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95.00 KB
- 文档页数:4
记忆口诀记住神经系统的总论部分一.常见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1.感觉障碍: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疼痛。
(1)疼痛局部疼痛局限于病变部位的疼痛放射痛如椎间盘突出,病变在椎间盘,却放射到坐骨神经扩散性疼痛从一个神经扩散到另一个神经(2)感觉过敏(3)感觉异常2.感觉系统损害的定位意义(1)周围神经损伤后表现为手套和袜子感(2)脊神经后根脊髓前面管运动,后面管感觉(记忆:男人在前面运动,女人在家睡觉),后面出问题了那是感觉障碍,所以表现为剧然的根性疼痛。
(3)脊髓横断后表现为横断面以后什么运动感觉都没有了。
(4)脑干以脑桥为代表,记住交叉瘫。
交叉性瘫痪八个字“同侧面部,对侧躯体”的感觉障碍记忆:TMDQQ(tong mian dui);(5)内囊对侧三偏: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深浅感觉都障碍)(6)皮质大脑分前后: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
中央后回管感觉,受到刺激就表现为感觉性癫痫,如果受到破坏,就会表现为对侧单瘫二.运动系统分为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之间靠脊髓皮质束连接。
周围性瘫痪的典型病:小儿麻痹症。
(一)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1.解剖生理2.临床表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病灶对侧瘫痪。
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失用性肌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3.定位诊断(1)皮层:记住"对侧单瘫" 表现为对侧的一边上肢、下肢或面部瘫痪。
刺激性病灶还可以引起对侧躯体相应部位局灶性抽动发作,称为杰克逊癫痫。
想一下杰克逊的舞蹈。
(2)内囊提到内囊想到三偏(3)脑干担到脑干想支交叉瘫。
八个字“同侧面部,对侧躯体”,还有个Weber综合征:病灶侧动眼神经瘫,对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4)脊髓脊髓有两个膨大:颈和腰颈膨大以上病变出现四肢硬瘫颈膨大病变出现上肢软瘫瘫、下肢硬瘫。
感觉系统感觉分为特殊感觉(视、听、嗅、昧等)和一般感觉【浅感觉(痛觉、温度觉和触觉)、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以及复合感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和重量觉等)】。
一、解剖生理三元两换一交叉浅脊深延成交叉经过内囊后脚处定位诊断要靠它二、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根据病变的性质,感觉障碍可分为抑制性症状和刺激性症状两大类。
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一)周围神经周围神经末梢受损——手套或袜型;某一神经干受损时——支配区域的条、块状感觉障碍。
(二)后根——脊髓后根受损——支配区内皮肤出现节段性带状分布的各种感觉缺失或减退。
也有相应后根的放射性疼痛,称根性疼痛。
(三)脊髓脊髓后角损害时可产生节段性分布的痛觉、温度觉障碍,但深感觉和触觉存在(分离性感觉障碍)。
脊髓半切损伤(见上)。
脊髓横贯性——全部感觉丧失,同时有截瘫或四肢瘫、大小便功能障碍。
例题:某病人因外伤致使脊髓腰1节段右侧半横断,损伤平面以下会出现A .右侧痛温觉丧失B .右侧粗触觉丧失C .左侧本体感觉丧失D.右侧本体感觉丧失E .左侧肢体随意运动丧失答案:D解析:浅感觉为皮肤、粘膜感觉,如痛觉、温度觉和触觉;深感觉是来自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的本体感觉,如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
