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医案六则
- 格式:ppt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44
唐可清名老中医医案50篇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中医的认可程度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
在众多中医师中,唐可清名老中医以他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诊断方法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介绍他的50个病例,展示他的医术和疗效。
1. 病例一:李女士,40岁,患有顽固性头痛多年,经唐医师辨证,采用针灸和中药调理,两个疗程后头痛症状明显缓解。
2. 病例二:王先生,50岁,患有高血压多年,经过唐医师的综合治疗,包括中药、针灸和艾灸,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3. 病例三:赵女士,30岁,患有月经不调,经唐医师调理,服用中药和进行适量运动,月经恢复正常。
4. 病例四:刘先生,45岁,患有糖尿病多年,经唐医师的针灸调理,血糖水平稳定,减少了药物的依赖。
5. 病例五:杨女士,60岁,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经唐医师的中药治疗,关节疼痛明显减轻。
6. 病例六:张先生,35岁,患有脱发问题,经过唐医师的针灸和草药疗法,头发得到有效生长。
7. 病例七:陈女士,50岁,患有更年期综合征,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症状明显改善。
8. 病例八:黄先生,25岁,患有胃炎,经唐医师的中药治疗,胃痛消失。
9. 病例九:刘女士,40岁,患有失眠,经过唐医师的针灸和调理,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10. 病例十:王女士,50岁,患有乳腺增生,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乳房肿块减少。
11. 病例十一:杨先生,30岁,患有颈椎病,经唐医师的针灸治疗,颈痛症状明显缓解。
12. 病例十二:赵女士,60岁,患有痛风,经唐医师的中药治疗,关节红肿明显减轻。
13. 病例十三:马先生,35岁,患有过敏性鼻炎,经唐医师的针灸和草药治疗,打喷嚏和鼻塞症状明显减少。
14. 病例十四:罗女士,45岁,患有脑梗塞后遗症,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言语和行动能力得到明显恢复。
15. 病例十五:吴女士,50岁,患有慢性盆腔炎,经唐医师的针灸和中药治疗,盆腔疼痛明显减轻。
16. 病例十六:李先生,40岁,患有高血脂,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血脂水平降低,心脏健康得到改善。
经典医案大全详解引言经典医案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古代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这些经典医案不仅反映了古代医生对各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还为后世的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详细解析几个经典医案,展示其中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医案一:曹氏《金匮要略》中的《阳明中风》病情描述患者男性,年龄50岁,突然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
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症状,可以初步判断为中风(脑卒中)。
根据曹氏在《金匮要略》中所述,《阳明中风》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阳明经(手足阳明经)相关症状。
治疗方案根据曹氏在《金匮要略》中所述,《阳明中风》应采用温通法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配伍药物:使用大黄、芒硝、生姜等药物,以温通阳明经络为主要目标。
2.内服药物: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分次服用。
