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规范
- 格式:docx
- 大小:28.44 KB
- 文档页数:11
2024年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代码:ENVSE2024学分:3学分先修课程: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 理解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环境监测与分析的基本方法;3. 熟悉环境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实践;4. 具备环境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程大纲:第一章: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1.1 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学科交叉与综合性1.3 环境问题的现状与挑战第二章:环境监测与分析2.1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方法2.2 环境样品的采集与处理2.3 环境监测仪器的原理与应用2.4 环境数据分析与解读第三章:环境污染与治理3.1 大气污染与控制3.2 水污染与治理3.3 土壤污染与修复3.4 噪声污染与控制3.5 废物与固废处理与管理第四章: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4.1 环境政策与法规4.2 环境影响评价4.3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4.4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探究、课外调研等。
教材:主教材:-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 《环境工程学导论》参考书目:-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化学与污染物分析》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20%):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试(30%):考查对课程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3. 期末考试(50%):考查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掌握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备注:本课程的内容和要求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以确保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生选课前请务必阅读并了解最新的课程大纲和教学安排。
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新方案设计作者:戴春皓,秦普丰,彭慧,李晗东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36期戴春皓,秦普丰,彭慧,李晗东(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摘要:课程设计是工程类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步骤。
本文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目前环保问题的严峻,从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对课程设计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按照污染源产生、污染源核准、工艺体系设计计算、绘制图纸的过程进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计,以期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应用于实际生产的目的。
关键词:环境工程;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18-02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农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62010113202):创建服务“三农”卓越工程师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下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作者简介:戴春皓(1982-),女(汉族),黑龙江北安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教育部环境工程与科学教学指导分委会于2005年制定了《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要求,并着重强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先精神。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以下能力:实验技能、工艺操作能力、工艺设计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实验能力等,其中工艺设计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缺失,是由于目前“重科研、轻教学”的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大和核心问题引起的。
实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配合理论教学设置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为例,采用“参观+拆解+计算+绘图+应用”的课程设计模式,达到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形象客观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方法的目的。
一、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现状在我国,虽然教育部专门设立了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指南,对其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基础课程、实践课程和实验课程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设置了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课程。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探讨——以临沂大学为例作者:李宝,焦伟,王昌稳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17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将面临更大的环境挑战,对环境保护类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必将加大,目前我国已有400多所高校设置了环境工程专业,但是在人才培养这一问题上,好多高校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体系不规范、教师的资历尚浅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专业方面知识面得不到拓宽,实践能力也不可能得到提高,往往到最后毕业生都达不到用人企业的要求,该问题在地方高校中更为突出[1]。
为了推进高等院校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部于2007年启动了环境工程专业认证工作,其作用正日益受到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的重视[2]。
作为一所全日制本科高校,临沂大学的环境工程教育在2007年地理科学基础上开始,学院通过2009年和2012年的两次调整,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对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培养方案的多次修改,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体系也做了调整。
2014年起,工程专业认证这一领域得到学校的重视,并且学院利用这个机会,把环境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进行了完善。
本文在专业认证的背景下,梳理了临沂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修改与设置的一些问题,以期能为我国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在工程认证下存在的主要问题《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包括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
通用标准对课程体系的要求是: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学分至少占总学分的15%;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学分至少占总学分的30%,且专业类课程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学分至少占总学分的20%;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学分至少占总学分的15%。
专业补充标准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等3方面对课程体系又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规定[3]。
2024年高等教育环境设计与建筑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高等教育环境设计与建筑的专业理解和实践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高等教育环境的特点、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与高等教育环境相关的技术和创新。
二、课程目标1. 理解高等教育环境设计与建筑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2. 掌握高等教育环境的特点和需求,能够进行有效的空间规划与布局设计;3. 熟悉高等教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具备创新的设计思维;4. 掌握高等教育环境设计与建筑的相关技术和工具,能够运用于实践项目;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对高等教育环境设计与建筑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高等教育环境设计与建筑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环境的演变与影响因素- 国内外高等教育环境设计的案例分析- 未来高等教育环境的发展趋势及挑战2. 高等教育环境的特点与需求分析- 学生和教职员工的需求调研与分析- 高等教育环境特殊空间要求的考虑- 高等教育环境设计的人性化原则3. 高等教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空间规划与布局设计- 运用自然光与人工光的设计- 建筑材料和结构的选择与应用4. 高等教育环境设计的技术与工具- 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技术在高等教育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在高等教育环境建筑中的应用- 能效评估与可持续设计原则的实践5. 高等教育环境设计与建筑的创新与实践- 高等教育环境设计创意的激发与培养- 实践项目案例解析与分析- 团队合作与项目管理技巧四、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知识传授;2. 实践:引入实际项目和模拟演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与应用;3. 学术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术研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4. 案例分析:以真实案例为基础,进行案例分析与评估,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5. 独立研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一、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1.理论课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1)理论课课程体系的优化调整原有教学计划中基础课程所占比重过大,工程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少,而且环境工程专业的某些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环境微生物学等没有列入教学计划。
