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曾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当代工笔画协会副会长、天津美术学院何家英工笔画研究所所长、天津画院名誉院长、天津美术馆名誉馆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文艺人才、2012年在巴黎卢浮宫“2012沙龙展”中获绘画类金奖等荣誉。
一、何家英《清暑四美图》成交价13,800,000元拍品名称:何家英 2013年作清暑四美图作者:何家英创作年代:2013年作尺寸:139×35cm×4估价:咨询价成交价:RMB 13,800,000拍卖日期:2015-07-05拍卖公司:鼎天国际材质:设色纸本题识:岁在癸巳仲夏于津沽何家英画;癸巳仲夏何家英画;岁在癸巳何家英画钤印:何氏沽上(朱文)、家英写意(朱文)、家英之印(白文)、何(朱文)、何家英印(白文)二、何家英《绿茵闲且静》成交价13,500,000元拍品名称:何家英 2002年作绿茵闲且静镜心创作年代:2002年作尺寸:61×69cm估价:RMB 400,000成交价:RMB 13,500,000拍卖日期:2012-09-26拍卖公司:久翔拍卖材质:设色纸本题识:何(朱)、家英(白)款识:绿茵闲且静红衣浅复深壬午年又题家英著录:出版于《何家英专辑》三、何家英《濠江花路》成交价12,420,000元拍品名称:何家英濠江花路镜片尺寸:178×96cm估价:咨询价成交价:RMB 12,420,000拍卖日期:2015-06-06拍卖公司:天津同方材质:纸本设色题识:己卯何家英画并记。
钤印:何(朱)、家英之印(白)四、何家英《梅花双清》成交价9,430,000元拍品名称:何家英 2001年作梅花双清镜心创作年代:2001年作尺寸:168×151cm估价:RMB 7,800,000-12,000,000成交价:RMB 9,430,000拍卖日期:2012-06-04拍卖公司:北京保利材质:设色纸本题识:春满凌河畔,碧草遮平沙。
⼯笔画⼤师、中国近年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何家英何家英是当代中国画坛的著名⼯笔⼈物画家,被誉为“最有希望最有代表性的年轻⼀代画家”。
他的⼯笔⼈物画以其圣洁、感伤、隽永、真切的⼈物形象和深刻、巧妙的创作构思以及精妙、
清雅、朴素、⾼华的艺术品格开⼀代画风,赢得了业界内外⼈⼠的⼀致好评。
他的写意画从⼯笔画中派⽣⽽出,并继承了元⼈⽂⼈⼭⽔画的笔墨与品质,形成了富有诗意的
⼩写意画风,成为何家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灵,⽔墨⾊线则让⾃⼰的艺术典雅⾼贵。
形⾊讲究时他画⼯笔画,想潇洒超越时他画写意画,他将写意的精神融⼊⼯笔追求空灵与超逸,他⼜⽤⼯笔的严谨避免写意的简率与虚空,在他的作品中⽆不透露出中国⽂化的典雅与西
⽅艺术的理性。
他的创作⾼扬写实精神,注重⽣命体验。
作品刻画具微,布置谨重,⼈物清丽莹洁。
他的写意作品也能别创新意,含蓄、虚豁、⾃然⼤⽅。
作品注重对⼼灵的卓越表现和对⼈性的深刻关
注,为中国⼈物画的创新作了富有成就之探索。
在何家英看来,当今的中国⼯笔画空前繁荣,在中国产⽣了巨⼤影响,这是⼀个可贵的成就,需要得到梳理和认同,但同时他也提到,在⼯笔画领域,⽆论从创作思想还是⽂艺理论,材料
制作、艺术观念,都存在不⼩的问题,亟待去解决。
当今艺术界必须要从理论上加强中国⽂艺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古代⽂化学术的研究和梳理,因为这是艺术的根本。
⽽在创作过程中,不可急于求成,因为中国传承下的艺术和历史博⼤精
深。
138139S110-05 何家英(b.1957) 露香 设色纸本 镜片 2005年作 款识:露花。
波光叠流香醉明,南风碧。
南风碧,叶飞色舞露华横溢,一枝浓艳生光泽,涟环翠相真纯洁。
真纯洁,情丝无限几人解彻。
乙酉家英。
钤印:何(押)、家英之印(白)、理想为妙神与物游(白) HE JIAYING FIGURE Ink and color on paper,mounted Dated 2005 132x67cm 约8.0 平尺 RMB:2,000,000-3,000,000 作家简介:何家英,天津人。
著名国画家。
198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
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何家英是当代中国画坛的著名工笔人物画家,被誉为“最有希望最有代表性的年轻一代画家”。
他着眼于中西方绘画的相通之处,在两者的契合点上参悟因革,尊重传统而不束于旧范,问途城外而不流于追随。
他的创作高扬写实精神,注重生命体验。
作品刻画具微,布置谨重,人物清丽莹洁。
他的写意作品也能别创新意,含蓄、虚豁、自然大方。
作品注重对心灵的卓越表现和对人性的深刻关注,为中国人物画的创新作了富有成就的探索。
先后到日本、韩国、印度、香港等地参加画展,已出版的画册有《何家英作品集》、《何家英画集》、《当代实力派画家——何家英》、《名家手稿——何家英》、《当代国画大师代表作品集》等。
S097-45程十发(1921~2007) 人物设色纸本 立轴款识:文灏同志大教,己巳孟春程十发漫笔於西子湖畔。
钤印:程(白)、十发(朱)、云间程潼(白)、三釜书屋(朱)、大象(朱) CHENG SHIFA FIGUREInk and color on paper,hanging scroll91x54cm 约3.7 平尺RMB:50,000-80,000。