3.外敷治疗:使用艾叶、辣椒等温性药物外敷患部,促进血液循环。
治疗效果经过连续7天的治疗,患者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有所改善。
经复诊确认,患者康复良好。
医案二:《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发汗法》病情描述患者女性,年龄30岁,体温升高、出现寒战、头晕等症状。
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表现,可以初步判断为伤寒(一种传染性传染性急性肠道传染病)。
根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述,《伤寒发汗法》是治疗伤寒的主要方法。
治疗方案根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述,《伤寒发汗法》应采用温开发汗为主要治疗方法。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药物选择:使用麻黄、桂枝、杏仁等药物,以温开发汗为主要目标。
2.内服药物: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分次服用。
3.外敷治疗:使用温水湿敷患者的额头和背部,促进体内湿气排出。
治疗效果经过连续3天的治疗,患者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并且寒战、头晕等不适感也有所减轻。
经复诊确认,患者已基本康复。
医案三:《医宗金鉴》中的《胃脘冷满》病情描述患者男性,年龄40岁,出现胃脘冷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名家医案7.某患者三日前因吃火锅过食辛辣肥甘之品,次日即发生腹泻,自服黄连素等药,无效。
今日腹泻加重来就诊,症见腹痛泄泻,泻下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泛恶欲吐,烦热口渴,肢体困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肾病病例分析4例:1. 张 X ,男, 34 岁.患者结婚六年至今无子,半个月前曾到外地某医院检查,发现精子不正常,总数为 1 亿,活动度小( 20% )。
自觉腰部酸软疼痛,精神疲乏,时有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要求写出:①证名诊断;②辨证分析.辨证分析:①证名:肾精不足证.②辨证分析:肾藏精,主生殖。
肾精不足,生殖无源,故男子精少而不育;腰为肾之府,肾虚腰失所养,则腰部酸软疼痛,耳为肾窍,肾精不足,耳窍失聪,故时有耳鸣;肾虚全身机能活动低下,则精神疲乏;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肾精不足之象。
2 .汪 XX ,女. 35 岁.患者婚后五年中,曾四次妊,但均在怀孕三个月内出现腰腹酸痛坠胀或漏红现象而自然流产。
平素腰膝酸软,劳累后尤甚,神疲乏力,尿频数而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弱.辩证分析:①证名:肾气不固证.②辨证分析:肾为封藏之本,肾气有固摄下元之功,冲任肃属于肝肾。
肾气不足,任脉失养,胎元不固,则胎动不安而易滑;腰为肾府,肾气亏虚,腰失所养,则腰膝酸软疼痛,不耐劳累;气虚机能活动低下,则神疲乏力;肾气亏虚,膀胱失约,故尿频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弱,均为肾气亏虚之征.3.董 X X ,女, 40 岁.近半年来,常感腰膝酸软疼痛,耳鸣,健忘,失眠,月经量逐渐减少,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夜间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要求写出:①证名诊断;②辨证分析.辩证分析:①证名:肾阴虚证②辨证分析:肾有主骨生髓充脑之功效,肾阴亏虚,骨骼、脑髓、官窍失充,故腰膝酸软疼痛,健忘,耳鸣;肾亏月经来源不充,故月经量少,阴不制阳,虚火内扰,故五心烦热,失眠;热扰营阴则盗汗,肾阴不足,失于滋润,虚火蕴蒸,故口燥咽干,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
老中医治病案列
案例一:咳嗽
患者:女性,年龄40岁,咳嗽已有一个星期,咳嗽声音低沉,喉咙痒痛,胸闷,痰量多,呈白黄色。
伴有食欲不振,口干,大便干燥。
中医诊断:属于痰热壅盛的咳嗽。
治疗方案: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采用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的治疗方法。
