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租佃制度述略
- 格式:pdf
- 大小:234.45 KB
- 文档页数:8
清朝土地制度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土地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
清朝初期,统治者通过大规模的圈地,将大量土地分配给满族贵族和八旗子弟。
圈地的范围广泛,导致大量汉族农民失去了土地,被迫流离失所。
这种圈地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矛盾。
同时,清朝依然实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地主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土地,使得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许多农民沦为佃农,遭受地主的剥削。
清朝的土地还分为官田和民田。
官田包括皇室庄田、旗地、屯田等。
皇室庄田是供皇室享用的土地;旗地则是分配给八旗子弟的土地;屯田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民田则是指农民所拥有的土地,但实际上大部分民田也被地主所控制。
在土地的经营方式上,租佃制是最为常见的。
佃农向地主租种土地,缴纳地租。
地租形式多样,有实物地租、货币地租等。
地主往往会凭借对土地的所有权,对佃农进行苛刻的剥削,要求高额的地租,并对佃农的生产和生活进行严格的控制。
清朝政府也对土地进行了一定的管理和登记。
通过鱼鳞册和黄册等手段,记录土地的占有和使用情况,以便征收赋税。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官吏的腐败和土地兼并的不断发展,这些登记制度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土地的真实情况,导致赋税的不公平和政府财政的困难。
为了保障农业生产,清朝政府也采取了一些鼓励垦荒的政策。
对于新开垦的土地,给予一定期限的免税优惠,以吸引农民开垦荒地。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耕地面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土地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
尤其是在晚清时期,外国列强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大量农民破产,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总的来说,清朝的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也给广大农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成为清朝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根源。
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制度,最终也加速了清朝的衰落和灭亡。
清朝土地制度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永佃制度明清永佃制度一、概述永佃制度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中的一种,其主要特点是农民可以长期占有耕种土地,而不必担心被地主驱逐。
明清时期,永佃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永佃制度的历史背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土地问题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在唐宋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土地私有化趋势日益加强。
到了明清时期,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为了保障农民的权益和稳定社会秩序,政府开始推行永佃制度。
三、永佃制度的基本内容1. 土地所有权归属于地主:根据永佃制度规定,土地所有权归属于地主。
但是,在使用上限定了农民有优先使用权,并且可以长期占用耕种。
2. 农民有稳定收入来源:在永佃制度下,农民可以长期占用耕种土地,不必担心被地主驱逐。
这样就能够保障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并且有了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
3. 土地流转受限:在永佃制度下,土地的流转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农民可以将土地租赁给其他人使用,但是必须经过地主同意,并且不能将土地卖掉。
4. 土地税收问题:在永佃制度下,农民需要向地主交纳一定的土地租金和税收。
