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
- 格式:docx
- 大小:15.14 KB
- 文档页数:2
脑脊液指标解读
脑脊液正常值及临床意义需要根据常规检查来确定,脑脊液常规检查内容包括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糖、氯化物等,具体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如下。
1.白细胞计数:
脑脊液中白细胞正常值为(0-5)×10^6/L。
如果白细胞计数增多,多见于脑脊髓膜炎和脑实质发生的炎性病变,如果白细胞增多为轻度或中度,但以单核细胞为主,多见于病毒性的脑炎,如果是以大量的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增多为主,多是亚急性或慢性的感染;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时,主要见于寄生虫感染。
2.蛋白质:
人体脑脊液中蛋白质因穿刺方式不同,标准也有所不同,腰椎穿刺正常值是0.15-0.45g/L,脑室穿刺正常值是0.05-0.15g/L,脑池穿刺的标准是0.10-0.25g/L。
蛋白质含量升高多见于炎症、肿瘤或出血,尤其是同时出现糖含量降低时,发生可能性更大。
3.糖: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糖的含量应低于血糖,一般在2.5-4.4mmol/L。
如果脑脊液糖含量低,伴有高热,提示有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或真菌感染的可能。
4.氯化物:
脑脊液中氯化物的正常值为120-130mmol/L,氯化物和糖同时降低,
意味着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情况。
除此之外,正常人脑脊液应呈无色透明状。
如果是血性或粉红色,意味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如果呈云雾状,一般是细菌感染引起,如果有纤维蛋白膜形成,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脑脊液处理措施引言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是脑和脊髓周围的液体环境。
它由脑室系统和脑脊液分泌组织产生,通过脑脊液循环系统进行循环和吸收。
脑脊液在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功能、提供保护和代谢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脑脊液可能需要被处理,例如在脑脊液分析、脑脊液排放或脑脊液引流过程中。
本文将介绍脑脊液处理的一些常见措施。
1. 脑脊液采集脑脊液采集是获取脑脊液样本进行分析的过程。
通常在临床检查和研究中,需要对脑脊液进行采集以获取相关信息。
常见的脑脊液采集方法包括腰椎穿刺和脑脊液引流。
在进行脑脊液采集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包括消毒、麻醉和选择采集位置等。
采集完成后,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及处理脑脊液样本。
2. 脑脊液分析脑脊液分析是通过检测脑脊液中的生化指标、细胞学特征和微生物学指标等,进行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监测的一种方法。
脑脊液分析的结果可以提供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信息。
在进行脑脊液分析时,需要一定的处理措施来确保脑脊液样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脑脊液分析的常见指标包括蛋白质含量、细胞数、糖含量和微生物学指标等。
为了获得准确的结果,通常需要采用严格的实验室方法和质量控制。
对脑脊液样本进行离心、离心上清液和沉淀液的分离,可以帮助获得更清晰的分析结果。
3. 脑脊液排放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对脑脊液进行排放。
脑脊液排放可以通过脑脊液引流管或脑室-腹腔分流管等装置进行。
脑脊液排放的目的是减少脑脊液的体积和压力,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减轻脑脊液压力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在进行脑脊液排放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需要确保排放过程中脑脊液的流量和压力稳定。
其次,排放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最后,排放完成后,需要对排放设备进行适当的清洁和消毒,以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4. 脑脊液引流脑脊液引流是通过植入脑室-腹腔分流系统或其他引流设备,将脑脊液引流到腹腔或其他部位。
脑脊液的循环途径
脑脊液是一种在大脑和脊髓中循环的透明液体,它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包括
保护大脑、提供养分和移除废物等。
脑脊液的循环途径是指它在体内的循环路径,下面将介绍脑脊液的产生、循环和吸收过程。
脑脊液的产生
脑脊液主要由脑室系统中的脉络丛细胞产生。
这些细胞通过血浆中的物质,如水、葡萄糖、电解质等,在脑室内形成脑脊液。
同时,脉络丛细胞还能分泌一种脑脊液特有的蛋白质,帮助维持脑脊液的正常成分。
脑脊液的循环
脑脊液的循环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脑室系统和脑脊膜。
脑室系统循环
脑脊液首先在侧脑室中产生,然后通过中脑脑室、第四脑室和脑脊液囊进入蛛
网膜下腔。
在蛛网膜下腔中,脑脊液对脑组织提供支持和保护作用。
接着,脑脊液通过蛛网膜下腔的小孔进入脑脊液囊,最终被吸收并排出体外。
脑脊膜循环
脑脊膜循环是指脑脊液通过脑脊膜的途径循环。
脑脊液从蛛网膜下腔流向小脑
裂池和颅底区域,通过蛛网膜孔进入下颅窝脑脊液池,最终进入淋巴系统。
脑脊液的吸收
脑脊液的吸收主要通过颅骨和颈部的淋巴系统完成。
