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班幼儿在建构区域活动时的合作交往能力的 现状及原因
- 格式:docx
- 大小:30.32 KB
- 文档页数:4
大班幼儿结构游戏中合作行为的现状及促进策略研究大班幼儿结构游戏中合作行为的现状及促进策略研究引言:幼儿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社交认知能力逐步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大班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合作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参与结构游戏,幼儿可以提高社交技能、解决问题、发展情感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然而,目前的研究表明,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的合作行为存在较多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的合作行为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促进策略,以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
一、大班幼儿结构游戏中合作行为的现状1. 幼儿合作行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的合作行为存在以下普遍问题:缺乏沟通协调能力、不愿意分享玩具和材料、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互助精神等。
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在游戏中与他人进行有效合作的能力。
2. 影响幼儿合作行为的因素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表现出的合作行为与多种因素相关。
其中,社交认知能力、家庭环境、教师指导等因素对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策略。
二、促进大班幼儿结构游戏中合作行为的策略1. 提供合作机会为了提高幼儿的合作行为,可以设计适合大班幼儿的结构游戏活动。
在游戏中注重团队合作,设置幼儿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完成的任务,如角色扮演游戏、拼图游戏等。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可以学会协调沟通、互助等合作技能。
2. 教师模范示范教师在游戏中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可以通过在游戏中扮演合作榜样的角色,引导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
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参与游戏,并模范表现出合作、分享、互相帮助等行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愿。
3. 提供积极反馈和奖励机制在大班幼儿的结构游戏中,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幼儿积极的反馈和奖励,以增强他们的合作动机和信心。
例如,当幼儿在游戏中展现出积极的合作行为时,教师可以及时鼓励和赞扬。
通过这样的正向反馈和奖励机制,可以激发幼儿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合作的意愿。
建构游戏中大班幼儿的合作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建构游戏中大班幼儿的合作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引言:幼儿是社会中最可爱的一群人,他们的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一直是教育研究中的热门话题。
在大班幼儿园中,建构游戏是一种常见的游戏形式,通过建构游戏,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行为。
本文将探讨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合作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
一、大班幼儿建构游戏中的合作行为特点1. 幼儿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展现出较高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他们会主动参与合作活动,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并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和资源。
他们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意识,知道如何与他人合作,通过相互协作来达成共同的目标。
2. 幼儿的亲社会性在大班幼儿园中,幼儿的社会性正在逐渐发展和提升。
在建构游戏中,幼儿表现出较强的亲社会性,他们乐于助人,乐于与他人合作。
在合作过程中,幼儿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接受他人的建议,并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3. 幼儿的团队意识在大班幼儿园中,幼儿需要与其他幼儿一起合作完成各种任务。
在建构游戏中,幼儿需要组成小组,共同商讨并制定游戏规则,分工合作,协助完成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逐渐形成团队意识,意识到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克服困难。
二、影响大班幼儿建构游戏中合作行为的因素1. 社交经验和家庭环境大班幼儿的合作行为受到他们的社交经验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如果家庭环境中缺乏合作机会和指导,幼儿可能会在游戏中表现出较低的合作行为。
相反,如果家长和教师给予幼儿足够的合作经验和指引,幼儿在游戏中展现出更好的合作行为。
2. 直接指导和表扬大班幼儿的合作行为需要得到教师的直接指导和表扬。
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具体的合作任务,并引导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加强幼儿的积极合作行为。
3. 游戏规则和任务设置游戏规则和任务设置对大班幼儿的合作行为有重要影响。
建构游戏中大班幼儿的合作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建构游戏中大班幼儿的合作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引言:近年来,幼儿园的游戏教育备受关注,并且在幼儿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建构游戏(constructive play)是幼儿园中的一种重要游戏形式,它是幼儿认知、社交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展现。
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有其独特的合作行为特点和多种影响因素。
本文将就此进行详细探讨。
一、建构游戏的概述建构游戏是指幼儿通过使用各种材料进行创造性的游戏活动,如积木拼凑、沙盘游戏等。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感知、认知和社交能力的综合发展。
