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映日
- 格式:docx
- 大小:214.43 KB
- 文档页数:4
1912 年中华民国建国,结束了清朝政权及中国封建帝制的统治。
一九一九年发生了「五四」运动,蔡元培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口号,在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从此学院派的画家兼美术教育家成为画坛的主流。
面对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一些画家坚持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增加学养,不断推进绘画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人称「齐黄潘傅」。
另一些留学欧洲的画家,主张中西兼溶,将西洋绘画优秀的成分,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
这类画家的代表人物有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世称「林徐刘吴」。
除了「齐黄潘傅」之外,传统绘画中著名画家还包括溥心畬、黄君璧与张大千三人,不过因为他们的后半生都跟台湾有密切的关系,也给予台湾国画画坛很大的影响,因而合称「渡海三家」;关于「渡海三家」,在台湾美术史的章节内已有介绍。
继承传统与开拓新法的四大家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绘画经历了激烈的分化与变革,因循传统、延续古法的画风虽然仍在延续,但已失去活力;同时,因为西画的东渐,油画、水彩、水粉画的发展,也使中国绘画的因循守旧之风更为颓衰。
此时,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为代表的一批有革新精神的画家应运而生。
他们植根于传统,重视师法自然和生活情景,努力提高学养,刻苦创新,使中国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
齐白石齐白石,字璜,湖南湘潭人。
少时曾为木匠,精于木雕。
后来深研金石书画。
他从徐渭、八大、吴昌硕等人笔墨中汲取技法,又长期观察自然景动物,因此在花卉草虫上虽继承传统而但有所突破。
他在画中着墨不多,却质朴天真,活泼多趣。
画法上有时工写并列,粉墨兼用,浓红重紫,黑白分明,较之吴昌硕还要泼辣大胆,对当代国内外画坛颇有影响。
他的传世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酒柿图》、《河虾图》等。
黄宾虹黄宾虹,安徽黟县人。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喜用秃笔宿墨,纵意勾皴擦染,在苍茫之中变化虚实。
他主张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求修养之高」。
30幅著名书画家作品赏析(十四)1、林风眠《荷塘飞雁图》【赏析】林风眠把荷花安排成一个一个的点,并不遵循一定之规、一定之法,颜色也因为透视或光线的关系而变化。
散点似的荷花荷叶,分布于画幅的各个角落,但似乎每个花瓣都有光影的变化,实际上是他对故乡星星点点的记忆,对那个平静的、恬淡的世外桃源般的故乡的割舍不了的情怀。
2、秦桧书法《偈语》【赏析】秦桧是宋体字的创始人,在书法上很有造诣,他综合前人之长,自成一家,创立了一种用于印刷的字体,后来人们又模仿宋体字的结构、笔意,改成笔画粗细一致、秀丽狭长的印刷字,就是仿宋体。
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
3、赵孟頫《临稧贴》【赏析】赵孟頫的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他被称为是王羲之二代。
《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4、吴冠中《故乡小景》【赏析】江南水乡是吴冠中的家乡,他的艺术从这里起步,走向了世界。
他画的江南水乡如诗如梦,摄人心魄。
他以精湛的艺术手笔,以现代构成的块面元素,将水乡悠悠古韵融入现代情思。
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
5、赵孟頫《陋室铭》【赏析】珍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赵孟頫行书《陋室铭》字卷,横131厘米,纵49厘米,共19行,86个字。
