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9邹忌讽齐王纳谏习题课件语文版
- 格式:pptx
- 大小:2.36 MB
- 文档页数:22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昳丽(yì) 衣冠(guān)窥镜(kuī)间(jiàn)进2.找出通假字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意思:仔细二、重要词语1.重点词理解(1)门庭若市:宫门口,庭院里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人多的样子)。
(2)战胜于朝廷:意思是修明内政,不必用兵就可以战胜其他国家。
2.一词多义辨析3.词类活用解释(1)朝服衣冠。
活用词语:朝解释: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活用词语:美解释: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活用词语:面解释:当面,名词作状语.4.古今异义区分(1)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空间、区域(2)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用委婉的语言劝告今义:讽刺,侧重揭露、批评或嘲笑三、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年),《战国策》的编订者,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现江苏沛县)人,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主要活动在元帝、成帝时代,曾任光禄大夫,受命收集整理经传诸子诗赋为书籍,写成《别录》一书,为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另著有《新序》《说苑》《烈女传》等书.《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战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1.邹忌劝谏齐王是源于一件家庭小事,这件家庭小事是什么?妻、妾、客都是如何回答的?这三种回答在感情色彩上是否相同?点拨: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君美甚”三个字表现了妻子对他的偏爱,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这种赞美是由衷的。
妾的回答中少了“君美甚”三个字,用了感叹语气,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的心理。
邹忌劝谏何以会成功?《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生动地记叙了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谏而广开言路,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文中邹忌巧用“讽谏”的方式,以自己的切身感受设喻,通过类比推理的方式,将个人的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巧妙地联系起来,使齐威王愉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见,收到了很好的说服效果。
具体分析如下。
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邹忌见齐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齐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运用类比推理的方式道出“王之蔽甚矣”的实情。
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至治国大事,说明齐威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
这里,邹忌没有对齐威王进行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说理,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进而使之悟出纳谏的重要性。
“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目的,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齐威王猛醒,收到了很好的游说效果。
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由于上下尊卑的关系,下级劝说上级时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致上级的反感,使得劝谏不能成功。
因为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所以他们不约而同地都给出了“比徐公美”这一结论。
但邹忌并没有被美言所迷惑,而是将问题深入化,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
由此看来,邹忌深谙“忠言顺耳利于听”的道理啊。
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邹忌深知齐威王处在众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位置上,这样就必然会导致齐威王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以小比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威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之欣然接受劝告,进而提升了齐国在诸侯国中的威望,赢得了尊敬。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前预习资料解题本文选自《战国策》,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很激烈。
为了富国强兵,战胜其他的诸侯国,各国国君都很重视治国的策略。
《战国策》就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军事、外交、政治等活动以及谋士献策的策略和主张的。
课文记载了邹忌向齐威王献策的故事,应该注意的是,作者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
《战国策》一书的作者已不可考,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和讽刺不同,这里指邹忌用自身的事例设喻,规劝齐王。
齐王:齐威王(齐国有胆略善决策的国君,在他治理下,齐国很强盛)。
纳:接受。
谏:臣子向国君提意见。
作者资料《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它主要记录了战国时代以纵横家(也就是战国游士)为代表的人物的思想言论、外交辞令和政治主张等等,同时也记载一些历史事实。
全书共33篇。
其中历史记载部分有些是民间传说;并不完全是信史。
在不少纵横家的游说之辞中还保存了一大批寓言,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之类,且数量已经大大超出一般史书中的比重,使得它不像史书,反而接近诸子散文。
《战国策》作为史书,它的重点不在于历史事件,真实性大可怀疑。
它的重点在于记载那些纵横家的活动及策谋。
可信度较低,史学价值有限。
所以,可以说《战国策》是一部介乎子、史之间的古书。
从写法上来看,《战国策》表现出由历史向文学的大幅度倾斜。
入选中学教材的《触龙说赵大后》、《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典型的例子。
前者的核心是触龙说服赵大后派长安君去齐国作人质这一事件。
后者的核心是邹忌说服齐威王纳谏这—事件。
按照史书的写法,只要将两者的道理概括地说清楚就行了。
而《战国策》则不惜笔墨,从很远处的闲话说起,说了将近一半或者大半的闲话,然后才转到正题。
这种以很大的篇幅写中心事件外围的陪衬,以较少的篇幅写中心事件的写法,如果以史书的标准来衡量,可以说是本末倒置,但这恰恰体现出《战国策》的特点。
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试题和答案(14题,14分)1.用诗文原句填空。
(每空1分,共2分)(1) ,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2)常恐秋节至,。
(《长歌行》)2.依据要求在以下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
(每题2分,共6分) (1) 《长歌行》中告诫人们要珍惜少年时间的名句是,。
(2)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是,。
(3)请从你积存的古诗词中写出一个与“草”有关的完整诗句。
3.请运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句子,写一段完整的话,提醒其内涵。
(不少于50字,3分)4.《史记》是一部宏大的历史文学巨著,请你简要介绍,并说出出自其中的两个小故事。
(3分)其次局部(522题,56分)一、读下面的文字,答复后面的问题。
(18分)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选文出自。
(2分)6.横线处应填写的句子是:(4分)7.翻译以下加点的词语。
(2分)(1)臣之妻私臣私(2)时时而间进间8. 请将以下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王之蔽甚矣。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邹忌是怎样胜利地说服齐王的?(3分)10.请写出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
(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答复后面的问题。
(18分)放风筝那一天F富勒弟弟奔进厨房,大叫:“线!我们还要许多线!”那天是星期六,按例很忙。
爸和邻家的柏先生在外面忙,妈和柏太太在家里忙,两家都在忙着春季大扫除。
这种刮风的天气,最宜于清理衣柜,大小毛衣已在后院晒衣服的绳子上飘扬。