二、大班幼儿的合作行为特点1.群体互动: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通常形成小组,进行合作。
他们会共同商定游戏规则、分工合作等,通过互动促进游戏的进行。
2.角色扮演: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常常扮演各种角色,如医生、老师、商人等。
这些角色能够增强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让幼儿们学会相互尊重,理解不同角色的需求和感受。
3.观察与模仿:在建构游戏中,大班幼儿常常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
他们会观察其他幼儿的做法,学习他们的技巧,并在游戏中应用。
这种观察与模仿的行为有助于幼儿的社交发展和学习。
4.资源共享:在建构游戏中,幼儿们会分享和共享资源,如积木、玩具等。
大班幼儿在共享资源的过程中学会了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并培养了合作意识。
5.冲突解决:尽管合作行为是建构游戏的核心,但是冲突也时常发生。
大班幼儿在共同游戏时可能会因为角色分配、资源争夺等问题发生冲突。
然而,这也为幼儿提供了解决问题、妥协和沟通的机会。
三、影响大班幼儿合作行为的因素1.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大班幼儿合作行为的重要因素。
幼儿园的师生关系、家庭背景等社会环境因素都会对幼儿的合作行为产生影响。
社会环境积极、和谐的幼儿园能够促进幼儿的积极合作行为。
2.角色塑造:在建构游戏中,教师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和角色模范的角色,他们对幼儿的合作行为起到了示范和引导的作用。
浅谈在建构游戏中提高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在幼儿教育中,游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
幼儿在游戏中不仅能够学习知识,还能够培养各种能力,比如合作能力。
而在大班幼儿教育中,如何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游戏的角度,浅谈在建构游戏中如何提高大班幼儿的合作能力。
建构游戏是一种非常适合大班幼儿的游戏方式。
建构游戏是指让幼儿通过搭积木、玩沙子等方式,自由地构建各种物品和场景。
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互相交流,合作完成一个作品。
这种游戏方式非常适合大班幼儿,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可以通过建构游戏进一步提高这些能力。
建构游戏可以帮助大班幼儿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建构游戏中,幼儿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个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互相沟通、协商、合作,才能完成作品。
这样的游戏过程可以帮助幼儿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团队合作,学会互相帮助,学会共同努力。
建构游戏可以促进大班幼儿的社交发展。
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可以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这样的游戏过程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交发展,帮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
建构游戏还可以培养大班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构建各种作品。
这样的游戏过程可以帮助幼儿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建构游戏是一种非常适合大班幼儿的游戏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合作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促进社交发展,同时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建构游戏这种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团队合作,为他们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班幼儿结构游戏中合作行为的现状及促进策略研究大班幼儿结构游戏中合作行为的现状及促进策略研究引言:幼儿期是人类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幼儿结构游戏是幼儿社交发展和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合作行为作为结构游戏的核心要素,对幼儿的社会交往和团队合作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幼儿结构游戏中的合作行为现状,并探索促进幼儿合作行为发展的策略,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一、幼儿结构游戏中合作行为的现状分析1. 缺乏合作技能幼儿缺乏合作技能是幼儿结构游戏中合作行为不足的主要原因。
他们常常存在自我中心思维,缺乏主动交流和协调的能力,导致在游戏过程中无法主动与他人进行合作。
2. 自发性合作行为在幼儿结构游戏中,有时也会出现幼儿自发性的合作行为。
这种行为常常是源于幼儿自身的需求,而非真正的合作精神。
例如,幼儿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暂时与他人合作,一旦目标达成或有不愉快的因素出现,他们很容易放弃合作。
3. 交互障碍部分幼儿往往存在交互障碍,不擅长与他人沟通或寻求帮助。
当遭遇合作难题时,他们容易选择放弃,而不是主动与他人沟通,寻求解决方案。
二、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策略研究1. 提供适当的结构游戏环境针对幼儿合作行为不足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共同努力,为幼儿提供适当的结构游戏环境。
这种环境应该具备整体性和任务性的特点,能够激发幼儿的动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游戏中。
2. 培养合作技能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缺乏合作技能,因此,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来培养幼儿的合作技能。
例如,通过团队合作的游戏和项目,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通过分享玩具、交流合作经验等活动,培养幼儿的交流和协作能力。
3. 营造合作氛围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为幼儿创造合作氛围,激励幼儿自发地进行合作行为。
通过表扬和奖励机制,让幼儿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和价值,并积极参与到合作中。
同时,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还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行为来激励幼儿。
