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的典故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18.10 KB
- 文档页数:5
成语故事:《洛阳纸贵》的介绍洛阳纸贵的典故:左思出身寒微,不好交游。
他的面貌丑陋,讲话口吃,可写的文章却很好,词藻壮丽。
他写了一篇《齐都赋》,花了一年的功夫。
他想继续创作都膨〉,麵三都,是指三国时的蜀都成都、吴都建业、魏都邺。
他写了一篇《齐都赋》,花了一年的功夫。
他想继续创作《三都赋》,所谓三都,是指三国时的蜀都成都、吴都建业、魏都邺。
在他酝酿创作的那一年,他妹妹左芬被选进宫中。
左思趁这个机会,移家京师洛阳。
左思并没有去过蜀都成都,便去请教著作郎张载,采访成都及其周围的岷山,邛崃山的景色和风情。
通过采访、回忆,开始构思。
他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每想到一句精采的句子,立刻便写下来。
在创作过程中,左思感到自己学问不多,所见不博,请求担任秘书郎的职务。
秘书郎掌管图书经籍。
他任职后,废寝忘食地阅读、摘抄,为自己的创作积累素材。
他前前后后花了十年功夫,终于写成了《三都赋》。
左思家里的门户、庭院,甚至连厕所等地方,到处都放着纸、笔,以便一想到好句子,就能够写下来。
因为文章精采,很多学者为《三都赋》作序、注疏。
司空张华看后赞叹说:“左思的《三都赋》可和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媲美,读后余味深长,过一个时候再读,仍然觉得新鲜。
”文学家陆机本来看不起左思,读了《二都賦》后,不由得拍案叫绝。
经这些名家们的推崇,很多豪门贵族都竞相传写左思的《三都赋》。
这样一来,使得洛阳的纸价也贵起来了。
后来,人们就用“洛阳纸贵”来称誉风行一时、受到普遍欢迎的好文章。
洛阳纸贵的启示:以文字为记录载体的传播学的一次革命,以及这场革命所必须具备的社会成因,包括社会整体掌握和使用文字的水平、使用文字的各种工具的成熟水准、畅通的传播渠道的形成。
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洛阳纸贵,这个成语源自唐代洛阳盛行纸张制作的盛况,后来被用来形容某种物品或者事物非常珍贵、昂贵。
它的典故起源于唐代的洛阳城,当时洛阳城盛产纸张,纸张价格昂贵,因此形成了“洛阳纸贵”的成语。
下面,我们就来讲述一些关于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
故事一,张衡创造了“张衡举鼎”这个成语。
相传在东汉末年,洛阳城里有一位名叫张衡的科学家,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不但精通文学,而且还精通数学和物理学。
他在洛阳城里开设了一家书院,专门教授学生各种学问。
张衡为人非常宽厚,对待学生也非常和蔼可亲。
在他的教导下,很多学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有一天,张衡正在书院里讲学,他突然对学生们说,“我今天要给你们讲一个物理学的问题,你们要好好听着。
”他说完之后,便让学生们围成一圈,然后他自己站在圈的中央,用力一挥手,将一个铜鼎举了起来。
学生们看到这一幕,不禁惊叹不已。
张衡对他们说,“你们知道为什么我能举起这个铜鼎吗?”学生们摇摇头,表示不知道。
张衡笑着说,“这就是所谓的‘张衡举鼎’,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
”。
故事二,贾谊的“贾谊担鼎”成语的由来。
贾谊是汉代文学家,他在洛阳城里也是非常有名的。
他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他还是一位很有见识的政治家。
有一次,贾谊到洛阳城里的一家书院去讲学,他对学生们说,“我今天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政治的故事。
”他讲到一半,突然停了下来,然后他让一个力士拿来了一个铜鼎,他自己就用力一挥手,将铜鼎举了起来。
学生们看到这一幕,都非常惊讶,纷纷报以掌声。
贾谊对他们说,“你们知道为什么我能举起这个铜鼎吗?”学生们摇摇头,表示不知道。
贾谊笑着说,“这就是所谓的‘贾谊担鼎’,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
”。
故事三,司马迁的“司马迁挽鼎”成语的由来。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家,他在洛阳城里也是非常有名的。
他在历史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他还是一位很有见识的文学家。
有一次,司马迁到洛阳城里的一家书院去讲学,他对学生们说,“我今天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历史的故事。
洛阳纸贵的意思及成语故事【成语】:洛阳纸贵【拼音】:[luò yáng zhǐ guì]【解释】:洛阳纸贵,中国古代成语,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
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出处】:《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举例造句】:人说“洛阳纸贵”,谁知今日闹到“长安扇贵”。
此时画的手也酸了,眼也花了。
【成语典故】: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首《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
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
他父亲请人教他书法、弹琴,成绩都不太好。
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
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西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
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大量的书、资料、堆满了屋子。
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
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
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
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
洛阳纸贵成语故事
左思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家族世代学习儒学。
左思小时候并不出众,曾学习书法、琴艺,都没有学成。
而且他其貌不扬、身材矮小,也不善言辞,连左思的父亲都说他:"左思根本没法儿和我小时候相比。
"左思听到父亲的话非常难过,于是发奋读书,就算有时间也不出去玩,只是在家里专心学习。
左思长大后,文才渐渐显现出来。
他的文章辞藻华丽,曾用一年时间写了一篇《齐都赋》。
他还想写一篇《三都赋》,正好这时他们全家搬到了都城洛阳,左思就去拜访当时的著作郎张载,向他讨教。
他又四处收集资料,精心构思,将全部心思都放在《三都赋》的创作上。
那段时间他家里堆满了资料,走廊里、庭院里,就连厕所里都放着笔和纸,只要他想出来一个好句子,就赶紧记录下来。
就这样耗费了十年时间,左思终于写出了著名的《三都赋》。
文章写好后,左思将文章送给当时的文学家张华品评。
张华越读越喜欢,并拿去给当时的学者皇甫谧看。
皇甫谧读后大为赞赏,亲自为文章写了序言。
《三都赋》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洛阳,每个人读了都赞不绝口。
人们争相传阅抄写,一时间竟让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
那时还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叫陆机,据说他本来也想写《三都赋》。
听说左思已经在写时,他还曾嘲笑左思:"真是什么人都想写《三都赋》啊,我倒要看看他能写成什么样!要是写不好,我就用它来封酒坛子。
"可是等读完左思的《三都赋》后,陆机也从心里叹服,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写都不可能超过左思,就放弃了写《三都赋》的念头。
左思也凭借这篇《三都赋》一夜成名,从此再也没人敢看不起他了。
洛阳纸贵的主人公是谁洛阳纸贵,中国古代成语,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
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那洛阳纸贵的主人公是谁?时呢。