但是,在明清时期,政府开始对土地税收进行规范,并且实行了减免政策,使得农民负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四、永佃制度的实施情况1. 晚明时期:在晚明时期,永佃制度得到了初步实施。
此时,永佃制度还存在很多不完善和漏洞,导致其效果并不理想。
2. 清代初期:在清代初期,由于国家政策的推动和社会形势的变化,永佃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此时永佃制度已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清代中后期:在清代中后期,由于政府的腐败和社会矛盾的加剧,永佃制度开始出现一些问题。
一些地主利用永佃制度对农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导致社会秩序的不稳定。
五、永佃制度的影响1. 保障了农民的权益:在永佃制度下,农民可以长期占有耕种土地,不必担心被地主驱逐。
这样就能够保障农民的权益和稳定社会秩序。
清朝时的土地出租协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清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土地出租制度在农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清朝时的土地出租协议为主题,探讨其对土地所有权、农民权益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清朝时期,土地出租制度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农村土地利用方式。
根据这一制度,地主可以将自己的土地租给农民,以换取租金或部分农产品作为回报。
土地出租协议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租金数额、使用期限以及耕种方式等内容。
土地出租协议在清朝时期对土地所有权和出租权的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尽管土地所有权依然掌握在地主手中,但出租给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得到了保障。
这种制度为农民提供了租用土地的机会,使他们能够通过努力耕种获得一定的收益。
同时,土地出租协议也保护了地主的权益,确保他们能够获得稳定的租金回报。
此外,土地出租协议对农民的权益保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协议规定了土地的租赁期限和农民的义务,保证了农民在租赁期内可以稳定地进行农业生产。
这种保障对于农民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增强农民的安全感和积极性,从而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然而,清朝时期的土地出租协议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问题。
首先,协议的签订往往存在不平等性,地主在协议中往往占据优势地位,农民的权益较为脆弱。
其次,土地出租协议也设置了一些限制和限制条件,例如农民的耕种方式和租金支付方式等,这些限制可能影响到农民的农业发展和经济收入。
此外,一些地主滥用土地出租权,收取过高的租金,或者将土地用于非农业目的,这些问题给乡村经济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性。
综上所述,清朝时期的土地出租协议在土地所有权、农民权益以及经济发展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和问题所带来的影响。
对于现代土地出租制度的建设,我们可以从清朝时期的经验教训中吸取启示,加强农民权益保护,确保土地出租协议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在清朝时期,土地出租协议是一种重要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清代佃农的中农化" 引言中农,一般是指经济地位介于富农和贫农之间的农民。
他们大都具有比较齐备的、包括土地、农具和资金在内的生产要素,多数是自耕农。
土地是封建社会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耕种地主土地的佃农获得土地,实为佃农中农化最本质的标志。
从秦汉以至隋唐,贫穷农民只能通过垦辟荒土和国家授田两种途径获得土地。
晋代的占田制就是鼓励农民垦荒,汉代的“赋民公田”,以及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就是国家向农民授田。
在此漫长的岁月中,由于农业生产力低下,佃农又为具有严格人身隶属关系的依附农制所因扰,并有可能获得国家授与的土地,佃农通过土地买卖置备田产的文献记载极少。
清代,清政府为恢复经过长期战乱破坏的农业生产,奖励垦荒,规定各地民人,对无主荒田“开垦耕种,永准为业”。
到乾隆年间为进一步挖掘垦荒潜力,清政府规定,对边省和内地可垦的零星土地,“悉听本地民夷垦种,免其升科”。
清初对明代“藩封之产”,实行更名田政策,无偿地交与原耕佃农承种纳粮。