其笔法坚实遒劲,结构疏朗,雄浑大气。
字体楷中兼有行意,在严整中增添了几分灵动。
6、徐悲鸿《天马行空》【赏析】徐悲鸿画马多是借以抒发郁结难言的悲愤和爱国忧世之情,他画马注重刻画骨骼和肌肉结构,有着一定的写意成分,往往是挥墨一气呵成,人们常用“一洗万古凡马空”来称赞其笔下的骏马,矫健的身姿,高昂的头,奔出嘶鸣千里的气势,体现出一种迅疾的速度、力量和雄壮的美。
7、潘天寿《映日荷花》【赏析】“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潘天寿的这张写意荷花一映入眼帘,顿觉笔酣墨畅。
论潘天寿花鸟画作品的艺术特点潘天寿是中国现代画坛的大师级人物,以花鸟画而闻名于世。
他的花鸟画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注重表现鸟兽的生动形态。
他追求画面的真实性和立体感,通过精准的线条描绘,给予画作丰富的质感和立体感,使观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鸟兽的形态和特征。
他对于细节的处理非常细腻,善于捕捉鸟兽的瞬间动态,使画作更加生动有趣。
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融入了他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他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能够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美。
他懂得观察花鸟的形状、姿态和颜色,善于运用艺术手法将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使画作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传神的形象。
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注重画面的色彩运用。
他能够巧妙地运用颜色的对比和层次感,使画作色彩鲜明且丰富,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
他擅长使用浓墨重彩的手法,创造出丰富的纹理和层次感,使画面更加绚丽多彩。
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注重整体的构图和布局。
他善于以简洁、大胆的笔触勾勒出画面的轮廓,注重画面的整体平衡和和谐美。
他擅长通过形体的放大或缩小、重心的安排和对角线的运用来营造动感和节奏感,使画面更加有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
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善于将中国绘画传统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创造出独具个性和时代感的花鸟画作品。
他的画作既传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审美观念,又借鉴了西方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出现代艺术的风貌和新时代的精神内涵。
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具有形象鲜明、色彩丰富、构图精巧和个人风格鲜明等特点。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卓越的绘画技巧,为中国的花鸟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使其在世界艺术舞台上赢得了声誉。
初中美术画家潘天寿的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美术作品;(2)了解这三位美术大师及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及风格特点;(3)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3、情感目标:(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2)体会中国传统的绘画发展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3)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三位大师的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布置课前学习任务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绘画作品和作品相关的信息资料。
