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的主人公是谁
- 格式:docx
- 大小:15.88 KB
- 文档页数:3
左思十年磨一剑,洛阳纸贵传佳话
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源于晋代文学家左思。
左思小时候并不出众,曾学习书法、琴艺,都没有学成。
而且他其貌不扬、身材矮小,也不善言辞,连左思的父亲都说他:"左思根本没法儿和我小时候相比。
"左思听到父亲的话非常难过,于是发奋读书,就算有时间也不出去玩,只是在家里专心学习。
左思长大后,文才渐渐显现出来。
他的文章辞藻华丽,曾用一年时间写了一篇《齐都赋》。
他还想写一篇《三都赋》,正好这时他们全家搬到了都城洛阳,左思就去拜访当时的著作郎张载,向他讨教。
他又四处收集资料,精心构思,将全部心思都放在《三都赋》的创作上。
那段时间他家里堆满了资料,走廊里、庭院里,就连厕所里都放着笔和纸,只要他想出来一个好句子,就赶紧记录下来。
就这样耗费了十年时间,左思终于写出了著名的《三都赋》。
文章写好后,左思将文章送给当时的文学家张华品评。
张华越读越喜欢,并拿去给当时的学者皇甫谧看。
皇甫谧读后大为赞赏,亲自为文章写了序言。
《三都赋》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洛阳,每个人读
了都赞不绝口。
人们争相传阅抄写,一时间竟让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
那时还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叫陆机,据说他本来也想写《三都赋》。
听说左思已经在写时,他还曾嘲笑左思:"真是什么人都想写《三都赋》啊,我倒要看看他能写成什么样!要是写不好,我就用它来封酒坛子。
"可是等读完左思的《三都赋》后,陆机也从心里叹服,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写都不可能超过左思,就放弃了写《三都赋》的念头。
左思也凭借这篇《三都赋》一夜成名,从此再也没人敢看不起他了。
成语故事——洛阳纸贵的典故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首《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
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
他父亲请人教他书法、弹琴,成绩都不太好。
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
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西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
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大量的书、资料、堆满了屋子。
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
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
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
当时一位着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
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着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
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洛阳纸贵,这个成语源自唐代洛阳盛行纸张制作的盛况,后来被用来形容某种物品或者事物非常珍贵、昂贵。
它的典故起源于唐代的洛阳城,当时洛阳城盛产纸张,纸张价格昂贵,因此形成了“洛阳纸贵”的成语。
下面,我们就来讲述一些关于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
故事一,张衡创造了“张衡举鼎”这个成语。
相传在东汉末年,洛阳城里有一位名叫张衡的科学家,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不但精通文学,而且还精通数学和物理学。
他在洛阳城里开设了一家书院,专门教授学生各种学问。
张衡为人非常宽厚,对待学生也非常和蔼可亲。
在他的教导下,很多学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有一天,张衡正在书院里讲学,他突然对学生们说,“我今天要给你们讲一个物理学的问题,你们要好好听着。
”他说完之后,便让学生们围成一圈,然后他自己站在圈的中央,用力一挥手,将一个铜鼎举了起来。
学生们看到这一幕,不禁惊叹不已。
张衡对他们说,“你们知道为什么我能举起这个铜鼎吗?”学生们摇摇头,表示不知道。
张衡笑着说,“这就是所谓的‘张衡举鼎’,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
”。
故事二,贾谊的“贾谊担鼎”成语的由来。
贾谊是汉代文学家,他在洛阳城里也是非常有名的。
他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他还是一位很有见识的政治家。
有一次,贾谊到洛阳城里的一家书院去讲学,他对学生们说,“我今天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政治的故事。
”他讲到一半,突然停了下来,然后他让一个力士拿来了一个铜鼎,他自己就用力一挥手,将铜鼎举了起来。
学生们看到这一幕,都非常惊讶,纷纷报以掌声。
贾谊对他们说,“你们知道为什么我能举起这个铜鼎吗?”学生们摇摇头,表示不知道。
贾谊笑着说,“这就是所谓的‘贾谊担鼎’,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
”。
故事三,司马迁的“司马迁挽鼎”成语的由来。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家,他在洛阳城里也是非常有名的。
他在历史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他还是一位很有见识的文学家。
有一次,司马迁到洛阳城里的一家书院去讲学,他对学生们说,“我今天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历史的故事。
洛阳纸贵的主人公,洛阳纸贵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本文导读: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首《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
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
他父亲请人教他书法、弹琴,成绩都不太好。
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
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
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大量的书、资料、堆满了屋子。
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
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
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