慢性脑室系统的脑脊液会
通过蛛网膜下腔的小孔进入蛛网膜下腔及脑脊液囊,然后进入颅底和脑室池。
这些区域的脑脊液最终被吸收到颈部淋巴系统中,从而维持脑脊液的动态平衡。
综上所述,脑脊液的循环途径包括脑室系统循环和脑脊膜循环,通过这些途径,脑脊液得以不断地产生、循环和吸收,维持着大脑和脊髓的正常功能。
脑脊液电影诊断标准
脑脊液(CSF)电影是一种医学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观察脑脊液在脊椎管内的流动情况。
这种检查通常被用于评估脑脊液的动力学和检测可能的异常,如脑脊液循环障碍或脊膜瘤等。
脑脊液电影的诊断标准通常取决于医生对图像的解读,而这可能因医院、地区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医生可能会关注以下方面:
脑脊液流动速度:正常的脑脊液流动应该是持续而均匀的。
异常的流动速度或中断的流动可能是潜在问题的指标。
脑脊液循环动力学:医生可能关注脑脊液在脊椎管中的运动和循环模式。
不正常的循环动力学可能与脑脊液压力异常或阻塞有关。
脊膜瘤或其他结构:脑脊液电影可以用于检测脊膜瘤等异常结构的存在。
脊膜瘤是脑脊液腔内的囊肿,可能影响脊液的正常流动。
椎管和颅底区域的解剖结构:医生可能关注椎管和颅底区域的解剖结构,以便评估可能存在的异常或病变。
需要注意的是,脑脊液电影通常作为辅助检查来使用,医生可能
会结合临床症状、其他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来综合判断。
诊断标准和解读应该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并且可能因病人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患者应与医生沟通,了解诊断结果并获得相关建议。
医学检验脑脊液知识点总结一、脑脊液的概述脑脊液是由脑脊膜细胞分泌的透明无色液体,主要包括脑室内脑脊液和脑室外脑脊液,是维持脑组织微环境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功能包括提供脑组织的机械支撑、调节脑脊间质的成分、维护脑代谢和排除代谢产物等。
二、脑脊液的采集1.腰椎穿刺腰椎穿刺是最常用的脑脊液采集方法,通过在腰椎间隙穿刺椎管,能够直接获取脑脊液。
适用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瘤等的诊断和治疗。
2.经颅穿刺经颅穿刺是在脑室、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注射药物或抽取脑脊液的方法,适用于脑脊液引流、血行性疾病的脑脊液检查等。
3.脊髓外导管脊髓外导管是通过椎弓切开直接将导管放入蛛网膜下腔,用于脑室外引流、脑积水、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的治疗。
4.蛛网膜下腔穿刺蛛网膜下腔穿刺是通过在脑脊液腔注射药物或抽取脑脊液的方法,适用于脑膜炎、脑积水、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的治疗和检查。
三、脑脊液的理化检查1.外观正常脑脊液外观为透明无色,无血性或浑浊,无血迹和异物,浑浊或混浊可能表示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等。
2.颜色正常脑脊液颜色无色或微黄,有血迹使颜色变为红褐色或黄褐色,代表脊髓脊-膜出血。
3.透明度正常脑脊液透明度高,浑浊、混浊可能表示有炎症、蛋白质含量高、白细胞增多等。
4.化学检查①蛋白质含量:正常成人脑脊液蛋白浓度为0.15-0.45g/L,增加可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脑肿瘤、脑代谢病和变性疾病等。
②糖含量:正常成人脑脊液葡萄糖浓度为2.5-4.5mmol/L,降低可能见于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5.细胞学检查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包括细胞计数和形态学检查,能够明确细胞数量和类型,用于白血细胞增高的疾病诊断,如脑膜炎、脑脊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瘤等。
四、脑脊液的微生物学检查1.细菌培养脑脊液细菌培养是用于细菌感染的诊断,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等。
2.真菌培养脑脊液真菌培养是用于真菌感染的诊断,如念珠菌、曲霉菌、白念珠菌等。
脑脊液培养及鉴定脑脊液培养及鉴定是一种用于检测脑脊液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脑脊液是一种透明无色的液体,主要存在于脑脊液腔中,起着保护和支持神经组织的作用。
当脑脊液发生感染时,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疾病,如脑膜炎和脑脊髓炎等。
因此,对脑脊液进行培养和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脑脊液培养是将脑脊液样本放入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富养液培养基中,并在适宜的温度和氧气条件下进行培养。
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为微生物提供了繁殖所需的条件,温度和氧气条件则模拟了微生物在人体内的生长环境。
通过培养,可以让潜在的病原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繁殖,形成可见的菌落。
在进行脑脊液培养之前,需要先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包括对脑脊液样本的离心和过滤,以去除其中的细胞和杂质。
接下来,将处理后的脑脊液样本均匀涂布在培养基表面,并将培养基培养在适宜的条件下。
通常,培养时间为24至48小时。
脑脊液鉴定是通过观察培养出的菌落形态和性状来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如颜色、大小、形状和质地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生理和生化试验来鉴定微生物的特性,如产气、产酸、产酶等。