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合作行为的现状研究目录一、内容描述 (2)(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3)(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大班幼儿区域活动概述 (7)(一)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分析 (7)(二)大班幼儿区域活动环境设置 (8)(三)大班幼儿区域活动材料投放 (10)三、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合作行为的理论基础 (11)(一)合作行为定义及分类 (12)(二)合作行为理论模型介绍 (13)(三)合作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14)四、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合作行为的现状调查 (16)(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7)(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8)五、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合作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9)(一)存在的问题 (21)(二)原因分析 (22)六、提升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合作行为的策略与建议 (22)(一)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 (23)(二)加强合作技能训练 (25)(三)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26)(四)转变教师角色定位 (27)(五)优化区域活动设计与指导 (29)七、结论与展望 (30)(一)研究结论总结 (31)(二)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32)(三)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33)一、内容描述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合作行为的现状,本研究特别关注当前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的合作行为特征、方式以及影响合作行为的各种因素。
在大班幼儿的区域活动中,合作行为主要表现为共同完成任务、互助学习、交流分享等形式。
幼儿通过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目标。
他们也在合作过程中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协商和分享,这些行为体现了大班幼儿的合作特征。
研究将重点关注不同的区域活动对大班幼儿合作行为的影响,角色扮演区、积木搭建区、艺术创作区等不同类型的区域活动,幼儿在这些活动中的合作行为可能有所不同。
研究将分析这些差异以及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
大班幼儿的合作行为方式多样,包括分工合作、互助合作、协同合作等。
建构游戏视域下大班幼儿合作行为特点、问题及提升对策研究建构游戏视域下大班幼儿合作行为特点、问题及提升对策研究前言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建构游戏成为了幼儿园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幼儿园中,大班幼儿正处于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的转换期,合作行为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建构游戏的视域出发,研究大班幼儿的合作行为特点、问题及提升对策,以期为幼儿园教师和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大班幼儿合作行为的特点1.社会化需求增强:大班幼儿正处于社会化需求增强的阶段,他们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并通过合作行为来满足这种需求。
在建构游戏中,幼儿会主动寻找合作者,共同完成任务。
2.意识不统一:由于大班幼儿的认知及语言能力的限制,他们对于游戏目标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意图难以统一。
这导致了在合作游戏中,幼儿之间常常出现沟通不畅、意见不统一的问题。
3.进退无据:大班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进退无据的情况较为常见。
有时他们会犹豫不决,在合作中退缩或者退让;而有时又会因为过于自信,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意见。
二、大班幼儿合作行为存在的问题1.合作意识不强:由于幼儿受到个体主义教育观念影响,合作意识尚未完全形成。
在建构游戏中,他们更注重自己的表现,往往忽视与他人的合作。
2.沟通不畅:由于幼儿的语言能力尚未完全发展,他们常常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并且也难以理解其他幼儿的意图。
这导致了在合作游戏中,沟通不畅的情况较为常见。
3.缺乏团队精神:大班幼儿在合作游戏中往往表现出缺乏团队精神的问题。
他们更关注个体的表现,很少主动帮助他人完成任务,不愿意承担整个团队的责任。
4.存在攀比和竞争情绪:大班幼儿在合作游戏中往往表现出攀比和竞争的情绪。
他们渴望通过超越他人来获取认可和自信,这种竞争心态常常导致合作游戏的失败。
三、提升大班幼儿合作行为的对策1.课程设计:教师在设计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大班幼儿建构游戏中合作行为的问题成因及促进策略摘要:合作的活动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发育,适应社会,立足社会。
在儿童早期,合作能力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在幼儿期,要加强合作能力的养成。
本文通过对幼儿园大班幼儿合作行为的研究,找出当前幼儿合作行为中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班幼儿合作行为建构游戏一、幼儿园建构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1.幼儿自我中心化儿童的思维发展有个过程,其中3-6岁时,呈现出“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自我与他人的不同和联系,同时也处在“自我中心”的关键期。
这一时期的幼儿处在被家长视为掌上明珠的强势期,由于家长们对于孩子的过分溺爱,这也就加剧了幼儿自我中心化的程度,所以这也就导致了幼儿在游戏时形成了‘独占一份’的现象不愿与别的小朋友进行合作,非常抗拒别的小朋友参与。
笔者发现,幼儿这种的“自我中心”的思想对幼儿的影响非常深。
在幼儿进行人际交往时会影响幼儿的交往,在进行合作时,幼儿也会因为以自我为中心而产生许多问题,如有的幼儿,当自己或同伴遇到困难,使活动无法进行下去时,第一时间是求助于老师,而不是和自己的伙伴商量怎么解决问题;有的幼儿在合作游戏中若发生矛盾或者争执,常用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问题;还有的是幼儿在开展合作活动时不会与同伴协商,缺少交流、分工的能力。
致使幼儿对合作活动兴趣不高等等多种问题。
这都是因为幼儿的“自我中心”思想导致的。
二、幼儿心理年龄逐渐发育,性别差异初步形成由于处在大班这一阶段的幼儿心智已经开始逐渐发育,对于性别的认知也已经逐渐显露出来,这也就导致了幼儿合作行为中出现了性别差异,从幼儿园的角度来看,女生们一般都会选择阅读区、手工区,男生们会选择建构区和益智区,在同一个地方的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互相影响,建立起一种很好的伙伴关系,但由于男女生之间兴趣的差异,也就导致男女生之间就没有了互动的可能,所以他们的配合要比同性要少。