清初三次大规模圈地,对大量八旗兵丁分给份地。
这都是另一种形式的国家授田。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佃农“力穑积财置田”的记载更多。
包括佃农在内贫穷农民的中农化沿着历史上原有途径在继续发展。
而清代永佃制和押租制的流行,又为佃农中农化提供了新的途径,这正是本文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永佃制与佃农中农化清代,永佃制流行于福建、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广东诸省的部分地区。
在这种租佃制度下,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发生分解,分割成田底与田面。
由于佃农投入工本垦辟、改良土地或出资购买,地主用田面权的形式,将土地的经营权和部分土地所有权授与或转让与佃农。
地主对于田底,佃农对于田面,分别享有占有、收益和处置的权利,主要是可以分别让渡,可以分别出佃并收取地租。
地主无权增租夺佃和干预佃农的生产经营,佃农获得了完备的经营自由,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分离。
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向生产经营者分割,是永佃制的实质所在,也是它优越性的所在。
明清时期佃农的生活陈钊(历史文化学院11级历史班1130040004)摘要:明清时期,封建租佃关系中主佃之间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衰落,其发展主流已经开始由之前严格的隶属转变为初级的单纯纳租关系;然而,大多数掌握了较多生产自由的佃农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与地主在社会和法律上的差异地位,他们的生活仍然受到地主阶级的压迫,部分佃户生活十分艰辛。
关键词:明清佃仆地租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朱元璋下诏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止行亲属礼。
”可能由于朱元璋贫农出身的背景,他第一次使中国历史上的佃农在同田主的关系上享有了平民的法律地位;到了清朝雍正五年(1727)颁定新制﹐进一步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当然明清佃户还远没争得与田主完全平等的地位﹐地主们还可以利用政权﹑族权﹑神权来继续压迫他们。
而初级的单纯纳租关系,也是由于佃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并没有随着生产力发展而改善。
在社会世俗的传统以及明清法典上称佃农为“佃客”或“佃户”,主佃关系在法律上称为世仆制度,属于奴婢范畴。
但是佃仆与奴婢也不完全的相同,在佃仆种田纳租, 最初由地主给于工本:包括耕畜、农具、种籽以及口粮、住房等等。
但此后土地的耕获, 牲畜的饲养, 农具的维修, 就都由佃仆负责, 自负盈亏了。
所以说, 佃仆是有独立经济的。
正由于这个原故, 佃仆有可能通过生产资料的更新和购买, 积累起实际上或法律上属于他们所有的生产资料;个别人甚至购得不少土地, 变得相当富有。
但是, 财富并不能改变他们的佃仆身份。
再者,世仆制度下不管原来是不是主人的奴仆, 劳动者一旦成为佃仆, 独立进行生产, 他就被牢固地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 变成土地的附属物。
这样一来, 佃仆总会有一张及身文契落到地主手上,这种关系是靠习惯和文约来维持的。
这种文约明确规定佃仆身份的世袭性, 佃仆子孙世世永为佃仆。
这类佃农的生活往往存在以下几种压迫:1、缺乏移动自由:他们如果私自潜逃,地主就有追捕之权,被追回的佃仆还要出具文约,肯定原来的关系,保证不再逃走。
明清永佃制度一、背景介绍明清永佃制度是明代和清代的一种土地制度,是为了解决农民土地流转问题而推出的。
在此之前,农民的土地经常因战乱、饥荒等原因而易主,导致农民的安居乐业受到严重影响。
明清永佃制度的出现,使得农民可以长期稳定地使用土地,并且享有传承的权利。
二、制度内容1. 永久使用权明清永佃制度赋予农民永久使用土地的权利,农民可以将土地作为家族的财产进行传承,保证了农民的生计稳定。
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改变农民的土地使用权。
2. 土地租赁与佃种根据明清永佃制度,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出租给其他农民佃种。
租金通常以一定比例的农作物收成形式支付,这样既满足了土地所有者的经济需求,也保证了佃农的生计。
土地租赁合同可以长期有效,农民们可以长期租佃下去。
3. 土地耕种权在明清永佃制度下,农民不仅享有土地的使用权,还享有土地的耕种权。
他们可以自行决定如何耕种土地,选择适合的农作物进行种植,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土地所有者不能干涉农民的耕种方式。
4. 土地纠纷解决机制明清时期,由于土地使用权的稳定和传承制度的存在,土地纠纷比以往更少。
但若发生土地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土地纠纷解决机构进行仲裁和调解,维护了土地使用者的权益。