为了能使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具有更高的素质,更能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针对原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对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两次大的改革。
第一次是在2001年,主要针对2000年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两门主干专业课: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将“水污染控制工程”(48学时,第7学期授课)调整为“水质工程学-1”(40学时,第6学期授课,主要讲授水的化学和物理处理法)和“水质工程学-2”(48学时,第7学期授课,主要讲授水的生物处理法);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48学时,第7学期授课)调整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1”(32学时,第6学期授课,主要讲授废气的吸收、吸附净化法)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2”(48学时,第7学期授课,主要讲授废气的袋式除尘法等技术和相关理论)。
经调整后的专业课结构体系更加系统化和完整化。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体现出工程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环境工程技术型人才。
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应该准确地反映出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
通过这次改革,初步加强课程体系的工程特色,并且进一步规范了教学内容,使我们的教学计划比较有利于培养工程型和应用型人才。
但是与教育部组织制订的《面向2l世纪新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仍有明显差距,为此,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2003年又对教学计划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在新修订的2003年教学计划中把原来属于“化学工程原理”课程一部分内容的“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32学时)单独设课,学时数增加到48学时:增设“排水管网工程”(32学时)限定选修课;增设“工程力学”(64学时)和“工程结构”(32学时)任意选修课。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继续开展“专业规范研制”项
目建设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教育部
•【公布日期】2008.10.07
•【文号】教高司函[2008]207号
•【施行日期】2008.10.07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高等教育
正文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继续开展“专业规范研制”项目建设
的通知
(教高司函[2008]207号)
有关教学指导委员会: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项目的安排,2008年,将继续委托有关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各专业参考规范的研究制订工作(名单附后)。
各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负责主持研究制订工作和项目经费管理。
请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教高〔2007〕14号)以及《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7〕376号)的有关要求,严格管理和使用,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专业规范研制"的具体事宜可与高等教育司有关处室联系。
附件:2008年度专业规范研制项目表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〇八年十月七日附件:。
基于“五融合五重构”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以“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为例“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规定的环境类专业核心课程,集政策、理论和技术方法于一体,是环境科学与技术的高度融合。
生态环境保护形势的改变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思想理念、技术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因此,对该课程进行集成创新、资源整合与融合重构,培养规划与管理能力俱佳的新工科创新性高素质环保人才已成为高校适应现代教育和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1-2]。
基于此,结合国内相关院校“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改革实践,聚焦自身教学痛点问题,从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了“五融合五重构”混合式教学改革路径,以期为高校本科环境类学科构建提供参考。
一、课程教学痛点问题及成因(一)课程教学目标重知识,轻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不足最初的课程教学过程侧重讲授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导致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对环境规划和管理工作的胜任力不强。
且有些教师认为专业思想政治就是重点讲授“专业认知”“环境伦理学”等课程,对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部分学生未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缺乏课程自信和责任意识。
(二)课程知识繁杂,内容体系性不强,前沿性和专创融合不足环境规划与管理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强,涉及管理学、规划学、化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背景,涵盖面广,内容繁多,但学时只有32学时,难以全面覆盖,且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大的知识储备,这对其他专业基础课相关知识掌握不牢靠的部分学生而言,难以深入理解一些重点内容。
如部分学生经济学、数学、计算机基础较弱,便难以掌握好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环境质量预测模型等内容,很难自由运用多学科知识。
同时,教材内容落后于学科发展,几乎没有体现近几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和进展。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新人工智能、环境信息系统成图建库、智慧化管理等新技术在教材中几乎未涉及,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难以及时升级和拓展最前沿的知识和创新理论,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受阻,达不到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摘要该文以青岛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建设历程为例,分别从人才培养核心目标、环境工程专业认证工作、与时俱进地提升专业质量内涵建设等方面论述了新工科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新工科建设;专业认证;环境工程Discussion on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 of QUST as an Example //ZHOU Guizhong,KUANG Shaoping,LYU Deqian,HAN Haiqing,ZHANG FengAbstract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UST)as an exampl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re objectives of personnel training,the cert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connotation of the major with the tim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Key words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在“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之后,新工科建设的相关研究及成果已在全国得到推广,对工科专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
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一、专业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专业名称:环境工程专业代码:081001所属门类:工学环境与安全类1.专业发展历史与现状随着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和环保事业的发展,为环境保护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1973年开始,我国个别学校在给水排水工程、化学工程、冶金工程等本科专业中开设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课程或设置了废水、废气治理专业方向。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国有数所高校开始按工学环境类本科专业招生,专业名称包括“环境工程”、“三废治理与综合利用”、“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环境保护”、“环境污染防治工程”等。
从1978年开始,更多高校采用了“环境工程”这一本科专业名称。
1979年教育部修订颁发的工科专业目录中列入了“环境工程”专业,隶属于土木类。
1984年,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进行了规范,在工学中设置了“环境工程”(专业代码1401,相近专业:环境监测)和“环境监测”(专业代码1402,相近专业:环境工程、工业分析)两个本科专业,并试办“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代码:试22)本科专业。
在1987年、1993年原国家教委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的修订中,仍保持了环境类工科专业设立“环境工程”、“环境监测”和“环境规划与管理”三个专业的体系,其中“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可兼授理学、工学学位。
1997年4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以教高[1997]13号文发出关于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开始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建国以来的第四次全面修订。
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于1998年颁布,其中工学的环境类本科只设一个专业,专业名称“环境工程”(专业代码:081001,相近专业: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隶属环境与安全类。
新的“环境工程”专业得到加强与拓宽,涵盖了原来的“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部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部分)”、“农业环境保护(部分)”等原有专业。
目前,我国环境工程专业的招生及专业设置仍以1998年修订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为基础。