(可制成读书卡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教师:课件依次展示三幅美术作品:1、《清明上河图》作者是谁?2、《群马》作者是谁?3、《朱荷》作者是谁?学生活动:讨论后举手回答。
二、新授部分:学生任务:要求学生上讲台来介绍这三位大师的作品,看谁1介绍的又清晰又好!1、《清明上河图》作者介绍作者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著名画家,宋徽宗时宫廷画家。
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清明上河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2、《群马》徐悲鸿作者介绍:徐悲鸿(1895-1953年),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3、《朱荷》潘天寿作者介绍:潘天寿的指画也可谓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
这类作品,数量大,气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画的均为“映日荷花”,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
教师活动:1、课堂说说三位美术家作品各自的艺术特色是什么?2、艺术界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大师?其他名家:齐白石:虾李可染:牛郑板桥:竹黄胄(zhou) :驴娄师白:小鸭子。
潘天寿《红荷图》:巧思妙构时间:2014-12-12 11:50:52 来源:国家文化艺术品网潘天寿(1897 ~1971) 红荷图设色纸本立轴编者按:此图创作于1966 年,尺寸为88.5×47.5cm,无论是在构图、落墨、着色,还是赋诗、题款、画印上,都有值得一提的巧思妙构。
潘天寿故居位于杭城名为“荷花池头”的小巷巷口。
据说,这条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巷子,曾经真有一个种满荷花的大池,且故居附近的西湖也不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意景致,因此,他一生无数次为荷花传神写照。
首先,此荷花非“映日荷花”,而是“映月荷花”。
潘天寿在题诗中写道“月色花光一片,飞入鸳鸯不见”,尔后题记“1966年黄梅开候,寿者”。
这令笔者想起那张被称为绝笔之作的《梅月图》,同样也是题记“1966 农历乙巳黄梅开候”。
略查万年历得知,农历乙巳年后一年( 丙年) 的正月是从一九六六年1 月21 日开始;“ 黄梅开候”也即“黄梅开后”(腊梅开后)。
所以《梅月图》应该是在一九六六年1 月21 日之前,乙年的寒冬腊月所作;同理推论,《红荷图》亦是绘于腊梅盛开的季节,不是江南阴雨霏霏的黄梅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季节。
然而,天寒地冻时分,又哪来的荷花盛开呢?梅可以表现为“雪中梅”,却从未见过有“雪中荷”,因与自然天理不符。
相较之而言,同样具有清冷调子的“月下荷”则就合情合理。
那么,“月下荷”或“映月荷”又该如何来表现呢?它和一般的“映日荷”又有何方不同呢?我们还是再从题诗开始解。
“月色”在哪裡?其实“月色花光一片”意即月色与花光融为一体,难分难解了,因而花光即等于月色;或者说,之所以我们还能看得到花光,是因为有月色的照耀。
“飞入鸳鸯不见”则进一步解释,荷塘中飞入一双鸳鸯,可是却不见了;这时候,你可能会猜测,是不是它们躲起来了。
如同月色一样,虽然你肉眼看不见,但它们仍然会留在画面之外的想像中。
这是画外意象空间在画面中的作用,即格式塔心理学所解释的心理暗示的力量。
潘天寿:画家本质上应是文人!(附潘天寿百幅画作及其题画诗释文)潘天寿《东海波涛》潘天寿曾写诗评价明代上虞书法家倪鸦宝说:“上奥诗亦虎,画以诗为主“,他认为,“画“在本质上也是“诗“,画家本质上应是诗人。
潘天寿画风雄阔奇崛,高华质朴,显示出一种深沉雄大的格局和霸悍无敌的气势。
其画风所显示的是画家推崇宏大之境和阳刚之气的审美理想。
潘天寿在他自己的诗中自喻:“老夫指力能扛鼎,不遣毛龙张一军”,这是何等的自信,何等的气魄!这也正是其绘画中雄霸之气的诗句表达。
一、潘天寿山水一诗一画:潘天寿《松荫观瀑》题画诗:清游最爱梦中山,怪壑奇崖笔外扳。