和张衡写的《西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
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大量的书、资料、堆满了屋子。
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
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
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
当时一位着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酒坛子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
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的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
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之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
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
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的区别,可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
洛阳纸贵的成语来历故事洛阳纸贵的成语来历故事洛阳纸贵,中国古代成语,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
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一、成语故事:晋代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既顽皮,又不爱读书,加上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说话又结结巴巴的,他的父亲左雍很看不起他,常常对外人说:“我好后悔生了这么个儿子。
”有一天,左雍与朋友们聊天聊到左思,左雍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虽然快成年了,可他掌握的知识还不如我小时候呢。
看来啊,他真是没多大出息了。
哎!”说完,脸上流露出失望的表情。
左思知道这些后,难过极了,不甘心受到这种鄙(bǐ)视。
于是,开始发愤读书。
由于左思坚持不懈地发愤读书,他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写得也非常好。
当他读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时,虽然很佩服文章中宏大的气魄(pò)和华丽的词语,文章也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但他觉得文章有点虚而不实。
于是,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yè)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好《三都赋》,左思拜访专家,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还到蜀都、吴都、魏都三地去做实地调查,真是称得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
他把自己关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
花了十年心血,左思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却受到了讥讽。
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有位自高自大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然而,左思却不甘心自己的心血被埋没,于是,找到了著名的文学家张华。
关于《洛阳纸贵》的典故洛阳纸贵(拼音:luò yáng zhǐ guì),中国古代成语,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
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其近义词是有口皆碑、交口称誉、有目共赏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
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
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
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
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
”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
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
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
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
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洛阳纸贵的故事洛阳,古都中的古都,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而洛阳纸贵的故事,更是使得这座城市远近闻名。
纸贵,指的是某一种书籍或文章非常受欢迎、传播广泛,导致纸张供不应求的情况。
下面将为您讲述洛阳纸贵的故事。
一、纸贵之初在唐朝时期,洛阳是东方文化的中心,文人墨客众多。
这些文人们不仅才情横溢,而且对书法、写作也有着极高的造诣。
而让洛阳纸贵故事开始的,正是这些文人们的作品。
唐朝开元年间,洛阳著名的文学家韩湘子在洛阳城中创办了一家印刷店。
这家印刷店不仅能印制文字,还能雕刻版面,其中的技术独步一时。
韩湘子通过这种先进的印刷技术,出版了大量的书籍、文集,很快就受到了文人们的追捧。
二、《洛阳纸贵》的创作《洛阳纸贵》是唐代文学家黄梅之所作,记录了洛阳纸贵的盛况以及印书工具的使用情况。
这本书成为了洛阳纸贵故事的重要见证。
黄梅之以犀利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洛阳纸贵的场景。
他描述了文人们如何争相购买洛阳出版的书籍,如何在茶馆中讨论书中的内容,如何在街头巷尾传颂那些经典之作。
这本书流传后,更加引起了人们对洛阳纸贵的热切渴望。
三、洛阳纸贵的影响1.促进了印刷业的繁荣洛阳纸贵的故事引起了全国各地对印刷技术的关注,人们纷纷前往洛阳学习印刷技术,希望能够重现洛阳的纸贵盛况。
这给洛阳带来了繁荣,成为了全国的印刷中心。
2.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洛阳纸贵的故事使得洛阳成为了东方文化的核心,吸引了众多文化人才前来参观交流。
文人们纷纷将自己的作品印刷发行,使得文学作品得以广泛传播,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3.提升了印刷技术水平洛阳纸贵的故事给全国各地带来了对印刷技术的追求,各地印刷技术不断提升。
人们开始探索新的印刷工艺,改进旧有的印刷技术,这为印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洛阳纸贵的启示洛阳纸贵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的传播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唐代的洛阳,凭借卓越的印刷技术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了当时文人们追逐的目标。
纸贵的故事不仅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更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当怎样传播和推动文化的发展。
洛阳纸贵的成语典故洛阳纸贵是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洛阳纸贵你们知道的典故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洛阳纸贵的成语典故,供大家阅读!洛阳纸贵的成语典故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