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
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
洛阳纸贵指的作品是洛阳纸贵指
的是什么
洛阳纸贵所指的是左思所写的《三都赋》。
在《三都赋》完成之后,由于人们竞相抄写其内容,导致纸张的需求激增,价格也随之上涨。
这一成语常用来形容著作广为流传、备受赞誉的情景,在句子中可以作为宾语、定语或补语,含有褒义。
据传,这一现象源于当时的人们对《三都赋》的极度推崇,以至于豪门贵族竞相抄写,使得洛阳的纸张变得供不应求,价格飞涨。
左思是西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自幼学习儒学。
然而,他小时候并不出众,甚至被父亲认为无法超越自己。
然而,左思并不气馁,他发奋读书,将原本用于玩乐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才华逐渐展现出来。
他创作的文章辞藻华丽,备受赞誉。
他曾用一年时间完成了一篇《齐都赋》,而后又倾注十年心血创作了著名的《三都赋》。
这篇文章在完成之后,得到了当时文学家张华的极高评价。
张华将文章拿给学者皇甫谧品评,皇甫谧也对其赞赏有加,并亲自为文章写了序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都赋》的名声越来越大,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人们争相传阅抄写,以至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飙升。
这一现象被称为“洛阳纸贵”,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个著名典故。
洛阳纸贵成语典故介绍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
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
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
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
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
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
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
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
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
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
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必备)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7篇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篇1形容文章好,流传广。
连纸都涨价了。
唐·房玄龄等《晋书·左思传》。
左思是西晋时有名的文学家,但他小时家里很穷,经常吃不饱饭,再加上人长得丑,他很气馁,不爱说话。
在他出名以前,他曾经花了一年时间写了一篇《齐都赋》,但是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左思并不感到气馁,他坚信自己能够写出流传千古的作品来。
于是,他更加努力,打算写一篇《三都赋》。
所谓“三都”,指三国时魏国的都城烛城(今河南安阳)、蜀国的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吴国的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
要为“三都”作赋,是需要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和很广博的知识的,当时的一般文人都不敢去写这个题目。
左思要写《三都赋》的消息传开以后,洛阳的'名士们都嘲笑他不知天高地厚,说:“我们都不敢写,他这个无名小辈倒要逞能。
”左思不管别人怎样议论,自己坚持潜心写作。
他为了写好《三都赋》,到处去查阅资料,走访那些了解三都历史掌故的人。
他在吃饭和睡觉的时候都在构思,为了捕捉到那些一闪即逝的灵感,他在家里到处都贴上纸条,放上笔墨,偶尔想到一句或一个词,他都马上记下来。
就这样,左思花了十年的功夫,终于把《三都赋》写成了。
这时的左思仍然没有名气,他写的《三都赋》也没有马上引起人们的注意。
左思就把文章拿去请当时在文学界声望很高的皇甫谧指教,皇甫谧反复推敲后,赞不绝口,并且欢然提笔为《三都赋》作序。
文学界的知名人士张载和刘逵在读了《三都赋》后也非常欣赏,还为《三都赋》作了注释。
在当时以博学而著称的张华称赞《三都赋》说:“写得好极了!可以和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相媲美!”有了这么多名家的推荐和赞赏,左思的名声大震,《三都赋》也在洛阳被人们争相传抄。
一传十,十传百,整个京城洛阳都轰动了。
因为要抄《三都赋)的人太多了,洛阳城里的纸张也供不应求,纸价也涨了许多。
后来,人们就用“洛阳纸贵”来形容作品精妙,广为流传。
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篇2成语释义:形容作品价值高、流传广。
洛阳纸贵成语典故洛阳纸贵成语典故(精选5篇)洛阳纸贵成语典故篇1【成语】洛阳纸贵【发音】luò yáng zhǐ guì【释义】比喻作品有价值,广为流传。
洛阳纸贵,我国古代成语,原指洛阳之纸,一时求多于供,货缺而贵。
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常用此语。
【出处】《晋书·文苑·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中国晋代文学家左思相貌丑陋,从小天赋并不是很高,他学习过书法和鼓琴,都没有学成个样子。
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才发愤读书,写得一手好文章。
左思20岁那一年,妹妹左芬被选入王宫,他的全家因此迁往国都洛阳。
这使得左思有更多机会接触上流社会的文人学者,创作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并最终写出了传世名篇《三都赋》。
赋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文体讲究对仗和运用典故,行文力求辞藻华美。
“三都”指晋之前的三个诸侯国蜀、吴、魏的国都。
《三都赋》包含《蜀都赋》、《吴都赋》和《魏都赋》,每篇赋中都借假想人物之口,描绘和评论当地的形势、物产和制度。
但整个作品的成就还不单单在形式上,更在于内容上。
左思为了创作这篇作品,花了大量的时间考证典籍,并实地调查,力求所引用和描述的事物真实。
等材料准备好之后,左思在自己家里、院子里,甚至厕所里,到处布满了纸和笔,以便于自己有了灵感之后,随时随地都可以记下来。
就这样殚精竭虑,前后花了十年时间才完成。
《三都赋》问世后,当时的文学家皇甫谧作序,张载作注,先是在文学圈内传播,后来贵族富豪们附庸风雅,也纷纷加入了传抄的行列,结果洛阳街头的纸店供货吃紧,纸张的价格也随着不断上涨。
这就是“洛阳纸贵”的故事。
洛阳纸贵成语典故篇2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
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