中药处方:葶苈子、贝母、桔梗、浙贝母、甘草、苏子、桑白皮、麻黄、干姜、炒杏仁等。
治疗效果:患者服药一个疗程(7天),咳嗽明显减轻,喉咙
痛感消失,痰量减少,胸闷感消失,食欲恢复,口干状况改善,大便变软。
注意事项:在治疗期间,患者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温水,戒烟戒酒。
案例二:失眠
患者:男性,年龄45岁,失眠已有一个月,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症状伴有心烦焦虑,头晕乏力。
中医诊断:属于心火亢盛的失眠。
治疗方案: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采用清心安神、滋养心脾的治疗方法。
中药处方:黄连、生地、玄参、天冬、酸枣仁、茯苓、远志、白芍、香附等。
治疗效果:患者服药7天后,入睡时间明显缩短,醒来次数减少,多梦减轻,心烦焦虑感消失,头晕乏力缓解。
注意事项:在治疗期间,患者注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
历代名医医案精选
1. 《黄帝内经》留传下来的医案如下:
一个名叫苏合之人,他的蛇咬伤病颇多,求了不少名医都未能治愈。
最后他听说了黄帝的名声,特地来找他治病。
黄帝很快就治好了他的病,于是苏合非常感激地问道:“为什么你能治好我的病,而别的医生不能?”黄帝回答说:“蛇咬伤病的治疗法并不难,但是其他医生都没有研究这方面的知识,所以他们无法治愈你的病。
”
2. 《食疗本草》记载了一位名叫李时中的名医,在一次因山洪暴发而引起水下溺水的事故中,他化险为夷,救出了许多被困在水下的人。
他运用了一些食物来急救溺水者,例如葱、生姜和细盐,这些食物可以帮助恢复人体的呼吸和心跳。
3. 古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医案之一是关于治疗头痛的。
有一天,他看到一个人头痛的厉害,连走路都困难。
他询问了病人的具体症状,并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来诊断病因。
最后,他用一种名叫“急止疽散”的药物治疗了病人的病症,结果病人几分钟后头痛完全消失。
4. 《千金方》中记载有一名医生在治疗精神病患者时使用了一种名叫“豆腐酥”(一种以豆腐和酥制成的食物)来辅助治疗。
他观察到患者竟然能够通过食用豆腐酥来减少抑郁症状,并最终恢复了正常的心理状态。
5. 《本草纲目》官方医案中有一例关于治疗痛经的案例,医生使用了一种名叫“香附”(一种中药材)来治疗病人的病症。
经
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人的痛经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体验到了病痛的减轻。
以上这些医案都是历代名医留下来的经典案例,它们在古代医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后来的医学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名中医60个验案1.案痛风2.案痛风3.案神衰4. 痹证5.案痹证6.案痹证7.案高脂血症 8.案小儿厌食 9.案口疮 10.案痤疮 11.案荨麻疹 12.案湿疹 1 3.案痛经 14.案痛经 15.案闭经 16.案闭经 17. 带下 18.案带下 19.案不孕 20.案不育 21. 胃炎 22案胃炎 23案神经性头痛 24.案糖尿病 25.案糖尿病 26.案糖尿病 27.案糖尿病疖肿 28.案糖尿病内分泌紊乱 29.案肾炎 30.案泌尿系感染 31. 脑梗塞 32.案溃疡病 33. 暑湿感冒 34.案经期感冒 35.案乳蛾发热 36.案气管炎 37.案哮喘 38.案低热 39.案咳血 40..案咳血 41.案冠心病 42.案冠心病 43.案冠心病 44.案心律失常 45.案高血压病 46.案高血压病 47.案细菌感冒 48.案病毒感冒 49.案乳腺癌 50. 膀胱癌 51.案食道癌 52.案结肠癌 53.案胃癌 54.案肝癌 55.案肺癌 56.案子宫肌瘤 57.案卵巢囊肿 58.案乳腺增生 59.案更年期综合症 60.案宫颈癌1.案痛风病史:蔡生,31岁,初诊节气,小满。
左足肿痛3年,加重半年,西医确诊为痛风,服秋水仙碱等西药,无明显效果。
经常发作,门诊求治中医。
刻见左足肿痛,饮啤酒时加重,头重胸闷,口粘且苦,尿黄便干,食纳不佳,查尿酸490mmol/L,左足第一跖关节红肿热痛。
苔根黄腻,舌质暗红,脉弦滑尺弱。
讲解与互动:什么辨证?什么证类?学生:“痰浊。
”哎!痰浊。
但这里面矛盾在什么地方?他有一个尺脉比较弱,你光从脉来辩证,说明他还有肾亏。
实际上没有肾亏,因为症状没有,舌苔不支持,不能舍症从脉,要舍症从舌。
肾亏的话,舌质肯定淡胖,他没有淡胖,而且根是黄腻的,这完全是痰浊呀!而且痰浊化热。