浅谈在建构游戏中提高大班幼儿合作能力1. 引言1.1 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幼儿园教育中,游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游戏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一种自然方式,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创造力。
通过游戏,幼儿可以模仿和模拟真实生活中的情境,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认知能力。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体验到成功和失败,学会面对挑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信心和自主性。
游戏还能够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和精神健康,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成长。
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幼儿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互助,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游戏中,幼儿需要遵循规则、尊重他人、沟通协作,这些都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教育方式,能够全面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在幼儿园教育中,应该重视游戏的作用,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游戏机会,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
【字数:236】1.2 合作能力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合作能力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幼儿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的重要任务。
合作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能力,通过合作可以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团队意识,提高沟通能力等。
合作能力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教育过程中,更是孩子们日后社会生活的基础。
在幼儿园的环境中,合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游戏的引导和激发。
通过参与各种合作游戏,幼儿可以学会分享,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合作,从而在合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
在游戏中培养合作能力,不仅可以让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获得乐趣,更可以让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匪浅。
合作能力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也是一个值得重视和努力培养的品质。
2. 正文2.1 选择适合大班幼儿的合作游戏选择适合大班幼儿的合作游戏是提高幼儿合作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幼儿园教育中,选择合适的游戏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从而达到培养合作意识和技能的目的。
大班建构区活动中幼儿合作行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合作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合作行为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很重要,它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逐渐去除自我中心,有助于幼儿与同伴的交往。
学会合作同时也为幼儿今后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及社会打好基础。
通过对建构区中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观察分析,最后向教师和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共同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
关键词:大班幼儿建构区活动合作行为一、概述(一)概念界定1.大班幼儿大班幼儿指根据幼儿的生理以及心理的年龄特点和普遍的发展规律将5—6岁这一年龄段的幼儿编入幼儿园大班。
这一阶段中的幼儿在合作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在沟通、解决问题等方面有质的改变。
2.建构区活动宫山认为建构区是区域活动的划分之一,建构区活动是指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和丰富的建构材料,幼儿能够自主选择与材料互动,充分运用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进行的一种活动。
本研究赋予建构区活动的概念是大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建构区中提供的建构材料,根据主题能够将自己心中的想法搭建出不同作品的活动。
3.合作行为陈琴、庞丽娟认为合作行为是幼儿在合作目标的指引和合作情感的推动下,运用合作技能与他人进行交流与配合,以实现共同目标的一系列行为的表现。
本研究将合作行为界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幼儿在面对同一目标时,不同个体相互之间进行配合并努力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
(二)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观察法来研究大班幼儿在建构区活动中进行时的表现特征,在班级进行区域活动时,笔者通过事先准备好的观察记录表记录幼儿在建构区中自然放松状态下的合作行为,确保实验的客观性。
二、大班建构区活动中幼儿合作行为的现状(一)异性之间缺乏合作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建构区活动中该大班幼儿的合作对象中,在共计46次的合作行为次数中,同性之间的合作次数为32次,占总体的69.56%,异性之间的合作次数为14次,占总体的30.43%,由此可见幼儿更喜欢和同性别的幼儿进行合作,异性之间则缺乏合作,这不利于幼儿去结交新的朋友。
幼儿园大班建构区活动中幼儿合作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幼儿园大班建构区活动中幼儿合作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幼儿园大班建构区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和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合作行为存在一些问题。