这些试验可以帮助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并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脑脊液培养及鉴定在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养和鉴定,可以确定感染的病原微生物,进而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此外,还可以判断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确定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脑脊液培养及鉴定还可以用于监测疾病的病情进展和预测预后。
然而,脑脊液培养及鉴定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注意事项。
首先,培养结果需要一定的时间,通常需要24至48小时。
在等待结果期间,临床医生可能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治疗。
其次,脑脊液培养及鉴定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以避免样本被外源性微生物污染。
此外,某些微生物可能具有特殊的生长要求,需要特殊的培养条件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
脑脊液培养及鉴定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测方法,可以帮助确定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并指导临床治疗。
脑脊液送检规范标准最新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是存在于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的无色透明液体,其送检对于诊断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脑脊液送检的最新规范标准:一、样本采集1. 采集前应确保患者处于平静状态,避免情绪波动或身体活动影响样本质量。
2. 采集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使用一次性无菌腰椎穿刺针。
3. 采集量一般为10-20毫升,分装至两个无菌试管,一个用于生化和细胞学检查,另一个用于微生物学检查。
二、样本处理1. 采集后立即送检,避免样本暴露于室温过长时间,以免影响细胞活性和生化成分。
2. 如不能立即送检,应将样本置于2-8°C冷藏,但不宜超过2小时。
3. 避免剧烈摇晃或离心,以免破坏细胞形态。
三、样本检测1. 细胞计数:评估红细胞、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
2. 生化分析:检测蛋白质、葡萄糖、氯化物等含量。
3. 微生物学检查:包括细菌培养、病毒检测等。
4. 免疫学检测:如有必要,进行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检测。
四、结果解读1. 结果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2. 注意区分生理性变化和病理性变化,避免误诊。
五、质量控制1. 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体系。
2. 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 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检测技能和质量意识。
六、安全措施1. 严格遵守生物安全规范,防止交叉感染。
2. 处理样本时,工作人员应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3. 废弃物应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定进行处置。
七、记录和报告1. 详细记录样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采集时间等。
2. 报告应清晰、准确,包含所有检测项目的结果及必要的解释说明。
八、患者指导1. 向患者解释脑脊液检查的目的、过程及可能的风险。
2. 提供术后护理指导,如需要时指导患者如何缓解穿刺部位的不适。
以上规范标准旨在确保脑脊液送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
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
(1)红色:常因出血引起,主要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
(2)黄色:常因脑脊液中含有变性血红蛋白、胆红素或蛋白量异常增高引起,见于蛛
网膜下腔出血,血清中胆红素超过256/μmol/L或脑脊液中胆红素超过8.6μmol/L时,可使脑脊液黄染;椎管阻塞(如髓外肿瘤)、多神经炎和脑膜炎时,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1.5g/L)而呈黄变症。
(3)乳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多所致,常见于各种化脓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等。
(5)褐色或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等。
2.透明度
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
病毒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梅毒等由于脑脊液中细胞数仅轻度增加,脑脊液仍清晰透明或微浊;结核性脑膜炎时细胞数中度增加,呈毛玻璃样混浊;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细胞数极度增加,呈乳白色混浊。
3.凝固物
4.正常脑脊液不含有纤维蛋白原,放置24h后不会形成薄膜及凝块。
当有炎症渗出时,因纤维蛋白原及细胞数增加。
