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戏》第一课时导学提纲
- 格式:docx
- 大小:19.72 KB
- 文档页数:2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3《社戏》导学提纲鄂教版
【学习目标】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人物的性格以及平桥村的民风。
2、感悟作者对平桥村民的感情。
【重点难点】
感悟作者对平桥村民的感情。
【学法指导】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注意找出描写人物的相关语句,通过对人物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活动一、体验角色,把握性格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位少年人和哪位成年人?为什么?试从文章中找出相关情节,说说他们的性格特点。
学法指导: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更塑造出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
在同学们的角色体验中,要从人物动作、语言的分析中去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请大家找出文中的人物及描写其动作、语言的句子,再仔细分析人物思想性格。
问题记录
1 / 3
平桥民风
的自然风景,人与人之间淳朴、真挚的感情,自由、平等、无拘无束的生活。
2 / 3。
《社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的结构。
2、学习小说详略得当的记叙方法。
3、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
【重点难点】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的结构。
2、学习小说详略得当的记叙方法。
问题记录【导学流程】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小说知识介绍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3、社戏知识链接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一、基础感知查字典,注意下列加粗的字的读音惮歌吹漂渺归省潺皎洁撺掇絮叨凫水行家纠葛竹篙怠慢家眷蕴藻兽脊二、深入学习活动一、快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1、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
请大家按照戏前、戏中、戏后来划分并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一、戏前(1-3)叙述“我”随母亲归省平桥村的乡间生活。
二、戏中(4—30)叙述了“我”和小朋友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
三、戏后(31-40)写看戏后的余波,抒发了对平桥村和平桥村人的无限怀念之情2、故事的是围绕什么情节展开的?围绕主要情节,课文写了7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围绕看社戏展开的A写了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2)详写的是:C D E F(3)略写的是:A B G活动二、看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下面的问题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1、归省() hang ()辈d ci (散()yi ()立纠g &)( ) 絮()叨( ) 潺潺( ( )踊()跃 家眷( ()洁 喝()采旺相())慢撺掇( ) 凫水()弥棹()不惮 ( ) 蹿)弥( )散 蕴( )藻)吁()气 舀( ) 皎 柏()树 撮( )1.疏通文章字、词、句。
2 •熟读课文,掌握词语,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精彩的片段,最好能够背诵下来。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1•熟读课文,掌握词语,整体感知课文。
2. 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1. 关于社戏社,原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时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野外设台演出。
2. 写作背景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 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一一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 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 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 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 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 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课时要点积累字词,理解文意第一课《社戏》 第一课时癞()子楫()好歹()2、解释词语的意思。
消夏:凫水:撮:归省:依稀宛转悠扬行辈:自失:犯上: 漂渺:惮:弥散:扌窜掇:棹:(二)作者鲁迅(1881 —1963),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社戏》导学案导学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地位:《社戏》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一课,属于课内必学的内容。
1.2 教材内容:《社戏》主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重庆山乡村社的小故事,通过讲述村民在寒冷的冬天热闹非凡的社戏表演,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人民群众的团结、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1.3 教材目标:本课旨在通过社戏这一特殊形式的娱乐表演,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社会生活的关注。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了解社戏的起源和发展;(2)了解社戏在中国民间表演中的地位和作用;(3)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词组;(4)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中的主旨和细节;(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3)培养学生的团结、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社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中的主旨和细节;(3)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3.2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4.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讲述和展示社戏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戏的魅力和韵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2 合作学习法: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一起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3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答案,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七年级语文《社戏》导学提纲(第一课时)班级组名姓名使用时间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学习目标】1、识记生字、词2、整体感知故事情节3、探究文章人物性格特点【学习重难点】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难点:探究文章人物性格特点【学法指导】1、回顾或查找工具书掌握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2、读文排除字词障碍,边读便用笔将生字、生词做好记号,读完后,或查找工具书或小组交流,完成字词的学习任务,并标记在书间。
3、采用多种方法读文(可默读、细读、浏览、研读等方式),根据自然段划分层次,理清文章结构,并画出结构示意图。
4、研读描写人物段落,探究文章人物性格特点。
【知识链接】作者生平: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闻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彷徨》《坟》《野草》《朝花夕拾》《热风》《华盖集》《滑盖继续编》等。
其中,191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啊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预习新知】一、夯实基础1、作者作品简介: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归省.行.辈惮.絮.叨.怠.慢撺.掇.凫.水潺.潺.楫.旺相.蕴.藻.家眷.皎.洁漂.渺.纠葛.弥.散踊.跃.:棹.着二、能力提高3、速读课文,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全文内容?(概括大意,符合即可)4、理清文章结构,画出结构图示。
(小组合作探究,结构符合,有创意)5、研读课文,探讨文中人物性格特点:双喜:桂生:阿发:六一公公:6、联系生活实际,回忆童年生活中的让你留恋的一件趣事,200字左右。
【问题质疑】七年级语文《社戏》一课一测(第一课时)班级组名姓名使用时间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基础达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行.辈惮.絮.叨怠.慢撺.掇凫.水潺.潺楫.旺相.蕴藻.家眷.皎.洁漂渺.纠葛.弥.散踊跃.:棹.着2、文学常识填空鲁迅,原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和。
《社戏》导学提纲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基础知识。
2、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阅读能力和积累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互助合作探究能力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1、积累文学常识和生字词。
2、感知文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及景物描写。