研究旨在从幼儿园大班的教学方法、家庭环境、个体差异以及幼儿教师的角色等方面,分析幼儿园大班建构区活动中幼儿合作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一章:绪论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章:幼儿园大班建构区活动综述2.1 幼儿园大班建构区活动概述2.2 幼儿园大班建构区活动的目标2.3 幼儿园大班建构区活动的方法2.4 幼儿园大班建构区活动对幼儿的意义第三章:幼儿园大班建构区活动中存在的合作行为问题分析3.1 幼儿园大班合作行为的定义3.2 幼儿园大班建构区活动中幼儿合作行为问题的表现形式3.3 幼儿园大班建构区活动中幼儿合作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第四章:建构区活动中的对策研究4.1 幼儿园大班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4.2 家庭环境对幼儿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家长的参与4.3 考虑个体差异,提供个别指导与支持4.4 幼儿教师的角色转变与职责第五章:对策实施与效果评估5.1 对策实施的条件与准备5.2 对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5.3 对策实施后的效果评估第六章:结论与展望6.1 结论总结6.2 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6.3 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儿园大班建构区活动中幼儿合作行为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合理的对策研究来改善这些问题。
通过从教学方法、家庭环境、个体差异以及幼儿教师的角色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提供更全面、科学的指导和支持策略,从而提高幼儿园大班建构区活动的实施效果,促进幼儿全面发展随着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建构区活动在大班中的应用日益普及。
建构区活动是指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工具,让他们通过亲自动手探索、创造和解决问题,以主动参与和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幼儿园大班建构区活动中幼儿合作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幼儿园大班建构区活动中幼儿合作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引言合作是幼儿园建构区活动中的重要素养之一,也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幼儿园大班建构区活动中,幼儿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分享、交流等,促进其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然而,伴随着合作行为的培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了幼儿的合作能力的发展。
因此,本文将探讨幼儿园大班建构区活动中幼儿合作行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存在的问题1.围绕资源争夺的竞争行为幼儿在建构区活动中,通常会与其他幼儿竞争同一资源,比如玩具、材料等。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幼儿容易出现争夺、抢夺的行为,甚至出现非理性的竞争,影响幼儿合作的推进。
2.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幼儿园大班建构区活动中,一些幼儿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更偏向于独立完成任务。
他们可能更关注个人的表现和成就,缺乏对集体的认同感,自主性较强而团队合作意识较差。
3.沟通能力不足幼儿的沟通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在合作中往往难以有效地交流想法和意见。
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使得合作过程中信息传递不畅,增加了合作的困难。
4.合作策略的匮乏幼儿在合作过程中,通常缺乏合理的合作策略,容易出现意见分歧、冲突等问题。
他们缺乏解决合作难题的方法和技巧,导致合作无法得以顺利进行。
三、对策研究1.建立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可以引导幼儿参与小组活动、集体活动,让他们体验到集体合作的乐趣,提高对集体的归属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行直观的示范,通过身教和语言引导,塑造积极向上的合作氛围。
2.引导规范的竞争行为教师要及时注意到幼儿围绕资源争夺的竞争行为,对于不当竞争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和指导。
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法,教育幼儿在合作中相互尊重、分享,以及合理的竞争行为。
同时,幼儿在活动中也需要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减少过于激烈的竞争情绪。
浅谈建构游戏中提升大班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有效策略一、引言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合作交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当孩子进入幼儿园阶段后,与同龄小朋友的相处和合作能力将会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
而在幼儿园中,游戏是孩子们最主要的活动之一,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建构游戏来提升大班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并针对这一主题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
二、建构游戏对大班幼儿的意义1. 提高动手能力建构游戏是通过搭建、装配、组合等方式来完成任务的游戏。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需要使用自己的双手进行操作,这既可以锻炼他们的手部肌肉,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2. 培养创造力在建构游戏中,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来进行游戏,他们可以自由地使用各种积木、拼图等材料进行搭建,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3. 锻炼自主性建构游戏是一种自主性较强的游戏,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来选择游戏内容和方式,这可以让他们学会自主思考和决策。
4. 提升合作交往能力在建构游戏中,孩子们通常需要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合作完成任务,这可以锻炼他们的合作交往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三、提升大班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有效策略1. 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在幼儿园的建构游戏区域,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如积木、拼图、搭配玩具等。