可使脑脊液形成薄膜及凝块。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静置1~2h即可出现凝块或沉淀物;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24h后,可见液面有纤细的薄膜形成。
蛛网膜下腔阻塞时,由于阻塞远端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常高达15g/L,使脑脊液呈黄色胶胨状。
5. 压力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0.78~1.76kPa(80~180mmH20)或40~50滴/min,随呼吸波动在10mmH20之内。
儿童压力为0.4~1.0kPa(40~100mmH2O)。
若压力超过200mmH2O,放出脑脊液量不应该超过2ml,若压力低于正常低限可做动力试验,以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
脑脊液压力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颅内各种炎症性病变;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等颅内非炎症性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颅外因素;还有其他如咳嗽、哭泣,低渗溶液的静脉注射等。
脑脊液压力减低主要见于脑脊液循环受阻;脑脊液流失过多;脑脊液分泌减少等因素。
(二)化学检查
1. 蛋白质测定
(1)蛋白定性试验(Pandy试验)
【参考值】
阴性或弱阳性。
(2)蛋白定量试验
【参考值】
腰椎穿刺儿童为
0.20~0.405g/L;成人为0.15~0.45g/L.
【临床意义】
蛋白含量增加见于:①脑神经系统病变:常见于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时显著增加,结核性脑膜炎时中度增加,病毒性脑膜炎时轻度增加)、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等)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尿毒症及脱水等)药物中毒(乙醇、酚噻嗪、苯妥英钠中毒等)。
②脑脊液循环障碍:如脑部肿瘤或椎管内梗
阻(脊髓肿瘤、蛛网膜下腔粘连等)。
③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加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如GuiUain-Barre综合征、胶原血管疾病、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病等。
2.葡萄糖测定
【参考值】
2.5~4.5mmol/L.
【临床意义】
脑脊液中葡萄糖食含量降低见于:
①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中糖含量可显著减少或缺如。
②结核性脑膜炎。
③累及脑膜的肿瘤(如脑膜白血病)、结节病、梅毒性脑膜炎、风湿性脑膜炎、症状性低血糖等都可有不同程度的糖减少。
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增高主要见于病毒性神经系统感染、脑出血、下丘脑损害、糖尿病等
3.氯化物测定
【参考值】
120~130mmol/L.
【临床意义】
结核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氯化物明显减少,
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氯化物可减少;
非中枢系统疾病如大量呕吐、腹泻、脱水等造成血氯降低时脑脊液中氯化物减少。
脑脊液中氯化物含量增高主要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炎、尿毒症、呼吸性碱中毒等。
(三)显微镜检查
直接计数法:小试管内放入冰醋酸1-2滴,转动试管,使内壁沾有冰醋酸后倾去,然后滴加混匀的脑脊液3-4滴,数分钟后,混匀充入计数池,按白细胞计数法计数。
计数两个计数池内四角大格和中央大格共10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n即为1uL脑脊液中白细胞总数。
计算公式:N=n×106/L
【参考值】
细胞计数成人(0~8)×106/L;儿童(0~15)×106/L.
【临床意义】
脑脊液中细胞增多见于: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①化脓性脑膜炎细胞数显著增加,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②结核性脑膜炎细胞中度增加,但多不超过500×106/L,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同时存在是本病的特征。
③病毒性脑炎、脑膜炎。
细胞数仅轻度增加,一般不超过1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
④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细胞数中度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
(2)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性疾病:细胞数可正常或稍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脑脊液中找到白血病细胞,可诊断为脑膜白血病。
(3)脑寄生虫病:脑脊液中细胞数可升高,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离心沉淀镜
检可发现血吸虫卵、阿米巴原虫、弓形虫、旋毛虫的幼虫等。
(4)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均匀血性脑脊液。
除红细胞明显增加外,还可见各种
白细胞,但仍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出血时间超过2~3天可发现含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