一、自主学习:1、积累文学常识:鲁迅,原名(),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小说集《》、《》,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结合注释了解题目——《社戏》的含义,朗读并勾画。
3、用圈点勾画法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归省行家惮絮叨怠慢撺掇凫水潺潺蕴藻家眷旺相棹船4、快速浏览课文第一节,试着划出一个词语,它是全文的中心,也是“我”心情的真实体现。
5、速读1-4节,概括出“我”在平桥村的欢乐趣事。
二、合作探究:1、跳读课文,看文章写了儿时的哪些朋友,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2、你认为六一公公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要写六一公公等人?3、找出景物描写的语段,欣赏语段的美。
4、速读5-30节,参考“导读”,了解“看社戏”的情节。
5、仔细阅读最后一节,你怎样理解这个结尾?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三、达标检测:(一)、赏美文:以“我发现、、、、、、的词语或句子或段落写得妙,妙在、、、”的句式,展示你美好的心理感受。
(二)、忆童年:回首往事,你一定有许多美好的记忆,写出你印象最深的童年歌曲,或者背诵过的诗词儿歌,或者一件趣事、、、、、,让我们一起回味美好的童年吧!教后反思: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小说,无处不体现趣,教学中我也围绕这个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讨论,交流过程中,他们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打开回忆的大门,畅谈了自己童年的趣事。
能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出文章的内容。
《社戏》知识归纳提纲一、文学常识1、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2、作品介绍: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收录了鲁迅1918—1922年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包含《狂人日记》《明天》《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
这部作品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3、关于社戏:“社”,原指的是土地神或土地庙。
后来发展演变为以演戏的方式来酬神祈福的活动,活动中演的戏就叫“社戏”。
南宋诗人陆游就曾描写过社戏热闹的情景:“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
”后来,“社”演变成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
在绍兴,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4、背景资料:本文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农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鲁迅母亲的娘家在绍兴附近的平桥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民的生活。
他作品中有许多同情农民、歌颂农民的篇章,《社戏》就是这类作品中的名篇。
二、基础知识1、会读会写:钳撮偏僻行辈照例欺侮宽慰嘱咐怠慢礼数撺掇凫水潺潺踊跃家眷皎洁好歹2、会解释【怠慢】冷淡;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依稀】模模糊糊。
【高中现代文阅读】人教版语文七下《社戏》课文导学一、课文导读(一)文本解释演社戏时我国浙东一带农村集镇过去的一种民俗。
社,示旁加土,是个会意字。
示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的地方叫社。
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就称为社戏。
本文的标题社戏既是全文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又是故事内容的概括。
(二)规划和意图本文以到赵庄看社戏为线索,先略写在平桥村的快乐生活,再详写从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
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三) . 等级制度全文共40个自然段,可分为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和母亲一起住在平桥村,享受的优惠待遇和农村有趣的事情。
第二部分(第430自然段):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分个四层次。
一楼(第49段):戏前曲折(平桥村)。
第二层(第1013自然段):夏夜行船。
三楼(1421自然段):看弓箭戏(赵庄)。
第四层(第2230自然段):月夜归航。
第三部分(3140自然段):61岳父送豆子。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写作特点:1、景物描写极具特色。
作者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色彩如:豆青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
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各种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的: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啊浪花里蹿,这些描写,有的化静为动,烘托人物看戏的急切心情,有的创造出童话般的意境,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社戏》导学提纲(鲁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社戏》导学提纲(鲁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社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历史悠久,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鲁教版七年级必修的《社戏》导学提纲,旨在通过学生对社戏的学习,了解和感受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教育目标1.了解社戏的起源、发展与演出形式,并了解社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掌握社戏的基本表演技巧和演唱形式,理解社戏中的角色性格与命运。
3.通过学习社戏剧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情节和故事,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社戏的历史及演出形式(1)介绍社戏的演出起源,阐述社戏的地区文化特点和在地方文化中所占的地位。
(2)介绍社戏的表演形式和演员分工,如唱、念、做等,对标志性的唱腔和剧中颜色的加深予以强化。
(3)利用多媒体教具,观看社戏片段,必要时可请社戏表演专家现场讲解演出技巧。
2.社戏剧中人物形象及命运(1)分析社戏中的人物形象,例如“赵盾”、“刘禹锡”、“祝英台”等,掌握社戏中向善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承担的使命和精神内涵。
(2)介绍社戏中人物命运的演绎方式,如命运的转折、凄苦、悲欢离合等,以及在师生故事和古代历史剧中涉及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3.社戏中的音乐与舞蹈(1)介绍社戏的音乐形式和唱腔的演唱方法,例如底腔唱法、甩尾腔唱法、咬字唱法等。
(2)搭配舞蹈来介绍社戏音乐中的舞蹈技巧,配合音乐舞台演出,在集体演奏和演唱中感受到编舞的时空感。
三、教学具体设计1.了解社戏历史与地域文化根据社戏的产生背景、起源及变迁,展开社戏发展的历史演变,意在让学生了解社戏的文化底蕴和内在精神。
另外亦可让学生学习社戏于各地区的变化和演出特点。
2.社戏角色形象与命运通过学习社戏名剧的剧情和人物形象,撷取额虽少却极具象征性的个人形象作为主角,一方面,由故事的叙述深入浅出阐述人物形象和命运,另一方面,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感体验,带领学生进入到一番文化体验之中。
1《社戏》第一课时导学提纲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知识链接,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把握作家作品相关知识。
2.通过阅读文本,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本课生难字词及成语。
3.通过细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4.通过揣摩文章语句,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生难字词及成语,理清故事情节,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难点: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
【导学流程】
(一)知识链接
1.小说体裁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与诗歌、散文、剧本,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科幻、悬疑、古传、当代、浪漫青春、游戏竞技等。
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2.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等。
3. 补充注释
①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②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③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
④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二)基础感知
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把握作家作品相关知识。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本课生难字词及成语。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试用四字短语概括。
(三)攻坚克难
4.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5.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体会“我”的心理,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
①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②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④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⑤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四)探究未知
请将本课遇到的疑难写在下面横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