又见水晶帘不卷,从天摇曳到人间。
潘天寿《云谷菱歌图》题画诗:谷底白云飞复飞,残红春老落花稀。
一番新雨菰蒲长,听唱菱歌实正肥。
潘天寿《长风白水图》题画诗:残叶残叶千林摧,长风净扫圆空开。
奔流独许三万里,此水源从天上来。
潘天寿《空山晴翠》题画诗:晴翠漾云白,山空衣带寒。
小楼昨夜雨,新水涨滩前。
潘天寿《长松山房图》题画诗:虬松虬松岸白马,叶青青兮干深赭,参天欲与齐者寡,吾师颐公结屋于其下。
大风来,涛声起,虬化龙,天尺咫,腾行云,千万里,作霖雨,寂秋水,师颐公,闲负手,永欢喜。
潘天寿《富春江上》题画诗:蜡屐闲情未可删,富春江水绿潺潺,莫嫌卷子长无限,怕写大痴水墨山。
潘天寿《古松矮屋》题画诗:土腴处处可桑麻,亦种棠梨与菊花。
三径荒,人迹少,孤松矮屋老夫家。
潘天寿《白云飞瀑图》题画诗:青云青云天已曙,蕊珠之宫在何处。
白龙飞瀑乱石间,绛袂仙人自来去。
潘天寿《登高观波图》题画诗:极海波涛耐细听,重裘无碍洒初醒。
陡知绝顶苍茫立,百万峰峦为我青。
潘天寿1944年题诗《黄山虬松图》:我爱黄山松,墨渖泼不已。
高者直参天,低者盈尺咫。
鬅鬙万叶青铜古,屈铁交错虬枝舞。
霜雪干漏殷周雨,黑漆层苔滴白云。
乱峰飞月啸饥虎,世无绝笔韦偃公,谁能纤末起长风?蔡侯古纸鹅溪绢,展付晴光凌乱中。
潘天寿《浔阳江景》题画诗:俯水昂山势绝群,谁曾于此驻千军。
潘天寿(1897-1971)简介:潘天寿,1897年3月生,1971年9月卒,浙江宁海人。
潘天寿原名天授,字太颐,号寿者。
生于浙江省宁海县冠庄村,自幼在家乡冠庄西山的雷婆头峰学校上学,他晚年多以“雷婆头峰寿者’款于画上,就是为纪念童年纯朴的乡居生活。
潘天寿年青时自感“无干事之才,只有书画尚能胜任”,因而在诗、书、画、篆刻等方面深入探研。
1923年,27岁的潘天寿应聘到上海美专任职,并参与创办上海新华艺专,培养了许多学生。
1928年,他到新成立的杭州西湖艺术院任中国画系主任,他的才干受到当时已80高龄的昊昌硕的赏识,潘天寿在艺术上亦也受了到吴的影响。
1955-1965年间,是潘天寿创作、著论丰盛的10年,这时期他曾任全国美协副主席,1958年荣任苏联莫斯科美术研究院名誉院士,文革中受到诬陷与摧残,1971年9月含冤而逝,时年75岁。
后来由国家投资在浙江美院院内建有潘天寿纪念馆。
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并且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影响全国。
他的艺术博采众长,尤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个人独特风格。
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
他曾任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
著述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
他是一代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
潘天寿(1897-1971)绘画艺术: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
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
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
落笔大胆,点染细心。
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
画面灵动,引人入胜。
潘天寿的指画也可谓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
这类作品,数量大,气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画的均为“映日荷花”,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
92文 孙聚成 岑其睥睨,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强骨静气、至大至刚的阳刚之美。
潘天寿绘画作品以大笔粗线为主,是“大写意”,他的风格和创造性可用他自己的印语来概括:“强其骨”、“一味霸悍”。
“强其骨”就是以力胜。
骨力、骨气是中国书画阳刚美的审美标准。
纵观潘天寿的作品,其用笔既果断而强悍,又静练而有控制,具有雄健、刚直、凝练、老辣、生涩的特点。
潘天寿深入体会和吸收了古人的笔墨精华,并溶入了强烈个性,强调“用墨难于枯、焦、润、湿之变,须枯焦而能华滋,润湿而不漫漶,即得用墨之要诀。