三、制度优势1.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明清永佃制度使得农民可以长期经营土地,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效益。
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来选择种植什么作物,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 稳定社会秩序明清永佃制度的出现,使得土地的所有权得到明确,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得到保护,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农民不再因土地流转问题而频繁迁徙,有稳定的生活环境,增强了社会的稳定性。
3. 传承家族财产明清永佃制度赋予农民土地的传承权,使得土地成为家族的财产。
这样可以保证农民的后代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并且有土地可以依靠,有助于家族财富的积累。
四、制度影响1.农业改革的启示明清永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土地流转问题,扭转了农业生产危机的局面。
清朝地租合同地租是体现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形式,地主往往通过租佃关系采取不同形式的地租形态进行对佃农的残酷剥削,地租形态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大致经历了劳役地租、实物地租以及伴随商品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具有进步意义的货币地租。
在清代徽州民间地区落后的地租形态并没有消失,混合地租形态在地租中也比较常见,带有封建属性的地租形态在徽州地区交叉存在着,地租形态往往视地主需求而定,采取不同的方式在租佃生活中继续实践。
一、实物地租实物地租即佃户向佃主交纳的地租形态为实物,一般是为佃田地种植的粮食作物或者经济作物,在实物地租形态下清代徽州民间也同样实行着实物分成制地租与实物定额制地租,在分成制向定额制转变下的佃农生活状态与生产经营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转变。
实物分成制地租在封建社会前期比较流行,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实物地租形态,一般在实物分成地租下“地主决定分成比例的根本原则,最大限度地压低产品中归佃农所有的部分,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归自己所有的地租部分。
”佃主会根据所出租土地的产量多寡来进行地租的比例分配,分成祖又称活租,可以有灵活变更的余地,比如遇到自然灾害所导致的欠收可以酌情减免,但也有蛮横的地主为了利益的最大化不愿意妥协。
实物分成租自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便趋于逐渐衰落,在清代徽州地区分成地租制在租佃山场中还有一定市场,在田地租佃中相对较少甚至在徽州某些地区近似绝迹。
二、货币地租货币地租即承佃者按契约中规定的租额,向佃主交纳租钱或银钱,货币地租也是定额地租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定额货币租,在清代徽州民间租佃契约中,货币地租相对来说并没有实物地租所在份额大“由于生产水平的低下,封建制度的约束和社会经济的迟滞,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地租形态占的比重很小”。
明清两代随着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的实施,在赋役征收方面主要不是以实物征收而是折银征收,货币租逐渐流行起来,对商品经济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徽州虽地处深山,但徽州受徽商与清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商品经济与货币关系在这一作用下取得了新的进展,相应的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在徽州地区逐渐增强,货币地租也随之成为佃户向佃主交纳地租的一种形态。
