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案_12
- 格式:doc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3
⼋年级地理下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我国国⼟⾯积⼤,地理错综复杂,下⾯是⼩编给⼤家带来的⼋年级地理下册第⼋章重要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年级地理下册第⼋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章认识跨省区域 第⼀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原 1、黄⼟⾼原是世界最⼤的黄⼟堆积区,是世界⽔⼟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2、⾃然状况: (1)范围:东起太⾏⼭,西⾄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
属于暖温带,半⼲旱区,位于第⼆级阶梯,四⼤地理区域的北⽅地区。
位于黄河的中游地区。
(图8.1 p66) (2)黄⼟物质来源——“风成说”占主导地位,黄⼟⾼原的黄⼟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壁吹过来的。
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地⾯破碎,沟⾕密度⼤,平地少,斜坡多,沟⾕两侧常出现直⽴的陡崖。
(3)其他:五岳中的华⼭位于本区,全国⼗⼤旅游胜地五台⼭位于本区,同时它还是全国最⼤的煤炭能源产地,其中⼭西省最多。
3、⽔⼟流失:(图8.4 p68) 原因:(1)⾃然:黄⼟⼟质疏松的特性;降⽔集中在7、8⽉,多暴⾬; (2)⼈为:地表裸露,缺少植被保护;⼈类活动使植被破坏。
危害:(1)带⾛地表肥沃⼟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2)使沟⾕增多、扩⼤、加深,导致耕地⾯积减少; (3)向黄河下游输送泥沙,使下游形成“地上河”,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困难。
我国⽔⼟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在黄⼟⾼原、四川盆地、云贵⾼原、都位于第⼆级阶梯。
(图8.8 p70,阅读材料p71) 4、脆弱的⽣态环境:黄⼟⾼原地形破碎,⽓候较为⼲旱,不仅⽔⼟流失严重,⽽且多种⾃然灾害频发:旱灾、洪涝灾害、泥⽯流、滑坡和塌陷。
最严重的⾃然灾害是旱涝灾害。
所以这⾥的环境特别容易遭到破坏,⽽且破坏后不易恢复。
本区的⼈地关系是恶性循环。
(图8.10 p71) 5、⽣态建设和环境改善: (1)植树种草等⽣物措施,建梯⽥、修挡⼟坝等⼯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流失; (2)控制⼈⼝增长,合理安排⽣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地⽅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第八章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成因;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
3.能够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并能够通过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
4.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文原因,并能够提出治理与保护的措施。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整理学习内容,使学生认识到“黄土”是黄土高原的中心事物,认识到区域的中心事物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生态建设。
教学难点:造成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教学课件学生:收集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图片、黄土高原的形成相关资料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引入新课:师: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大家边欣赏边思考:歌中描绘的是什么地方?从片中我们能看到些什么是能反映当地风土人情或地方特色的?[播放幻灯片2]:生:(略)师:对,这里有安塞腰鼓、窑洞、剪纸、窗花、秧歌、黄土、黄河……还有这里纯朴的民风、豪放的性格。
是啊,中华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屹立于东方,与西方蓝色海洋文明相对,人们把华夏文明称誉为黄土文明,而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养育炎黄子孙的黄河又依偎在黄土高原的怀抱中。
每当我们谈起这条母亲河,谈起华夏文明,必然会联想起这片黄土高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块黄土地,翻翻它的历史,看看它的现在,设计一下它的未来。
讲授新课:[板书]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1、位置[播放幻灯片3]师:看图回答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几级阶梯?其周围的地形区及分界线是什么?生:(略)师:北以长城为界与内蒙古高原相邻;东以太行山为界与华北平原相邻;南以秦岭为界与四川盆地相邻;西至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外的乌鞘岭(甘肃省)。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借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
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缺少对黄土高原综合印象了解不够。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中图文并茂资料和多媒体辅助活动,联系乡土知识,采用读图分析法,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法、激励教学法等。
使学生对黄土高原整个区域学习掌握了一定规律,提高了学生技能,达到了思想和文化素养共提高,完成了黄土高原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资料学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1 、黄土高原的范围、位置和特征;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1 、黄土高原的成因;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与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和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家乡黄土高原每个人都是环境灾难的制造者,也是环境灾难的受害者,更是环境灾难的治理者,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来参与环保: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垃圾分类,循环回收,救助物种,保护自然。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同时思考图中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形区?你是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黄土高原,去把握她的脉搏,倾听她的心声。
师活动4:读图找出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
阐释:多种气候类型的交界处,因此,气候较复杂,
不稳定,生态环境也不稳定。
人类活动破坏会使得
环境难以修复。
活动5:气温降水图
阐释:降水季节分布不均,集中夏季易形成暴雨
活动6:读资料分析黄土土质
阐释:疏松,颗粒细小,均一,有直立性;(为后
面分析黄土高原形成和水土流失形成黄土地貌、特
色民居铺垫)
生活动4:在图中找到三种气候类型
活动5:根据气温降水图分析推理其特点
活动6:根据材料分析黄土土质
学习主题4: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问题策略:动态读图演示分析
师活动7:分析黄土高原的可能形成原因
阐释:“水成说”被黄土的均一性这一证据否
定了。
“风成说”有风选的证据。
因此,是风
吹来的黄土高原。
生活动7:风吹来?水带来的?
学习主题5:黄土高原地貌的特征
问题策略:读图绘图演示分析
师活动8:分析黄土高原的可能形成原因
阐释:“水成说”被黄土的均一性这一证据否
定了。
“风成说”有风选的证据。
因此,是风
吹来的黄土高原。
活动9:绘图演示黄土高原地貌的演变过程
阐释:雨水长期冲刷导致黄土高原出现了
“塬——梁——峁——川”四种地貌特征
活动:谷歌地图卫星图片动态演绎总体特征
生活动8:风吹来?水带来的?
活动9:图文转化,在卫星图中辨识出四种
地貌特征
反馈检测:
学习主题6:自然环境对地区民俗、民居的影响
问题策略:读景观图分析
师活动10:分析窑洞景观图
阐述:看到玉米(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活动11:信天游的曲调特色、安塞腰鼓高亢,
奔放,跟沟壑遍布有直接关系;白羊肚头巾:
防风沙、防晒、御寒
生活动10、11:根据图文资料进行分析
反馈检测:
五、板书
六、反思
1.黄土高原内容不算多,但是对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理解需要提供卫星航拍图片提高学生的理解
2.塬梁峁川地貌的形成原理需要动态展示给学生
3.通过谷歌地球和板图板画,充分结合了传统教学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
4.不足的地方是练习讲授的过程学生讨论活动的时间偏少,学生重点通过理解知识,落实笔记,检测反馈通过率高,明显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围绕着理解而展开的知识建构能够在这节课中充分体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