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
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
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
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
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
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
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大家的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
洛阳纸贵的成语解析洛阳纸贵luò yáng zhǐ guì[释义] 因为抢着抄写左思的《三都赋》;以致洛阳的纸价高起来了。
形容写文章、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语出] 《晋书·左思传》:“(左思造《三都赋》成)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正音] 洛;不能读作“ɡè”。
[辨形] 洛;不能写作“落”。
[近义] 有口皆碑交口称誉有目共赏[用法] 含褒义。
洛阳纸贵成语典故洛阳纸贵成语典故(精选5篇)洛阳纸贵成语典故篇1【成语】洛阳纸贵【发音】luò yáng zhǐ guì【释义】比喻作品有价值,广为流传。
洛阳纸贵,我国古代成语,原指洛阳之纸,一时求多于供,货缺而贵。
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常用此语。
【出处】《晋书·文苑·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中国晋代文学家左思相貌丑陋,从小天赋并不是很高,他学习过书法和鼓琴,都没有学成个样子。
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才发愤读书,写得一手好文章。
左思20岁那一年,妹妹左芬被选入王宫,他的全家因此迁往国都洛阳。
这使得左思有更多机会接触上流社会的文人学者,创作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并最终写出了传世名篇《三都赋》。
赋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文体讲究对仗和运用典故,行文力求辞藻华美。
“三都”指晋之前的三个诸侯国蜀、吴、魏的国都。
《三都赋》包含《蜀都赋》、《吴都赋》和《魏都赋》,每篇赋中都借假想人物之口,描绘和评论当地的形势、物产和制度。
但整个作品的成就还不单单在形式上,更在于内容上。
左思为了创作这篇作品,花了大量的时间考证典籍,并实地调查,力求所引用和描述的事物真实。
等材料准备好之后,左思在自己家里、院子里,甚至厕所里,到处布满了纸和笔,以便于自己有了灵感之后,随时随地都可以记下来。
就这样殚精竭虑,前后花了十年时间才完成。
《三都赋》问世后,当时的文学家皇甫谧作序,张载作注,先是在文学圈内传播,后来贵族富豪们附庸风雅,也纷纷加入了传抄的行列,结果洛阳街头的纸店供货吃紧,纸张的价格也随着不断上涨。
这就是“洛阳纸贵”的故事。
洛阳纸贵成语典故篇2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
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
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
洛阳纸贵的典故简介
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洛阳纸贵的故事一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
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
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
”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
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
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
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
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
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洛阳纸贵的典故二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
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
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
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
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
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
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
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
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
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
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
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
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
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
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
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人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
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人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
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之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
”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
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人区别,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
晋代左思作《齐都赋》一年始成。
复以十年之久,作《三都赋》。
在其舍中院内,以及茅厕皆置纸笔,偶得佳句,当即录之。
自认所学不多,便求为宫禁藏书郎。
其赋成后,仍未获士人青睐。
左思自认其作不逊于汉时班固与张衡,恐一人之褒贬而遭埋没。
便请文学家张华过目,张华阅后,咸认为佳作,可媲美班张之文。
复请教当时名士皇甫谧,谧观后欣然为之作序,自此名声大噪。
由于都城洛阳权贵之家,皆争相传抄《三都赋》,遂使纸价上扬,为此而贵。
左思的《三都赋》更是造成了令政府相当头痛的“洛阳纸贵”的局面。
这篇赋,耗费了左思近十年的心血,为此他专门拜访专家,又到蜀都、吴都、魏都去实地调查,继续在家里挂满纸笔,以备有灵感来时随时写下,可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就像一则外国小寓言说的一样:花十年时间画一幅,一天就可以卖出去,而花一天时间画一幅画,可能十年也卖不出去。
左思深谙此道理,难怪此赋一经发行,风靡全国,从此,丑男作家终于一鸣惊人,扬眉吐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