2019·04一、何家英对古代传统绘画的继承(一)何家英对古代绘画的继承中国画历史源远流长,从魏晋南北朝时代起,中国工笔人物画就有所发展,如梁元帝萧绎的《职贡图》,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洛神赋图》都是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顾恺之这三件作品的问世,为当时古代的工笔人物画增加了一抹绚丽的色彩,成为后人争相模仿的范本。
此时的工笔人物画主要以线为主,在线描的基础上略施色彩,人物仪表形态自然生动,注重骨法用笔,以形写神,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在何家英的作品中,隐隐约约体现着魏晋时期的绘画特点,虽然他刻画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现代人物,但看起来都古味充足。
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其中中国工笔人物画从古代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中国的工笔人物画一直在成长着,发展着,创新着,何家英作为当代重要的工笔人物画家,为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站在古人的肩膀上认真研习古代绘画,他将古代的绘画技法和现代人物形象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工笔人物画。
以何家英的作品《魂系马嵬坡》为例,这幅画讲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在马嵬坡的故事,这幅画气势庞大,人物众多,画中的主人公杨贵妃更是楚楚可怜,哀婉凄凉。
何家英把唐朝女子脸型圆润饱满、气质雍容高贵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画面左侧的唐明皇身穿黄袍,背对着观众,扶鼎而泣,在众多红衣武士浩大的气势衬托下,唐明皇显得软弱而无奈,此幅作品气势庞大,色彩对比强烈,对人物的形态气质和心理活动的刻画极为细致。
这幅画中的用线、用色和构图都继承了晋唐以来的画风,人物刻画更为细腻,在这浩大的场面当中,每个人物的面部表情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绘画功底,也凸显出了何家英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用心研磨和勤学苦练,才能使他的作品达到如此的境地。
(二)何家英对古代六法的继承和运用六法最早源于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是品评中国古代绘画的最高准则,六法论的提出标志着古代绘画理论框架的初步完备,后代的画家们开始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作品的最高标准。
国画大家何家英,求创新者不会拿传统祭刀何家英天心月圆136×68cm 2002年“时流”两个字,拆开了就是时尚和潮流。
我想它该是肤浅和浮泛的。
国画界的“时流”,早些年,有人概括为:“常习于已成,趋风于众慕。
”前者是模仿古人,下笔就是古人的程式,并且大模大样地自诩为继承传统,其实已丧失了起码的艺术感觉;后者是追随洋人,满纸都是洋人的观念,同时装模作样地宣称自己创新开派,其实已没有任何理路可言。
两者的方向相反,而且自为格局,势如水火,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得皮相而入时流,与传统和创新毫无关系。
阳光下的土耳其妇女53×30cm 2001年题跋:予学画私淑黄胄,先生以其生动易俗之长也。
其后为工笔典重之风,自分殊于风发之气。
今岁往访土耳其,于伊市见诸多女子沐风向阳,其状颇似黄胄公笔下新疆人物,效其法,笔才一二,乃之黄公之法亦自然之道,不似流年,虚架笔墨耳。
土耳其所见53×30 2001年我想,进入传统和创新开派其实是一回事,或者说是一事而两步,哪一个都不能丢,丢了一个其实也就丢了另一个,真有传统者总想为创新开路,真求创新者不会拿传统祭刀。
人们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
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
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产生无数新造。
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
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
春城无处不飞花240×155cm 1980年23岁何家英的毕业创作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
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
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我特别喜欢那句名言:“西来意即东土法。
大师作品欣赏:何家英
何家英,男,1957年生,天津人。
198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