这样可以让孩子们有更多的选择,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定期组织团队建构活动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团队建构活动,让孩子们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游戏。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指导孩子们学会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3. 鼓励孩子分享和交流在建构游戏中,孩子们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分享给其他小朋友,老师可以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4. 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游戏中,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学会共同制定游戏规则,协商解决问题,这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5. 观察和鼓励老师可以在游戏过程中观察孩子们的表现,对于那些能够积极合作、互相帮助的孩子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肯定,激发他们继续努力的积极性。
《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合作行为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幼儿园教育逐渐重视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其中,建构游戏作为一项具有代表性的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合作机会。
本文旨在研究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合作行为,分析其特点、问题及影响合作行为的因素,为教育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大班幼儿阶段是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重要时期,而合作行为作为社交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构游戏作为一种创造性游戏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因此,研究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合作行为,有助于深入了解幼儿在游戏中如何与同伴互动、沟通、协商和解决问题,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和文献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首先,通过观察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记录合作行为的频次、类型和特点;其次,对幼儿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对幼儿合作行为的看法和指导策略;最后,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影响大班幼儿合作行为的因素。
四、研究结果1. 合作行为的特点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合作行为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以共同兴趣为基础,自发形成合作小组;二是沟通频繁,协商解决游戏中的问题;三是互相帮助、支持,共同完成任务;四是合作过程中充满乐趣和成就感。
2. 合作行为的类型根据合作行为的性质和目的,将大班幼儿的合作行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资源分享型合作,如共同使用玩具材料;二是任务分工型合作,如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三是情感支持型合作,如互相鼓励、安慰。
3. 影响合作行为的因素影响大班幼儿合作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方式;二是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和教师指导策略;三是幼儿的个体差异和性格特点。
其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对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五、问题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合作行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幼儿缺乏合作意识和技能,难以与同伴有效沟通;二是部分幼儿在游戏中过于关注个人利益,忽视团队合作;三是部分教师在指导幼儿合作行为时缺乏有效策略和方法。
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交往现状及其对策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幼儿的同伴交往范围有了明显
的变化。
在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交往现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小团体交往:在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常常会形成小团体进行
交往,这种交往方式往往是以性别或兴趣为基础。
这种交往方式可能
会导致部分幼儿被排斥,从而产生孤独感。
2.过度依赖成年人:部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会对成年人产生依赖,缺乏与同伴交往的能力,无法独立处理交往问题。
针对大班幼儿同伴交往现状,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培养集体意识: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了解集体的
力量,培养集体意识,减少小团体交往的出现。
2.营造合作氛围: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有合作性
质的活动,鼓励幼儿合作完成任务,增强幼儿之间的合作精神和交往
能力。
3.关注个别幼儿:对于部分社交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可以给予
更多的关注,提供更多的机会帮助他们逐渐适应区域活动中的同伴交往。
浅谈在建构游戏中提高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在建构游戏中,大班幼儿在玩耍的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合作是社会交往的基础,也是每个人在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而幼儿期正是培养合作能力的关键时期。
通过在建构游戏中进行合作,可以锻炼幼儿的团队意识、沟通技能、分工合作能力等,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团队意识在建构游戏中,大班幼儿通常需要协作完成一件事情,比如搭建一个城堡、修建一辆火车等。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一起商讨、一起决策、一起行动。
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一个团队可以完成比单个人更大的事情,也可以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听取他人意见,形成和谐的团队氛围。