脊髓半切综合症主要特点是: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四)脑干延髓外侧病变(五)丘脑(六)内囊(七)皮质同侧对侧皮层感觉,运动障碍1局灶性病变,可以出现感觉运动分离现象(病灶只破坏很小部分的皮质)2 分布局限,可以是单支分布,类似周围性的瘫痪(但是瘫痪的特点是上运动神经元瘫痪)3 受损边缘部分受刺激,出现癫痫(Jackson癫痫:抽动延运动区排列顺序扩散)皮层下感觉,运动障碍较少有分离,局限,抽搐现象,内囊偏身运动障碍,偏身躯体感觉障碍,同向偏盲脑干*脑神经瘫感觉障碍躯体运动感觉障碍,受损平面以下脑神经瘫痪、感觉障碍脊髓受损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躯体运动障碍受损平面以下浅感觉障碍。
感觉功能评定一、概述1、概念:感觉评定是用客观的量化的方法有效地和准确地评定康复病人感觉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评估方法。
2、目的及意义:感觉障碍的程度。
可按感觉消失、感觉减低、感觉过敏、感觉异常四类。
通过对感觉检查的结果分析,应能判断引起感觉变化的原因,感觉障碍对日常生活、功能活动及使用辅助具的影响,以及采取哪些安全措施可防止患者由于感觉上的变化而再受损伤,要能预测将来的变化,判断何时需要再次检查。
二、评定的方法和步骤:1、本体觉评定方法:需要准备的物品:大头钉若干个(一端尖,一端钝)两支测试管及试管架,一些棉花、纸巾或软刷;4-5件常见物:钥匙、钱币、铅笔、汤勺等;感觉丧失测量器或心电图测径器头、纸夹和尺子;一套形状、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件,几块不同质地的布。
轻触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棉花或软毛笔对其体表的不同部位依次接触,询问患者有无感觉,并且在两侧对称的部位进行比较。
刺激的动作要轻,刺激不应过频。
检查四肢时刺激的方向应与长轴平行,检查胸腹部的方向应与肋骨平行。
检查顺序为面部、颈部、上肢、躯干、下肢。
痛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大头针或尖锐的物品(叩诊锤的针尖)轻轻刺激皮肤,询问患者有无疼痛感觉。
先检查面部、上肢、下肢,然后进行上下和左右的比较,确定刺激的强弱。
对痛觉减退的患者要从有障碍的部位向正常的部位检查,而对痛觉过敏的患者要从正常的部位向有障碍的部位检查,这样容易确定异常感觉范围的大小。
压觉:让患者闭眼,检查者用大拇指使劲地去挤压肌肉或肌腱请患者指出感觉。
对瘫痪的病人压觉检查常从有障碍部位到正常的部位。
温度觉:包括冷觉与温觉。
冷觉用装有5—10 c的冷水试管,温觉用40一45C 的温水试管。
在闭目的情况下交替接触患者皮肤,嘱患者说出冷或热的感觉。
选用的试管直径要小。
管底面积与皮肤接触面不要过大,接触时间以2—3秒为宜,检查时两侧部位要对称。
关节觉:是指关节所处的角度和运动方向的感觉,包括位置觉和运动觉。
感觉系统损害的定位诊断一侧肢体的感觉是由传入的感觉通路上行传递到对侧大脑半球,其经历的途径要较下行的运动系统更复杂。
感觉系统的损害也较运动系统的损害复杂得多。
【病因、分类与检查要点】1.痛、温觉的损害脊髓丘脑束负责痛觉、温觉和一部分触觉的传导。
一侧脊髓丘脑束损伤时,出现对侧躯体的痛、温觉障碍,若损害的平面位于脊髓时,则临床表现较实际病变的部位要低2~3个节段平面,脊髓丘脑束在脊髓内的排列,由外向内分别按骶、腰、胸和颈的顺序。
(1)脊髓丘脑侧束受损主要出现平面以下的对侧躯体痛、温觉障碍。
(2)脊髓丘脑前束受损则主要出现平面以下的对侧躯体的轻触觉和温度觉消失。
(3)脊髓痨为梅毒所致,其选择性地损及后根进入脊髓处的神经纤维,尤其是下胸部及腰胝部。
(4)脊髓空洞症是脊髓中央管不正常发育所产生,并常伴有神经胶质增生及脊髓颈段和脑干中空洞的形成。
这种状态可累及脊髓丘脑侧束及脊髓丘脑前束。
在受损的脊髓节段中,痛觉及温度觉消失;两点辨别觉、振动觉及本体觉正常;支配手部小肌肉的下运动神经元无力,随着空洞的扩大,其他的神经束及神经细胞也将受累,尤其是前角细胞;出现双下肢痉挛性麻痹及Homer征。
2.深感觉和精细感觉的损害负责肌肉、肌腱、关节的深感觉与精细觉(两点辨别觉,形态、质量辨别觉)的排列与脊髓丘脑束相反。
自外向内分别按颈、胸、腰和骶顺序,组成脊髓后索的薄束、楔束。