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何家英是当代中国画坛崭露头角的著名工笔人物画家,被誉为“最有希望最有代表性的年轻一代画家”。
他着眼于中西方绘画的相通之处,在两者的契合点上参悟因革,尊重传统而不束于旧范,问途城外而不流于追随。
他的创作高扬写实精神,注重生命体验。
作品刻画具微,布置谨重,人物清丽莹洁。
他的写意作品也能别创新意,含蓄、虚豁、自然大方。
作品注重对心灵的卓越表现和对人性的深刻关注,为中国人物画的创新作了富有成就的探索。
先后到日本、韩国、印度、香港等地参加画展,已出版的画册有《何家英作品集》、《何家英画集》、《当代实力派画家——何家英》、《名家手稿——何家英》、《当代国画大师代表作品集》等。
何家英技法全面,从国画的写意、工笔到西画的素描、油画、水彩、水粉,无所不通,因此探索新的艺术形式时,较之他人局限要小些。
可以说,《山地》给我的感觉是震撼性的。
画家借鉴油画手法,用高光强化光线效果,将整幅作品处理成偏红的暖色调,突出了烈日灼烤的感受。
作为对工
笔人物画的尝试,似乎是前无古人的。
何家英获奖作品以女性题材为多。
女性绘画并不新鲜,古有仕女画,民国有月份牌美人画、年画,今日女性肖像更充斥电视、报刊,问题是将其作为文化主体,还是作为文化“宠物”?何家英认为:对低俗的艺术倾向应当抵制,它涉及到女性人格尊严,更反映出画家审美价值观的取向。
以男性文化为本位,将女性视为“花瓶”当然不可取,对今天女性自身生存状态、生命价值的思考和表现才是画家的责任。
通过对具有时代特点、个性特征和女性自我意识的刻画,使她们发现和确立自身价值,作为文化主体进入审美领域,才是其美学意义所在。
在表现女性美时,他注重挖掘不同女性心理的内在美感,通过对其心灵自然流露出的纯真、朴实、善良,表现出一种人格上的气质美,以及精神上的大美;如《心语》、《十九秋》、《酸葡萄》、《人体》等,可说真实地反映了他的这种追求。
何家英认为,作为画家,最大的优势是上天赐予他一双敏锐的眼睛,使他在准确深入地洞察感受物象方面胜过常人。
笔者觉得,不排除个别天才对艺术的特殊感知能力,像画家梵高、毕加索,雕塑家罗丹、摩尔,但对多数人来说,超凡的观察力主要应得益于综合的知识修养。
潘天寿先生认为:大自然中到处充满诗意画意,不过是有待慧眼慧心人随意拾取罢了;“‘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惟诗人而兼画家者,能得个中极致。
”何家
英也是这样。
他说,他看东西比较全面,中国的、西方的、日本的、印度的、现代的、古典的他都看,都研究。
通过了解各门类艺术的异同、特点,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绘画,而不只是孤立地局限在工笔上。
工笔画本来不宜太大,但他发现日本的浮世绘美人画尺寸并不小,效果也不错,值得研究借鉴。
他感到,画中仕女所表现出的贵族气质,以及画家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制作技巧,对他以后的创作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正是出于这种对艺术本质的领悟,培育了他一双敏锐的眼睛,原本呆板生硬的线条,在他眼中却化为有生命力、有内容且富于变化的艺术语言。
给学生上课放幻灯片,李公麟的《五马图》放大后,那种苍辣的运笔效果和丰富微妙的线条变化使他和学生们感到震撼。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当许多画家正苦于“要金钱,还是要艺术”的两难抉择中、甚至有人为捞钱不择手段时何家英的作品却以其雅俗共赏、韵味绵长获得了“双赢”:不仅得到业内权威人士高度评价,也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取得了良好的商业效果,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也许,他的探索找到了一种艺术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从而给人们以启迪。
努力开拓,不断创新,兼融百家,自备一格,作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优秀的画家,相信正当年富力强的何家英教授将不断有更多更新的佳作问世。
1980年《春城无处不飞花》获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二
等奖。
1983年《山地》获天津第三青年美展一等奖。
1984年《山地》《十九秋》入选第六届全美展优秀作品展。
1988年《酸葡萄》获当代工笔画学会首届大展金*奖。
《易水河畔》获中日国画合同展金奖。
1989年《魂系马嵬》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
1991年《秋冥》获当代工笔画学会二届大展一等奖。
1993年参加“1993年度美术批评家提名展--
水墨部分”。
1994年应澳门市政厅邀请,在澳门举办“何家英画展”。
在广州举办何家英人物画展。
1997年《桑露》获全国首届中国人物画大展银奖。
1998年参加“中国美术20年启示录”展览。
参加
“跨世纪中国画名家21人展”。
1999年香港举办“何家英画展”。
2000年《酸葡萄》、《桑露》参加法国马黎“中国文化季传统与变革--中国现代水墨画和雕塑画展”。
之后又在欧洲其他国家巡展。
2002年在广州举办“何家英画展”。
四次连获天津鲁迅文艺奖--优秀作品奖。
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