”在气势和力量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笔墨传统。
潘天寿作画擅用大笔粗线,笔线有时宽达两寸,并且落笔很重,气雄力坚,但雄健不是蛮横粗野,其中区别,就在于运笔过程中对提、按、使、转等等变化的把握与控制,尤其是他山水画中的用笔,除了鲜明强烈以外,给人的另一个突出感觉,是果断。
潘天寿用笔以方直为主,转折处往往成方形转角,弧线较少,呈现阳刚之美。
在画面上可以看出,潘天寿在作画时毫不犹豫,下笔速度很快,以中锋为主,提按顿挫,富于弹性,老辣苍劲,一气呵成,黄宾虹称之为:“扬之高华,按之沉实”。
“强其骨”的另一特色是造型和构图上的雄阔险峻,多方正大折落。
潘天寿画山,极少叠嶂重恋或平远杳杳,而是常常运用一边、一角、一树、一石等裁截式构图和特定式形象,截取近景,结构一隅,以出奇制胜的视角,强调对比差。
潘天寿画雨后山水,一再题款:“雨潘天寿 强骨静气,雨后千山铁铸成中国画坛巨匠系列之十九:在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中,如何在借鉴西方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保持传统,并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来展现东方之美,一批国画大师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在20世纪中国文化面临巨大转变之际,潘天寿着力强化民族绘画特点,身体力行,把一生的心血奉献给中国画的复兴与重建之中。
潘天寿(1897—1971),现代画家、教育家。
浙江宁海人。
早年名天授,字大颐,自署阿寿、雷婆头峰寿者、心阿兰若主持、寿者等。
潘天寿《映日》潘天寿映日成交价506万元【作品鉴赏】潘天寿一生中创作了很多映日图,他常用映日荷花表现他对西湖的热爱,寄托对家乡风土的浓厚感情。
这一幅《映日》简单明了,磅礴大气,韵味十足,取名意为“映日荷花别样红”,也是潘天寿赠送友人余修的即兴作品。
此幅《映日》创作于1963年新春。
1956年至1965年是潘天寿生平第二个较为平静的十年。
1959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改名为浙江美术学院,潘天寿任院长,1960年又被选为中国美协副主席,同时兼任浙江美协主席。
这段时间正是他一生艺术事业中较为关键的时刻,也是他艺术创作的颠峰时段。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幅潘天寿作品《映日》以浓重的墨色与红花相衬更衬此诗的意韵。
荷花通常给人以一种谦谦君子的感觉,而这幅《映日》却彰显一种力度的美。
潘天寿善用小构图布大幅,在此幅《映日》中,画家将一朵盛开的荷花置于左上方边缘部分,虽然占的位置不大,但墨色浓重,线条强劲,与画幅右下方水墨淋漓的硕大荷叶形成构图上的平衡。
与之相对应的,右下角一小块赭黄的地面与红荷也构成斜对角线的构图,产生向画外展开的张力。
在宽大的画幅上仅画了一叶硕大的墨荷和一朵盛开的荷花作主体,产生向画外展开的张力。
在阳光的照耀下,每一瓣花瓣都染成红色,与黄色的花蕊相互映衬,鲜艳夺目,惹人喜爱。
阳光洒在水中,还折射出几点绚烂的光斑水影,奇幻无穷。
纵观全图,一种空旷、自由的感觉油然而生,使人为之一震。
红花似火,墨荷如云,相互映衬,构成灿烂壮丽的画面,使读者顿感气盛、力足,不禁怦然心动,血脉沸腾,惊叹于那朵出水芙蓉所特有的含蓄的美与世无争或者是别一种更高的境界。
潘天寿曾说,画学之笔墨意趣,能老辣稚拙,似无能,即是极境。
作者也一直在追求这种境界。
潘天寿受到清末的吴昌硕的影响,“作画时,须凭着一股气。
”此幅映日图以骨力、骨气取胜。
从墨韵看,细微处层层叠加,雄放处阔笔横扫,很显气势。
为起平衡,从左侧斜探出一株朱荷,延伸至画面中央,此为整幅画的最亮眼处,荷花边“生长”着几株错落有致的花梗,使得突探而出的朱荷显得厚美,饱满,使画面显得更有层次。
潘天寿映日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潘天寿《映日》
潘天寿映日成交价506万元【作品鉴赏】潘天寿一生中创作了很多映日图,他常用映日荷花表现他对西湖的热爱,寄托对家乡风土的浓厚感情。
这一幅《映日》简单明了,磅礴大气,韵味十足,取名意为“映日荷花别样红”,也是潘天寿赠送友人余修的即兴作品。
此幅《映日》创作于1963年新春。
1956年至1965年是潘天寿生平第二个较为平静的十年。
1959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改名为浙江美术学院,潘天寿任院长,1960年又被选为中国美协副主席,同时兼任浙江美协主席。