从痹证来讲,这完全是个热痹者叫湿痹都行。
开什么方?学生:“温胆汤。
”温胆汤也可以。
温胆汤没错呀!说明你们开动脑子了,用脑子就好。
中医百例医案整理1、赵某,女,40余,五年前子宫切除,现双乳胀痛乳腺增生,自觉身体右侧有气,发胀排不出去,口干渴喜热饮,但湿湿嘴就喝不下去,中午头昏,太阳晒着就加重,不易出汗,想吃凉的但不敢吃,肝区叩击痛(+++)心下无压痛,舌干苔少花剥,脉浮寸弱,葛根40麻黄10桂枝40白芍10炙甘草20石膏80柴胡叶40黄芩15花粉20枳实15大黄(另)15厚朴80干姜20槟郎20鳖甲25茜草15旋复花10降香20木香10生姜25大枣4两剂,诸症减轻,肝区叩击痛(+)葛根40麻黄10桂枝40白芍10炙甘草20石膏80柴胡叶40黄芩15半夏15枳实15大黄(另)10干姜20鳖甲25茜草15牡蛎20生姜25四剂愈。
此案初诊时受病人情绪影响,思路混乱,虽然大方向不错但用药很杂,影响效果。
“若胁下痞鞭去大枣加牡蛎四两”2、某女40,几岁的时候家里失火得的阻塞性肺气肿,时轻时重,这一次发作,在医院输液每日八瓶(具体不详),一周后日益加重,查CT胸前积液4CM心包积液,被动体位,张口抬肩喘促,满布湿罗音哮鸣音,花剥苔,小便少,一输液就更出不来气,十枣汤一试,4克无效,第二天6克呕吐两次,喘息稍减,第三天8克上吐下泻臭秽20余次,稍觉闷气,没有其他症状,要求出院,医院有复查了一个CT:未见胸腔积液3、某女,因醉酒至胃痛干呕,头昏欲睡恶寒,买沉细无力,理中汤合麻附辛小半夏汤加桂枝2剂愈4、某女50,还风,恶寒咽痛头身痛,脉浮紧长数,发烧,先与麻黄汤,3个小时,没发汗,高热,面红体烫,服发汗片后汗出热退。
第二天复诊,已经不恶寒,体统消失,唯咽干痛失音,晨起口苦年,嘴里没味儿,大便出不来,脉浮弦,柴胡去半夏加黄连牡丹皮汤合桂枝汤加芒硝1剂愈。
这是近几年少有的麻黄汤不出汗的,是汗不得法还是胃气太弱?第二天就从太阳转少阳了,并且内热较重,柴胡证后有柴胡加芒硝汤,是为外感病罢有实而设,此病人发热后便秘是为典型。
5、某女,70余,咽干痛白粘痰,全天口苦,纳眠二便均可,右关上浮滑有力,不恶寒,半夏泻心汤小剂量3剂愈6、某男,50余,因胸闷疼胃胀,去武汉某医院检查为心脏血管狭窄,建议支架。
中医百例医案整理一、引言随着人们对传统医学的重视和研究,中医百例医案成为了重要的学习资源和实践借鉴。
本文旨在整理和总结一些典型的中医百例医案,以展示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瑰宝,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经验借鉴,促进中医学科的发展。
二、医案一:感冒患者陈某,男性,32岁。
主诉发热、鼻塞、咳嗽等感冒症状已有三天。
舌苔厚腻,脉滑。
辨证为风寒袭表,治宜辛散发散、宣通利窍。
处方:葱白、姜汁、生姜、炒桂枝、辛夷、白芷、半夏等药物。
病程3天后,症状减轻,患者恢复正常。
三、医案二:消化不良患者李某,女性,40岁。
主诉饭后腹胀、恶心、泛酸等消化不良症状。
舌苔黄腻,脉滑。
辨证为脾胃虚弱,气滞不行。
治宜健脾和胃、理气消滞。
处方:党参、黄芪、白术、陈皮、香附等药物。
疗程2周后,患者消化功能得到改善,症状明显减轻。
四、医案三:失眠患者王某,男性,55岁。
主诉入睡困难、多梦、睡眠浅等失眠症状。
舌苔薄白,脉虚细。
辨证为心脾两虚,心神不宁。
治宜养心安神、健脾益气。
处方:黄耆、五味子、茯苓、酸枣仁、丹参等药物。
治疗4周后,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提高,失眠症状减轻。
五、医案四:慢性肾炎患者张某,男性,45岁。
主诉尿频、腰酸、小便短少等慢性肾炎症状已有数月。
舌苔黄糙,脉沉细。
辨证为肾阳虚衰、气滞湿困。
治宜温补肾阳、利水通淋。
处方:肉桂、干姜、牛膝、泽泻、车前子等药物。
经过6个月的治疗,患者的尿量恢复正常,腰痛明显减轻。
六、医案五:月经不调患者刘某,女性,28岁。
主诉月经不调、经量过多、经期长等问题已有一年。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为气血不足,经络失调。
治宜养血调经、活血化淤。
处方:当归、白芍、川芎、香附、益母草等药物。
连续3个月的治疗后,患者月经恢复规律,症状明显改善。
七、结语以上仅是中医百例医案中的几个例子,展示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奇效。
通过对这些医案的整理和总结,我们不仅可以发现中医医案中的共同特点和规律,更能够为中医学科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力的依据。
中医医案
医案1:
患者:李XX,女性,32岁。
主诉:月经不调。
病史:患者经常出现月经推迟、经量少、色淡、小腹胀痛等症状,且经常伴随腰酸乏力、神疲乏力、失眠等不适感。
中医诊断:肾气不足、气血不调。
治疗方案:补肾益气,调理气血。