试论雍正五年佃户条例清代民田主佃关系政策的探讨之一封建王朝制定的有关佃户的各项政策,反映地主和佃户之间关系的状况,并对主佃关系发生影响,这种影响也势必在生产中发生作用㊂清王朝是一个以满族皇帝为核心,以满汉地主官僚集团为主体组成的带有民族征服特征的封建政权㊂这样一个政权,制定了些什么样的有关民田主佃关系的政策呢?清王朝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政权,它的民田主佃关系政策和此前政权的相比又有什么特点呢?探讨这些问题,对于研究地主经济制发展到其成熟形态的清代社会经济是会有帮助的,也是必要的㊂清王朝制定过一系列民田主佃关系方面的政策,这些政策在不同时期曾陆续修改㊂限于篇幅,本文仅讨论其中之一,即雍正五年制定的关于佃户的条例,上述其他问题的讨论在其他文中展开㊂一雍正五年佃户条例的制定和修改清代关于民田主佃关系的政策,最重要的莫过于雍正五年所定的条例㊂让我们先考察一下这个条例的制定经过和历次修改的内容㊂雍正五年夏,刚刚特授河南总督的田文镜上疏谴责该省虐佃积习㊂他揭露了绅衿地主将招为佃户的平民 视同奴隶 ,供其役使,私自扑责,甚至 淫其妇女霸为婢妾 的罪行,和地方官或者不能察觉,或者徇纵肆虐的狼狈为奸的现象,也指出了受害的佃户 势不与敌,饮恨吞声,不敢告究 的实际情况,他认为,这些现象 习俗相沿,恒难改易 ,因此建议 严加定例 ,以期 永远禁革 ㊂①此本上后,吏㊁刑等部议覆,完全同意田文镜的意见,认为绅衿私置板棍将佃户任意扑责,淫占其妇女霸为婢妾,均为 倚势肆恶目无法纪 ,应该定例严禁,草拟如下定例报批: 嗣后如有不法绅衿仍前私置板棍,擅责佃户,经地方官详报题参,乡绅照 违制 例议处,衿监吏员革去衣顶职衔,照 威力制缚人及于私家拷打者不问有伤无伤并杖八十 律治罪㊂地方官失于觉察,经上司访出题参,照徇庇例议处㊂如将佃户妇女淫占为婢妾者,俱革去职衔衣顶,照 豪势之人强夺良家妻女占为妻妾者绞监候 律治罪㊂地方官不能查察,徇纵肆虐者,照 溺职 例革职,该管上司不行揭参,照 不揭劣员 例议处 ②㊂吏刑等部议覆上呈数日之后,得到胤禛的批示㊂他对二部所拟例文并未提出反对意见,但质问道: 本内但议田主苛虐佃户之非,倘有奸顽佃户拖欠租课,欺慢田主者,何以并不议及? ③他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他认为 凡立法务得其平 ④,必须在上述建议中补充禁欠租㊁禁欺慢田主的内容, 立法方得其平 ⑤㊂在此,他是想摆平缙绅㊁绅衿地方和佃户间的关系,而不意味他打算把佃户置于低于凡人等级的地位上来对待㊂本来,胤禛并不把比租看作地方政权的任务之一㊂雍正四年九月,受命监视福建巡抚活动的布政使沈廷正上奏揭发闽抚毛文铨各款中,第一条就指责毛氏上任后通饬全省勒限拘追佃户欠租, 以532试论雍正五年佃户条例 ①②③④⑤转引自雍正五年九月十九日署吏部左侍郎查郎阿题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吏垣)史书“,雍正五年九月份㊂同上㊂雍正五年九月戊寅旨,见‘雍正实录“,卷61,第26页㊂同上㊂雍正五年九月二十二日胤禛曰,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汉文起居注“,雍正五年九月下㊂致穷民不无嗟怨 ㊂胤禛当时批道,毛文铨所为 甚属不妥 ㊂①那么,一年以后田文镜上奏时究竟是什么事情触发胤禛改变看法,想到欠租佃户的问题呢?除一般地讲租佃关系矛盾尖锐这一总的背景外,其直接原因乃是二部议覆中的一句话㊂该题本为了论证田文镜所讲佃户不是奴隶的道理时写道: 查招募佃户本系贫民赁地耕种,原非奴隶㊂纵拖欠租课,亦宜呈禀地方官究追,何得倚恃绅衿,私置板棍,任意扑责? ②议覆所说 拖欠租课 呈禀地方官究追 ,其实并无法律依据,地方官也没有这项职责㊂所以他们不是讲 依律(例) 呈禀,而是 亦宜 呈禀,不是命令地方官 比责 佃户,而是让绅衿要求地方官 究追 ㊂现在,既然从法律上明确不准私置板棍擅责佃户,削弱了缙绅㊁绅衿超经济强制的能力,那么,地主阶级国家制定条例承担起保证其收租权得以实现的责任,就成为必要的了㊂吏㊁刑等部奉旨再议,两个月后,根据胤禛意见拟定补充例文: 奸顽佃户拖欠租课㊁欺慢田主者,应照不应重律杖责;所欠之租,照数追给田主㊂ ③一方面把 租置板棍㊁擅责佃户 的衿监吏员,比照 威力制缚人及于私家拷打者不问有伤无伤 治罪,另一方面把 拖欠租课㊁欺慢田主 的佃户,比照 不应重律 治罪㊂这两项罪名处刑一样,都是杖八十㊂以杖八十对杖八十, 于法得其平矣 ㊂是议,奉旨 依议 ,时为雍正五年十二月初五日㊂④最后修订的例文如下: 凡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者,乡绅照违制律议处,衿监吏员革去衣顶职衔杖八十㊂地方官失察,交部议处㊂如将佃户妇女占为婢妾者绞监候㊂地方官失察徇纵,及该632经君健集①②③④‘雍正朱批谕旨“第15册,第8 9页㊂前引查郎阿题本㊂雍正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刑部尚书德明等题本及批红,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刑科)史书“雍正五年十二月(一)㊂同上㊂。
第1篇一、引言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我国领土逐渐沦陷,租界成为列强在我国领土上的一种特殊行政区域。
租界法律规定了租界内的行政管理、司法审判、土地租用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晚清租界法律规定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晚清租界法律规定的背景1. 西方列强的侵略与租界设立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
西方列强在我国领土上设立租界,以满足其商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需求。
2. 清政府软弱无力,无力维护国家主权晚清时期,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妥协退让,对内横征暴敛。