在国家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事业大发展和对环境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我国的环境工程专业教育高速发展,设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科点持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至2004年,全国设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学校达到247所,年招生人数已达到2万人左右。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设置的发展情况见下表。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发展表时间1977年1987年1995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4年专业点数7 36 52 149 175 198 247为了推进全国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加强对专业教育的指导,推进全国环境工程类专业教材建设,教育部于1985年批准成立了高等工业学校环境工程类教材委员会。
1990年,教材委员会改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1991年成立了第二届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1995年成立了第三届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2001年,教育部统一按大类成立了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设立了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两个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教育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全国环境类专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服务工作。
2.本专业的主干学科概况本专业的主干学科方向包括: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物理性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
农业环境保护、环境地质、生态保护与生态工程等也是近年来新的发展方向。
3.主干学科的方法论介绍本专业着重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培养模式中以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及工程技术三类基础课程构筑平台。
化学类、生物类、力学类课程则成为这一专业平台下贯穿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课程的三大支柱。
培养过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工程实践训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对环境工程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对相关学科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基本了解,使学生把专业理论与解决工程的实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4.本专业的相关学科及影响本专业教育的因素本专业的相关学科包括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化学工艺与工程。
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解决环境工程中的科学问题,它为环境工程学科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给水排水工程主要以市政用水为研究对象,专业内容包括自来水的取水、输配水系统、处理工艺与工程;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工艺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和消防系统、工业给水与排水及水资源保护等,与环境工程中水处理研究方向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
化学工艺与工程专业的反应工程与分离工程为环境工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内容主要有建筑物理环境、室内环境及其设备系统、建筑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在改善室内环境品质方面与大气污染控制有相通的技术基础。
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还包括生物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水利工程、地质工程、材料工程、能源工程、农业工程、信息技术等。
本专业的学生根据需要了解这些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达到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学会用相关学科所涉及的工程措施来控制环境污染,同时也通过环境技术和工程来解决这些工程所产生的环境问题。
二、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1.本专业培养目标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通过评价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具体的工程、规划和管理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与资源,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本专业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环境规划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能力,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本专业基本学制四年,所授学位为工学学士。
本专业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
本专业人才培养应具备以下要求:(1)素质结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团体意识。
文化素质: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文学艺术修养、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
专业素质: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工程素质。
科学素质包括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方法、求实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工程素质包括工程意识、综合分析素养、价值效益意识、革新精神。
身心素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2)能力结构要求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设计能力、计算机及科学技术应用能力。
应用知识能力:具备良好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试验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综合能力。
创新能力: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试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
(3)知识结构要求工具性知识: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方法论、科技方法、科技写作等方面的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法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思想道德、政治学、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工程技术知识: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化学工程基础、工程管理、电工电子学、土建基础等方面的知识。
经济管理知识: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专业知识:本专业确定的主干学科的科学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掌握数学、物理学、化学、外语、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方向知识包括工程流体力学、工程制图、电工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生态学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资源工程、生态工程等专业知识。
三、本专业教育内容和体系1.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1)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设计的理论依据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
通过设计适当的知识体系为载体来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强化知识结构的设计与建设,使每一个知识模块构成一个适当的训练系统。
(2)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由普通教育(通识教育)内容、专业教育内容和综合教育内容三大部分及15个知识体系构成:普通教育内容包括:①人文社会科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思想道德、政治学、艺术、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
②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方面。
③经济管理: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
④外语。
⑤计算机信息技术:计算机程序语言、计算机绘图及信息技术应用。
⑥体育。
⑦实践训练:军事训练、社会调查等方面。
专业教育内容包括:①相关学科基础:力学类课程、工程制图、电工学、生物学等方面。
②本学科专业方向: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物理性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监测、环境规划和管理、环境评价等方面。
③专业实践训练: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综合教育内容包括:①思想教育。
②学术与科技活动。
③文艺活动。
④体育活动:课内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⑤自选活动等。
2.构建知识体系(1)本专业知识体系一览①通识教育知识: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掌握数学、物理学、化学、外语、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知识。
②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力学、工程制图、电工学、环境工程原理或化工原理、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③专业知识: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清洁生产、生态工程等知识。
(2)每个知识领域包含的核心知识单元及应选修的知识单元①通识教育知识单元德育教育类的核心知识单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军事理论等。
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计算机类的核心知识单元包括:计算机文化、计算机软件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体育:达到国家高等学校本科生体育锻炼标准。
数学与工程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物理:大学物理及大学物理实验。
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及其实验。
工程制图: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
②专业基础知识单元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或水力学,工程制图,电工学,环境工程原理或化工原理,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或环境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