二、提高沟通技能在建构游戏中,大班幼儿需要和其他小朋友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听取他人的建议。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用语言去交流,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讨论、商量,他们能够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自己的耐心和倾听能力。
三、锻炼分工合作能力在建构游戏中,大班幼儿通常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比如一起搭建一座大楼,有的人负责搭建楼房的结构,有的人负责贴纸装饰,有的人负责清理场地等。
这样的活动可以锻炼孩子分工合作的能力,让他们明白每个人的工作都是很重要的,只有各尽其责,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
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建构游戏中,大班幼儿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搭积木的时候不够稳固、做手工的时候颜料不够、设计的图纸不够清晰等。
这些问题需要孩子们一起思索,一起解决。
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能够培养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学会与他人共同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五、促进友谊的形成在建构游戏中,大班幼儿能够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合作,这样的活动能够促进他们之间的友情。
在游戏中,他们可以相互帮助、相互鼓励,这些都会让他们的友谊更加牢固。
在构建游戏中,大班幼儿的合作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这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班幼儿在建构区活动中的同伴交往能力存在的问题
大班幼儿在建构区活动中的同伴交往能力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如下:
1. 缺乏合作意识:有些幼儿可能倾向于个人主义,缺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他们可能更关注自己的兴趣和目标,不愿意共享资源或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
2. 社交技巧不足:一些幼儿可能缺乏必要的社交技巧,在与他人交往时缺乏主动性、沟通能力不足等。
他们可能不懂得如何去邀请他人参与活动,或者如何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3. 情绪控制能力不足:部分幼儿可能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情绪失控、易怒或冲动的情况。
他们不够理解其他人的感受,无法适应和调整自己的情绪,这可能会导致同伴之间的冲突和摩擦。
4. 缺乏共享和互助意识:部分幼儿可能缺乏意识到与他人分享和帮助的重要性。
他们可能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资源或知识,也不愿意主动帮助他人解决困难。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大班幼儿在建构区活动中与同伴的交往,并且阻碍他们的个人发展和合作能力的提高。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培养来促进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农村大班幼儿在建构区域活动时的合作交往能力的现状及原因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明确指出:大班幼儿在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
【1】建构区域活动由于其在幼儿的日常活动的重要作用,是展现儿童本性的重要场所,因此通过研究农村大班幼儿在建构区域活动时的合作交往能力的现状及原因,来观察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研究是合理而有益的。
本研究首先采用观察法和文献法,整理出农村大班幼儿在建构区域活动时的合作交往能力的现状。
接着采用比较研究法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关键词:农村大班幼儿建构区域活动? 合作交往能力正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明确指出:大班幼儿在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
建构区域活动由于其在幼儿的日常活动的重要作用,是展现儿童本性的重要场所,因此通过研究农村大班幼儿在建构区域活动时的合作交往能力的现状及原因,来观察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研究是合理而有益的。
幼儿在搭建时内容比较单一,每次只是围绕那么一两个主题,这说明幼儿的生活经验比较单调,掌握的建构技能水平也不够高。
虽然大班幼儿经常会表现出比较强的合作愿望,在活动区我们也经常看到三三两两的合作画面,但只是表现出共同来做一件事,不会去合理分工来共同完成游戏。
再有教师对幼儿建构区域的指导有误差,往往呈放任状态,认为应该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没有合理的引导,从而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
一、采用观察法和文献法,整理出农村大班幼儿在建构区域活动时的合作交往能力的现状。
(一)观察法1.观察的对象为了有效准确的研究农村大班幼儿在建构区域活动时合作交往能力的现状,特选取230名农村大班幼儿,男125人女105人,利用早晨和中午每天两次入园的区域活动时间进行建构区域活动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为期半年。
2.观察结果综述农村大班幼儿在建构区域活动时和城市大班幼儿的表现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是男孩排斥女孩在建构区域活动。
案例一:进入大班,建构区域活动内容也逐渐复杂了,更加趋向于合作完成一项主题活动,选材上也更加多元化了。
在农村,大班幼儿常常把石子、树叶、草叶、苇叶、纸盒、纸筒、玉米芯、各种秸秆等作为建构的材料。
这些材料让骨子里本来就遗传善于搞建筑的农村父亲的男孩们更加乐于加入建构区域活动,也让女孩在听了几次男孩分享看了几次建构区域作品后蠢蠢欲动,产生了想加入建构区域活动的意念。
当女孩满怀激情欣喜的来到建构区域时,却被男孩排斥:“建构区域是我们男孩玩的区域,你们女孩来干什么?”“你们女孩会干什么呀!”“女孩会盖房子吗?会建树林吗?会建公园吗?”……女孩面对一连串的问题,都去找老师寻求帮助。
老师微笑的对男孩说:“在你们眼里看到的是你们的爸爸在做这些工作,而不是妈妈在做,所以你们有这样的想法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我们毕竟是在进行活动而不是劳动,所以女孩也是能参与的。
无论是在哪个区域,只要是有其他小朋友想和你们一起活动,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我们都要接受他们。
”男孩们这才让女孩参与进去。
二是不能主动分工合作,遇到冲突时不能自己协商解决。
对于农村大班幼儿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知道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一项大型的搭建作品。
但是如何达到有效合作并成功完成作品,就需要孩子们能分工、合作、协商搭建,遇到困难能寻求帮助,活动后能交流与分享。
案例二:搭建活动的主题是《搭建千年秀林》,建构区活动开始了,僮僮拿起苇秆放在区域的中间说:“这是马路。
”泽宇拿起玉米芯把秸秆扒拉开,用玉米芯首尾拼接排成两排说:“不行,这样才像马路。