在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犯的情况下,清政府无力维护国家利益,导致租界法律规定的形成。
三、晚清租界法律规定的主要内容1. 行政管理(1)租界设立: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我国领土上设立租界,租界内的行政管理权由列强掌控。
(2)租界管理机构:租界设立管理机构,如工部局、巡捕房等,负责租界内的治安、卫生、交通等事务。
(3)行政权力划分:租界内的行政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立法权归租界议会,行政权归租界管理机构,司法权归租界法院。
2. 土地租用(1)租界土地归属:租界土地归租界管理机构所有,由列强掌控。
(2)土地租用:租界土地实行租用制度,租用者需向租界管理机构缴纳租金。
(3)土地转让:租界土地可以转让,但需遵守租界法律规定的程序。
3. 司法审判(1)租界法院:租界设立法院,负责租界内的司法审判。
(2)司法管辖权:租界法院拥有独立的司法管辖权,不受清政府管辖。
(3)司法程序:租界法院采用西方司法程序,如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等。
4. 商业贸易(1)商业自由:租界内实行商业自由,列强商人可以自由经营。
(2)关税自主:租界内关税自主,不受清政府管辖。
(3)商业纠纷:租界内商业纠纷由租界法院审理。
四、晚清租界法律规定的影响1. 对清政府的影响(1)削弱国家主权:租界法律规定的形成,使清政府丧失对租界内的行政管理权、司法审判权等,国家主权受到严重削弱。
一田二主——明清时代特殊的土地制度导语:租佃制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中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通过租用别人土地进行耕种的人被称为“佃农”,并进一步发展出永佃制,即佃农享有永久耕种地主土地的权利。
随着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到明清时期,南方很多地区在土地制度演变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田二主”的现象。
农田1.什么是“一田二主”在一般的租佃关系下,佃农租用地主土地,若佃户欠租,地主有权撤佃。
即使是永佃制,也是指佃农在不欠租的情况下,享有永久耕种地主土地的权利,地主仍然拥有土地的所有权,而佃农享有使用权并负有按时交租的义务。
而“一田两主”比永佃制更进一步,是对地权的进一种分割,一块土地可以分为田底和田面,当然不同地区的称呼不同,有些地方称为田骨和田皮。
耕田图田底和田面分别由两个人持有,田底和田面可以自由独立进行买卖、典当、馈赠等,双方互不干涉。
田底持有人没有耕作权,只有收租的权利,若他想自己耕作,必须从别人手中买回田面。
而田面持有人享有耕作权,并有向田面持有人交租的义务,同时他可以自由出卖、转让田面,甚至可以在这块地上建屋、造坟,不受田底持有人干涉。
若田面持有人欠租,田底持有人无权撤佃。
这便形成了“一田二主”的现象。
田底和田面的关系有点像一个人租了一栋房屋,他有向房东按时交租的义务,但他有永久居住这栋房子的权利,可以自由决定房屋如何装修,也可以做二房东等等,房东无权干涉。
倘若这个人欠着房租,房东可以想方设法讨债追租,但是没有赶走这个人的权利。
浙江省永嘉苍峰宫清代石碑:皮骨田若干亩供奉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一书中就提到,开弦弓村每年秋收过后,很多农户因为欠租被拘押关进大牢,但刑期不过百日,到了年底,又会被放出来。
所以很多农户宁愿入狱,也不愿交租,就这样年复一年的拖下去。
因为这些欠租的农户很多是田面持有人,他的耕作权不受侵犯,即使欠债也可以一直耕作这块土地,除非他自己把田面权卖掉还债。
“一田二主”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
清代租佃制度述略方 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100836) 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了清代租佃制度发展的民间立法问题,和定额租制、押租制、永佃制的经济意义。
关键词:民间立法 经营权市场化 社会公平对清代的租佃制度,我在过去发表的文章中,曾作过一些讨论,但大多是就事论事,缺乏整体系统的思考。
本文拟从这一方面作点尝试。
一地主和佃农的经济关系,是封建社会重要的经济关系,租佃制度是重要的经济制度。
地主和佃农都是租佃制度的利益相关者。
地主的核心利益是能按时按质按量收取地租。
佃农是生产经营当事人,其核心利益是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排除地主的干扰,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他们都希望租佃制度朝着实现他们各自利益的方向发展。
清代租佃制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定额租制、押租制和永佃制的发展。