处方:黄精30克,淮山30克,党参20克,当归10克,熟地20克,黄芪15克,川芎6克,益母草10克,陈皮6克,苍术10克,慈姑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用量:以上药材煎煮后分2次服用,每日1剂,连服2个月。
治疗结果:经过2个月的服药治疗,患者的月经恢复了正常,不再出现延迟和不适症状,同时腰酸乏力、神疲乏力等症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医案2:
患者:张XX,男性,45岁。
主诉:失眠多梦。
病史:患者近半年来夜间难以入睡,常常持续数小时仍无法入眠,同时还伴随多梦、醒后体力疲惫等症状。
中医诊断:心脾不足、痰湿内阻。
治疗方案:养心安神,祛痰止咳。
处方:夜交藤20克,远志10克,酸枣仁10克,茯苓20克,
泽泻10克,木香6克,延胡索10克,青皮6克,白附子3克。
用法用量:以上药材煎煮后分2次服用,每晚服用1剂,连续服用1个月。
治疗结果:经过1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睡眠情况明显改善,能够快速入睡,并且多梦现象也明显减少。
同时醒后精力恢复良好,不再感觉疲惫。
张岫云老大夫医案百例目录(一案) (1)(二案) (1)(三案) (1)(四案) (1)(五案) (2)(六案) (2)(七案) (2)(九案) (3)(十案) (3)(十一案) (4)(十二案) (4)(十三案) (4)(十四案) (5)(十五案) (5)(十六案) (5)(十七案) (5)(十八案) (6)(十九案) (6)(二十一案) (6)(二十五案) (7)(三十案) (9)(三十一案) (9)(三十二案) (9)(三十三案) (9)(三十四案) (10)(三十五案) (10)(三十六案) (10)(三十七案) (10)(三十八案) (10)(三十九案) (11)(四十案) (11)(四十二案) (12)(四十三案) (12)(四十四案) (12)(四十五案) (12)(四十六案) (12)(四十七案) (13)(四十八案) (13)(四十九案) (13)(五十案) (14)(五十一案) (14)(五十二案) (14)(五十三案) (14)(五十四案) (15)(五十五案) (15)(五十六案) (15)(五十七案) (16)(五十八案) (16)(五十九案) (16)(七十一案) (19)(七十四案) (20)(七十五案) (20)(一百案) (26)张岫云老大夫学术思想简介 (26)编后说明 (29)(一案)患儿××,年令三岁,两天来发热,头痛,无汗,鼻流清涕,体倦少食,二便正常。
脉浮数,舌苔薄白。
诊断:风寒感冒。
治法:辛温解表。
方剂:香苏饮。
药物:苏叶3.5克香附2.5克陈皮2.5克甘草2.5克鲜姜二片煎服。
按:脉症系风寒之邪,轻伤肤表,不似伤寒之重症,故治以辛温解表之法,不用麻黄汤之重剂大发汗,恐伤其津液气血,造成亡阳,或转变为危症。
苏叶疏表气而散外寒;香附行里气而消内壅;陈皮能通行表里,佐以甘草和中,亦能解表,使表邪解,里气和,则诸症消失矣。
随症加减:呕吐加藿香,咳嗽加前胡。
中医医案80例?答:中医医案80例一、感冒发热案例1:患者,男,25岁,感冒发热,头痛咽痛,咳嗽痰多,舌红苔黄,脉浮数。
中医诊断为风热感冒,治以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二、咳嗽痰多案例2:患者,女,48岁,咳嗽痰多,痰色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诊断为痰热咳嗽,治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三、哮喘病案例3:患者,男,10岁,反复发作性喘息,胸闷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中医诊断为哮喘病,治以益气固表、补肾纳气。
四、胃痛胃胀案例4:患者,男,35岁,胃痛胃胀,食欲不振,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
中医诊断为脾胃不和,治以健脾和胃、行气止痛。
五、腹泻腹痛案例5:患者,女,22岁,腹泻腹痛,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中医诊断为脾虚泄泻,治以健脾益气、温中止泻。
六、便秘问题案例6:患者,男,55岁,便秘问题多年,大便干结难解,舌质红苔黄燥,脉沉实。
中医诊断为肠道燥热,治以润肠通便、清热泻火。
七、黄疸病案例7:患者,女,30岁,面目身黄,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诊断为湿热黄疸,治以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八、肝病调理案例8:患者,男,45岁,慢性肝炎病史多年,肝功能异常,胁肋胀痛,舌质暗苔薄黄,脉弦细。
中医诊断为肝气郁结。