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
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及解释导语:洛阳纸贵比喻好的著作有价值,流传广,风靡一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查阅,谢谢。
【汉字书写】:洛阳纸贵【汉语注音】:luò yáng zhǐ guì【成语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补语;含褒义;形容著作流传很广。
【洛阳纸贵的意思】:文章写得好,连纸都涨价了。
比喻好的著作有价值,流传广,风靡一时。
【洛阳纸贵的近义词】:风行一直、交口称誉、有口皆碑、有目共睹;【洛阳纸贵的反义词】:无人问津、敬而远之;【洛阳纸贵的故事】西晋时期,赫赫有名的文学家左思家徒四壁,相貌丑陋,可是文章写得好。
他写一篇《齐都赋》用了一年的时间,更有《三都赋》,前后花了十年。
三都是指三国时期的蜀国京都成都、吴国京都建业和魏国京都邺。
他到这三座都城去调查、游览,收集了丰富的资料,积累很多素材,为了便于写作和修改,他在门户、庭院,甚至厕所等地方都放上纸、笔,想到好的语句就记下来。
经过反复修改推敲,《三都赋》终于写成。
他的文章构思奇巧,气魄雄伟,语言优美绮丽,表现出三座都城的美丽,壮观,反映出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以及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
《三都赋》问世以后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洛阳都轰动了。
人们乐此不疲地争相传抄,竟使洛阳的纸价一下子贵了起来。
【洛阳纸贵例句】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七回:“人说‘洛阳纸贵’,谁知今日闹到‘长安扇贵’。
此时画的手也酸了,眼也花了。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回:“上海虽繁华世界,究竟五方杂处,所住的无非江湖名士,即如写字的莫友芝,画画的汤壎伯,非不洛阳纸贵,名震一时,总嫌带着江湖气。
”【洛阳纸贵造句】他喜欢写江湖轶闻、豪杰侠客,扑朔迷离的故事中穿插悬疑的案情,引人入胜,一时间洛阳纸贵。
中国中车的股票从当初的洛阳纸贵变得一文不值,连续跌停收盘,卖单高挂,股民们吓得惊慌失措。
洛阳纸贵的主人公洛阳纸贵,这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词语,它源于中国古代文化,指的是洛阳城盛行的成百上千种纸质书籍。
在古代,洛阳纸贵的主人公是那些才子佳人、文人墨客,他们用才华和灵感书写下了一部部千古流传的作品,成为了洛阳纸贵的主要创作力量。
洛阳纸贵的主人公之一是司马迁,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被誉为中国史学史上的巨人。
他的代表作《史记》是古代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称为史学的经典之作。
司马迁的笔墨生动、详实的叙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他的作品被后人广泛研究和引用,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个洛阳纸贵的主人公是曹操,他是东汉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的文学才华也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多产的作家。
《曹操集》收录了他的许多作品,包括诗歌、曲调、词赋等等。
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动荡和他个人的志向抱负,对于研究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
还有一位洛阳纸贵的主人公是杜牧,他是唐代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杜牧的作品广泛流传,并且对于唐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诗歌以婉约清丽、深入人心的风格而著称,为后世享有盛名。
杜牧的作品不仅表现了他对于自然界景色的描写,还寄托了他对于人生的矛盾和追求。
他的诗歌被称为“杜甫以后,无可奈何花落去之作”。
洛阳纸贵的主人公中还包括了很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
他们在洛阳这个文化之都中,以他们的才华和智慧,创造出了一个个精彩纷呈的作品,成为了该时代的文化符号。
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民生,还探索了人性的深处,传递了智慧和情感。
总的来说,洛阳纸贵的主人公们以他们的文学才华和智慧,创作出了一系列千古流传的作品,为洛阳纸贵的繁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而且对于后世的文学和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是洛阳纸贵的中坚力量,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他们的作品和生平,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洛阳纸贵的主人公是谁
洛阳纸贵,中国古代成语,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
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那洛阳纸贵的主人公是谁?
时呢。
和张衡写的《西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
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
产、风俗人情的资料,大量的书、资料、堆满了屋子。
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
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
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
当时一位着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
酒坛子
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
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的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
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之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
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
不写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
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的区别,可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