”其他的孩子也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刚开始就乱成一团。
这样争执了两分钟后还是没有结果,老师就说:“你们都很积极,思维也很好,但是这样争执下去还能搭建好吗?”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撅着小嘴轻声说:“不能。
”老师又接着说:“老师有一个好办法,你们可以先选一个组长,由他来给大家分工,定出每个人搭建哪一部分。
你们推选一个组长吧。
”孩子们通过协商都推选僮僮当组长。
僮僮给孩子们分好工了:泽宇搭建马路,欣怡、李文、宇航搭建不同的树木,僮僮搭建千年秀林指挥部。
三是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出主意、想办法,能向其他伙伴求助或是找老师帮忙。
案例二中,当活动开始了,首先僮僮跟大家说:“我们先让泽宇把容雄公路和千年秀林里面的小路拼接好,然后在搭建其他地方。
”孩子们各自选取材料,泽宇用玉米芯首尾衔接拼接成容雄公路后,又用玉米芯去拼接千年秀林里面的小路,可是发现数量不够了,用请求的语气对其他伙伴说:“这可怎么办呀?”正在挑选材料的其他孩子过来,看看泽宇搭建的路,又看看材料收集箱,一时也没有好办法。
僮僮想了想跑过来用咨询的语气对老师说:“老师,用我刚才用的苇杆可以吗?”泽宇看看苇杆没等老师回答僮僮,就高兴的说:“太好了,正好苇杆的数量多,足够用来拼接千年秀林里面的小路了。
”老师点点头对泽宇说:“很好,僮僮的建议非常好,这样小路的材料解决了。
但是小路的路线是怎样的呢?你有没有清晰的思路啊?”泽宇看了看墙上的千年秀林的绘画,舒展开紧锁的眉头,指着画微笑的对老师说:“老师,能不能跟这上面一样呀?”老师用肯定的语气微笑的对他说:“当然可以,非常好!你们继续吧,老师期待你们的作品。
”宇航选取了菜叶来当树木,欣怡和李文都选取了苇叶来当树木。
老师看见后,说:“欣怡、李文,你们俩怎么能选同一种材料呢。
千年秀林的树种类繁多,你们应该选择不同的材料。
”欣怡和李文觉得有道理,但是选什么材料呢?两个人在材料收集箱旁边看了看,欣怡说:“李文,你看,用这个绿色的毛线行吗?”李文说:“毛线虽然是绿色的,但是看上去没有形状,不像树呀。
”说完,李文忽然嘴角微微上翘,说:”欣怡,小草怎么样?是绿色的,又有形状,看上去很像树呢!”欣怡拿起小草,高兴的说:“真的很好!就用这个吧。
”于是她们选取了早晨从幼儿园拔下来的小草当树木。
僮僮选取纸盒来搭建千年秀林的指挥部。
四是理解规则的意义,但是不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活动规则。
进入大班的农村幼儿虽然有了规则意识,知道活动时必须遵守活动规则,但是在制定活动规则时,总是不能达成一致意见,都想把自己想的作为活动规则,让其他孩子都听自己的。
案例三:建构活动开始了,孩子们定的主题是“永不垮掉的高楼”。
就是先用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木制的积木叠成很高的高楼,让后所有人依次每人每次抽掉一块积木,积木被抽掉后高楼不能倒了。
主题确定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制定活动规则,李茗琪说:“我当组长,我来制定规则。
”话音刚落,苏宇航就撅着小嘴说:“你可以当组长,但是我也想制定规则,我们一起制定吧。
”张锦依看看他俩说:“我也想制定。
”李茗琪只好答应了。
但是他们又为由谁来叠高楼争论起来,张锦依说她来叠高楼,苏宇航说他来叠高楼,李茗琪双手打了一个停止的手势说:“别争了,我们每人叠一层吧。
”“好!”三人达成一致意见了,高楼很快就叠好了。
该抽积木了,怎么抽呢?李茗琪说从上往下抽,苏宇航说从下往上抽。
最后张锦依说:“我看随便抽吧,想抽哪层就抽哪层比较好,只要不让高楼垮掉就行。
”最后三人都接受了张锦依的提议。
(二)文献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明确指出大班幼儿在人际交往中的目标是:能想办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戏,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能主动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
【2】庞丽娟和秦旭芳认为,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
【3】我国研究者张丽玲(2000)发现,男女组合方式不同,儿童的合作水平也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男孩与男孩组合的合作水平高于男孩与女孩组合,男孩与女孩组合又优于女孩与女孩组合。
【4】喻小琴(2011)也采用文献法对儿童合作行为进行了综述。
【5】其他有关大班幼儿在建构区域合作能力研究的结果中写到:缺乏高水平合作。
所谓高水平合作是积极合作行为,调查发现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发生的积极合作行为次数较少。
有些建构能力较强的幼儿不愿意同其他幼儿进行协作,不愿意帮助其他幼儿顺利完成任务;即使给予帮助,在帮助过程中也会表现得及其没有耐心,并急于向教师、伙伴展示自己的成果,以期得到表扬。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幼儿阶段,虽然他们能够初步了解他人的想法,但是却不能换位思考,自我表现欲较强,消极面对合作行为,影响积极合作行为的发展。
二、采用比较研究法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确定比较的问题:在农村,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孩子的爸爸都从事体力劳动,比如瓦工、木工、在建筑队当小工或是种地等等,妈妈不能从事爸爸这样的工作,而是从事一些比较轻松的工作,比如在服装厂做衣服、穿拉锁或是在家看孩子做饭做家务等等。
这就使孩子从小就会有一种偏激的看法:女孩子干不了有关建筑的事情。
所以,当女孩子去建构区域时会遭到男孩子的排斥。
因此把男孩排斥女孩在建构区域活动作为比较研究的问题。
选好了比较的主题,接下来要确定比较的范围。
该案例选择了一个班的230名幼儿,男125人,女105人。
确定比较标准:既然从家庭环境来研究,就要涉及到孩子的父母,所以比较的标准定为:父母的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文凭和高中以下文凭);父母的工作性质(务农,事业单位,个体);工作地点(本地工作,外地工作)。
收集和整理资料:通过家访、问卷以及观察孩子在园的表现情况得出以下结论比较分析:从上表不难看出,在农村的大班幼儿的父母文化水平偏低,大多以务农为主,在闲时,父母一般都会去外地打工挣钱,孩子只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综合上表总结出孩子的合作现状:在建构区域活动时,我发现父母文化水平高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善于合作,父母在事业单位上班或是个体户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的合作能力强,父母在本地工作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的合作能力强。
结论:父母文化水平低、外出打工不在孩子身边,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以及父母工作的难易不同,导致大部分男孩子会认为女孩不会在建构区域进行建构活动。
综上所述,是我们课题组经过半年的时间,总结出的农村大班幼儿在建构区域活动时的合作交往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做合格的引导者、观察者、评价者,让幼儿有效地在区域活动进行游戏。
参考文献: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③庞丽娟,秦旭芳.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关系【J】.幼儿教育,1999,(9):14-15.④李幼穗,张丽玲,戴斌荣.儿童合作策略水平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 (4):425-429⑤喻小琴.儿童合作行为研究综述【J】安康学院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