它们是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相互补充的制度安排,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对这种制度安排,清政府并没有详明的法律规定,而是由地主与佃农之间,经过协商以至斗争(包括不流血的和流血的斗争,如清代刑部档案所记载的他们之间发生的大量人命案件),最终达成共识和妥协,约定成俗地通过各种切合实际和明确具体的乡规、俗例表现出来。
其中许多重要的乡规、俗例,并得到国家承认,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成为地主和佃农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一种重要的经济制度,竟主要是经过民间立法而得到形成和发展,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二定额租制是由分成租制发展而来。
在分成租制下,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佃农自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般都不完备,或多或少地需要地主提供,如耕牛、种子、农具以至住屋、食粮等等。
而地租量则与土地收获量直接关连,产量多,地租就多。
因之地主要干预和指挥生产,并且临田监分。
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实际上处于一种半分离状态,佃农并没有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
特别是地主参与分配增产成果,不利于充分发挥佃农的生产积极性,经济激励机制具有严重缺陷。
分成租制向定额租制转变,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高产稳产的田地增多,佃农具有全部生产资料,并且能够支付包括押租金在内的全部经营成本,为实行定额租制准备了物质条件。
按照当时人的记述,实行定额租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
地主与佃农,“交租之外,两不相问”。
“农勤则倍收,产户不得过而问焉”①。
这说明在定额租制下,土地所有权与土地经营权已完全地充分地分离,佃农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
他可以排除地主参与分配增产成果,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租佃制度的激励机制从此趋于完善。
这正是定额租制经济意义的本质所在。
夺佃与增租,历来是地主对付佃农的两大杀手锏。
为了保障佃农的经营权,限制地主的随意干①陶煦:《租核》。
两江总督那苏图奏,《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上册(以下简称《斗争》),第11页。
光绪《平湖县志》卷2,引康熙平湖县志。
扰,两者自然成为乡规、俗例关注的重点。
首先是,在传统租佃制度下,“起耕另赁,权由业主,此主佃之通例也”①。
防止地主利用土地产权,随意退佃,实为保障佃农经营权的首要环节。
各地的乡规、俗例,对此作出了许多规定。
(1)佃户不欠地租,地主不能退佃。
福建仙游县,乾隆间,林正佃种陈姓祭田,租佃契约内载明,“如无欠租,不得另付他人耕种”。
浙江永康县俗例,“如佃户并不欠租,不许田主自种”。
②(2)租佃契约中规定的耕种年限未满,地主不能中途退佃。
乾隆间,陕西 阳县赵库租种宋恕山地,租佃契约内注明6年为满。
后宋恕想增加佃钱,要收回耕地。
赵以“文契年限末满”,加以拒绝。
宋控告到县,县令也判定,原佃地亩“期满退还”。
广东新宁县龚元惠租种赵南轩尝田,“以五年为满,立有批贴”。
后赵想退田另佃,龚以“批限未满,又未欠租,不肯退耕”。
县令也判定,田亩“照旧承耕,俟限满交还另佃”③(3)地主不能借买卖田地的机会,撤换佃户。
浙江临海县“地方乡例”:“若田主把田卖与别人,仍旧是旧佃户耕种还租,叫做卖田不卖佃”。
福建平和县也是“佃农原有粪土佃银,业主卖租不卖佃”。
广西武宣县,壮人种田,“历来只换田主,不换佃户,就算世业一般”。
④(4)地主不退还押租银,不能退佃。
福建宁德县,“乡例,收了佃户的钱,田主不得另佃”。
“如无欠租,佃户自要退耕,仍要还他钱文”。
该省归化县,地主“若要自耕”,须退还押租钱,“才好起回耕作”。
湖南新化县,佃户李若英,以地主原得“进庄银子,没有还他,不肯退庄”。
广东清远县,佃户郭元扬等,以地主“不交还批头银子,故此不肯退耕”⑤。
(5)在备耕和耕种季节,地主不能退佃。
各地乡例,在临春备耕季节和春夏农忙季节,地主都不能退佃。
江苏吴江县地主张忝石在农历五月,要起佃自种,佃农沈廷元以“时在夏季,乡间俗例不应起佃”。
江西上饶县佃农周廷珍以地主“临春起佃”,与地主严显明发生争执,被殴致死。
后经官府判定,严显明殴死佃农,被处绞刑。
其兄严显运“命弟临春起田”,合依不应轻律笞四十。
湖南巴陵县也有“春不提田”俗例。
乾隆初年,江西按察使凌焘还为此发布文告规定,“嗣后业主或因佃户逋租不清,或因别有事故不合,欲行另佃者,务俟当年农工既毕,方许另行召佃,概不得临春起佃”⑥。
其次,限制地主随意增租。
经营权与所有权完全分离的经济价值,就在于它能为佃农创造收益,占有收益。
佃农只有在交纳地租之后,能够占有土地营运所带来的全部收益,才能充分体现经营权的经济存在。
防止地主随意干扰佃农的经济收益,具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在定额租制下,租佃契约一般都注明土地面积和地租数量,地主随意增租是不容易的。