内侧为薄束,是来自第四胸节以下的后根纤维,外侧为楔束,是来自第四胸节以上的后根纤维。
薄束、楔束向上延续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楔束核。
后者神经元的轴突交叉到对侧中线旁上升组成内侧丘系,再经脑干止于丘脑外核,交换后的神经轴突经内囊上升止于中央前回(深感觉)、中央后回。
当这个传导路损害时,则出现损害平面以下的深感觉、精细觉障碍。
3.面部感觉的损害面部感觉更为复杂。
触觉和角膜反射的传入是通过三叉神经入桥脑,在桥脑后交叉过中线,然后上行经中脑到达对侧丘脑,最后到大脑感觉皮层的面区。
(一)周围神经型:为受损的周围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区出现各种感觉障碍,末梢神经失时,因病变多侵犯周围神经的远端部分,感觉障碍多呈末梢型,呈手套或袜套状分布,如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尺神经正中神经损害时局部感觉障碍等。
〔二)神经根型:脊髓后根受损时,该神经根所支配的区域出现各种感觉障碍,常有相应部位后根的放射性疼痛,称为根性疼痛或根痛,见于脊髓髓外肿瘤椎间盘脱出等,由于相邻神经根的重叠分布,单一神经根损害所致的感觉障碍区域往往不明显,脊髓后角损害时也有根性的痛温觉障碍,但受损区域触觉和深感觉仍保存即分离性感觉障碍,见于脊髓空洞症外伤等。
(三)脊髓型
1横贯性脊髓病变病变平面以下的全部感觉丧失,同时有截瘫或四肢瘫尿便功能障碍,如横贯性脊髓炎肿瘤外伤等。
2脊髓半切综合征表现病变平面以下病灶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及深感觉丧失,对侧痛温觉丧失,如外伤髓外肿瘤。
3脊髓白质前连合病损由于损害了两侧的痛温党交叉纤维,而识别性触觉和深感觉纤维未受损害,故产生分离性感觉障碍,脊髓中央区髓内病变,除有病变以下的各种感觉缺失外,常有鞍区回避现象,即鞍区感觉仍保存,脊髓圆锥部的病变常有鞍区感觉障碍,见于脊髓压迫性病变,病程进展缓慢者,这与脊髓内感觉束的排列层次有关。
(四)脑干型:延髓外侧病变损害了脊髓丘脑侧束和三叉神经脊束脊束核,产生同侧面部及对侧偏身痛温觉障碍是为交叉性感觉障碍,如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一侧桥脑和中脑的病变引起对侧偏身和面部的感觉障碍,但多有受损平面同侧脑神经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多见于脑血管病和肿瘤。
(五)丘脑型:丘脑病变引起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或消失,往往深感觉复合感觉和轻触觉损害较痛温觉障碍明显,有时可有比较严重的偏身自发性剧痛,临床上称丘脑性痛或中枢性痛,也可出现感觉过度和感觉倒错,见于脑血管病变肿瘤等。
(六)内囊型:内囊病变时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减退或消失,多为完全性,不伴有丘脑痛,其障碍程度四肢重于躯干,肢体远端重于近端,常伴有偏瘫和偏盲。
(七)皮质型:大脑皮质感觉中枢在中央后回及旁中央小叶附近,它们支配躯体的关系与中央前回运动区类似,即身体倒立,顺序依次排列,即口面,上肢,躯干,大腿及小腿,小腿和会阴部是位于半球的内侧面,因皮质感觉区范围广,病变只损害其中一部分,故常表现为对侧的一个上肢或一个下肢分布的感觉减退或缺失,称单肢感觉减退或缺失,皮质型感觉
障碍的特点是出现对侧精细性复合感觉的障碍,如实体党图形觉两点辨别党定位党对各种感觉强度的比较等,皮质感觉中枢的刺激性病灶可引起感觉型癫痫发作。
(八)癔病型感觉障碍:其特点为:①感觉障碍呈多样性,浅深感觉同时全部减低或消失,其感觉障碍的区域各式各样;感觉障碍的分布不符合解剖生理学生理规律;③症状矛盾,即大脑器质性疾病所出现的偏侧感觉障碍,其感觉障碍的程度由肢体远端向近端逐渐减轻,即颜面躯干一般比肢体轻,癔病性偏侧感觉障碍躯干四肢颜面为同等程度,且感觉障碍的范围和程度经常变化,除有感觉障碍之外,同时可伴有不能解释的视野改变弱视听觉嗅觉味觉障碍,也可出现全部感觉缺失而不伴感觉性共济失调,视力视野明显改变而行走时能避开障碍物等矛盾现象;④易受暗示的影响或经暗示治疗很快恢复;⑤有其他病病性格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