九、心悸失眠案例9:患者,女,58岁,心悸失眠多年,夜不能寐,心烦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中医诊断为心火亢盛,治以清心泻火、养心安神。
十、高血压病案例10:患者,男,65岁,高血压病史多年,头晕头痛,心悸气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为肝阳上亢,治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十一、低血压病案例11:患者,女,42岁,低血压病史多年,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诊断为气血两虚,治以益气养血、升阳举陷。
十二、糖尿病管理案例12:患者,男,50岁,糖尿病病史多年,口渴多饮,多食易饥,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中医诊断为阴虚内热,治以养阴润燥、清热生津。
十三、肥胖减重案例13:患者,女,38岁,肥胖多年,体重超标,肢体困倦,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经典医案数则
1、一妇人患头痛甚剧,针灵骨、侧三里,下针痛止。
2、又一妇人患习惯性头痛,针明黄、六完,立愈。
3、一军人头晕,诊系高血压,在委中至承山直线上刺血,再在胸椎两侧线上放血,立即不晕。
4、小儿五岁,语迟只会叫一声妈妈,其他话不会说,针镇静穴、三重穴放血,立愈。
5、一妇人患高血压视物不清,针地皇、人皇、通肾血压下降,视物清楚。
6、一军人鼻塞不痛,只能用口呼吸,一针肩中,立即通畅。
7、一病人鼻上红晕三年,正本穴两次即愈。
8、一药商鼻大如拳,屡止屡发,发则胀痛异常,鼻准周围刺血,立愈。
9、一军人舌强,不能讲话,针肩中,留针半小时即愈。
10、一少年军人,足跟痛不能履地,刺委中青筋放血,立即可行。
11、一妇人左腿痛,针对侧下白,针下痛止。
看看这十案象哪位前辈的风格?
12、一位小姐,左生眼丹,医生要开刀,她不肯,以借钱为由,潜至针者诊所,代针灵骨穴,一次即愈。
后遇该医生说,为何不来开刀,小姐说,经针刺治愈的。
医生骇怪地说,眼睛不会针瞎么。
小姐说,针在手上的,不是你们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医生哑然。
中医医案经典50中医医案是中医诊断、治疗的重要记录,每个医案都包含患者的病情、诊断、治疗方法和效果等详细信息。
以下是50个经典的中医医案:1. 李某,男,45岁。
患有慢性胃炎,胃痛反复发作,伴有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经过中医诊断,认为是脾胃虚弱、气机不畅所致。
治疗以健脾和胃、行气止痛为原则,采用中药汤剂和针灸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2. 王某,女,52岁。
患有更年期综合征,出现心烦、失眠、头晕等症状。
经过中医诊断,认为是肝肾阴虚、内热所致。
治疗以滋阴清热、养心安神为原则,采用中药汤剂和针灸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3. 张某,男,28岁。
患有强直性脊柱炎,腰背疼痛剧烈,活动受限。
经过中医诊断,认为是寒湿痹阻所致。
治疗以散寒除湿、舒筋活络为原则,采用中药汤剂和针灸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4. 李某,女,35岁。
患有慢性盆腔炎,小腹疼痛、月经不调、带下量多等症状。
经过中医诊断,认为是湿热瘀结所致。
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原则,采用中药汤剂和针灸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5. 陈某,男,60岁。
患有糖尿病,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症状。
经过中医诊断,认为是阴虚燥热所致。
治疗以养阴润燥、清热生津为原则,采用中药汤剂和针灸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由于篇幅有限,其余45个医案不能逐一列举。
这些经典的中医医案反映了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和独特理论体系。
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医案,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医的诊疗思路和方法,提高临床实践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