这段时间正是他一生艺术事业中较为关键的时刻,也是他艺术创作的颠峰时段。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幅潘天寿作品《映日》以浓重的墨色与红花相衬更衬此诗的意韵。
荷花通常给人以一种谦谦君子的感觉,而这幅《映日》却彰显一种力度的美。
潘天寿善用小构图布大幅,在此幅《映日》中,画家将一朵盛开的荷花置于左上方边缘部分,虽然占的位置不大,但墨色浓重,线条强劲,与画幅右下方水墨淋漓的硕大荷叶形成构图上的平衡。
与之相对应的,右下角一小块赭黄的地面与红荷也构成斜对角线的构图,产生向画外展开的张力。
在宽大的画幅上仅画了一叶硕大的墨荷和一朵盛开的荷花作主体,产生向画外展开的张力。
在阳光的照耀下,每一瓣花瓣都染成红色,与黄色的花蕊相互映衬,鲜艳夺目,惹人喜爱。
阳光洒在水中,还折射出几点绚烂的光斑水影,奇幻无穷。
纵观全图,一种空旷、自由的感觉油然而生,使人为之一震。
红花似火,墨荷如云,相互映衬,构成灿烂壮丽的画面,使读者顿感气盛、力足,不禁怦然心动,血脉沸腾,惊叹于那朵出水芙蓉所特有的含蓄的美与世无争或者是别一种更高的境界。
潘天寿曾说,画学之笔墨意趣,能老辣稚拙,似无能,即是极境。
作者也一直在追求这种境界。
潘天寿受到清末的吴昌硕的影响,“作画时,须凭着一股气。
”此幅映日图以骨
力、骨气取胜。
从墨韵看,细微处层层叠加,雄放处阔笔横扫,很显气势。
为起平衡,从左侧斜探出一株朱荷,延伸至画面中央,此为整幅画的最亮眼处,荷花边“生长”着几株错落有致的花梗,使得突探而出的朱荷显得厚美,饱满,使画面显得更有层次。
潘天寿一生创作荷花题材作品无数,但这件《映日》却显得与众不同。
这不仅由于这幅作品凝聚了潘天寿先生的功底和心血,更是缘于其背后所蕴藏的文人友谊与情怀。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潘天寿先生的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五十年代中后期,先生创作了大量精品之作,标志着其艺术巅峰的到来。
1962年,潘天寿先生接连在北京、杭州等地举办画展,与京沪名家交流学术。
也正是在这年展览中,潘天寿结识了刚刚成功筹办建立杭州书画社的孙晓泉先生,并为其创作了这件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孙晓泉虽然是山东临沂人,但1949年随解放军南下,后一直留在杭州工作。
杭州可谓他的第二故乡。
看到熟悉的荷花后,孙晓泉喜爱有加,并亲自挥毫为它题写签条“潘天寿彩荷精品”。
1963年,西冷印社召开60周年纪念大会,海内外名家和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印社社员云集杭州。
潘天寿先生不仅在这年加入了西泠印社,还被选举成为印社副社长。
而孙晓泉先生后来又相继担任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杭州市文化局长、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等职。
在二人共同的努力推动下,西泠印社乃至整个沪上艺术蒸蒸日上二人的友谊也一直没有中断,传为一段画坛佳话。
备注:1、孙晓泉题签条。
2、孙晓泉上款。
孙晓泉(b.1919),山东临沂人,曾任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杭州市文化局长、浙江省文联副主席,《西湖》主编、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等职。
与黄宾虹、潘天寿、马一浮、盖叫天等友谊深厚。
【作品资料】作者
潘天寿
尺寸
76.5×46.5cm作品分类
中国书画>绘画
创作年代
1962年作估价
RMB 2,500,000-3,000,000成交价RMB 5,060,000
HKD 6,437,659
USD 759,000
EUR 556,600专场
“云起山房”藏近现代书画专场
拍卖时间
2013-12-04拍卖公司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13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出版:1、《百年撷英》P32-33,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2、《国粹四大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156-157,商务印书馆,2010年。
款识:水色花光一片,飞入鸳鸯不见。
晓泉同志鉴可,六二年初秋,大颐寿者。
钤印:潘天寿、不雕
题签:潘天寿彩荷精品。
六三年晓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