问题是不论年成丰歉,是否都要按原议定额收租?否则就等于地主变相增加地租。
对此,各地普遍形成了看收成定分数的俗例。
在南方,两江总督那苏图说,“江南民例,凡十成收成之年,则照额完租。
九分收成者,只完九分八分之租,其余以次递减”。
如江苏崇明县,“崇明田土,向无一定租额,总在八月内,田主验明丰歉,酌议应收租额,此是历来旧规”。
浙江乌程县,佃农是“按收成分数还租”。
该省吴兴县,佃农交租是“视丰歉为盈缩”。
广东保昌县,佃农是“按照收成丰歉折算交收”。
福建晋江县,佃农以该年“得雨迟了,收成欠好,只肯完纳五分”⑦。
在北方,直隶顺德府一带,地主与佃农之间,“视年之丰歉”,确定租额。
张家口一带是,地主“每岁清代租佃制度述略①②③④⑤⑥⑦《斗争》,第11页。
《清代土地占有关系与佃农抗租斗争》(以下简称《占有》),第659页。
《占有》,第700页、《形态》,第116页、《占有》,第686页。
《斗争》,第36页、《形态》,第633页、《斗争》,第74页、《西江视臬纪事》卷2。
《形态》,第570、382、369、376页。
《形态》,第485、586、491页。
《形态》,第322、247页。
《清代地租剥削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第596、563页。
此书所记事例,均发生在乾隆朝,在文中不再一一说明。
凌焘:《西江视臬纪事》卷2。
查看青苗之多寡,而租额随之增减”①。
风调雨顺的年成总是少数,小歉一般难以避免,因此通常会有或多或少的减租。
如在江南地区,地租是“看收成定分数,大率不能过八分”。
定额租“犹虚租也,例以八折算之,小歉则再减”。
乾隆三十四年,武进县因“雨水过多,秋收歉薄,各乡大例每亩只还七八成不等”。
广东增城县,佃农“岁纳之租,其去成例十常不及七八”②。
特别是灾害严重的年景,难以实行看收成定分数,各地就采取主佃临田均分的办法完租。
浙江青田县,“遇水旱,租主佃户面同均分,此常例也”③。
江西安仁县,“因天旱歉收”,佃农要求地主“临田均分”。
该省乐安县,因年成欠收,改收租为“临田分割”。
四川泸州,因天旱,佃农要求“照俗例主佃均分”。
有些地方更在租佃契约中规定,“如遇年成水旱,请田主临田踏看,除租均分”。
或“约至秋收,看场打稻,草稻上场均分”④。
在灾年,封建官府通常也规定采取这种办法交租。
乾隆间,江苏省遭受风灾,巡抚陈宏谋就“传谕业佃人等,按照所收分数完租,如因分数多少争较者,即就田内所收各半均分”⑤。
第二个层次是,由于生产投入增加,佃农的经济收益随之增多。
限制地主觊觎这种增产成果,就成为乡规俗例关注的又一重点。
清代佃农经济收入增多,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复种制度的推广。
在北方,许多地方实现了二年三熟,少数地方实现了一年两熟。
在南方,大部分地区实现了一年两熟,少数地方实现了一年三熟。
如在江南,到清代中叶,田地“亩常收米三石,麦一石二斗。
以中岁计之,亩米二石,麦七斗,抵米五斗”。
对这些增产的“春熟,无论二麦菜子,例不还租”⑥。
其他地区也是这样。
如广东清远县,“粤东田租甚轻,佃户交业主不过田中十分之三。
而一切新垦田畔荒埔出产,皆佃入己,田主不得过问”。
又如江西瑞金县,“瑞邑之田,价重租轻,大约佃户所获三倍于田主,又有晚造豆麦油菜及种烟与薯芋姜菜之利,例不收租”⑦。
这些乡规都限制了地主染指多熟复种增加的收入。
佃农收入增加的另一途径是经济作物的发展。
清代棉、丝、茶、蔗、果、蔬、油料等商品性农作物有很大发展,南北各地皆然。
经济作物的价值要高于粮食作物的价值,如棉花是“利倍于谷”,甘蔗也是“利较谷倍”,种烟是“视百蔬则倍之,视五谷则三之”,种桑养蚕通常也是比种稻“利三倍”。
而各地俗例始终是按原议租额交纳粮食,如湖南郴县一带,乾隆嘉庆间,因“粤东麻价颇高,素有心计者,谓田中一年所收之稻,不敌一年三刈之麻,乃略施其智于瘠薄之产,而麻之获价果倍于谷,效之者遂群然起矣。
于是有争佃富室之田,且甘倍租以偿之者”。
又如四川郸县,盛产高质量烟草,“烟田一亩,佃课十金”,因“大约终岁获利过稻麦三倍,人争趋焉”⑧。
这都说明,佃农借以粮食交纳地租的通例,宁愿租佃高地租的良田,以牟取种植经济作物的利益。
至于佃农种植经济作物以粮食交租,能获得多大经济利益,由于涉及生产条件、市场价格变动等诸多复杂因素,加以资料不足,难有深入的数量分析。
仅能举一例说明。
据江西省乾隆《安远县志》说,佃农耕种“如田一百把,除牛税谷种及所赚之外,纳租十二桶。
种烟每百把,可栽一千本,摘晒可三百斤。
价钱每百斤四千文,价贵六千文不等。
新稻出,每桶三四百文不等。
将烟一百斤以还租,仍获二百斤之利。
”这是说,佃农如果种植粮食,通常要用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一半交纳地租,则剩余产品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6年第4期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嘉庆《郴县志》卷终,嘉庆《四川通志》卷75。
光绪《清远县志》卷首,雍正间纪事,同治《瑞金县志》卷16。
包世臣:《安吴四种》卷26,姜皋:《浦泖农咨》。
《培远堂偶存稿》文檄卷45。
以上见黄晃堂《清史治要》,第137—138页,王戎笙文,《清史论丛》第8辑。
光绪《青田县志》卷9。
包世臣:《安吴四种》卷4,陶煦:《租核》,《占有》,第690页,乾隆《增城县志》卷8。
乾隆《顺德府志》卷15,乾隆《口北三厅志》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