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严勇刚2013.11
- 格式:ppt
- 大小:5.34 MB
- 文档页数:82
第2课《六国论》教案:一.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1.实词,如:弊(名)赂(动)亏(动)与(动)判(形)数(名)事(动)道(名)厥(代)速(动)等。
2.虚词,如:率盖始然则向使至于等。
3.古今义容易弄混的词,如:其实祖父故事至于等4.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省略句、被动句的翻译等。
[教学难点]一.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是要点。
二.在基础知识方面,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教学步骤]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
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
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
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二、解题1、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
《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
六国论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六国论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
六国论原文赏析5篇六国论原文赏析1六国论作者:苏辙原文: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赏析: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
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
《六国论》课件Slide 1: 《六国论》的背景
1.1 秦朝的崛起和统一六国
1.2 孙子的《兵法》和谋略思想的兴起
1.3 商鞅的变法和法家思想的发展
Slide 2: 《六国论》的主要内容
2.1 风水论:地形地势的重要性
2.2 君臣关系:君主和臣下应该相互尊重
2.3 政治经济论:国家的经济实力是重要的
2.4 内外关系论:国内稳定和外交关系的重要性
Slide 3: 《六国论》的影响
3.1 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
3.1.1 风水论和玄学思想的传承
3.1.2 政治哲学和国家治理思想的启示
3.2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2.1 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3.2.2 推进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Slide 4: 《六国论》的现实意义
4.1 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4.1.1 着重强调君臣关系和正确的领导方式
4.1.2 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4.2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4.2.1 遵循中国的国情和历史条件
4.2.2 坚持改革开放和持续发展的道路
Slide 5: 结束语
5.1 回顾《六国论》历史地位和影响
5.2 总结《六国论》现实意义和价值
5.3 展望《六国论》在未来的发展和应用。
●备课资料一、课文析读1.“论”的特点刘勰说,论是“弥纶(统摄、综合)群言,而研精一理”(《文心雕龙·论说》),这是单就论的内容说的。
陆机则说:“论精微而朗畅。
”这就把论的内容和语言两方面的特点都说到了。
由这些论述来看,古代的论和今天的议论文在实质上并无多大差别:在提出观点的时候要考虑到各方面的意见及情况,并周密地加以论证,语言要准确、鲜明。
2.词语补注3.《六国论》赏析苏洵有感于北宋统治者屡向契丹、西夏纳贡以求苟安而写此文,表面看是论六国灭亡之由,实则说古道今,以古喻今。
全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第二部分,用“割城”一事具体论证赂秦之弊;第三部分,用齐、燕、赵三国未赂秦而为秦所灭的事实·论证“不赂秦者以赂秦者丧”,进一步说明赂秦之弊;第四部分,总结六国灭亡的经验教训,提出应礼待天下谋臣奇才,全力对敌,不为敌人的积威所劫;第五部分,面对现实,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屈辱妥协的对外政策,抗击外敌。
“安内以养外”是北宋统治者的国策,苏洵在本文中以六国赂秦而丧亡的历史教训告诫统治者,如步六国之后尘,必蹈六国之覆辙;并且进一步指出,六国与秦均为诸侯国,六国虽然势弱,但若不赂秦,犹有取胜之可能,以宋朝之大,面对外敌,一味妥协屈服,输帛纳银,实为“在六国下”的可耻行径。
文章借论史而抨击朝政,并且恰中要害,表现了作者卓越的政治见解、无畏的政治勇气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全文论点明确,论证严密,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高屋建瓴,统摄全篇。
全文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层层展开论述,不但从割地赂秦、“不赂者以赂者丧”方面进行论述,而且还从六国怎么做才不至灭亡,北宋统治者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等方面展开议论。
使全文中心突出,条理清晰,说理透辟,结构缜密,具有极大的说服力。
这是一篇史论文章,但并非就事论事,流于枯燥、死板。
六国论原文、注释及赏析《六国论》是苏洵写的一篇古论文,论述的是战国时期六国灭亡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与原因,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为了警示北宋当时的统治阶级。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六国论原文、注释及赏析,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六国论原文、注释及赏析篇1六国论作者: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③”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
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
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4)。
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而犹有可以(28)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论〉课文分析(2009-04-27 05:29:34)转载▼分类:教案标签:教育一、作者简介《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
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汴京。
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
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
•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就叫做《嘉祐集》。
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二、课文分析《六国论》是《权书》中的一篇。
原题只有《六国》两个字,因为《权书》和《衡论》都是评论性的文章,所以后来才在六国后面加上了个“论”字。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
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
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
本文的时代背景可参看有关备课参考资料。
《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破灭”和后文的“颠覆”、“革灭”、“迁灭”都是灭亡的意思。
“兵”这儿是本义,兵器、武器。
“弊”是毛病、病根儿。
赂秦的“赂”念lù,本来是指送给别人物品,本文则专指割地。
“赂秦”一词出自汉代贾谊的《过秦论》。
其中有“从(zòng)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一句。
“从”指合纵,“约”指六国订立的盟约。
所以“赂秦”就专指诸侯割让土地给秦国这件事。
《六国论》的第一句的意思是:六国的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没有打好,而是病根儿在于把土地献给秦国。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力亏”指削弱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